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策略研究

2017-04-26 14:07唐永玲
課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2期
關鍵詞:數學學習實驗教學

唐永玲

【摘要】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實驗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主動探索以幫其理解、體會和感悟。

【關鍵詞】數學學習 實驗教學 主動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26-02

《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這里所說的實驗就是指數學教學可以通過“實驗”形式進行,數學實驗是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必不可少的方式,學生在動手實驗中探究數學,可使得深奧的數學簡單化、抽象的數學具體化、枯燥的數學形象化,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一、基于學情視角 開發數學實驗

什么樣的內容需要實驗?教師要基于學生的學習需要,梳理和挖掘小學數學課程中適合融入數學實驗形態的教學內容。在設計實驗教學內容時,既要關注學生的實際狀態,如認知規律、年齡特征,實驗的內容和操作要能被學生所接受。另外,實驗要選擇能夠把數學知識的本質和特點反映出來的內容,或者是學生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內容。

二、明確實驗目的 準備實驗材料

合理的選擇實驗材料有助于學生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教師要根據具體的內容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實驗的材料。選材料時要弄明白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系,實驗只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手段,實驗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要更加關注學生的積極參與、實踐思考、探索創造。

如在《梯形》學習時,可設置這樣一個引領全課的問題:想辦法把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變魔術”變成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變好后再剪下來。學生觀察剪下的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從而揭示梯形的概念。這里的操作中用到了已學的一些平面圖形,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學生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再一次認識已學過平面圖形的特征,更有利于新知的學習。而在探究圓面積公式推導時,需要一些若干等份的圓形紙片,在平均分上學生可能分得不夠準確,會影響實驗的探究,這個實驗的材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準備。

三、追尋實驗價值 實施實驗教學

數學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皮亞杰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放手讓兒童去動手、動腦探索外部世界,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系統。教師應創設情境,讓兒童自由操作、實驗、觀察、思考,自己認識、發現,得出結論。

1.實驗:激活知識——了解知識來龍去脈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動作和形象思維為主,這個時期的數學活動以外部的實踐操作活動居多,主要是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發現中體會數學知識產生的原因,明晰它們之間的關系 。

如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平行四邊形?一般教師都會直接告訴學生,而筆者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操作,讓學生自己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產生:給學生準備兩條不同顏色不同寬度的長方形透明彩帶,引導學生把兩條彩帶交叉,可以得到一個四邊形,再不停地旋轉,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操作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抽象出各種重疊的四邊形,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的四邊形的共同特征。從而發現、抽象出這類四邊形的本質特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進而命名。學生在自己的動手實驗中經歷了平行四邊形的產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本質特征。

2.實驗:直觀操作——探索理解構建概念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當學生對一些數學術語理解有困難時,可以通過實驗來幫其理解。因為實驗過程直觀形象,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會知識,賦予知識以實際意義,從而構建概念。

如認識《體積》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所占空間”的含義,可設計這樣一個數學實驗,準備四個同樣大的玻璃杯,三個分別標上①②③號,另一個玻璃杯裝滿水,在①號杯子里放進一個桃子,思考:把滿的一杯水往①號杯子里倒,結果會怎樣?進一步追問:為什么會剩余水呢?教師實驗演示:往①號杯里倒入一些水,問:還能再倒嗎?為什么?從杯子里剩余空間的大小,學生形象地理解了:像桃這樣的物體所占空間是有大小的。

在②號杯里放一個荔枝,③號杯里放一個小櫻桃,又會怎樣呢?學生分組探究并填寫實驗記錄單:

學生實驗后引導其思考:比較物體的大小,其實就是比較什么?進而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它的體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理解、感悟了“物體所占空間大小”的含義,直觀形象地理解內化了“體積”的概念。

3.實驗:親身經歷——體驗知識創生過程

活動學習觀認為,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是在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個體獨立探索和群體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數學教學要按其被人們發現和認識的過程進行還原,讓學生去經歷知識創生和發展的過程 。

如在學習《圓的面積公式》時,引導學生思考:把圓轉化成什么樣的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怎么轉化?沿著圓的哪里剪呢?激發學生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實驗探究。把圓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拼接后圖形越來越接近長方形,從而發現:把圓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長方形了。這時觀察比較原來的圓形和所拼圖形,只是形狀變了,但面積沒變,且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圓的半徑。

4.實驗:操作確認——驗證猜想獲得結論

實驗操作以活動促思維,讓學生經歷在“發現問題——形成猜想——驗證猜想——概括結論”的過程中充分感受科學探索的步驟,體驗數學學習的“數學化”過程。

實踐表明,將數學實驗引入小學數學教學,可以更好的改變小學數學教與學的方式。小學數學學習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師要以“做中學”為基本原則,以實驗促探究,以探究促發展,積極開發和實施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動手“做”數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皮亞杰. 結構主義[M].商務印書館,1984.

[2] 潘洪建. 活動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202.

猜你喜歡
數學學習實驗教學
LabVIEW下的模擬電路實驗教學創新對策
基于科學探究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探索
網絡與云技術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復變函數級數展開的可視化實驗教學
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微課”教學模式的探討
談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初探
漢語授課對維吾爾族學生數學學習影響的案例分析
數學文化價值觀對中學生學習數學的影響
在游戲中經歷, 在探索中提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