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小學生數學動手能力的幾點嘗試

2017-05-09 00:17張玉榮鄭志堅
速讀·下旬 2016年11期
關鍵詞:動手能力小學數學策略

張玉榮+鄭志堅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必須由學生在現在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地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睌祵W是做出來的,學生只有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能力;策略

動手操作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實際教學中,由于小學生動手能力差導致數學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呢?下面,筆者就此談些自己的體會。

1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是學生從事智力活動的推動力量,它能推動著學生廣泛地接觸各方面的新鮮事物。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動手能力,安排適合其年齡段的動手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活動。興趣不僅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提升學習質量的主要動因,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基本前提。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多是以老師講解或者演示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只是簡單的看客或聽眾,既不能激發學生興趣,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幾組形狀不一的三角形紙片,然后提問“大家能用兩個三角形拼出什么圖形呢?拼出的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聯系呢?”等,利用提問以激發學生對動手操作的興趣。然后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拼、剪、折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與觀察,以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內容雖然不多,但學生始終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不僅學會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理解了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而且很好的培養與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2提供教學學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教師的示范演示轉變為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學具將是必要的條件。為更好的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還應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動手材料,從而為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提供更多的機會。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中,教師既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張長方形(正方形)的紙張或卡片,然后讓學生將卡片剪成三角形、正方形、梯形、五邊形等各種形狀,再進行拼圖;也可以靈活應用學生生活中的物品作為學具,如文具盒、課本、課桌等,讓學生親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以得出這些生活中常見圖形的周長。通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具,使得人人都能有學具,人人都能動手操作,在動腦思考與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體驗到問題解答時成功的喜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鞏固與升華。

3結合生活實際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是源自實際生活的,可以說,實際生活中到處都存在數學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結合教材的特點,跟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接觸到生活實際,明確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是到處存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用到的和看到的實際生活問題,設計一系列具備較強實踐與操作的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在講解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以小組作為單位將一個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轉化。這樣,學生在剪和拼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將平行四邊形順著它的高剪開之后,通過平移之后加以拼接,一個長方形就拼成了。然后要求學生對這種變化的情況進行比較,學生便不難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而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在最后的時候,學生在經過討論之后,得出了由于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以寬,因此,平行四邊形的面就是底乘以高。學生在親自操作之后,通過觀察和分析,提高了自身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4加強思維創新

動手操作可以將抽象的書本知識轉變為淺顯易懂的動作,學生對這些動作進行感知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笨梢姸鄤邮植僮?,能發散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的目的。大膽地去嘗試、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成為認知過程的探索者,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特點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自己重新制作的教具,演示或讓學生親自操作等手段,為學生盡可能多的提供動手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使學生動腦和動手相結合。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面積時,讓學生動手剪一剪、拼一拼,讓學生自己推出面積的計算公式。在剪與拼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嘗試、思索,變換新的方法,最終達到目的。由此可見,這樣的動手操作活動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領會知識的更新與銜接,使其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在動手、動口、動腦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提升。

5培養空間思維

空間思維是指幾何形體在人腦出現的視覺表象,它是學習幾何知識的一種必需的思維和能力。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根據這一特點,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發現規律。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制作等身臨其境的感受各種幾何圖形的特征,從而在頭腦中形成視覺表象,建立空間思維。比如,教學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認識,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圖形的模型。這樣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比老師在課堂上單一的講解要形象的多,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會更深刻。再比如,學習線與角、圖形中的旋轉,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通過這樣一個動手的過程,不斷觀察與感受,加之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到規律得到結論。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得出的概念、公式,既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又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動手能力的培養是相當復雜、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課前操作、課堂引導還是課后布置,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安排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課后實踐也是在課堂操作的基礎上延伸的,它需要長期發展。因此,教師要在引導中不斷促進學生獨立動手能力,培養出具有動手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周碧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06).

[2]杜春英.培養學生動手習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學園,2013(26).

猜你喜歡
動手能力小學數學策略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