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文化涵義新論

2017-06-13 13:28楊陽
科學與財富 2017年16期
關鍵詞:構成要素企業文化

摘 要:由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企業形象組成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動力作用,中國企業若想在融入國際化的大潮流競爭中發展壯大,在企業生產經營和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戰略引導下的企業轉型中,就不能忽視對企業文化這一軟實力的構建和培育。

關鍵詞:企業文化;構成要素;涵義探新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這無疑給作為市場最重要的行為主體的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其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的改革也極大的激發了企業的活力。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整個國家進一步融入國際化的大潮流中,中國企業若想在商業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并奠定自己的地位,從而在國際市場中贏得利潤和聲譽,除了先進設備、獨創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制度、高效的組織機構外,還應當重視企業文化在生產經營中所產生的不可忽視的效用,特別是在國家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戰略中,對企業轉型所起的促進作用。作為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大企業,它的產品應該是優秀的,它的售后服務應該是令人滿意的,它的企業文化必將是強烈而獨特的。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及其構成

企業文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企業管理科學理論叢林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新理論。它發源于美國,其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特雷斯.狄爾與著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顧問阿倫.肯尼迪,兩人合著有《企業文化》一書,首次對企業文化這一所有商業組織都應具備的寶貴無形資產經行了具體的闡釋。該書的出版后即成為最為暢銷的管理學著作,甚至被業界評為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十本管理學著作之一,對當時及后世企業管理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此,"企業文化"這個全新的概念開始走進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之中。正如普通人作為個體有著精神與肉體的結合一樣,企業文化也開始作為商業組織、機構的精神反映,并不斷指導其營運實踐,在"企業文化"流行后的二、三十年間,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圍內聲名遠揚、涉獵廣泛、產值驚人、理念鮮明卻又特征迥異的大公司、大企業和大財團。如果說美國對企業文化的概念提出和理論發展作出了貢獻,那么企業文化的實踐則主要在日本獲得令世界矚目的成果。二戰結束后,戰敗的日本在沒有政治、經濟、軍事、技術、資源等諸多方面優勢的情況下,引進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同時又將東方的傳統文化與本民族的特點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以忠誠、孝順、服從和智慧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后,形成了以培養員工精神文化素質為中心內容的企業文化,為日本戰后經濟騰飛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而作為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國,在受到日本極具競爭力的沖擊之后,才對日本企業進行了研究,并認識到:沒有包含價值觀和信仰在內的強大的企業文化,再高明的經營手段也無法獲得成功。美國《未來的企業》一書中就直接提出了"關鍵是文化,不是經濟政策"的戰略口號,把企業文化看成是企業生存的基礎,發展的動力,行為的準則,成功的核心。這樣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企業文化就成為勃興于美國、風靡于世界的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思潮。

何為企業文化呢? 學者們對企業文化有林林總總的認識和總結,通行的觀點是認為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1] 從國外一些對企業文化特不同認識的著名經濟學家的相關論著中點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企業文化的核心在于企業特色精神,這種精神通常以信仰或宗旨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公司把企業特色精神概括為:"進步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杜邦公司則歸結為:"通過化學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東西。" [2]這種核心的特色精神一經孕育成一種企業文化就會表現出根植于企業員工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職業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創業自由和為客戶著想的善良。對企業文化的構成,中國學者通常認為是由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企業形象三部分組成,而美國學者則認為企業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價值觀、企業環境、英雄人物、禮節儀式以及作為載體的文化網絡,兩種觀點看似差異很大,但仔細研究起來彼此卻是相通和聯系的,企業精神設有文化網絡的傳播就難以產生巨大的動力,企業作風蘊含著對價值觀的選擇,企業形象也需要企業環境、英雄人物、禮節儀式作為表現載體。中美學者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只是側重點的不同,美國學者更關注企業文化于微觀認識,而中國學者則突出了宏觀性的考察?;谥袊说男睦碚J同和思維習慣,我們擬從企業精神、企業作風和企業形象三方面來論述企業文化的內涵。

