?

蘭州市殯儀館的溫度與情懷

2017-04-20 05:38趙函
中國民政 2017年5期
關鍵詞:館內殯儀館丹青

◎ 本刊記者 趙函

蘭州市殯儀館的溫度與情懷

◎ 本刊記者 趙函

蘭州市殯儀館一角

2月21日,蘭州又下了一場雪。雪后不久,天氣仍有些陰沉,路邊殘留著積雪,被車輪碾過留下幾道黑色的痕跡。車子行駛在去往蘭州市殯儀館的路上,開出熱鬧的市區后,車子向山上駛去,不斷的顛簸讓記者本就有些忐忑的心情更添了幾絲緊張。轉過幾個彎路,蘭州市殯儀館出現在眼前,雪后的蘭州市殯儀館更像是一個山莊,與想象中的景象差別很大。

由于是下午,來守靈的遺屬并不多,寬敞的院子里只停了幾輛轎車,三三兩兩的工作人員在院子里掃雪。館內仿古形制的主體建筑群十分搶眼,還有露天的放生公園以及為遺屬提供三餐和休憩去處的茶餐廳……不同功能區之間還有充足的空間留白,這些與記者印象中殯儀館固有的逼仄、壓抑的形象相去甚遠。不僅外觀條件與記者心中的“殯儀館印象”大相徑庭,館內工作人員的精神面貌、工作狀態也讓人感到動力滿滿。

在蘭州市殯儀館內,逝者被稱為“遠行者”,而殯葬工作人員則是“送行人”。在這里,從館長到每一名一線工作者都在努力著,努力把蘭州市殯儀館從簡單的喪葬場所轉變為“記錄者”,把“遠行者”的生活痕跡和每個人對生命保有的敬意都留在這里。他們的內心都有這樣一個理念:來到這個世界,是一次幸福的誕生,離開這個世界,是一次華麗的遠行;我們將攜手共同,為每位遠行人送行。這是蘭州市殯儀館帶有溫度的“殯葬情懷”——對逝者的緬懷和對生命的尊重。

殯葬,一個很崇高的事業:把自己活出精氣神,社會就會尊重你

由于我國對喪葬觀念保留的傳統態度,殯葬業往往是被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待的特殊行業,殯葬從業人員在正常社交、自我認可方面往往受到一定影響,但在蘭州市殯儀館里,工作人員大多年輕并生機勃勃、對工作充滿干勁,熱情并驕傲地向記者介紹著他們的崗位職責。

守靈堂的工作人員白文奇,大家都叫他小白。小白人如其名,長相白凈,說話溫和,初見記者時靦腆地一笑,但一介紹起自己的工作,語調不自覺地就提高起來,言談話語間都透露出業務的熟練,語氣還帶著那么點自豪感。

宣傳科的梁偉科長說,“以前館內氣氛也比較沉悶,我們自己的工作人員在正常社交生活中因為自己職業的關系有些不自信,顧慮到別人的感受,也不太愿意與旁人握手、親近。但從2015年,一切都開始改變了?!?/p>

2015年是一個節點,一個改變的節點?!皻浽崾莻€很崇高的事業,你把自己活出一個精氣神,社會就會尊重你”,這是館長楊文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為了把這句話落到實處,蘭州市殯儀館在2015年確立了“六講”標準,要求館內工作人員行事為人緊緊圍繞殯葬服務為中心,講政治、講學習、講責任、講規矩、講團結。2016年,蘭州市殯儀館又從標準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等方面對工作行事做出“八個貫穿”的要求,用“六講”規范言行,以“八個貫穿”為引領,爭做德才兼備的殯儀工作者。

“我們館內要求的這種德才兼備,是希望全體員工都做到坦蕩、有涵養、有底蘊、有品德,男員工要有紳士風度,女員工也應該有淑女品格。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做有才有德的殯儀工作者?!鞭k公樓走廊里貼著醒目的“六講”,梁科長驕傲地說,“通過這兩年的努力,我們單位從一個閉塞的單位,到現在我們一個科室四個人可以代表整個單位以及民政系統組織策劃整臺文藝演出,殯儀館在全市民政系統內的認可度不斷提高?!?/p>

