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外來者劣勢研究綜述

2017-06-19 16:02竹,駱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外來者跨國企業劣勢

文 竹,駱 偉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外來者劣勢研究綜述

文 竹,駱 偉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由于地域、制度、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跨國企業在開展海外業務時要比東道國企業承擔更高的經營成本,具有先天的競爭劣勢,學界將其稱為“外來者劣勢”。外來者劣勢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目前的相關研究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體系?;诖?,通過內容分析法,對國內外研究外來者劣勢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將已有文獻分為概念及成因研究、存在性實證研究和克服機制研究三大類,并針對現有研究的不足,對未來相關研究進行展望,從而為未來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指導。

跨國公司;海外經營;外來者劣勢;內容分析法

一、引 言

自“走出去”戰略提出和實施以來,中國企業邁向國際市場的規模和速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隨著國際化進程的深入,我國政府積極推進對外貿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內生動力日益增強。據《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 231.2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雙向直接投資首次接近平衡①。從企業角度而言,對外投資能夠使閑置資金得以充分利用,為企業開辟新的原材料市場或產品市場。同時,發展對外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外投資不僅能夠避開貿易壁壘,節省國際貿易成本,而且有利于緩解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壓力,提升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然而,在海外經營的過程中,外國企業會承擔比東道國企業更高的經營成本。學界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外來者劣勢”(liability of foreignness)。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東道國之間地域、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面臨著更為嚴重的外來者劣勢。我國對外投資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見證了一些企業折戟海外的失敗案例,不少中國企業在國外市場短暫存續后便無奈退出。如何有效克服外來者劣勢,推動我國對外投資長遠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由于外來者劣勢概念的正式形成時間較晚,對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導致國內學者對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很多學者還缺乏開展深入研究的意識。因此,很有必要對國內外關于外來者劣勢的研究文獻進行梳理,把握現階段研究熱點和動向,找出現有研究的不足,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與方法

本研究試圖對國內外關于外來者劣勢的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歸納出現有研究的主要分類,并對今后的研究方向進行探討。因此,本文選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定量描述,以期揭示研究對象所蘊含的深層次內容的研究方法[1],具有系統、定量、客觀等主要特征。通過內容分析法的層層梳理與分析,可以根據某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推理出該領域未來的研究趨勢。

內容分析法包括設立研究目標、確定研究總體、選擇研究單位、建立編碼體系、量化分析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六大部分。本文遵循前人的研究步驟,首先選定研究對象與樣本,然后確定編碼體系,閱讀文獻樣本并按編碼體系進行歸類和數據統計,最后對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得出研究結果。

(二)研究對象與樣本

本文以國內外研究外來者劣勢的文獻為研究對象。外來者劣勢被正式提出的時間較晚,還屬于一個相對較新的研究領域,因而目前能夠獲得的文獻數量不多。通過在中國知網國際文獻總庫(CNKI Scholar)上以“liability of foreignness”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綜合“被引頻次”“下載頻次”和“文獻來源”等方面,共整理出49篇中外文文獻,其中學位論文占3篇(檢索時間截止到2016年7月)。本文的研究樣本即為這49篇有關外來者劣勢的國內外文獻。

(三)研究內容與編碼體系

本文以每一篇獨立文獻的所有內容作為一個分析單元。參考前人的研究框架,將研究時間、文獻來源、研究內容三個方面作為研究維度,對所選文獻樣本進行系統分析。通過仔細研讀每篇文獻,對作者的主要觀點進行概括和歸納,按照內容編碼體系對樣本進行分類,本研究得到三大類文獻內容:外來者劣勢的概念及成因研究、外來者劣勢的存在性實證研究以及外來者劣勢的克服機制研究。

依據本研究的內容分析編碼體系,對所有研究樣本進行內容編碼和分類統計。有些文獻內容在外來者劣勢的概念及成因研究、存在性實證研究和克服機制研究三方面有交叉重疊的部分,此時以其研究重點作為分類依據,得出內容編碼體系如表1所示。

