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烏孜別克族花氈藝術

2017-05-05 10:54華永明
藝術科技 2016年11期
關鍵詞:多樣性

華永明

摘 要:烏孜別克族花氈藝術是其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樸素原始印象和審美思維的映射,蘊含著烏孜別克族傳統的文化風俗和濃郁的民族情感。作為新疆烏孜別克族生活中的必需品,其藝術特征的多樣性從另一方面反映了這一遷徙民族對異文化的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同時也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

關鍵詞:花氈;多樣性;包容心態

烏孜別克族花氈工藝是以氈制品為載體的民間手工制作,精美的制作技藝表現出本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烏孜別克族人多從事商業活動,人口少,居住分散,受教育水品高,所以沒有故步自封的自大觀念,具有一種開放的文化心理結構。他們主動地接受其他民族優秀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長期的雜居與共處的過程中學習融匯兄弟民族的民間手工藝技術和裝飾特點,同時也努力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性。烏孜別克族花氈藝術就是在不斷汲取其他兄弟民族的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兼收并蓄,進行自我更新與創造而逐漸發展成熟起來的,所以兼有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花氈的特點,同時具有民族本原文化的特征。

1 新疆花氈及烏孜別克族花氈概況

考古發現中最早的花氈制品產自新疆。新疆地區由于氣候較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氈制品已經廣泛使用。古時“氈”的定義要比現在寬泛得多,既指如今的“無紡織布”的氈,也指毛織物。對花氈的最早記載是《魏書·西域傳》中所提到的“錦氈”即今天的“花氈”。到了唐代花氈就比較普及,《唐大和尚東征傳》中記載即將東渡的鑒真就擁有花氈。詩人李端《胡騰兒》一詩中,也有“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的詩句?;质切陆髅褡逯腔鄣慕Y晶,花氈工藝的發展是新疆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的產物。

氈制品是烏茲別克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這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有關,和其他伊斯蘭教民族一樣烏孜別克族人有席地而坐的習慣,氈具有隔潮隔熱作用,所以花氈同時兼有使用和審美的功能,無論在氈房還是在土炕上花氈就成為一道裝飾居室的亮麗風景線?;衷跒踝蝿e克語中稱“納馬特”。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蘇爾漢河州、費爾干納盆地和卡拉卡爾帕克斯坦等地區的游牧民族還保留著花氈制作傳統,他們善于制作圖案多樣、線條豐富、色彩鮮艷的花氈,常以各種顏色的半點和線條組合而成。從事這項手藝的主要是牧區的婦女。由此可以推斷,烏孜別克族人在東遷以前應該就掌握了花氈制作的工藝。

自元代開始至18世紀中葉,中亞烏孜別克人由于絲綢貿易不斷涌入新疆南北疆,當時被稱為“安集延人”“布哈拉人”。與當地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現在的烏孜別克族。他們在遷徙過程中,其社會文化發生了很大變化,對民族傳統手工業也產生了影響。新疆的烏孜別克族花氈主要受到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的影響。居住在南疆喀什、莎車、阿克蘇、巴楚等綠洲地區的烏孜別克族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花氈制作受維吾爾族影響。居住在北疆天山一帶木壘、奇臺、新源、尼勒克等地的烏孜別克人從事牧業生產,花氈制作則受到同是游牧民族的哈薩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影響較多。從整體風格上來看南疆烏孜別克族的花氈規整、理性、繁復,北疆烏孜別克族的花氈則粗獷、簡潔、感性。

烏孜別克人不僅重視花氈本身的裝飾效果,還注意到花氈使用中的效果。家中家具、餐具、桌布以及人們的服飾都有類似的紋飾圖案,這些與花氈交相呼應,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統一。體現出烏孜別克族熱愛自然崇尚自然,喜愛裝飾的性格。烏孜別克族花氈的實用性以及它所具備的作為席褥,能夠抵御風寒并經久耐用,是它作為藝術品欣賞的先決條件。隨著工藝的完善,圖案設計的日趨精美使其美學的內涵日益豐富?;峙c烏孜別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和審美,比較直接體現自身的審美價值和規律。

2 烏孜別克族花氈的制作工藝的多樣性

烏孜別克族在新疆居住分散,分布在南北疆各地州。所以花氈的制作工藝受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呈現出多樣性。制作花氈的原料以羊毛、羊毛線、彩色布、線等為主。夏天是烏孜別克族人制作花氈的最佳季節,因為從彈毛、搟氈、晾曬、縫制等整個過程都需要的高溫晴好的天氣。烏孜別克族花氈從制作技術上分為搟制、印制、縫制和秀花氈?;钟袉螌雍投鄬又?,單層用染色的氈子拼出圖案直接搟制出來;雙層則是在制好的素氈上搟制、拼貼、縫制、秀制。雙層花氈結實耐用,所以比較普及。

