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治堵要有“供給側”思維

2017-04-26 01:25鄒偉
汽車與安全 2017年3期
關鍵詞:城市交通供給側公共交通

城市治堵要有“供給側”思維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治理交通擁堵成為一大焦點話題,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并引發社會熱議。需要看到的是,交通擁堵是城市多重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其解決辦法必然需要立足更大的格局,拿出改革的勇氣和智慧,從供給側等方面創新思維、協同發力,確保疏堵保暢不斷收到實效。

與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路類似,我國的汽車社會進程正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征——人均GDP持續增長伴隨人均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城市交通供給難以滿足井噴式的交通需求;擁堵常態化和潮汐性特征并存,擁堵時段延長、范圍擴大;交通文明理念缺失,“中國式過馬路”、亂停車、“路怒”等進一步加劇交通秩序混亂,讓本就有限的道路通行資源更趨緊張。

然而,一些城市的應對思路可能陷入了某種誤區:期望以增加道路供給的方式減少擁堵,如不斷新增環城快車道、高架橋建設項目以及將市內道路改造為快車道,加重了步行群體、自行車群體的行路難,并帶來破壞城市歷史人文風貌、噪音污染等負面效應;僅重視公共交通規模的鋪開,而忽視公共交通服務的優化,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北京某地鐵換乘站需要步行1.2公里。上述有利于機動車、不利于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做法,再加上空氣清新等外部條件的缺失,使得大量本可以不開車的市民不得不開車上下班。在這種情況下,再以收取擁堵費作為應對之策,自然收效甚微。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歐洲一些城市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借鑒。例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黎一系列擴路、修高架橋等方便機動車進入市區的措施,卻換得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與空氣污染。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巴黎開始反其道而行之:不再擴大而是維持甚至縮窄車行道,減少私家車泊位;擴展人行道,大力優化公交服務,發展商業、醫院、銀行等配套,方便市民步行或騎自行車。越來越多的駕車人意識到步行或公交更加便利,從而減少駕車出行,使得巴黎市區車流量逐年下降。近年來,隨著治理效果日趨明顯,這些措施正擴展到全法國以及西歐其他國家的城市。

進一步分析,上述做法透出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以道路資源供給結構的變化來引導交通出行需求結構的變化,這與當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力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路權的再分配可作為一個重要抓手,突出對非機動出行方式的鼓勵,向公共交通、步行等傾斜,著力提高公共交通便利性;同時,進一步管控機動車數量增長,提高私家車使用成本,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政策集成,促進更多交通參與者自發選擇綠色、環保的出行方式。

立足更大的視野,應當把城市交通的供給側改革放在城市發展大棋局中來謀劃。交通擁堵日趨加劇,歸根結底是由于城市交通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城市功能過于集中導致大量人口涌入,布局失衡導致交通出行時空分布畸形,職住分離導致出行距離不斷增加。對此,要堅持前瞻性眼光和科學性思維,站在世界城市建設的前沿,無論新城建設還是舊城改造,都應遵循生態化、人性化考慮超前規劃、協調安排;并注重整體聯動,變交管部門單打獨斗的舊模式為全社會齊心協力的新局面。

以科技之力挖掘通行潛能也應提上議事日程。事實上,我國不少城市的交通設施和交通管理仍然失之于粗放,具有很大的挖潛空間。未來的一大努力方向,應當是重視新技術尤其是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技術對城市交通的影響,運用智能系統促進交通管理精細化,進一步釋放被低效利用的道路通行資源,力爭在提升通行安全性、處置交通事故、降低事故發生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斷提高道路資源供給的品質和效率。

城市治堵的大格局還應存于每個人心中。作為交通活動的主體,每一位交通參與者既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都應當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大局觀念,自覺參與到這場變革之中,不斷強化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積極踐行綠色出行理念;同時,政府各有關部門也要善于通過法治、德治等途徑喚起和鞏固這種社會氛圍,共同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交通愿景。

猜你喜歡
城市交通供給側公共交通
水泄不通
城市軌道站點公共交通一體化銜接分析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共享單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在未來,我們不需要路
城市交通旅游電子地圖的研究與應用分析
二次規劃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工程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在城市交通規劃與監測中的應用
創新創業為“供給側”蓄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