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三十年(1986~2015)設計史研究特征探析

2017-05-25 00:37張宗登譚汝捷

張宗登,譚汝捷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國內三十年(1986~2015)設計史研究特征探析

張宗登,譚汝捷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從宏觀研究的角度,選取三十年(1986~2015)設計史研究的286個樣本,根據論文發表時間、論文作者、作者單位、發表期刊、研究主題等內容對設計史研究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學者普遍意識到設計史在啟迪當代設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國內的設計史研究沒有擺脫西方設計史研究范式與方法的局限;國內學者非常重視設計史的教學研究,但對中國古代不同階段、不同地域與不同民族的設計史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十年;設計史;研究主題;研究特征

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上的改革開放與設計教育上的改革開放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產業領域的技術、設備引進,產品的日新月異,促進了設計教育領域的教學方法與內容的革新,這一時期可以稱為國內設計教育的起始階段。設計史的研究也起步于這一時期,最初的設計史作為設計教學的專業基礎課程,其主要教學內容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隨著設計教育的發展,國內很多學者開始了中國化的設計史研究。在過去三十年的設計史研究中,有哪些學者一直致力于設計史的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哪些類型,各自的研究視角是什么?這些研究成果具有什么樣特點,作為史學研究,這些研究成果有多少是真實的,存在哪些不足?現有設計史研究成果作為新的設計史研究的起點和學術支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對今后的設計史研究能提供哪些啟示?帶著這些問題,筆者采用文獻計量研究方法,對三十年(1986~2015)設計史研究成果進行了統計與梳理,以期為今后開展設計史研究提供參考。

一 文獻數據的選取

本文以中國知網、維普網、萬方數據知識平臺三個數據庫中的期刊論文作為數據采集對象,在研究樣本選取時,使用“篇名”或“題名”作為樣本選取的檢索條件,選用“設計史”“設計藝術史”“設計思想史”和“工藝美術史”四個關鍵詞為檢索依據,有效時間段為198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通過對所獲得的研究樣本進行分類和整理,合并三個數據庫中的相同樣本,去除一稿多投的文獻,共找到跟“設計史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286篇,其中關鍵詞為“設計史”的文獻228篇,“設計藝術史”的文獻13篇,“設計思想史”的文獻6篇,“工藝美術史”的文獻39篇。

文中單獨選取學術期刊論文作為研究樣本,而沒有把設計史著作、教材、學位論文等統一納入研究,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設計史研究的文獻有著作、教材、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如果把所有數據放在一起研究,研究樣本數量太多,研究內容過于龐雜,很難找到其中的特征與規律;二是大部分設計史研究學者的研究精華部分,大多以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形式在期刊上進行了發表,通過對學術論文的分析,基本能涵蓋三十年來設計史研究的特征和方向。此外,隨著對設計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把傳統的“工藝美術史”研究納入到“設計史”的研究范疇,并認為“工藝美術史”是“設計史”的一部分;[1]這一觀點得到李硯祖、李立新、杭間、劉道廣等專家學者的認可,因此本文在研究樣本選取時,把“工藝美術史”作為檢索關鍵詞,所獲取的文獻數據歸為“設計史”研究的樣本范疇。

二 設計史研究特征分析

(一)論文發表縱向分布

從設計史相關論文發表的時間維度來看(見表1),2000年以前發表的設計史論文數量非常稀少,只有22篇,占論文總數的7.4%,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找到相關的論文,分別為1987年、1989年、1991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在2000年以前發表的22篇論文中,有11篇是對著作的連載,分別為南京師范大學許建春的編著《室內設計史》,在1992年、1993年的《室內設計與裝修》雜志上連載,共5篇,梁梅編寫的《世界現代設計史圖錄》在1998年的《裝飾》雜志連載,共6篇。除去著作連載的論文,其余11篇論文有8篇是跟工藝美術相關的,有3篇是設計史相關的論文,分別為梁梅的《了解過去設計未來——談設計史和設計理論的教學》(1999年)、陳放的《有關中國圖形設計史研究的幾個問題》(1999年)以及高豐的《中國藝術設計史研究的幾個問題》(2000年),這說明2000年是設計史研究的分水嶺,2000年以前,大多學者以工藝美術史的研究為主,并以譯文的方式介紹國外專家關于設計史的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學者開始思考國內一直開展的工藝美術史與設計史之間的關系,包括工藝美術史與設計史研究的內容、研究的對象、研究的方法有何異同。[2]