(四)研究信度檢驗

表1 內容編碼體系

資料來源:根據知網檢索結果整理.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時間

從學術研究的意義而言,學術論文代表了某個研究領域當前的研究成果和未來的研究方向,而學位論文更趨向于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度挖掘。因此,將兩者結合在一起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該領域的整個研究歷程。通過檢索,在排除了報道性的報紙文章和評論后,得到了1997~2016年這19年內與外來者劣勢相關的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具體的文獻年份分布見圖1。

短視頻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社交媒體的特點進行社會化營銷,用戶是社交平臺中的主角,而社會化營銷的目標群體也是網絡平臺中的這些用戶,好的社會化營銷可以讓每一個用戶成為企業宣傳的參與者,擔當企業營銷人員,在社交平臺中形成口碑營銷。而短視頻作為一種營銷方式,只有在與社交媒體相結合時才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價值。而企業也可以在充分了解用戶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對用戶數據挖掘,制作千人千面的“個性化”的短視頻,這樣創作出來的短視頻能夠“投其所好”,也會獲得更加良好的營銷效果,個人或者營銷品牌能夠和用戶更親密的接觸是社會化營銷的優勢。

圖1 文獻年份分布圖

從圖1可以看出,國內外關于外來者劣勢的文獻數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對其研究的熱度近年來一直在持續升溫。

(二)文獻來源

通過對所選擇的46篇學術論文(從樣本總體中除去3篇學位論文)進行梳理分析,發現所選文獻來自29種期刊。具體來源期刊見表2。

表2 來源期刊分布表

資料來源:根據知網檢索結果整理.

從表2可以看出,國外發表有關外來者劣勢文章最多的期刊為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國內則為《管理科學》。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科學》《外國經濟與管理》《中國工業經濟》《亞太經濟》等均屬于國內核心期刊,說明對于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已經受到了一些國內主流學術期刊的關注。

(三)研究內容

從表1的內容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于外來者劣勢的研究既有理論層面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的實證研究。以下按照編碼的三個總體標準進行具體分析。

1.外來者劣勢的概念及成因研究

外來者劣勢概念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國家?;贖ymer(1976)的“異國經營成本”概念[3],Zaheer(1995)提出“外來者劣勢”不僅包括經濟成本,還包括造成劣勢的各種社會成本,例如跨國公司難以有效嵌入本地網絡、遭受供應商和消費者的歧視等[4]。此后,一些學者對外來者劣勢的概念進行了拓展。Mezias(2002)認為外來者劣勢意味著跨國企業無法像本土企業一樣享受到東道國環境好處[5]。Sethi和Guisinger(2002)則將外來者劣勢定義為“跨國公司在與國際商業環境交互影響的過程中產生的綜合效應”[6]。

造成外來者劣勢的主要原因在于母國與東道國之間存在的距離使得跨國企業不得不承擔額外成本。根據現有研究,這種距離包括地理距離、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由于存在地理距離,跨國公司必須承擔額外的交通運輸成本(Zaheer,1995;Eden and Miller,2004)[7]。與地理距離相比,母國與東道國之間存在的制度差異更可能造成難以規避的經驗成本,包括信息成本、歧視成本和關系成本。由于跨國企業對東道國環境缺乏了解,因此要比當地企業承擔更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成本,即“信息成本”(Caves,2002)[8]。同時,跨國企業在海外經營過程中還要承擔更多的歧視成本,如東道國政府可能迫于國內政治壓力對其實行政治歧視(Henisz and Williamson,1999)[9],包括東道國民眾排斥、抵制外國企業的產品等。另外,與當地企業相比,跨國企業更難與當地供應商和消費者建立信任關系,承擔著更高的關系成本(Eden and Miller,2004)。一些學者則利用文化距離來解釋外來者劣勢。文化距離不僅增加跨國企業理解東道國商業習慣的難度(Calhoun,2002)[10],也導致跨國企業承擔更高的內部治理成本(Hennart,2001)[11]。

