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2017-05-12 01:10金杰
中國經貿 2017年8期
關鍵詞:農業

金杰

【摘 要】我國三農建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遇到了諸多矛盾和難題,尤其體現在農業的結構方面。因此,農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供給側結構改革。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不斷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從市場的需求入手,調整傳統的農業結構,借科技的東風,進行有中國特色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關鍵詞】農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供給側結構改革

一、引言

在我國當前的發展水平下,農業仍處于落后地位。在新形勢下,過去農業的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化為結構性矛盾。因此,我們需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這也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格外引人注目。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性

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人民對食品的安全性,營養性,健康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農產品朝著有機化,綠色化,高品質和多元化方向發展,逐步滿足我國人民的消費需求。

在當下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的結構性出現了許多問題。有效供給不能適應人民的需求變化,從而導致出現了我國糧食的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都在上升的奇怪情景。此外,我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且產量過剩,這使得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低下,也不利于農業綜合效益的提高,更拖累了我國財政。此外,我國有些地區的經營模式仍然有著掠奪式經營等情況,不符合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符合和諧發展觀。這種情況迫切需要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來進行改善。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關系到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迫在眉睫。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要求

1.注重糧食結構安全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大國,但人均土地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這就對我國糧食生產的總量提出了要求。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要保證人口的糧食結構安全,所有的計劃和措施,必須在確保糧食結構安全的基礎上制定和進行,不能罔顧長遠利益,只顧一時的GDP發展。

2.注重農業的持續發展

農業的持續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利用來講十分關鍵。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時,要以持續發展為中心,和諧發展,根據各地區的自然因素,生產因素等進行生態農業的改革。時刻銘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改革過程中,把和諧銘記于心,在此基礎上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形成生態農業的新格局。

3.注重市場的調控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首先要將農業和市場相聯系,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生產的思路,使農業生產圍繞需求和消費進行生產和調整,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調節農業生產模式,使之與市場的需求相匹配。

4.注重結構調整和綜合效益

要想讓實惠落到農民手中,就要注意結構的調整,這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內容。結構調整一方面要保證糧食的產量,促進糧食生產水平數量的上升;另一方面要配合市場,調節需求。如提高大豆產量,提高奶制品質量,對于市場不需要的產品給予適當的削減。從而使農民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獲得更多的利益,形成良好的反饋鏈。

四、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措施

1.深化土地改革制度

從土地的層面上保證農民的利益,優化經營體系,包括落實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住宅用地和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等,確保農民的利益,優化經營體系。在此基礎上輔以對生產的激勵,從而保障農業的發展。

2.延長產業鏈,多元發展

延長產業鏈要求提升產業鏈上各環節的相關程度,使之成為價值鏈,形成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發展農產品的加工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農村的旅游業,將農業和互聯網結合起來,使農業在深層次上與網絡、旅游、文化等產業結合起來,從而使農民的收益率更高,收益更多。多元發展則要求在保證農產品供給和效益的基礎上,依國家的統籌規劃,按照各地區特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各農業產業的比例,向綠色化,健康化發展,從而實現農業效益的最大化。

3.農村的科技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

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來說,要想使改革深入人心,就要從思想上提高農民的認識。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和培訓,推廣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民對科技興農的認識,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從而使農業生產中農業科技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農民直接受益。同時,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方便農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使農民親身體會到科技給他們生活帶來的改變。這在農業上體現為用科技的手段保證生產,如提高防寒防旱能力等。從而通過多方面的影響,培養出一批懂科技,用科技的新型農民。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

4.提升質量確保安全增加收益

要想讓農業得到發展,就必須要在提升質量和增加收益上做文章。通過農民對科技科學的認識,通過市場的調控,使農民認識到市場需求的改變,推廣生態化農業,減少化學防治在農業生產中的影響,從而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使農業的生態化和綜合效益得到提高。同時在生產過程中,確立完善的安全生產和衛生生產標準,確保生產過程的標準化,保證農民和消費者雙方的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從而以科技為生產力,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促進農業的多元化發展,使農民受益更多。

五、結語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目標是發展農業,造福農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相信在黨中央的帶領下,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改革的成功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

[1]王艷紅.淺論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J].農業工程,2016,02:11.

[2]韓長賦.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山東農機化,2016,03:10-12.

[3]張忠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6,14:303-304.

猜你喜歡
農業
嘔心瀝血,奉獻山西農業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農業技術推廣對提升農業種植業的作用研究
簡析農業技術推廣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張北“未來農業”
2019年農業農村部展會計劃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周末逛逛萊比錫農業展
農業科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