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

2017-05-12 01:03蘭淑華
中國經貿 2017年8期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蘭淑華

【摘 要】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有了很明顯的提高,但是增長的頻率沒有很快,在2014年據有關的統計GDP不增反而減少了一些,并且整體的水平是屬于一種比較低的水平,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系統的調整要求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就是經濟結構的全方位化沒有被實現,還有就是外部的經濟環境對其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文章針對于中國的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微妙的關系展開敘述。

【關鍵詞】人口新常態;經濟新常態;中國的人口統計

一、前言

中國的高增長階段不會滯留在一定的時期,這是有關專家和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得到的結論,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雖然已經非??炝?,但是因為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還沒有達到有關的要求,也就是說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隨著2014年的到來,中國的經濟模式已經達到了一個“新常態”的模型。也就是說經濟調控的出發點和經濟發展戰略的出發點慢慢變成了決策者口中的經濟常態。

二、現狀

中國當前的經濟常態的主要特點包括主要有5個方面:第一,經濟增長的模式比較緩慢了,以前程下降趨勢的經濟模式得到了改善。第二,加速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第三,重要的動力作為擴大內需的條件就是調整需求的結構。第四,效率驅動的動力以及投資驅動轉變逐漸變得產業的結構升級。第五,環境的成本在逐漸上升,同時勞動的成本也在上升,常態就是通貨膨脹一種以成本推動為主要類型的。

闡述完中國的經濟新常態,其實中國的人口也是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階段。第一,較低水平的人口增長率,以至于出現了一種負增長的狀態,尤其是在20世紀的30年代。第二,由于致力于勞動的人口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說整個的勞動比例在呈一種上升的趨勢。第三,全世界的人口有一個比較普遍的趨勢就是平均壽命都在增長,那么整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速度就會明顯加塊。第四,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的速度比較快,也就是說中國的人口素質已經有所提升了。第五,人口的城鎮化速度發展比較快,人口城鄉的分布格局有了一定的變化。上述的種種特點和原因也是經濟呈現新常態的一種原因。

三、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的基本關系及影響路徑

1.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邏輯關系

經濟增長與人口之間的關系是在兩個多世紀以前就被提出來的,主要闡述這個觀點的就是馬爾薩斯,外生變量在那個時候還是被當做是人口因素的長理論之一,這樣一來,人口的增長也就是勞動力的增長就與經濟的增長新常態之間有了非常微妙的聯系。伴隨著社會的人口研究和經濟研究的專家長時間的研究,得出了更多的關于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那時候的認識就是經濟增長研究的事業可以被分為兩個方向,一種是年齡結構,另一種是勞動力素質因素。這都是一種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變量。消費市場的決定因素還包括人口的變量。但是需求的長期均衡發展和經濟供給需求都是受到各個要素影響的,分析的方向可以分為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另外,這種內生性的因素還是屬于經濟增長的方向的。將要素市場細分,有技術市場、金融市場、服務和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我國新經濟常態的決定因素不僅僅包括人口的新常態,還有就是文章提到的各種影響要素。保證新常態能夠正常運行的前提就是保證經濟的基礎影響條件能夠正常運行。這主要就是經濟新常態與人口新常態之間關系的基本邏輯。

2.從理論上分析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關系

其實兩者之間的關系從理論上分析是比較復雜的,而且這個關系結構比較多在分析時是從多個途徑、多個方面進行分析的。人口新常態影響經濟還是有自己獨特的途徑的,影響經濟從需求上分析是其中之一,因為消費的結構和水平都是受城鎮化、老齡化、人口負增長直接影響的。另一方面是從影響經濟的運行供給方面,因為勞動力這個影響因素一直都比較緊張,也就是說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比例比協調,有時儲蓄率和撫養率都會下降。為了保證人口新常態與經濟新常態之間的合理關系,就要保證兩者之間的影響因素是比較均衡的。中國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是會直接影響到人口的新常態發展的,同時影響經濟的一個直接途徑就是人口的新常態變化。新常態經濟的形成主要是通過推動民主和民生制度實現的,第二個人口紅利關系到了養老金制度能夠合理的安排,勞動的供給問題是受勞動力市場的彈性直接影響的。

四、人口新常態的經濟后果

1.極低的人口增長或者負增長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人口狀態在1939和1937年之間被認為是不利的,這種觀點的主要提出方就是決策者和經濟學家,另外在全球發布的一份題目為《全球增長:勞動生產率可以拯救老齡化的世界嗎?》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報告。報告提出的主要觀點就是說勞動力還是可以提高的,但是提高的方式是年均的1.8%,還是按照五十年前的標準來說。另外因為勞動力和人口可能會降低就會導致GDP的增長率下降。經濟結構整體的彈性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可以增加的,另外人口增長的速度近幾年已經變得越來越低了,這種彈性的變化規律能夠使人們的GDP得到緩解。但是這只是從短期來看,如果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具備一些風險的,文章對于長期的風險主要是從三個方向進行分析。

(1)經濟下滑

首先是經濟的下滑,會以比較快的速度下降;其次是經濟如果長期處于一種蕭條的狀態,就會導致通縮的危險性增加,勞動力的供給問題會因為人口的負增長變得越來越緊張。另外,一些不利影響包括儲蓄率被降低,市場的預期效果達不到等。

(2)降低消費需求

經濟增長是需要一定的拉動力的,也就是說我國經濟的新常態是需要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的。另外,如果經濟被削弱就會導致企業的內需達不到要求,從而變成非常不利的一個因素。

(3)社會資產和個人資產的貶值

中國有關規定死人資產的重要形式就是房產,房產的貶值幾乎都是因為人口減少造成的,還有與人口數量相關聯比較緊密的就是基礎公共設施,如果人口減少的速度太快,會產生很多的缺點,比如增加成本,或者是降低生產規模的效益,最嚴重的的就是規模被棄用。

