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社會”的國民性初探

2017-05-18 13:29王金芙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1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國民性

摘 要:《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對于中國社會的內在肌理和基因研究的重要作品之一,他對我國傳統社會的構成要素和倫理價值進行了深刻解析,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關于我國鄉土社會的特點在書中作者進行了深刻剖析,這成為我們探索國民性的重要來源和依據。

關鍵詞:《鄉土中國》;鄉土社會;國民性

作者簡介:王金芙(1990.4-),女,漢,吉林人,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1--02

一、鄉土社會的內涵

何為“鄉土社會”,費孝通并沒有明確作答,但根據《鄉土中國》,可以找到一些根據?!班l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可以理解為鄉土中國理論,實際就是為了回答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是什么,而對此問題的回答是:“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2]那么,在此首先要弄清楚的概念就是何謂中國基層?事實上,在費孝通認為,“基層”是一個具有特定指向性和規定性的范疇。傳統中國社會是依靠雙軌制來維系的,即上層的王權統治和基層的社會治理?;鶎由鐣卫硎鞘考濍A層主導下的社會自主空間。因此,“基層社會”是針對王權統治而言的,由此推斷,基層社會在理論上是不排斥城鎮社會的,只不過鄉村在其中占主導而已。

其次,要清楚什么是鄉土性??梢越柚M孝通給予鄉土社會的三個維度來分析。一是社會主體的非流動性,二是社會空間的地方性,三是社會關系的熟悉性。梳理一下,由于鄉土社會的主體——農民主要靠種地謀生,他們依賴又受制于土地,所以,鄉村里的人基本是不流動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但這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3]事實上,這種非流動性所反映的是農民的生計模式,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與文化生活形態。鄉土社會空間的地方性是由農民聚村而居的現實決定的,鄉村就是鄉土社區組織的基本單位。鄉土社會的地方性一方面反映農民受限制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地方性還表現為因限制而產生較為閉塞的社交網絡,網絡,也就是農民的聚居之地。如果說農民扎根土體體現的是他們“土生土長”的 “土”的特征,那么,農民聚居而形成的“熟人社團”,則構成了農民鄉土本色下“鄉”這一生活空間的面貌了。從社會關系來看,鄉土社會是熟悉的社會,在熟悉的基礎上,信任關系得以形成。從這種關系中衍生出兩個鄉村社會的核心規則。一個是內在的規矩,它是伴隨鄉土社會逐漸生成的自發性規則,可以理解為“禮制”,村民在熟人之間依靠“禮法”而非“法理”來協調各種問題;另一個是外在規則,這是一種后天學習而來的規矩,但并不是學習法律而是沿襲禮俗,它不依靠教育機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得來的。

綜上所述,簡要概括一下鄉土社會的內涵,即它是中國境內與王權政治相對的社會空間,其中既包括鄉村又包括城鎮。這個建立在熟人社會基礎上的社會空間,擁有兩個特征,即內在的禮治規則和外在的差序格局。

二、中國人的國民性格

國民性也就是一國民眾所反映出的主要性情和格調,它是一國之民在日積月累的歷史洗禮中逐漸培養起來的特性,它與本國的歷史文化、人情風貌、社會熏陶等方面有著深刻的羈絆和關聯。國民性可以說是對一個國家國情的基本反映和綜合。中國不僅是一個文明古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是我國的生活主體,農業是我國的生存支柱,農業生產催生的鄉土文化自然也塑造了中國的國民性。我國的國民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因循守舊

在農業為主的社會中,土地就是人生存的根本,土地的不流動性決定了農民生存空間的局限性,所以人們安土重遷,遷移被視為是變態,定居才是常態。久而久之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很難輕易改變。在固守舊習的前提下,生產經驗顯得尤為重要。經驗是一種需要經過長久訓練和積累才能形成的,尤其是農業生產經驗更是得來不易,正因它的寶貴和累積不易,才導致了中國人的刻板和念舊。另外,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長期占據主導地位,致使交流受阻,長此以往就導致國人的閉塞和守舊。