表1 歷年設計史論文發表情況及比重

從表1中可知,1990年以前共有2篇文章發表,這2篇文章為劉汝醴教授發表在《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的《歐洲工藝美術史綱——序》,田自秉教授發表在《美術》雜志的《重視近現代工藝美術史的研究》,這兩位教授為國內實用美術教育界的泰斗,對今天的設計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000年以后,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論文發表,自2007年開始,設計史相關論文發表的數量增長較快,此后每年所發表的論文均保持在2位數以上,說明這一時期設計史研究受到更多的關注,有大量年輕學者參與進來,開展設計史的研究,為拓展設計史研究的思路與范圍提供更多可能。

(二)論文作者分析

通過對286份研究樣本進行統計,發表兩篇以上設計史相關論文的作者有18位(見表2),作者單位歸屬以作者論文所寫單位為準,作者單位發生更名情況的,以現在名稱為準,同一作者發表的連載編著或者譯著類文獻,認定為1篇論文;從表2中可以看出,隸屬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作者有6位,南京藝術學院的作者有3位,這基本代表了當前國內設計史研究的兩大流派,一大流派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硯祖教授為代表,另一流派以南京藝術學院李立新教授為代表,通過進一步檢索,這些作者大多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從事設計史的研究工作。從作者學緣背景來看,設計史研究的學者大多有著清華美院的學習背景,如西安美術學院的趙農,武漢理工大學的楊先藝,北京印刷學院的滕曉鉑,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張黎等,這跟清華美院最早設置有史論系有較大的關系,這也奠定了清華美院在設計史研究方面的權威地位。

表2 發表2篇以上設計史論文的作者一覽表

由于研究樣本選取條件的限制,表2中統計的作者發表論文數量,只能部分反映作者對設計史研究的情況,很多作者的研究成果比表2中統計的數量更為豐富。通過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中以作者“李硯祖”為檢索條件,可獲得130余條文獻數據,這體現了李硯祖教授在設計研究中重要的學術地位,這些研究成果中,跟設計史相關的成果有數十條,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獻數據有《長物志》設計思想,《莊子》的設計思想,《閑情偶寄》設計思想,《禮記》設計思想,《周易》設計思想等,這一系列論文有十余篇,都是對我國古代文獻中的設計思想進行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均可列入設計史研究的范疇,由于文中檢索條件限制,只找到6條數據,但這并不影響其在設計史研究領域的地位。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在研究樣本選取時,只找到3篇跟設計史相關的文獻,通過進一步檢索發現,夏燕靖教授公開發表學術成果100余篇,尤其在藝術史研究領域具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由于藝術史比設計史包含的范圍更廣,除了造型藝術,還有表演藝術,語言藝術等,因此,在研究樣本選取時沒有統一開展數據采集。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年輕學者在設計史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建樹,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田君只找到2篇研究樣本,通過進一步檢索發現,田君的研究成果有數十篇,尤其對民國時期的設計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比較獨到的見解。

(三)作者單位分布

根據286個研究樣本上作者單位歸屬進行分類和統計,有3篇文章沒有找到作者的工作單位,這三篇文章分別是:顏曉燁2008發表于《裝飾》的書評《設計設計史》,盧建2010年發表于《福建論壇》的文章《國產智能手機設計史探究》和2014年《包裝工程》雜志非署名文章《世界杯用球設計史》;其余283篇文章的作者分別屬于156個單位,其中11位作者的單位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主要有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成都藝術職業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等;4位作者的單位為出版社,有天津美術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等;其余的141位作者全部來自高等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有兩位外籍作者,一位來自荷蘭特溫特大學J.W. 德魯克,其論文《設計師在設計史上的榮耀回歸 :大衛·瑞茲曼的〈現代設計史〉》2013年發表在《裝飾》雜志;另一位是來自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大衛·瑞茲曼(David·Raizman),其論文《世界博覽會與設計史 :產品、進步和政治》2013年發表在《裝飾》雜志。

