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讀寫教學增添活力

2017-04-22 19:36徐青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7年3期
關鍵詞:寫作閱讀信息技術

徐青

摘 要 閱讀與寫作教學是語文課程活動體系中的有機組成,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的能力與素養是一個較長時期的厚積薄發過程,必須從小開始,從情趣化教學入手。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易于創設音像和諧、圖文并茂和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而且具有儲藏海量、動靜自如和簡便操作的優勢功能,能夠為語文讀寫教學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支撐。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寫作;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3-0037-02

1 前言

早在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中強調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其意重在強調讀寫活動的重要性,鞭辟入里地論述閱讀與寫作之間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閱讀活動是基礎性的輸入環節,是非常必要且十分重要的“源頭活水”現象;寫作活動則是結果性的輸出程序,是厚積薄發式的一種內在性表達。只有把這兩種活動相互滲透、有效融合起來,才能從潛移默化和厚積薄發中努力獲取事半功倍的“雙贏”活動效果[1]。

那么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讀寫教學活動呢?本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在審視讀寫教學關系的基礎上,試對此做出拋磚引玉之論。

2 正確認知語文閱讀與寫作活動之間的辯證關系

就語文學科而言,閱讀與寫作活動猶如“鳥之兩翼”和“劍之雙刃”,閱讀是一種客觀性基礎和前提性因素,寫作素材往往來源于閱讀活動的間接感受。只有廣泛、深入而又大量地開展個性化閱讀活動,才能持續不斷地積累與積淀豐富多元的語言材料,逐步提高語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最終實現“由讀到寫、由寫到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的讀寫活動目標。沒有來自閱讀活動的“活水源頭”,哪里有寫作活動的“噴發而出”?沒有了寫作,閱讀自然就失去了應有的目標和意義。如果說閱讀是一種“吸收”,寫作就是“傾吐”;如果說閱讀是一種“內化”,寫作也就是“外化”;如果說閱讀是一種“積累”,寫作也就是“運用”;如果說閱讀是一種“延伸”,寫作也就是一種“提高”……一言以蔽之,閱讀和寫作始終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

這就要求在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作為讀寫活動的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力量,教師應本著“兩手抓、兩手硬”的指導思想,重視閱讀和寫作的有機結合,努力尋求并把握好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善于把“閱讀”長期植根于“寫作”的營養性“沃土”中,讓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只有舞好這兩柄“利劍”并做到“雙劍合璧”,才能從中收獲“1+1>2”的教學效益和效應[2]。

3 對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讀寫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在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積極有效地開展讀寫教學活動,其最根本途徑就在于對學生進行逐步的激勵與喚醒、引領與培養。若是借助于先進獨特的多媒體技術來輔助與支撐,則會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

注重創設良好情境,不斷增強小學生的讀寫感知效果 眾所周知,書面語言存在自身的不足之處,它不僅是“平面的”,而且是“靜態的”,只有經過閱讀者的“自我內化”,才能逐步顯現它的內在“意蘊”及其相應的基本“溫度”。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以形象性思維為主,而且實現書面語言向內部言語的“轉化”能力還相當薄弱。所以說,如果缺乏相當的外力支持而要贏得良好的讀寫感知效果,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說并非容易之舉。如果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積極輔助和良好支撐,努力創設一種活潑生動、形象直觀且動態十足的良好教學情境,那么就能在寓教于樂之中收獲事半功倍的實實在在的效果。

以李白筆下的《望廬山瀑布》教學為例,通過多媒體技術的生動演示,不僅有利于把原本抽象的“瀑布”概念實行形象化、具體化,而且有利于小學生從身臨其境中直觀感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偉氣勢;不僅有利于顯現那“紅日”“香爐峰”“紫煙”“瀑布”等難得一見的自然客觀物象,而且有利于把詩文中的“照”“生”“掛”“落”等靜態性畫面實現動態效果化;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在色彩美、靜態美和動態美中開展激情“觀賞”活動,而且有利于促進他們在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中深刻“感知”和善于“想象”,從而促使他們在品詞析句和意蘊升華中逐步實現與文本、與作者趨向共振共鳴的教學目標。

這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效果之孰優孰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有了如此深切的閱讀效果,引導小學生在合作交流基礎上寫出各自的內在感受,既言之有物,又情之所至。