搟制:將羊毛或駝毛洗凈曬干,同時把用于制作圖案的有色羊毛經過染色曬干備用。在底氈上用有色羊毛擺放設計好的圖案,把干凈的羊毛松軟的彈在上面均勻覆蓋,然后噴灑熱水,迅速連同底氈一起松緊適度的卷起反復搟壓數遍,打開曬干即成。

印制:在搟好的素白氈上用染料印出圖案。這種方法類似于印花布的工藝,簡單易行。用帶有圖案的木印模在素氈壓印圖案,也有用套色方法印制的圖案層次感強的花氈。還有一種是印制完后用筆在紋路間填色。工藝有所差別但制作出的花氈效果相似。印花用的染料以前使用天然的植物或礦物色,現在多用化學染料替代。

縫制:也叫補花氈,類似于民間百納的工藝。將氈子染成五顏六色,用彩色的氈子拼成各種圖案,用有色的羊毛線縫制在一起。也有用彩色的氈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圖案再一針一線縫起來,是用紅、藍、黑、綠等顏色的布套做成,正反對比、虛實相映。具有紋飾粗獷豪放,色彩對比鮮明的特點,頗富藝術感染力。

秀花氈:將彩色的布剪成圖案,用羊毛線縫制固定在素色的氈子上。用鉤針和彩線秀制出圖案;還有一種是用面粉調制成糊狀在深色的氈上直接繪制圖案,然后根據圖案用亮麗的彩線秀制。秀制花氈工期長、難度大,對工藝要求也最高。

3 烏孜別克族花氈圖案、配色及構成方式

3.1 圖案

烏孜別克族花氈圖案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花卉、飛禽、動物等變形圖案組成,一種是包括圓形、橢圓形、菱形、波紋形幾何紋樣圖案組成。題材上受到伊斯蘭文化不立偶像傳統的影響,反對具象寫實的純觀賞性題材。

烏孜別克族花氈圖案的取材以花卉居多,花卉圖案有團花、散花、纏枝等方式構成,一部分是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素材,一部分是浪漫想象的紋樣。烏孜別克族是愛花的民族,特別鐘愛玫瑰花,其民間敘事長詩《阿爾孜古麗》中說:“花叢中最美的是玫瑰花,花蕊散發著迷人的芳香?!币源藖硇稳菝利惖墓媚?。所以花氈的圖案中以玫瑰花占的比重最多。以木壘縣博斯坦鄉的花氈最具代表性,用大小不等的玫瑰花瓣拼出絢麗的極富想象力的蝴蝶圖案。烏孜別克族花氈圖案紋樣的表現力在不斷演化、組合、融會與發展著。生活在北疆的烏孜別克族有很大一部分從事著游牧生活,受周邊游牧民族的影響,圖案中也多有動物角的圖案,想通過花氈寄托一種美好的愿望,其寓意是祈求牲畜興旺。但烏孜別克族花氈圖案中不喜歡用的羊角紋飾,可能有意識區別于其他民族,他們更多的選擇鹿角紋飾。

花氈的制作方法也會對裝飾圖案的效果產生影響,不同方法制作出來的花氈在色彩、質地、紋理上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搟制和印制的圖案手工藝手法的局限無法達到很細致,圖案類型較粗獷;縫制和秀制花氈工藝細致,能夠體現圖案細節,且針腳的粗細、長短、疏密也成為有效的表現手法。

3.2 配色

烏孜別克族花氈的色彩觀深受民族歷史傳統和民間信仰習俗的影響,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審美特征。烏孜別克族是一個倫理觀念很強的民族,對色彩的喜好也有受這種因素影響。一方面崇尚白色、藍色、蒼青色和黑色。這在花氈制作中也多有體現。他們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圣神;黑色象征強大、偉大。所以花氈多以黑色、白色為底;另一方面喜歡亮麗的紅色、紫色、綠色,花氈的主體圖案用色大膽,花卉以鮮艷的紅色、紫色、綠色去表現強烈、明快絢麗的效果。這些恰恰就構成了烏孜別克族花氈色彩的單純、簡潔和強烈的裝飾性。

手工藝人在花氈制作中巧妙運用色彩的對比和調和,把色彩的冷暖、明暗、飽和度等要素統一在一起,使反差很大的兩個視覺要素成功的配置在一起,令人感受到強烈的視覺色彩印象而沒有細碎支離感。色彩的面積和形狀在配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如何運用色彩花氈制作手工藝人有一套程式化的手法和成熟的經驗。比如:在鮮艷的紅色和綠色對比色間形以深色的線條間隔,或者縮小一類顏色的面積達到調和的效果,運用縫制時的針腳來達到色彩對比與調和也是花氈中常用的方法。