殯儀館不應該只是簡單地緬懷逝者,也應該激勵活著的人更好地活著,遺屬應當如此,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更應該有這樣的覺悟,這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蘭州市殯儀館創造了很多條件,讓工作人員可以獲得更多提升:將每周一至周五下午確定為活動日,增加工作人員的自主學習時間;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業務培訓,提升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制定文明用語規范手冊,開展禮儀服務培訓,提升全體人員的服務水平;在綜合服務樓東側修建館訓,增強工作人員的集體認同感……

吳欣儀在館里已經工作了四年半,是宣傳科的“老人”了。說起這幾年館里的變化,欣儀感觸很深,“這兩年我們館最大的變化就是文化建設方面,人文素質的提高對我們工作有太多有利的地方。就我個人而言,‘六講’提出之后,我的進步就挺大,從學習、看書,然后演講,包括一些文藝匯演,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可以鍛煉自己,個人理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以前認為在單位工作只要業務好就可以,現在覺得不是這樣,只有自身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實現在工作上的有質有量?!?/p>

館內男員工彬彬有禮,女員工落落大方,待人接物熱心、細致;館內的提示語溫馨且詳細,所寫流程及注意事項一目了然;館內氣氛肅穆但并不壓抑。我想,這就是每個工作人員把“精氣神”提起來,展現出對崗位的熱愛、對集體的認可,將“小我”的言行與單位“大我”的形象緊密結合,將要求落到實處,不斷自我要求、不斷自我提升的結果。

這世界,他來過:留下一個物件,留下一棵樹

蘭州市殯儀館正在建設兩項新工程,一項是名為“丹青苑”的百姓紀念館,一項是以“樹葬”為主題的人文森林公園,這是改革祭奠方式的一次新嘗試。

“丹青苑”取“丹青”一詞,源于文天祥《正氣歌》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蘊含著青史留名之意。這種祭奠方式在國內并不多見,在北方地區更是前所未聞。

“最初是如何產生丹青苑這個想法的呢?”

“我是個比較關注細節的人,每天早上都會去院子里轉一轉。有一天早上遇見了一位遺屬,拿了很多去世老父親的遺物想要祭奠,這與現有的骨灰祭奠和鮮花祭奠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方式。人不在了,最能寄托家人情感的可能就是遺物?;厝チ宋揖烷_始琢磨,為什么我們不在館里提供專門的區域讓老百姓進行這種遺物祭奠呢?”楊文館長回答說,“于是,我們就開始著手做,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細節?!?/p>

“雖然現在丹青苑還并未完工投入使用,但前來咨詢的已達到一百多位?!绷嚎崎L補充說道。

丹青苑提供的服務包括寄存逝者遺物、撰寫家譜、留存影像資料、制作人生感悟隨筆冊等,一改過去殯儀館單純存放骨灰的單一祭奠形式,從多角度、多層面為百姓提供多樣化的追思方式,把精神祭奠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達到了讓逝者體面、讓生者慰藉、讓文明彰顯的效果。

對于祭奠方式的創新探索,蘭州市殯儀館還在清明節的相關活動上動了很多腦筋。特別推出有“鮮花換紙錢”“紅絲帶憶故人”、時空信箱、放生祈福等主題祭奠方式。通過改變傳統的祭祀習慣,倡導綠色、生態的祭奠方式。

“樹葬”的方式是蘭州市殯儀館正在建設中的另一探索。建立人文森林公園,推行節地安葬方式,這是響應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積極嘗試。它的具體做法是,通過建立人文森林公園,為百姓提供一個讓遠行親人骨灰長留的固定場所。按照設計方案,百姓認領一棵樹木,就可以將這棵樹木及所附面積不等的土地確定為永久性的家族祭奠場所,由殯儀館工作人員與逝者家屬一起,將逝者的骨灰盒深埋至認領的樹下,家屬可以在培育樹木的過程中表達對親人的懷念與追思。楊館長告訴記者,“這跟現在的墓地不一樣,現在的公墓,一般四代以后就變成了石頭山,而我們的這個‘樹葬’是不立碑的,埋下去的骨灰盒也會降解,親屬想要在他購買的這棵樹附近安個長椅或者石桌,也是可以的。我們就是想讓家屬在思念故人的時候通過親手栽種、培育一棵小樹去寄托感情?!?/p>

猜你喜歡
館內殯儀館丹青
岳陽樓記
水墨丹青一世情
去殯儀館
水墨丹青
魂鎖殯儀館
尋寶博物館記
一起跳
筆墨丹青繪中原
逛圖書館
丹青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