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強化黨史研究隊伍建設的思考

2017-05-19 07:21吳紅云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1期
關鍵詞:隊伍建設途徑重要性

【摘 要】 文章闡述了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分析了黨史研究隊伍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了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的途徑。要堅持調整優化隊伍結構與構建開放體系相結合;增強現實緊迫感、掌握黨史宣傳話語權;注重方法創新與靈活借鑒。

【關鍵詞】 黨史研究;隊伍建設;重要性;途徑

黨的歷屆領導人都十分重視黨史的作用,習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薄皩W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边@就把黨史研究進一步提高到事關全局的重要地位,也把黨史研究隊伍提升自身能力與素養提到新的高度。

一、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1、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是提升學科水平的應有之意

學科建設是系統工程,既受到研究資料與方法等的制約,也和研究主體自身能力與素質密切相關。從一定意義上講,研究隊伍的素養對學科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學科都十分重視提高研究主體的水平。譬如歷史學研究者以“史學四長”的精神與標準要求自己,在史學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為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不朽的貢獻。這給黨史學研究者以極大的啟發。對此,郭德宏在談到黨史學體系時指出,建立完整的中共黨史學體系應該包括中共黨史研究主體學,即對于中共黨史研究工作者的要求和應具備的素養的研究?!盵1]當前,受市場經濟影響,社會對黨史研究的重視程度下降,歷史虛無主義等問題也對黨史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如何適應新形勢,加強自身修養以推動黨史研究、提高學科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2、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是推動實踐創新的現實要求

黨史研究作為研究執政黨歷史的一門學科,要引領創新的制高點,以實現“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的使命。實現黨史研究的發展與創新,關鍵在人,在于研究者深厚學養和綜合素養的不斷積累與提升,在于研究者將創新作為一種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創造??v觀黨史學科發展歷程,研究者思維活躍、方法得當、素質過硬的時期也是新成果不斷涌現,實踐創新蓬勃發展的階段。而思維僵化、方法單一的時候,黨史研究和實踐創新也陷入困境。因此在國際交流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與加深的今天,如何推動黨史研究適應國際化趨勢,引領新形勢下的實踐發展就必須加強研究者隊伍素質建設,并著重加強其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二、黨史研究隊伍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1、黨史研究隊伍的現狀

目前,黨史學界形成了以“五大系統”(黨史研究室、高校、黨校、社會科學院及軍隊黨史研究隊伍)為核心、以民間研究隊伍為補充的多主體、多樣化的研究格局。其中,黨史研究室、高校和黨校研究隊伍因研究起步時間較早,人員較為集中成為黨史研究的主要力量。

(1)黨史研究室研究隊伍。截止到2012年,全國各級黨史部門機構共2836個,在編人數一萬多人。學歷結構據不完全統計表現為碩博學位研究人員占全體研究人員的5.7%;本科學歷人員比例為49.8%;大專學歷為35.8%,中專高中生及以下的為6%,呈現出本科學歷所占人數最多,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歷占比較小的特點。在職稱等級方面,全國黨史部門里正高職稱占比達1%,副高職稱占比約4%,中級職稱約為12%,初級職稱和無職稱人員共占到83%,占比最大。[2]黨研室的研究人員受到單位兼具黨史研究機構和黨史工作部門雙重屬性的影響,一般都具有敏感的政治洞察力與過硬的政治素質。他們的研究除了旨在解決某個黨史問題之外,常常帶有較強的政治導向性,力圖給讀者以政治方向的引領,表現出研究室研究人員更強調黨史研究的政治性特征。