表3 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10個單位

從表3中可以看出,開展設計史研究最多的院校,除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外,均具有設計學或者美術學博士招生資格,這從側面反映出辦學層次與理論研究的深度具有一定的關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南京藝術學院不論是論文發表數量還是論文發表質量都處于領先地位,這跟這兩所高校的辦學層次處于藝術學科領先地位不無關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擁有藝術學門類中設計學、美術學和藝術學理論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南京藝術學院擁有藝術學門類中五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科層次相當完善。從研究樣本中發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除老一輩的李硯祖、張夫也、尚剛等教授外,年輕一輩中涌現出周志、田君、王小茉等學者;南京藝術學院老一輩設計史研究學者有李立新、夏燕靖、詹和平等教授,年輕學者有孫海燕、倪玉湛、劉艷斌等。相信有年長一輩的引導,有年輕一輩的追隨,今后在設計史研究方面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成果涌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史研究”方面的青年專家袁熙旸教授,于2015年年底因病不幸去世,這對國內設計史研究領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其在設計史研究方面造詣頗深,受到諸多專家與學者的認可,其專著《非典型設計史》用“非典型”的方式研究過去的設計案例,為設計歷史與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與范式。[3]

(四)論文發表期刊分布

通過對286個研究樣本所發表雜志進行歸類分析,這些論文主要發表在全國120種期刊,這些期刊有48種高校學報,占比16.78%,剩下的雜志有藝術類專業期刊,如《藝術教育》,有綜合類理論期刊,如《求索》,有教育類專業期刊,如《中國教育學刊》。這些雜志中,CSSCI來源期刊有9種,分別為《文藝研究》《裝飾》《南京藝術而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藝術百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美術觀察》《民族藝術》《求索》《中國教育學刊》等;此外,有3種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分別為《美術》《包裝工程》和《中國園林》,核心期刊占比10%。研究樣本中有99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占比34.6%,說明文章總體質量較好。

表4 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12種期刊

通過對發表論文最多的12種雜志進行統計(見表4),有4種雜志是核心期刊,分別為《裝飾》《南京藝術而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藝術百家》和《美術觀察》;從表4種可以發現,核心期刊《裝飾》雜志在設計史研究方面處于領導者地位,自1993年以來,共發表了56篇跟設計史相關的研究,占比19.58%,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均處于領先地位;最早發表設計史研究論文的雜志是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數據庫中可以找到1986年,在該期刊上發表跟設計史研究相關的論文,其發表文章的數量也居第二位。非核心期刊發表設計史相關論文的時間相對較晚,《大眾文藝》在論文數量上排在第三位,但2009年才開始發表相關論文,《藝術科技》在2014年才發表跟設計史相關的論文。

(五)研究主題分析

根據論文所對應的研究主題,可以將這些研究樣本分為設計史理論研究、設計史方法研究、設計史比較研究、設計史教學研究、設計史重要性研究、設計史書籍連載、中國設計史研究、設計史研究綜述等十種類型,如表5所示。從不同主題的論文數量來看,設計史課程教學研究的論文最多,包括教學方法、課程內容改革、教材建設等內容,總計有106篇,占比37%強,說明大多數高校學者對設計史的教學比較重視;其次是設計史相關的理論研究,有86篇,占比30%強;其余八類研究主題占比33%,相當于前面兩類主題的一半,說明學者在設計史研究方面有很強的傾向性。

從每個研究主題的具體內容來看,學者對設計史研究范圍涉獵較廣,每個研究主題均有側重。設計史理論研究的內容大多以西方近現代設計史為研究框架,具體內容包括設計師、設計流派的介紹,設計史對今天設計的影響,某一設計師的歷史地位、觀點,設計史上的政治、民主、性別、消費、女性主義等問題;設計史研究方法的研究受到較多學者的重視,李硯祖、李立新、杭間等知名學者均對設計史的研究方法進行過研究,他們對設計史的寫法、觀點、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論述,也有學者從設計史的敘史方式、微觀比較、田野調查、節點拓撲等方面對設計史進行了研究;設計史的比較研究主要有設計史與工藝美術史的比較研究,設計史與繪畫、壁畫、美術史、展覽、吉祥圖案等方面的對比研究,以及中外設計史的比較研究;設計史教學研究的成果占比最大,主要研究內容有設計史教材的編寫、教材的框架,設計史教學方法和課程改革,部分學者提出了體驗式、情景式、互動式、項目化設計史教學方法,還有學者討論了設計史雙語教學的方法;關于設計史研究的重要性方面,部分學者對設計史研究的作用、意義、影響等內容進行了分析;中國設計史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主要內容有古代設計史、近現代設計史、少數民族設計史等方面的研究;部分學者以綜述的方式對設計史進行了研究,包括對國內外設計史著作的書評、對設計史研討會紀要的述評以及設計史教材編寫的綜述;還有一部分學者對設計史進行了比較宏觀的綱領性論述,如有的學者提出“設計史是一部人類進步史……”[4]“設計史是一部轉折史……”等。從表5的統計數據來看,設計史研究涉及的面較廣,但學者研究的側重點卻存在較大差異,部分研究主題有待學者們做進一步的探索。