國內大部分學者的研究是在梳理國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外來者劣勢的概念及成因進行整合和發展。傳統的外來者劣勢研究聚焦于跨國企業的海外經營過程,但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區域間的外來者劣勢也不容忽視(張宇婷、王增濤,2014)[15]。王珍(2014)立足于中國本土企業,認為政治風險、國家間關系和國內壓力經濟化是導致外來者劣勢的重要原因[16]。在考察外來者劣勢時,既要考慮地理距離、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也要考慮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跨國企業特質,同時應兼顧跨國公司不同階段面臨的外來者劣勢(翟瑞瑞、陳巖、姜鵬飛,2015)[17]。陳巖、李毅(2016)從多維整合視角出發,認為多維整合視角下外來者劣勢研究體系由不熟悉障礙、關系障礙、合法性障礙和文化距離障礙四個維度構成。[18]

2.外來者劣勢的存在性實證研究

目前關于外來者劣勢存在性的實證研究主要采用利潤率(Zaheer,1995)、生存率(Zaheer and Mosakowski,1997)[19]或退出率(Hennart等,2002)、效率(Miller and Parkhe,2002)[20]、訴訟率(Mezias,2002)[21]和成交量(Lu and Hwang,2008)[22]等指標,通過比較個別行業的外國企業和當地企業的經營績效來證實外來者劣勢的存在。杜曉君、朱園園(2013)以中國上市公司并購案為樣本,利用逐步線性回歸法驗證外來者劣勢對于國際并購績效的影響,認為法制制度距離對于國際并購績效具有負向作用,而經濟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則對其具有正向作用[23]。杜曉君、蔡靈莎、史艷華(2014)構建了外來者劣勢與國際并購績效關系的概念模型,提出合法性缺失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外來者劣勢會對國際并購績效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24]。經濟制度距離與文化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表現具有消極影響,當母國的法律制度質量明顯異于東道國時,法律制度距離對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表現具有積極影響(肖紅軍,2014)[25]。

國內有部分學者認為外來者劣勢通過調節變量或中介變量影響企業績效。蔡靈莎、杜曉君、史艷華、齊朝順(2015)在組織學習雙元性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利用性學習和探索性學習在調節外來者劣勢與對外直接投資績效關系中存在時效性差異[26]。張宇婷、王增濤(2015)基于制度理論,以在中國運營的外資銀行為樣本,提出子公司對于東道國企業的模仿同構對于外來者劣勢具有調節作用[27]。杜曉君、史艷華、楊勃(2016)以投資者認知成本為中介變量,基于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信息缺失對外來者劣勢有顯著的正向影響[28]。

3.外來者劣勢的克服機制研究

如何克服外來者劣勢一直是相關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有些學者從宏觀政策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例如,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延續性,加強制度建設,減少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王水娟,2006)[29]。

目前有很多理論視角被應用到外來者劣勢的克服機制研究中?;谫Y源基礎觀的研究認為,跨國企業可以通過引入母公司的特有優勢來克服外來者劣勢(喻紅陽,2009)[30],尤其是企業理解復雜多變的國際商務環境的能力(Sethi and Guisinger,2002)[31]?;诮M織學習理論的研究則認為跨國企業可以通過組織學習來降低因不熟悉成本造成的外來者劣勢(Petersen and Pedersen,2002)[32]?;谛畔⒉粚ΨQ理論的研究則強調信息溝通的雙向性,認為跨國企業一方面應當主動向東道國消費者披露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應當通過多渠道積極了解東道國的信息(Calhoun,2002)[10]。還有學者根據扎根理論和邊界跨越理論對相關案例進行剖析,認為跨國企業應當構建有效的環境掃描系統和外部顯示機制(杜曉君、楊勃、任晴陽,2015)[33]。

國內學者關于外來者劣勢的克服機制研究多以案例分析為主,提出針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具體對策建議。楊煦(2014)通過中國海外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聯合體承接波蘭A2高速公路失敗的案例,認為中國企業應當加大前期投入和分析判斷,在合適的時間切入合適的市場,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逐漸縮小與東道國企業之間的劣勢差距[34]。杜曉君、楊勃、齊朝順、肖晨浩(2015)以中國企業聯想和中遠為研究對象,提出跨國企業應當采用“替換”機制對外建立清晰一致的組織身份,采取“進化”機制提高組織身份的吸引力,并通過“增補”機制創造有價值的身份維度[35]。