(2)高校黨史研究隊伍。高校黨史研究隊伍作為黨史研究的中堅力量,集中表現為黨史教學與研究的教師隊伍和本、碩、博學位點齊全,培養層次完整的黨史專業學生培養等方面。截止到2012年,高校從事黨史研究與教學的教師達2萬余人,為培養學科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3]總體來看,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的高校黨史專業教學與研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學科體系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黨史研究隊伍在濃郁的學術氛圍和求真求知的科研精神中凸顯隊伍建設的學術性和文化性,但存在隊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3)黨校黨史研究隊伍。黨校作為對黨員干部培訓教育的學校,其從事黨史研究與教學的教師隊伍在黨校發展及黨史研究中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習總書記指出,黨校教師是我們黨直接掌握的一支教師隊伍,是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論力量。黨校按級別劃分為中共中央黨校和各省、市、縣等各級地方黨校。其中,中共中央黨校因其得天獨厚的政治地緣優勢、長期的教學科研經驗聚集了大批黨史研究人才。據2008年數據統計,中央黨校教師達600人左右,其中教授有168人,副教授有159人,博士生導師達70人,有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各省市縣等地方黨校也緊緊圍繞地方黨史研究工作招攬黨史方面的人才,為地方黨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黨校中從事黨史教學與研究的教師重視黨建,忽視黨史研究的現象在整體上影響著黨史研究的深入發展。

(4)民間黨史研究隊伍。民間黨史研究隊伍作為一支非體制性、非學院化的力量,面臨較大爭議。譬如關于如何定義民間黨史研究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耿化敏建議以史觀來確定身份,如果一名高校教師的治史立場是黨派的,就是官方學者;如果他所做的研究是以第三者的立場,就屬于民間學者。也有人主張以職業身份作為是否屬于民間黨史研究者的衡量標準。應該看到民間黨史研究人員構成復雜,且大多數沒有受過正規的學術訓練,導致其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降低。有些研究者以解讀“不為人知”的歷史為主甚至懷有歷史虛無主義傾向,造成研究成果質量大大下滑;同時也有一部分民間黨史研究者崇尚自由、民主思想,試圖擺脫黨史研究所受政治環境的影響,強調黨史研究必須忠實于客觀歷史,力戒夸大、附會和臆斷史實的弊病,為建立更為久遠的學科學術研究做出了貢獻。因此,應積極引導民間研究者不斷增強其學術性和專業化,與體制內、學院化研究隊伍共同推進黨史研究的繁榮。

2、黨史研究隊伍建設還存在的問題

(1)結構失衡限制發展空間。目前黨史研究隊伍在學歷、職稱、人才培養等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對隊伍發展及學科建設均產生了影響。學歷結構方面大致呈金字塔式分布,具備高學歷的黨史研究人員數量少,本科及以下學歷人員占比大,制約了高水平、創新型黨史研究隊伍的建設。職稱結構方面,高級職稱人數少,中級職稱人數居中,初級及以下職稱人數最多。而在人才培養方面,以高校為例,本碩博層次齊全但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態,具備深厚學養與良好綜合素養的黨史研究人員的匱乏等問題都直接對黨史研究的深入發展產生了影響。

(2)隊伍間人員流動弱,缺乏活力。隨著全球化影響的逐步加深,國際交流日益成為學科、學術發展與創新的一大途徑。我國黨史研究還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各大系統間的人員流動與學術交流頻率低,缺乏經常性的學術探討與常態化的人員流動機制。對此,中共中央提出了黨史研究隊伍間交流與人員流動的新要求,指出要密切各地黨史工作部門與教師隊伍的合作,采用聘請黨史工作部門的專家學者到校兼職兼課和教師到相關單位掛職鍛煉以及加強黨史部門與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史志、檔案、文博等系統黨史工作者的聯系協作。

(3)話語體系自建與創新能力弱?!皟晌⒁欢恕钡刃屡d媒體產物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黨史學研究者卻沒有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來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弘揚黨的歷史。部分省份的黨史研究室仍然沒有開通網建平臺,開設微信公眾號的省份則更少,體現出黨史研究者話語權意識薄弱,缺乏運用新媒體宣傳手段能力的特征。同時受研究資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黨史研究者在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或是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或敘述、編撰方法方面做的還不夠,更多的還是利用、借鑒其他學科已有的或是前人已經提出的觀點和理論來進行黨史研究。這使得創新能力亟待增強、也越發成為阻礙黨史研究隊伍發展壯大的問題。