3.3 構成方式

烏孜別克族花氈受使用功能和工藝制作的支配和民族思維方式的限制,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意象或象征的裝飾變形,按照他們所理解的美的法則進行處理創造。他們懂得怎樣設計出令觀賞者目不暇接,而又不失于混亂的豐富多彩的構成方式。這些經驗不僅來自于花氈民間技藝的積累和傳承,更源于民族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

從圖案的構成結構上看烏孜別克族花氈使用了連續性和非連續性兩種方式,但連續性結構使用的較多,非連續性結構則主要用于折枝花卉和較大的團花圖案。分別根據制作的工藝、方法、選用材料的特性及成品效果等因素提前設計。在菱形、圓形、三角形等幾何分割的平面形中設計適合紋樣。有的非常繁復,有的則簡潔明快,主要取決于不同地區烏孜別克族人的喜好與制氈手工藝人的制作技術和設計水平。大多數花氈講求幾何對稱性,只有的少數單獨紋樣或折枝花卉的運用不對稱的構成方式。圖案的連接展開方式有出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四方連續紋樣、連綴式紋樣等多種。他們還善于運用對稱均衡、虛實變化、節奏韻律等原理來處理花氈圖形節奏上的變化。

4 烏孜別克族花氈的藝術特征

首先,烏孜別克族花氈裝飾符號在視覺上具有單純性,給人一種質樸無華原始粗獷單純的審美感受。表現在視覺符號象征寓意的單純性,一件烏孜別克族的花氈制品無論從文化含義,還是民俗功能都是非常單純的,都是對生活的無比希望和美好向往。視覺符號造型的單純性,花氈所使用視覺符號的目的極其簡單,就是實用和美觀,又要兼顧信仰民俗和老少皆宜,所以在烏孜別克族花氈造型中盡可能地簡化造型、簡化線條,無論哪種風格都盡量使用平面化、程式化、單純化造型語言。

其次,是烏孜別克族花氈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節奏韻律感。節奏體現在花氈造型和色彩兩方面所營造出的整體秩序中。在造型中是反復形態和構造,在色彩中是同類色、對比色的交替使用。烏孜別克族花氈視覺節奏所體現的韻律,不同于其他民族,更加急促更加輕快,正如烏孜別克族民間歌舞一樣,曲調時而婉轉曲折、優美動人,時而輕巧、富于變化??梢?,烏孜別克族花氈中體現的這種強烈節奏韻律感源于烏孜別克族人熱愛歌舞的民族性格。

最后,烏孜別克族花氈的制作過程也給人一種藝術享受。烏孜別克族是勤勞的民族,熱愛手工藝勞動。他們民間就流傳著“與其貪求意外的財富,不如專心學習一點手藝”、“沒有無刺的薔薇,沒有不費力的技藝”這樣的民間諺語。烏孜別克族花氈制作過程全用手工,正如柳宗悅在《工藝之道》中所說:“手工是伴隨著喜悅的工作,而機械卻不如此。一方面自己是工作的主導,一方面卻是對機械地順從。前者是自由的,后者則是被束縛的?!比绻且患覝蕚渲谱骰?,大家都來幫忙,所以可以說每個花氈的制作過程都是一個集體智慧創造藝術品的過程。烏孜別克人享受花氈制作的過程,置身花氈制作現場伴隨著有節律的歌舞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勞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類似于歌舞的酣暢淋漓的愉悅感,沉浸其中的快樂是機器生產所無法取代的。

5 結語

烏孜別克族的花氈工藝分布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的廣大地區。從當地兄弟民族那里學習了花氈的技藝和裝飾造型的一些特征,同時也融入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形成了烏孜別克族在農耕、游牧、商業不同背景下呈現出的風格各異、異彩紛呈的花氈工藝的審美風格。體現出烏孜別克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中的創造精神?;止に嚥粌H具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價值,還具有烏孜別克族本元文化的特點,它蘊含著烏孜別克民族文化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因此,它超越了物質本身成為一種特有的精神文化符號。它承載著生活在新疆的烏孜別克人的生活記憶和民族情感。

參考文獻:

[1] 柳宗悅.工藝之道[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凌明.烏孜別克族的美術[J].新美術,1992(4).

[3] 再努拉·再伊丁.伊犁地區花氈圖案[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 唐淑嫻.新疆烏孜別克族的文化適應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6.

[5] 夏鑫:新疆花氈[J].新大學學報,2005(4).

猜你喜歡
多樣性
淺析阿拉伯語初級階段聽力教學材料的選擇
利用網絡教學多樣性 開展有效教學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物合成機制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