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服飾的變遷

2017-05-05 14:01孫菲菲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變遷傳承

孫菲菲

摘 要:本文按新中國成立以前和成立以后兩個時間段,對歷史苗族服飾變遷和現代苗族服飾變遷進行了分析,并對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苗族服飾;變遷;傳承

在了解苗族服飾變遷的過程中,我根據變遷的時間段把苗族服飾變遷劃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歷史上苗族服飾的變遷,時間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另一部分稱為現代苗族服裝的變遷,時間為新中國成立之后。貴州是苗族人們生活最為集中的地方,從偏遠的山區小鄉村到繁華的新民族城市都是我們田野調查的對象。然而由于語言不通大多數交流都只能依靠手勢和圖案,更多準確的資料信息來源還是依靠翻閱了大量的圖書。苗族雖然人口眾多但是沒有統一的文字,所以本民族的文字記載十分缺少。清朝以前國家對苗族的相關記載也過于簡單,對苗族服飾的記載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1 歷史上的苗族服飾變遷

三苗髽首[1]是對苗族頭飾的描述。貴州被稱為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的男女們仍然是將紅色的毛線混在頭發里面一起盤在頭上。還有一些地方的苗族女子更是將大把的假發或是黑絲毛線摻在頭發里盤起來。

苗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民族,居住的地區也很廣泛,與中原民族以及其他民族相鄰居住,這樣以來,接觸就是在所難免的事情。民族服飾的變遷受到了內力作用和外力呈現自發性和被迫性的變遷。自覺性變遷一是一種漸進狀態,主要由于科技進步和時代的變化;被迫性變遷表現為一種突變,一般由于外界力量的介入,比如政治,軍事等原因。

清代文獻記錄相關苗族服飾到如今,苗裝變化顯著,男裝的變化尤為突出?!肚瓡贰顿F州通志》《黔南識略》《黔南職方紀略》記載了清代別具一格的男裝。在清朝中后期以后,苗族男人改裝的景象增多了。這種改裝主要是因為與外界交流頻繁,受到外族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到市場的紡織布料的影響。谷藺苗道光年間改裝,與漢俗同,是因為他們與外界聯系密切。她們織布名叫谷藺布?!肚献R略》說其布最精密,名谷藺布。在清代,苗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的地方或者苗族搬遷的地區,苗族服飾的自發性變遷嚴重。自然變遷的背后隱藏著高壓的移民屯軍政策。清朝以后,苗族社會的相對穩定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雍正年間,湖南、湘西、云南、四川改土歸流,[2]并且清朝在苗族地區安營設堡,苗族人民生活環境突變,被迫加快民族融合的進程,苗族服飾變遷隨之加劇,苗族男穿滿襟,女改裙為褲,大量吸收漢服飾特點,女裝圓領大襟右衽,袖褲寬大,腰間系繡花圍裙。衣襟、袖口、下擺及褲腳鑲繡寬幅、多層花邊,有時包頭帕。男子衣穿對襟袖短、長褲,頭帕綁腿。男女上裝式樣無大差別,女裝滾邊繡花。

同時歷代封建王朝的強制同化政策對苗族服飾的變遷也是影響深遠,其中清王朝的尤為嚴苛。時至清末民初,苗族男裝幾乎全部消失,女裝中用斑絲、紅布作成的褶裙消失,服飾色彩從尚紅到尚青。民國時期也下令過強制換裝如“剪發換帶”的事件。

再者苗族內部精英倡導服飾改革。錦屏縣楊學沛在婁江、偶里、穩江、銅坡等“二十一早半”地區倡導了有關婦女服飾的改革。[3]此次改革影響深遠,至今很多地區沿用此服裝制式。清末民國初雷山縣西江地區及周邊把褶裙和多襟繡花衣“歐貝”(譯“雄衣”)演化成為節日、婚慶、走親訪友的盛裝,以緊袖短上衣,貼身上褲為日常生活裝、勞動裝的服飾款式。巴拉河流域至今仍在沿用。

2 近現代苗族服飾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是中國現代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也是研究貴州服飾變遷重要的分水嶺。伴隨新中國成立而來的是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隨著56個民族的統一,貴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也逐步進入了國家一體化體系。苗族人逐步接受現代學校的教育,經受現代文化熏陶,融入漢族主流文化。隨著苗族與外界的交流,很多苗族人到沿海城市工作,生活,受到現代服飾文化的影響,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著民族服裝,著裝方式參照其他漢族裝扮。原居住地區同樣受到了影響,貴陽、凱里苗族婦女上衣襟花飾很少,頭帕為花格布帕,長達十幾米的,服飾便裝化,呈圓筒形。隨著旅游業的發展,90年代后貴州苗族服飾“回歸”,同時也因為現在審美的需求,款式上做了部分改良。典型服裝有領,寬衣大袖,上衣下褲,及各式圍裙,顏色多用青色、藍色、白色、紅色,花飾和圖案簡化,日常服裝講究實用,幾乎沒有繡花。旅游工作人員的女性服裝滿襟右衽,衣襟、袖口、下擺雖然保持了繡花,但都用機繡代替了手工繡花。整體衣身造型采用了立體式的現代剪裁方式,尺寸修身合體,符合現代審美。百褶褶疊保留,裙長且寬大,裙腳邊沿繡滿花紋,或者改為流行擺裙、一步裙,符合輕松自在的現代審美。

另外服飾原材料由于傳統的手工藝方式,供不應求,服飾原材料尋找更多的供應渠道,日趨多元化。隨著材料和工藝的現代化,科技逐漸涌向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服飾的制作工藝也未能幸免,逐漸走向衰落。即使在雷山這一苗族文化的中心地帶,種棉、養蠶、藍靛種植等逐漸消失,苗族人只是在成品紗基礎上織布,或者使用化學染料在成品布的基礎上染織。這也意味著紡車、織機、染缸逐漸廢棄,手里有著絕活的工匠相繼逝去。年輕人在現代社會環境的熏陶下,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中,也不再可能回到男耕女織的生活狀態中,失去了大的生活背景,年輕人很少從事這些活動,傳統工藝后繼無人。

綜上所述,貴州苗族服飾變遷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未能幸免,無論是款式、面料還是工藝都發生了變遷。面對變遷,通常都會發出兩種聲音,一種認為“百年之后,研究苗族服飾要到國外去”。[4]另一種認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固然要繼承,但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法則是人類不能違背的。筆者認為,服飾文化的產生是由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我們要想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必須還原服飾文化產生的大的社會環境以及社會環境下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服飾文化傳遞的一部分應該有生活方式的內涵,審美情趣以及社會風尚,所以簡單的保護只能說保持了苗族服飾中物質外形的一部分,文化內涵的這一部分也會逐步丟失,因此給予一定的相對獨立的生活環境,延續以往的生活傳統習俗,減少對他們生活的打擾,這樣或許是一種完整意義的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辛麗亞.黔西北白苗與箐苗支系女性頭飾比較研究[J].大眾文藝,2014(13):63-64.

[2] 伍新福.試論湘西苗區“改土歸流”——兼析乾嘉苗民起義的原因[J].民族研究,1986(1):15-22.

[3] 周夢.苗侗女性服飾文化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4] 武鵬沖.苗族服飾文化研究綜述[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9(3):16-19.

猜你喜歡
變遷傳承
回鄉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清潩河的變遷
象棋子的變遷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