二、企業精神的作用和意義

文化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三個部分,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精神層面,是呈現觀念形態的價值觀、信仰及行為準則,它體現在企業經營哲學、宗旨、方針、目標等方面。優秀企業家對企業精神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用美國學者的說法,就是英雄人物價值觀在商業組織層面的擴大化。因為企業精神的主體不存在于企業員工間,它取決于企業家的座右銘,即它對企業發展的價值理念,當企業家將這種理念灌輸到每個員工心中,員工一旦接受這種精神,就會將它作為一種工作的動力,從而推動企業的發展,這種精神動力就會變成一種凝聚力,成為企業文化的核心部分。高希均教授在《臺灣經濟發展史》一書中寫道:"縱覽臺灣經濟高速發展,乃全體同仁之奮發有為、自強不息之精神力量所致。他們以己之雙肩,以自強誠信之儒文化精神,賦予臺灣經濟以啟動力。"總覽中國企業幾十年的發展進程,涌現了眾多的民族品牌,同時也消逝了大量的"老字號"品牌,從原因上看,有著技術更新換代、市場價值取向的轉變及競爭中的自然淘汰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但從深層次分析以追尋到某類企業勃興與消亡背后,企業精神也同樣經歷著活力與衰竭。談到中國企業的發展史,尤其是建國以來60余年的發展路徑,我們會浮現這樣一種變遷畫面: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是中國國企單一獨大的黃金發展時期,90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是國企改制和民營企業興起時期,然后再經歷著一批實力雄厚的央企、省市級國企和民營企業(包括外資企業)三足鼎立的時期。我們的思考是,如何看待90年代中國國企在那個時期的破產倒閉的"陣痛"?又該如何理解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乃至外資的新企業的誕生、壯大甚至稱雄世界?就第一個問題,學者們的普遍觀點認為這是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計劃轉向市場、由行政指令管理走向競爭的全面轉型的必然結果。就第二個問題,普遍的觀點是中國企業在制度上、技術上、效率上、組織架構上和治理水平上革新的結果,領軍級的企業則更是在該領域的做得更好、更深刻的突破者。但這些認識都忽視了企業文化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除了上述因素的聯動作用使中國企業發生重大變革外,企業精神的喪失與重新塑造、注入和回歸也恰是中國企業沉淪與復興的隱藏動因。緣何國企衰敗的陣痛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而不是更早或延后?原因就在于過去國企并無真正意義的企業精神,80年代之前的國企員工的干勁和奮斗目標被生產的政治意義所包囊與覆蓋,而一旦社會經濟發展回歸常態,政治從經濟領域中的漸次消退,這實際上使得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在精神動力層面上處于空白狀態,外加上迅速地被推向市場競爭,而經驗的、技術的、資本的、管理的乃至心理上的各方面均缺乏準備,最終成為一個時代的犧牲對象。本世紀以來的新崛起的企業,除了技術水平、研發能力、資本實力顯著增強以外,還十分重視對企業文化的培育的結果。我們顯然更能看到它們在組織結構與管理層面上的更加規范和制度化,同時我們也能感受覺察到的新變化是這類成功崛起的企業,除了用在市場中賺得的利潤給予其員工豐厚的回報外(現金和物質的),還正在積極的營造一種屬于企業文化的企業精神,以此來進一步凝聚員工和企業管理者,通過增強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更大程度地激勵他們為企業目標和個人目標去奮斗、開拓和創新。

三、企業作風的作用和意義

企業作風企業文化的中間層,是由對制度的執作培育起來的呈現行為形態的員工工作方式、社會方式、應變方式等等。但對企業作風的培育不能忽視一個重要的環節,即企業作風與它的核心人物--企業管理者(即通常被稱為企業家)的密切關系。如果僅把目光注意在企業員工層面,不注重企業家自身問題,這種將企業家排除在外的認識,不僅輕重層次顛倒,也是對企業文化組成不恰當的理解。一個好的企業家作風必將成為下級員工所推崇的模范,進而形成企業文化。倘若企業家是官僚主義的實踐者,那么這個企業的作風及就此而演繹成的企業文化都是不利于生產發展的。有相關機構和人士曾對中國近兩千家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破產的國有企業的調查研究顯示,導致企業經營失敗的因素很多,例如整體經濟行情波動起伏不定,目標市場的戰略定位失誤,關聯企業的債務拖欠等等,都使得企業走向衰敗,但細分起來,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企業破產除了受到市場環境的宏觀波及外,更主要的是因為其企業領導者的能力欠缺、作風陋習所致。就國企而言,除缺乏高效的能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反應的制度和復雜、臃腫的人事組織結構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兩處短板外,部分領導者缺乏進取心,不敢承擔市場開拓過程中的風險責任,抱殘守缺、因循守舊的"官本位"意識正是企業在市場中屢屢敗北的重要癥結。從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啟的對國企大刀闊斧的改革及后任歷屆政府對國企改革的不斷完善和深化歷程看,這種綜合性、系統性、連貫性都很強的企業改革不僅是從制度、結構層面上重塑了中國的現代企業,更是從市場主體的目標上重新構建了新的符合時代需要、競爭需要的企業文化。