表5 設計史研究主題分類統計表

三 研究的特征與不足

1.研究內容豐富、范圍廣。過去三十年設計史研究成果,涵蓋了10余個不同的研究主題(見表5),相關的作者有246名,研究單位有156個,這些研究單位分布在全國的29個省市,充分體現了三十年來,國內學者對設計史研究非常重視,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態勢。在設計史研究方面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南京藝術學院為主,代表人物分別是李硯祖[5]和李立新;[6]這兩個學院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設計史研究專家,且真正對設計史認識比較深刻,能結合國外設計史的研究成果與方法,開展本土化的設計史研究。

2.對設計史的認識更加統一。國內三十年的設計史研究涵蓋了設計史的產生、轉型、發展和成熟等幾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初,設計史引入國內時,國內將設計史稱為工藝美術史;當時部分學者試圖將設計史與工藝美術史分開,并找出了一系列所謂的區別,時至今日,對設計史與工藝美術史的認識基本形成了統一的觀點,即:工藝美術史是設計史的一部分,中國工藝美術史就是中國設計史,是研究中國古代造物文化、藝術、思想的設計史;只是國內很多工藝美術史著作更多注重對物的收集、編類、規范和整理,沒有將工藝美術與當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人物等綜合起來研究,這也是工藝美術史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爭論和激辯,方被認同為設計史的原因。

3.重視設計史教學研究。新世紀以來,設計史成為設計學科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程,跟設計史相關的課程、教學方法、教材研究,成為高校教師更為實際的研究案例;因此在所選的設計史研究樣本中,設計史教學研究的成果有106篇,占比37%強,在個研究主題中是占比最大的。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從事設計史教學的高校教師,他們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感知和體驗,以及跟學生開展互動過程中獲得的心得總結,整理成教學研究成果進行公開發表,具有實驗性、有效性和真實性的特點,為設計史的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了參考和依據。但其中部分成果只是對已有西方設計史知識點的簡單編排和組合,缺乏對學生的啟發性、探索性和創新性引導,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設計史教學改革的成果和效果并不明顯,很多學校還是沿襲傳統設計史教學的老路。

4.重視近現代設計史研究。從研究成果看,關于中國近現代設計史研究逐漸受到學者重視,中國近現代設計史與西方近現代設計史研究的應該是同等重要的,李硯祖、田君、張黎、何小川、楊建明、曹原等學者對中國近現代設計史研究均有成果發表。從近兩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情況來看,何潔教授的“民國設計藝術實踐研究(1912-1949)”,[7]劉華年博士的“1851年以來西方設計理念的演變研究”,郭秋慧博士的“晚清民國設計思想研究(1840-1949)”等,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近現代設計史研究成果將會更加豐富。

5.以西方設計史為綱。國內的設計教育是通過引進、吸收的模式發展起來的,一直以來,西方設計史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在各高校設計學科中普遍存在,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大多沒有擺脫西方設計史的研究范式與體例。在研究范式方面,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習慣圍繞時間、地點、人物、設計的線索來陳述設計史,很多成果僅是知識點的羅列,缺乏觀點啟發和理念引導;在研究內容方面,相當一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是對西方某一位設計師、設計作品或者設計風格開展研究,事實上這方面研究在國外已經非常豐富,基本上是重復研究,很難有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然選取樣本中有40余篇是這一類的成果。古人云:述往事,思來者;這里的往事是自己的地域或自己國家的往事,對西方設計史研究再多,也很難提高我們自己的設計水平和設計競爭力;因此花更多時間與精力研究中國傳統設計思想與特點,對增強我國的設計競爭力顯得更為重要。