四、未來研究展望

通過對有關外來者劣勢的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可以將相關研究分為外來者劣勢的概念及成因研究、存在性實證研究和克服機制研究三大類。從總體上看,關于外來者劣勢的相關研究數量不多,仍屬于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后續研究者進行深入探討。本文通過對現有研究內容的整理,認為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后續研究。

(一)“外來者”身份的拓展

由于外來者劣勢在跨國企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而傳統研究都默認“外來者”即為外國企業,但“外來者”身份應該是動態變化的。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區域之間也存在“外來者”的問題,即企業的經營活動雖然尚未跨越國界,但同樣有可能存在相對于當地企業而言的競爭劣勢。因此,未來研究關于“外來者”身份的定義,不能僅僅局限于跨國企業,也應當包括廣義上的區域經濟之間的“外來者”。這種“外來者”身份的拓展,有助于研究者關注區域間的企業問題,隨之而來的外來者劣勢的相關研究也可能會不斷擴展,從而進一步增強外來者劣勢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外來者劣勢影響范圍的擴展

關于外來者劣勢的影響研究,現有的大部分文獻選擇以企業經營績效作為研究對象,因而在衡量指標的選取方面非常受限,大多依賴利潤率、營業收入和退出率等績效指標進行驗證。但是企業的經營效果不僅僅體現在績效方面,還通過企業創新、顧客滿意度等多方面體現出來。尤其是目前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創新越來越成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手段。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企業創新等熱點角度出發,探討外來者劣勢對跨國企業創新等方面的影響。

(三)外來者劣勢與優勢的融合

外來者優勢是與外來者劣勢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意指外來者身份給跨國企業帶來的當地企業所不具備的好處或優勢(Sethi and Judge,2009)。在不斷變化的動態經濟環境中,外來者劣勢與優勢應當具有一定的共生性?,F有研究集中于探討跨國企業作為外來者所具有的競爭劣勢及其應對策略,鮮少有研究者突破這種二元視角分析的局限性。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將外來者劣勢與外來者優勢進行融合,識別二者產生的具體條件和影響路徑,將成本和收益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外來者身份的影響。

(四)更多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外來者劣勢

目前關于外來者劣勢的研究大多以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為研究對象,而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研究還非常鮮見。隨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跨國企業方面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例如,轉型經濟體的跨國企業是否面臨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相似的外來者劣勢,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應對外來者劣勢的方法是否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等等。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相比,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面臨著波動性更高、變化性更強的宏觀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制度環境可能會對外來者劣勢的產生和應對產生更大影響。因此,未來研究需要以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跨國企業為研究對象,深入考察更加情境化的問題,例如,可以將外來者劣勢與母國的國際化速度、程度聯系起來。

注 釋:

①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EB/OL].http://img.project.fdi.gov.cn//21/1800000121/File/201602/201602291015362457483.pdf,2015-09-17.

[1]王妍莉,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非正式學習國內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1,(4):71-75.

[2]夏清華,宋 慧.基于內容分析法的國內外學者創業動機研究[J].管理學報,2011,(8):1191-1193.

[3]Hymer S H.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M].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6.

[4]Zaheer S. Overcoming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2):341-363.

[5]Mezias J M. Identifying 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 and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ir Effects: The Case of Labor Lawsuit Judg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3):229-244.

[6]Sethi D, Guisinger 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2, (8):223-240.

[7]Eden L and Miller S R. Distance matter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nstitutional distance and ownership strategy [A].Hitt M A and Cheng J(Eds.).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C].New York: Elsevier, 2004: 187-221.

[8]Caves R 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2002,1:19.

[9]Henisz W J and Williamson O E.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within and between countries [J]. Business and Politics, 1999, 1(3): 261-278.

[10]Calhoun M A. Unpacking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dentifying culturally driv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sources of liability for the foreign subsidiary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2, 8(3): 301-321.