但是,在社區之內,大家還是熟人,彼此之間十分了解,這種熟稔導致他們文字能力的薄弱,并不是由于他們的愚笨而是因為不需要,從而進一步導致基層社會長期的文字缺失,文字的缺席,使國人缺乏了良好的開蒙機會,這使國人走出思想的藩籬更加困難重重。在經年累月的影響之下,狹隘主義和保守主義自然占了上風,深深烙印在國人心中。

(二)有私無公

“自私”幾乎成為國內外對中國人性格特點的一致意見。我們本國的思想家梁啟超和儒學家梁漱溟,也毫不留情的批判中國人的自私自利和因私忘公。外國學者自是不必贅言,對此更是強烈批判,指摘中國人因私廢公,漠視公共利益,甚至就是沒有公共意識,說白了就是不講公德,只重私欲。

但這些評價對于中國人來說未免太過苛責,所謂自私并不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品質,決定這一切的其實是鄉土社會的社會關系和行為交往原則長期作用的結果,更確切地說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差序格局”。這種“差序格局”是以每個個體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和行為標準,逐漸由內向外擴散開去的關系。我們每個人在其中都不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身處在份額中網格化的關系之中,每層關系都是我們的親戚或熟人,我們實質上就是生活在私人關系網之中,在這個疊加的網格中,自私實在是身不由己。這點上我們與西方社會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們的社會是由公民個體組建的集體,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他們的社會關系相對“單純”,在“生人社會”他們更加重視平等和民主,但我們不行,“熟人社會”給了個人太多考量和顧慮,所以西方的社會道德只能退居其次。

(三)以和為貴

鄉土社會的社會秩序是一種禮治秩序,這與現代社會依靠法治來維持社會秩序是不同的,法治是依靠國家權力,強迫實施的統治秩序。身處在基層的鄉村之中,法律對于大家來說那是國家的,自然是不敢違抗,但是對于全社會有約束力的法律,面對鄉土社會時常是不具有公信力的,因為人們通常更愿意執行其內部約定俗成的“禮法”。這種“禮法”是熟人社會極為推崇的,它對于解決熟人之間的種種矛盾非常有效,重要是“不傷和氣”。農業生產養育了這種“以和為貴”鄉土文化。農民附著在土地之上,土地的不可流動相使得農民不得不安土重遷,小農經濟的上產模式埋沒了合作的重要性,使得原本就閉塞的活動空間更加局促。他們存活的區域只有簡單的季節變化,時代對于他們沒有多大影響。這種長期的封閉空間導致他們對于傳統和經驗的重視,年復一年的時間使得“道德”在其中自有一套體系,并且祖祖輩輩都在傳承者,與它一起流傳下去的還有“禮法”的權威性,逐漸發展為“禮教”使人們不斷敬畏和捍衛,這種順從是發自內心的敬意,它教會人們忍耐、順從,從而自然而然地塑造了中國人以禮服人,以和為貴的核心品行。

(四)重名輕實

在中國人的生活中,“面子學”可是一門大學問。亞瑟·史密斯指出“中國人具有強烈的愛演戲的本能,戲劇幾乎可以說是通行全國的娛樂活動”。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有一位十分重要的觀念——“面子觀”。這種觀念之所以深刻的影響中國人實際上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鄉土社會雖然是相對穩定的社會,但還是緩慢變化的,對于重視傳統的鄉土社會來說,面子觀就是禮俗社會中企圖維護和諧,維護長老權力的折中辦法。這種名實分離的做法,通過對“名”的重新理解和詮釋這種虛構的手法,既在臉面上保全了長老權力,又在現實中應對了變化的社會,所以這種名實分離無可避免也就成了必然。

三、結語

以上這些關于國民性的分析,只是提煉《鄉土中國》文本中的主要方面,并不全面,而且國民性的分析,只是作者尋找的《鄉土中國》這部著作中眾多方面中的一個小的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內容和空間。

參考文獻:

[1][2][3]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4頁,第6頁,第8頁。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國民性
《晚清至五四的國民性話語》
“國民性”問題的教育視角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以《鄉土中國》闡釋《紅樓夢》的居處布局原則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論面向國民性重塑的現代國民教育*
淺論國民性養成的起點在兒童
國民性真的不存在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