注重吸入豐富元素,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讀寫活動效率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逼湟庵卦趶娬{“米”是“炊”的主要食材和必要條件,沒有了“米”,就無以為“炊”!語文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道理同樣如此。極力重視閱讀活動的必要性、重要性,就因為它是一種必不可少且無可替代的“材料進口”和“元素吸入”;而寫作之所以令人頗感困惑,則在于缺乏相應的“米油物料”和“源頭活水”。令人感同身受的是,許多學生并非不愿意、不樂于讀寫,而是他們不會、不能和不善于讀寫。長期以來,語文讀寫教學普遍存在“高消耗、低產出、低情趣、低層次化發展”現象,最根本的障礙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提升讀寫教學效率呢?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無可比擬的功能優勢,不失為教師不二選擇的“良師益友”!比如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時,無論教師描繪得如何有聲有色,又怎么能夠把其中的山水景象、物產民風和激蕩情懷等說得清、道得明呢?與之相應的是,借助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課件在課堂內外時空適時適量地呈現出來,不僅可讓學生“遍游”其中的“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黃山廬山”“長江黃河”等壯美景觀,讓他們“遍識”古老中國的“龍井茶”“茅臺酒”“絲綢”“陶瓷”等美妙物品,而且有利于讓他們初步感知“清奇俊秀”“濃妝淡抹”“云霧縹緲”“波瀾壯闊”“光潔絢麗”“天工巧奪”等詞語的內涵韻致。然后讓學生在個體閱讀感悟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和集體交流等形式,就其中的某一兩類因素開展說寫活動,以此不斷地吸入和積累語言材料。這對于提升教學效率、培養信息素養都是大有裨益之用的[3]。

注重開發課程資源,不斷提升小學生的讀寫能力素養 有教育業內人士強調指出:“過去教科書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全部內容,如今社會生活則是語文學習活動的教科書?!边@與陶行知校長所倡導的“社會即學?!薄吧罴唇逃敝撚挟惽ぶ?。時至今日,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已經逐步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時尚潮流和教育發展趨勢,這也成了新形勢下改革與發展新課程教學的方向。

由于深受主客觀等諸多條件的限制,傳統“封閉型”課程教學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光“啃食”教材,卻難以“跳出”書本,以至于教學活動缺乏應有的廣度和深度。這是制約語文教學尤其是學生閱讀寫作素養高效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學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責任主體,基層學校及其廣大教師應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支撐,以此作為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不斷加大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力度,為語文讀寫活動廣開“米”路、煥發“材”源。比如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綠色課本”,但是由于種種因素的局限性,無法認真而又及時地去“打開”并且“閱讀”它們。有鑒于此,教師要一方面積極有效地開展多媒體語文教學活動,如網絡下載、手機拍攝、微視頻、教學課件等形式;另一方面引導并激勵學生在家庭因素幫助下,根據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等,自行搜索并多加觀賞。

只要教師多“讀”善“破”,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這些無可限量的“大容量課本”就能為語文讀寫教學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元素。如此而為,不僅有利于激發讀寫情趣,促進教學相長,更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與素養,從而贏得千里跬步、江海細流的讀寫效應[4]。

在語文閱讀寫作教學過程中,大力倡導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利用力度,絕不是為了替代人力性教學資源。也就是說,“人力”才是最根本的,而“機能”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支撐手段。在現實教學中,如果忽視了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支撐,這是一種令人遺憾的資源浪費。教師若能善于把它與傳統教學手段相互結合、有效融合起來,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學相長,優化教學過程,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信息素養,又何樂而不為呢?

4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能為語文讀寫教學提供無可比擬的良好支撐,只有高度重視并正確認識它在輔助教學中的巨大作用,力避形式主義并善加運用,就一定能夠從中獲取令人期待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雷會琴.小學語文課中如何巧用多媒體進行有效教學[J].中小學電教,2012(10)137.

[2]周紅霞.論如何利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8):122.

[3]張藝譯.怎樣運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3):40.

[4]劉文忠.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微課程提高課堂的有效性[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22):248.

猜你喜歡
寫作閱讀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淺論小學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如何讓小學生寫作返璞歸真
寫作教學策略初探
語文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
“騎驢”出發在思辨中前行
閱讀教學:“吻醒”文本的過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