三、加強黨史研究隊伍建設的途徑

1、堅持調整優化隊伍結構與構建開放體系相結合

針對黨史研究隊伍在學歷、人才培養等方面失衡的問題,要以“造就學科帶頭人為關鍵、培養創新型人才為導向”,優化人才隊伍結構。首先,加大對中青年學術骨干的培養與支持力度,增加基礎課題研究項目,適當放寬課題申請要求,不以資歷為前提對課題招標設限。其次,做好后備人才培養的中長期規劃,依托高校、黨校大力培養人才,擴大黨史后備人才的招聘數量,使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歷、不同專業的人才達到合理的比例。最后,注重跨學科人才引進,為拓展黨史研究新方法和新領域開辟廣闊空間,形成以黨史專業為主、相關學科為支撐的人才體系。面臨黨史研究隊伍間學術交流與人員流動弱的現象,構建人才聘任與流動的開放體系,建立充滿活力、鼓勵創新的評價體系,激發研究者的最大潛能。通過開展經常性的學術研討會等途徑鼓勵優秀人才在各大系統之間的流動,使人員流動常態化。同時加強黨史學研究者與相關學科專家學者的對話,使黨史研究隊伍在國際交流會議、國際論壇逐步成為學科發展的交流平臺背景下,更加開放、更具活力。

2、增強現實緊迫感、掌握黨史宣傳話語權

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這場攻堅戰中,既有和諧的正能量,也有雜音喧囂,如何掌控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實現黨史研究新發展,需要黨史研究者將歷史經驗教訓與現實問題相結合。研究者必須著重培育深厚的學養以形成廣博的學術視野并深入了解現階段社會狀況,把握當前黨史研究的重點,找到適合實踐需要的研究課題。研究者要以寬廣的胸懷積累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以及相關自然科學的知識,著重加強歷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的吸收。特別是要加強自身的哲學修養,不斷提高自身哲學思辨能力??傊?,黨史學研究者應該在廣博的學術研究視野基礎上恰當選擇精純的研究課題,從而使自己的研究適應社會需要,在實踐中推動黨史研究的發展,在實踐中增強自身能力。

3、注重方法創新與靈活借鑒

黨史研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解答實踐發展的新問題。加強隊伍建設要在發掘新的研究課題過程中著重在研究方法和宣傳方法方面多下功夫,有所創新。近年來多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使黨史研究更加豐滿、更具活力。對此,有學者指出多學科方法運用于黨史研究要堅持有效性和有限性的雙重原則,提醒人們注意某一單一方法自身的局限性。本人認為,在創新研究方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準確把握新的研究方法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使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課題相契合,與研究對象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背景相適應。歷史是客觀的,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不斷的接近歷史現實;只有在方法運用上進行創新,既依托本學科的基礎研究方法,也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才能使黨史研究更加豐富多彩、使黨史隊伍建設充滿活力;也只有不斷創新宣傳手段,將黨史研究新成果更快、更好地普及于人民,才更能彰顯出黨史研究隊伍的創造力和影響力。

【注 釋】

[1] 郭德宏.中共黨史學的性質、體系、理論與方法[J].人民大學學報,2001.3.

[2] 曲青山.關于黨史工作隊伍建設的幾個問題[J].紅廣角,2012.8.

[3] 耿化敏.高校中共黨史本科專業的歷史、現狀和改革[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4.2.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張靜如.唯物史觀與中共黨史學[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5.

[4] 齊衛平.中共黨史學科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5(11).

[5] 習近平.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N].人民日報,2013(6).

[6] 習近平.堅持黨校姓黨根本原則 切實做好新形勢下黨校工作[N].人民日報,2015(12).

[7] 李衛紅.弘揚黨史文化 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黨史研究,2012(10).

【作者簡介】

吳紅云(1992-)女,河南鶴壁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

猜你喜歡
隊伍建設途徑重要性
求解含參不等式恒成立問題的三種途徑
淺談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論變更管理對項目效益的重要性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做好四個結合強化基層政工干部隊伍建設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研究
論加強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
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性
用“分拆”法探索數列不等式放縮裂項的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