6.研究成果大多“見物不見人”。國內學者對設計史的研究還基本沿襲傳統工藝美術史和考古學研究的框架,大多關于中國設計史的研究成果以器物的造型、裝飾、工藝、材料等為研究對象,有的以時間為線索,有的以器物為線索,大多基于“物”、著眼于“點”,是一種器物的“物理”描述,從“美”和“真”相結合的角度研究設計史的成果較少。很多學者的研究成果通篇“見物不見人”,沒有考慮器物是誰設計,為誰設計,對誰產生的影響較大,以及為我們今天的設計能帶來哪些啟迪和創新?設計史離不開時間和器物,但不是時間和器物的堆積,而是對器物所呈現出的傳統智慧、情感、經驗進行再現,其對今天設計的啟迪和引導是其生命力的延續和再生。

7.地域性、民族性的設計史研究較少?,F有設計史研究成果大多以通史或者斷代史的形式出現,地域性的設計史或者少數民族的設計史研究成果非常稀少;由于我國地域廣闊,民族類型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設計造物具有自身的范式與方法,通過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設計史,可以區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設計特點,對開發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設計成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國設計要具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就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借用地域設計史和民族設計史來指導今天的設計,對增強我國的設計創新能力具有現實作用。

四 結語

設計史研究是根據過去遺存的人物史實,結合學者的思想與觀點,再現過去民眾物質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6]從廣義上講,設計史是一部人類造物的歷史,牽涉到的內容廣,資料多,很難面面俱到的對其開展研究;本文所選擇的樣本只是設計史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研究樣本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只能基本反映國內三十年來設計史研究的狀況。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近三十年設計史研究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老中青幾代學者對設計史研究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對設計史的認識更加全面,基本打破了設計史與工藝美術史之間的界限,工藝美術史事實上就是設計史的觀點也越來越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同;但由于設計史的研究范式是從國外引進的,國內可供借鑒的設計史資料較少,因此很多學者花更多時間關注國外的設計史,研究國外設計事件、設計作品或設計人物;部分學者重知識不重學理,即注重“是什么”而不注重“為什么”,對設計史研究也一以貫之,相當部分關注設計史知識以及教學方法的探討,而鮮少對設計史上不同器物產生的原因進行學理性的探析。隨著設計在社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關于中國設計史研究的重要性受到學者的認同,部分學者對中國近現代設計史開展了研究,已經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對中國不同時段,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設計史研究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僅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也不系統,比較散亂。

[1] 劉道廣.工藝美術史是“設計史”的一部分[J].創意與設計,2014(6):38-42.

[2] 高 豐.中國藝術設計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裝飾,2000(3):54-56.

[3] 袁熙旸.非典型設計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5.

[4] 李東京.現代工業設計史是人類地位不斷提升的進步史[J].中國市場,2010(11):27-29.

[5] 李硯祖.設計史的意義與重寫設計史[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8(2):17-21.

[6] 李立新.我的設計史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1):8-15.

[7] 何 潔.中國平面設計百年隨想[J].裝飾,2000(2):6-7.

責任編輯:李珂

Tentative Analysis on the Features of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Research from 1986 to 2015

ZHANG Zongdeng; TAN Rujie

(School of Packaging Design and Art,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es on design history in such aspects as date, author, working unit, journal and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research, with 286 samples of papers in the past 30 years from 1986 to 2015. It finds, on the one hand, that domestic scholars real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design history in inspiring contemporary design, and, on the other hand, domestic design history researches are still confined in the scope of western design history research paradigm and method. Domestic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search on design history rather than research on design history in different stages,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ancient China.

30 years; history of design; theme of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2.014

2017-01-20

湖南省教育廳優秀青年項目“先秦楚國器具的設計特征研究——以漆器為例”(16B073);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先秦楚地造物研究”(2015M581840);湖南省社科聯項目項目“大數據背景下湘西南民間工藝數字化保護研究”(XSP17YBZZ028)

張宗登(1982-),男,湖南武岡人,湖南工業大學副教授,博士,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設計歷史、理論與方法方面的研究。

J05

A

1674-117X(2017)02-0063-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