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誠信”文化與創新社會治理機制

2017-05-19 07:16何波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社會治理引導誠信

何波

【摘 要】 本文概述了當前我國社會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論述了誠信文化建設對創新社會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以誠信文化引導下的社會治理機制創新策略:培育與時俱進的誠信意識;完善規范誠信的法律制度;構建公正的行業機制、發展社會信用組織。

【關鍵詞】 社會治理;誠信文化;創新;引導

一、社會治理現狀及問題原因分析

廣義的社會治理指政府及各類社會組織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的組織協調和監督的一種統籌管理過程。隨著當前我國社會各領域的重大變化,社會治理和體制建設也在不斷健全和完善,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眾訴求和社會矛盾也日趨復雜化,這些給社會治理提出和增加了眾多新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社會治理體制和方式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經濟發展進程,制度陳舊缺乏活力,這也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挑戰;最后,社會治理缺乏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導致我國社會治理問題的原因眾多,主要體現在:

第一,社會治理理念定位不準。當前我國在社會治理中絕大多數以經濟增長提升GDP為目標,對與之聯系的民生建設卻缺乏重視,對如科學化地進行社會治理缺乏研究;第二,社會治理主體單一。廣義上的社會治理主體應該包括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機構,但實際上我國的社會治理工作幾乎處于政府包攬一切的單一狀態,造成一些政府缺位的領域出現空白,影響社會秩序;第三,社會治理人才缺乏,治理方式僵硬。社會治理需要對口的專業人才和公民的積極參與,在經濟發展為首的社會狀態下,一些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很難找到與之對口的工作,嚴重挫傷人才積極性;第四,社會治理法規不夠完善。我國現行社會治理法制相對滯后,某些特殊領域甚至存在法律空白。

二、誠信文化建設對創新社會治理的必要性

信用缺失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信用危機已經成為社會治理中的重要障礙,要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必須加大誠信文化建設力度,并以此為指導進行日常社會治理工作。

1、誠信文化概述

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在經濟建設的新時期,社會又賦予了誠信更多的時代內容,誠信已經從簡單的道德范疇提升到制度建設范疇。其作為一種德行,同時更成為社會的一種準則和秩序維護制度。缺乏信用和秩序的經濟是不能健康發展的,對社會而言,誠信更是社會的一種形象標示,是社會的無形資產。良好的信譽可以讓社會以更少的交易成本獲取更大經濟社會效益。誠信文化要求在經濟生活及政治文化建設中遵循誠信理念,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無誠則無興,無信則不立。只有大力弘揚誠信文化才能幫助社會更加快速穩定地向前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也才有相應的人文基礎。

2、誠信文化對創新社會治理的必要性

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環境下,以誠信文化為先導創新我國社會管理建設是極其必要的。

(1)誠信文化是增強社會治理軟實力的基礎。加強誠信文化建設提升社會治理軟實力是我們黨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要求,社會治理創新的過程除了必須的硬件實力外,以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也不能忽視,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環境復雜多變的今天,以誠信文化為首的軟實力建設更是社會治理的基礎。誠信不僅是某個人、某個企業或某個組織的事,是整個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社會管理中,誠信文化的形成不是天然的,它需要更多的外力指導進行建設。首先誠信文化的建設需要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外,長期的宣傳和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這需要采取一些易于接受的有效形式在社會成員之間開展各類誠信教育宣傳,讓誠信文化真正融入社會。另外,通過完善誠信監督機制,如加大權力監督、黨政監督、法律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等方式來降低失信行為發生幾率,并對誠信缺失的組織和個人公開曝光加大處罰力度。當前社會存在的一系列失信行為如執法不公、違法經營、制假售假以及偷稅漏稅等都是誠信文化缺失的表現,只有做好誠信文化建設才能真正做好社會治理工作。

(2)誠信文化建設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各種利益矛盾凸顯。在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的同時更增加了社會治理壓力,以誠信文化為引導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治理體系是新形勢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有力保障。通過政府、機構以及個人多個主體的共同協作,依靠完備的法律規范來進行誠信文化建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的社會治理主體內部及主體之間矛盾沖突眾多,政府部門中的黨員干部不作為問題嚴重。另外受利益至上等思想的沖擊,很多企業和民眾以利益為自己的唯一處事原則,誠信文化已被拋棄,引發眾多社會治安問題和經濟糾紛。社會的發展需要正確的價值觀予以引導,社會治理的創新更需要健康的誠信文化來進行保障。

三、以誠信文化指導社會治理創新策略

要用誠信文化指導社會治理創新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加強國家的誠信文化建設,并將之融于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個領域。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為誠信文化建設提供了思想和組織保證,誠信文化也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

1、培育與時俱進的誠信意識

社會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當前社會的一大特點,社會交換關系范圍廣并且復雜,社會關系正在由傳統的熟人身份關系向契約關系轉變,這就需要誠信觀念和誠信文化適用于公共生活各領域。誠信文化不僅包含傳統中誠實守信的基本精神,也包括公平公正和理性責任等基本價值,其核心是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需要各主體之間建立自由平等相互信任和重承諾的社會關系。誠信意識的形成需要教化的力量,學校的系統教育、社會的誠信教育機構以及強勢的誠信文化宣傳都對誠信意識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只有全方位的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氛圍,形成誠信文化意識。

2、完善規范誠信的法律制度

系統的教化能提供良好的誠信文化基礎,但由于誠信文化與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社會治理內容相關,因此其又必須用完善的法規制度來進行約束和監督。首先,要切實保護私有產權,構建全面的產權制度,真正實現政企分開,讓企業真正成為能獨立承擔責任的法人主體,這是社會治理創新中的一個基礎工作;其次,加快法制建設。我國雖然已有一些針對誠信的法律制度如《合同法》等,但是其內容涉及面不夠廣泛。同時對誠信失責的懲處執法力度不夠,需要通過專業的執行法來強化;再次,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為誠信營造公平、公正和共愛的政治環境。

3、構建公正的行業機制、發展社會信用組織

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在用誠信指導社會管理創新中建立公正的行業機制是重要一環。行業機制包含行業全方位的進入機制、行為規范以及退出機制等,國家需要用誠信對各環節進行規范。另外,國家還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信用組織,建立起連接政府、企業、組織以及個人的信用網絡。這個社會信用組織是獨立于企業或政府的組織機構,以保證其公正和中立的性質,由此建立一套科學的對社會組織機構、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體系,讓其真正成為維護社會誠信的有力工具。構建現代化的誠信文化體系,最終目的就是引導并規范各社會成員的價值觀,讓各成員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地選擇誠信,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同時繁榮經濟,達到創新社會治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淑芹.社會誠信建設的制度化、體系化和文化化[J].理論視野,2011(10)39-41.

[2] 陳俊亮,韓作珍,王翠英等.傳統誠信思想的現代轉型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17-18.

【作者簡介】

何 波(1964.11-)男,漢族,陜西漢陰人,學歷:本科,中共漢陰縣委黨校講師,從事黨建、縣域經濟研究.

猜你喜歡
社會治理引導誠信
企業不誠信怎么辦?
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和經驗研究
網絡時代大學生非理性愛國現象的引導
細細品味課堂語言 輕松享受教學過程
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散打教學中的應用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精心引導,實現學生語言積累多點突破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照片之爭,誠信之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