[11]Hennart J F. Do exits proxy a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he case of Japanese exits from the U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2, 8(3): 241-264.

[12]吳曉云,陳懷超.制度距離在國際商務中的應用: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J].管理評論,2013,25(4):12-22.

[13]周勁波,黃 勝.關系網絡視角下的國際創業研究述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2):22-33.

[14]張宇婷,王增濤.行為基礎觀視角的外來者劣勢:案例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5,29(2):173-178.

[15]張宇婷,王增濤.外來者劣勢的基本問題:動態演進視角[J].亞太經濟,2014,(1):97-103,107.

[16]王 珍.影響中國企業外來者劣勢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17]翟瑞瑞,陳 巖,姜鵬飛.基于動態整合視角的外來者劣勢研究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15,37(2):28-32.

[18]陳 巖,李 毅.外來者劣勢如何影響跨國企業績效?[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7(1):112-118.

[19]Zaheer S and Mosakowski E. The dynamics of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A global study of survival in financial servic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6): 439-464.

[20]Miller S R and Parkhe A. Is there a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n global banking? An empirical test of bans’ X-efficienc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 55-75.

[21]Mezias J M.Identifying 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 and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ir effects: The case of labor lawsuit judg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3):229-244.

[22]Lu Q and Hwang P. The impact of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on inter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firms in Singapore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8, 27(1): 81-97.

[23]杜曉君,朱園園.制度距離、信息不對稱和國際并購績效——基于中國上市公司并購案的實證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4(10):1504-1507,1520.

[24]杜曉君,蔡靈莎,史艷華.外來者劣勢與國際并購績效研究[J].管理科學,2014,27(2):48-59.

[25]肖紅軍.相關制度距離會影響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社會責任表現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4):50-67.

[26]蔡靈莎,杜曉君,史艷華,齊朝順.外來者劣勢、組織學習與對外直接投資績效研究[J].管理科學,2015,28(4):36-45.

[27]張宇婷,王增濤.制度距離對外來者劣勢的影響:模仿同構的調節效應[J].當代財經,2015,(4):97-106.

[28]杜曉君,史艷華,楊 勃.信息缺失對外來者劣勢的影響機理——以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為例[J].產經評論,2016,(1):101-110.

[29]王水娟.不確定性因素對國際資本外撤的影響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6,(9):289-290.

[30]喻紅陽.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新手障礙及外來障礙[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9,24(6):49-51.

[31]Sethi D and Guisinger 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How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cop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2, 8(3): 223-240.

[32] Petersen B and Pedersen T. Coping with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Different learning engagements of entrant firm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2, 8(3): 339-350.

[33]杜曉君,楊 勃,任晴陽.基于扎根理論的中國企業克服外來者劣勢的邊界跨越策略研究[J].管理科學,2015,28(2):12-26.

[34]楊 煦.中國企業海外工程的風險管理研究——以中海外進軍歐洲折戟波蘭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4.

[35]杜曉君,楊 勃,齊朝順,肖晨浩.外來者劣勢的克服機制:組織身份變革——基于聯想和中遠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2):130-145.

責任編校:張 靜,羅 紅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Liability ofForeignnes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EN Zhu,LUO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80108,China)

Due to region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ssume higher operating costs than the host country enterprises when they’re doing overseas business, which leading to the innat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called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The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is a relatively new concep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not yet formed a mature system. Based on this,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tudy on concept and cause of formation, empirical study of existence, and study on overcoming mechanism.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and the future research is prospected,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future researc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overseas business; liability of foreignness;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10.19327/j.cnki.zuaxb.1007-9734.2017.02.012

2017-01-20

文 竹,女,湖北宜昌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企業競爭與合作。

F270

A

1007-9734(2017)02-0104-09

猜你喜歡
外來者跨國企業劣勢
大型跨國企業每年逃稅885億美元
劣勢或許會成為優勢
從研發看企業的“走出去”與“請進來”
近親繁殖:并非全部是劣勢
淺析在華跨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在華跨國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對員工關系的影響分析
公立醫院優勢變劣勢
把自己放在劣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