日本松下辛之助先生在他經營企業的歲月中,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應當"日日有所創新",他始終有一種執著、不屈服的力量,去激勵員工緊跟時代潮流的變革,去開拓和創新。他用他自己充滿跳躍鼓舞的年輕朝氣,感染所有的從業人員,帶動他們的思維與企業家一道,都向一種更年輕的方向發展,這樣會使經營活動的每一個局面都朝氣蓬勃。同樣的,中國最負盛名的電子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的創始是人任正非,在30年風雨歷程中靠的就是一種實干、堅韌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努力抓住每一個歷史機遇不斷開拓進取,華為的每位員工都為之感染,以此形成了以實干高效而聞名的"狼性文化"、"加班文化""顧客至上的價值導向"的文化。就是這種在外界看來近乎殘酷卻又令人驚艷稱絕的華為文化景象,將華為由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打造成一艘如今威名遠揚的通信網絡界的"航空母艦",終于換來了云開霧散、彩霞滿天的豐碩果實。從上述兩個案例看,領導人自己必須要有良好的作風,才能搞好企業的作風,才會產生好的企業文化。

四、企業形象的作用和意義

企業形象是企業文化的外圍層,是呈物質形態的產品設計、產品質量、廠容廠貌、員工服飾等。企業形象作為企業文化的構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外殼,它已經同企業的發展、名譽緊密聯系在一起了。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中被人了解,只能通過它的外在形象展現,它如同人的軀體,一切內在東西都得通過外表表現出來。對企業形象的研究使管理學的發展產生出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形象管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顧客面對上千萬的大小企業不會也不可能逐個通過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來了解企業的水平,唯一的方式就是通過企業的形象來了解。1988年,英國航空公司所屬的波音747第008號班機,為滿足一位名叫大竹秀子的日本乘客需要,毅然放棄另外的商業飛行,載著大竹秀子一個人開始一段13000公里、長達13個小時的飛行。飛行中,大大竹秀子被請進頭等艙就坐,享受周到、高級的服務。英航在這件事上的表現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而顧客或潛在顧客都從中看到英航的信譽第一、顧客至上的服務態度,顯然英航不只在大竹秀子心中留下了美名,它同時在更多的人眾中留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與之相反的例子則是2008年被媒體所曝光而震驚國人的河北"三鹿奶粉"事件。從涉事企業和地方主管部門的掩蓋動機的事件過程來分析,該事件是暴利驅使下的泯滅人性和確保"烏紗帽"的自私心理的陰暗勾結所致,但造成的社會后果和惡劣影響則是巨大而深遠的,因飲用涉事企業所生產奶粉中的三聚氰胺而致病乃至致死的兒童寶寶是所有媽媽的永遠的痛和所有家庭的悲劇,而由此而受到沖擊的中國奶制品企業,則不得不承受因消費者信任與信心喪失而導致的中國家庭市場占有率嚴重流失的后果。雖然國家近年來在維護奶制品行業的純潔度和重振公眾對國內奶制品企業的信心上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但從國內對進口奶制品不斷上揚的需求量說明,要扭轉這一嚴重受損的行業形象的道路依然曲折漫長。就此,我們可得出結論:不懂企業形象的人也不會懂得企業文化,對培育企業文化的漠視最終也將會導致失去市場。

在當前日趨激烈、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具有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管理制度并有鮮明特色文化的企業保持著希望。強烈而獨特的企業文化能適應各種不同和變化的環境,在時運不佳時,企業能夠巧妙地運用企業文化共享的價值觀和信念,勇敢而又實事求是地面對現實;在出現新的發展機遇時,企業能夠進行自我調整,主動適應挑戰。企業要做的,除了建立現代管理制度外,還應有一套完整的、獨特的現代企業文化,只有做好了這兩點,才能在供給側改革和企業轉型中有堅韌的軟實力,也才能有實力在市場上去搏擊競爭,才能在國際化商潮中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韓柚嵐.管理學基礎[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52.

[2]阿倫.肯尼迪,特倫斯.迪爾.企業文化[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楊陽(1982-),男,重慶市人,英國斯旺西大學國際政治學碩士,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政治經濟與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構成要素企業文化
自媒體領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構成要素及衡量維度
PBL聯合情境模擬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艦員級維修訓練能力的內涵淺析
商業模式:內涵、構成要素及生成路徑分析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綜合研究
企業文化與人力資源培訓的關聯性分析及闡述
基于創新理念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