2.勞動力減少將給經濟帶來多重影響

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業人員和經濟活動就降低了很多,然后到了2005年,就降低到了0.3%~0.5%,然后到了2012年以后,勞動力還是持續在一個不增反減的趨勢,中國的勞動力據預測會持續減少的,因為生育率比較低的原因,所以必須實施相應的政策計劃,否則中國的勞動力將一直持續在降低的趨勢。但是根據有關的專家預測,中國的生產力在2014年會重現達到一個頂峰的狀態,因此就需要將人口和生產的負增長轉變成一個增長的動力。

(1)從消極層面來分析

經濟受勞動規模的縮減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種是勞動力成本一定會隨著勞動力規模的縮減變得越來越高,這是一種勞動力的供給趨勢,另外就是勞動力地大幅度縮減一定會造成經濟的迅速下滑,也就是說生產的勞動力一定要盡可能的短時間內得到提升。其實在2000年以后,中國的勞動力已經有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趨勢,逐漸呈一種上升的態勢,知識需要國家的宏觀政策進行調整。中國城鎮單位的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在2013年已經超過了5萬元,也就是說13年的時間內,翻了3倍。但是勞動力的成本雖然增加了,但是不意味著勞動力的生產規模增加了,這是一種不太正常的現象,早在2000年到2007年之間,勞動力的規模減小的更是非常嚴重,直到2014年,勞動力才呈現一種上升的趨勢。因此,勞動力的生產水平如果非常低就會導致勞動力生產成本的增加,生產效率會降低,經濟的增長是很難實現,以上的幾種情況如果同時發生在一個時期,那么中國的經濟發展就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2)從積極的方面來看

勞動力成本上升和勞動力規模的縮減,其實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是思考的角度應該建立在微觀的角度。一方面激勵作用就是幫助技術來取代勞動力,另外就是幫助企業改進自己的發展策略,所以說不僅能夠提高市場的競爭力,還能夠幫助企業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不僅能夠優化升級產業的結構,還能夠幫助增長的模式轉變成效率和創新驅動的模式,當然全要素的生產效率也是會被提升的。

3.老齡化和撫養比提高的經濟后果

中國的老年人口增長和老齡化的速度都處于一個加速時期,據有關統計在2014年的時候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達到了總人口的15%,并且這個比例在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文科學和社會學的科學家估計過中國的發展水平,他們估測在203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會趕上發達國家,再過20年,也許就超過了發達國家。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轉折點,意味著中國的人口年齡機構將發生較大的變化,這樣一來社會上的青年人就會贍養更多的老人,整個社會的撫養比會大幅度上升,這種情況反映了人口紅利的枯竭和中國經濟模式的高速增長。

人口老齡化和社會上的撫養比升高對于經濟的影響不是單方面的,據有關數據分析可知,消費需求結構、公共財政、社會保障、勞動生產效率、儲蓄、勞動力的供給都是會影響經濟的,而且影響的方式使經濟得到提高。但是即使經過很多的數據調查和實例分析,但是有時候得出來的結論還是比較有爭議,因為實證研究的結果和分析結論很多時候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很多的研究者就轉換了一種研究的方向和模式,然后得出來的結論就與之前非常不同,老齡化會通過共公共財政來加劇負擔,還會使消費需求減少,勞動生產率下降,儲蓄率不增反而減少,勞動力了的供給減少等,這些現象都是使中國的經濟被削減的,因此這就是所謂的兩種不同效應。比較常見的效應有幾個比較典型的,其中包括“撫養比效應”,還有就是“資本累計效應”,這兩種效應的凈結果會影響到老齡化對于整個社會的經濟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如果從比較積極、樂觀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就會發現,經濟的繁榮狀態和技術的進步速度不一定會受人口老齡化影響,老年生活能夠被儲蓄也是老年壽命普遍延長和老齡化速度加快的結構,雖然第一個人口紅利有可能得不到,但是非常有可能出現第二個人口紅利。

五、經濟新常態下的人口及相關社會政策的討論

人口新常態的那種影響經濟的消極模式并不能夠避免,一定程度上說也不是能夠控制的,但是經濟的結構不是說自動就能夠變成那個樣子,政策的合理性和安排的制度是否科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中國經濟的第一個繁榮時代就是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目前中國的現階段的經濟狀態可以說被劃分為了中等的收入國家,改變了以前貧窮國家的狀態,但是社會政策和人口政策對于社會的、國家的經濟發展還是有很多的影響的,文章在闡述這方面的政策議題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敘述。一方面是人口政策方面的議題;另一方面是社會政策方面的議題。前者能夠幫助建立家庭友好型的制度環境,并且促進人口的城鎮化發展速度。后者能夠幫助建立比較完整和統一的社會政策體系,保證深化改革涉及到公共服務、家庭支持、住房、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問題。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鎮化是推動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引擎,其實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城鎮化。在談及人口新常態和經濟新常態之間的聯系的時候,主要是想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向轉向擴大內需方面,還有就是優化生產力的空間分布,最好是將生產率和勞動力的規模都擴大,最后使城市的生產率得到明顯的提高,經濟水平就能夠上升到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華民.走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理論誤區 中國經濟高增長并未終結 [J].人民論壇.2014(6):101-102.

[2]徐翊生.中國經濟“新常態” [J].第一財經日報.2015(2):4-5.

猜你喜歡
經濟新常態
論城市品牌在經濟新常態下的建設意義
中國經濟增長的邏輯解讀
經濟新常態下的減速治理——駁中國經濟崩潰論
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
經濟新常態下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對策
淺論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新常態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與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中小房產企業競爭優勢的塑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