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化”抓“法”“優”然自得
——“優化”一課的教學思考與實踐

2017-06-19 15:59陳新福
小學教學(數學版) 2017年3期
關鍵詞:張餅烙餅環節

◇陳新福 方 鑫

重“化”抓“法”“優”然自得
——“優化”一課的教學思考與實踐

◇陳新福 方 鑫

“優化”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好玩”中的內容,共安排了兩個學習內容:一是沏茶問題,二是烙餅問題。沏茶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習流程圖,學習幾件事情“包含式”的“同時”安排進行的優化;烙餅問題主要是通過一個鍋里的兩張餅正反“交替式”的“同時”安排進行的優化。另外,烙餅問題還含有規律性知識內容的學習,具有較高的思維性要求。

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達成數學思維訓練等隱性的目標呢?為此,我們展開了相關的教學實踐。

一、重“化”:借助直觀,積累經驗,感悟優化

眾所周知,運籌優化對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學習內容。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優化思想呢?教學中需要借助直觀圖、操作體驗,在切身感受、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為優化思想的學習理解奠定基礎。

1.引入新資源,對比流程圖,鼓勵學生在較高的起點上展開學習。

學生對要學習的“優化”內容已有一些生活經驗,課前,教師可以通過調查、訪談等手段,掌握學生的學習起點,進而確定教學導入方式。

(1)現狀描述。

課前,我們把教材上沏茶問題的主題圖(如圖1)給一些學生看,讓他們說一說、畫一畫。

圖1

結果發現,部分學生雖然不能優化,但能用較為清晰的表達方式,得出沏茶問題總時間是14分;另一部分學生則能基本解決,還能比較好地用圖來表達。大體情況如下:

①生1:洗水壺→洗茶杯→接水→燒水→找茶葉→沏茶。1+2+1+8+1+1=14(分)。

②生2:找茶葉→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沏茶。1+1+1+8+2+1=14(分)。

③生3:先洗水壺,再接水,然后燒水。在燒水時,可以洗茶杯、找茶葉,最后沏茶。1+1+8=10(分),10+1=11(分)。

(2)教學安排。

既然部分學生可以獨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從這一較高的學習起點展開教學。為了兼顧部分學生不知道優化的實際情況,我們特意安排小組學習交流,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環節一:呈現情境,理解題意。

教師呈現書本里的問題1,鼓勵學生讀一讀題,理解題的意思。

環節二:呈現解法,小組討論。

在讀題的基礎上,教師呈現解法(即上面4個學生的解法),并安排小組討論:你贊同誰的方法?說一說你的理由。

環節三:集體匯報,提煉思考。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安排集體反饋,組織學生討論、對比,得出沏茶問題優化的實質是:燒水時,可以同時做一些其他事情,這樣用時就會節省。同時,在匯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指導表達的符號,突出簡潔性的要求,學習理解“包含式”的“同時”安排進行的優化。

2.構建情境串,借助直觀圖,讓學生在動態操作中展開學習。

(1)現狀描述。

如果說前面的沏茶問題,學生具有較好的學習基礎,那接下來的烙餅問題,學生的學習起點并不樂觀。其原因有二:一方面,學生對怎樣烙餅不熟悉,即便有的學生知道,也只是知道一個鍋里烙一張餅;另一方面,一個鍋里烙兩張餅,正反都要烙,這個事件較難用圖來刻畫,更難用一幅圖來表達,需要連續的幾幅圖才能表達完整,所以學習難度大。為此,我們認為對此內容的學習,需要直觀化教學,通過動態直觀操作,發展學生的符號化表達能力,切實理解“交替式”的“同時”安排進行優化的本質內涵。

(2)教學安排。

環節一:情境串聯,激發學習意愿。

一般來說,一個鍋里烙一張餅,烙好正面,再烙反面。今天的要求是一個鍋同時烙兩張餅,怎樣才能盡快烙完所有餅呢?如此,通過情境串聯,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意愿。

環節二:操作理解,分步展開、分步刻畫更扎實。

教學中安排兩個步驟:步驟1是學習烙1張餅、2張餅、4張餅等所需要的時間;步驟2提出烙3張餅,你認為需要多少時間?

在教學中,重點學習烙2張餅的內容。先借助學具理解烙餅的操作流程(如圖2)。

圖2

通過對直觀操作的再“操作”,表達刻畫成按照時間先后來描述的表格圖;在此基礎上,再學習烙4張餅等內容。接著學習烙3張餅的情況,學生通過估計、操作、刻畫,最后得到優化安排的時間(如圖3)。

從上面的教學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化”就是一個行動,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通過活動明確數學條件,為學習交流提供學習材料與資源,并為數學思考、數學分析提供新的思考對象,在對比、分析、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掌握優化的內涵。

圖3

二、抓“法”:緊扣難點,關注策略,提煉優化

在前面的教學描述中,我們關注了“化”,著重提出直觀性的學習要求。但是,僅僅如此是不夠的。因為“化”是手段,手段需要“法”來規范與牽引,這個“法”,就是指數學方法、數學思想。為此,我們認為,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引發學生透過對內容的操作,體驗并提煉出優化的方法,學生只有理解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才算是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1.對比引導,突出“優化”的符號化。

在“沏茶”問題的調研中,我們發現這個內容,對學生來說雖然不難理解,但很難用語言清晰地表達,特別是把幾個事件“同時”完成,會用合理的符號表達出來的則少之又少。為此,在“沏茶”問題的學習中,通過討論與展示學生作品,在對比、辨析中大家一致認為“生 4”的表達方法最好,把燒水和洗茶杯、找茶葉并列、豎著排列,讓大家明白這三件事可以同時進行。

在“烙餅”問題中,用簡潔、明確的符號來表示事件的發生過程,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烙餅”問題中有正反之別,加之奇數張時還需要交替進行,所以,教師在學習中安排學具操作環節,然后再討論符號化表達,鼓勵采用表格來刻畫烙餅過程。

2.問題相助,提升“優化”的概念化。

優化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固定的結論。剛才提到的符號化,更多的是指優化的直觀性要求,如何引導學生由形入數,由數到式(算)呢?我們需要在教學關鍵處,借助數學問題的設計,來促使學生數學化思考,提煉概念。

如“沏茶”問題的教學中,當學生一致認為“生4”的表達方式好,總時間是11分時,教師提出問題:難道洗茶杯、找茶葉不用時間嗎?為什么這些可以不計算到總時間里?學生討論后知道:連續進行的一些事件所用時間是各個環節總時間的和,其中某個環節中幾個事件同時進行,就取用時最多的事件所用的時間。

再如“烙餅”問題中的環節二,我們分為兩個步驟展開。步驟1是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得出烙1張餅、2張餅和4張餅的時間,接著提出問題:你能很快知道烙6張餅的時間嗎?如果烙8張餅呢?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步驟2是當學生操作后,知道烙3張餅的時間,教師則提出:烙5張餅呢?7張呢?教師可在學生操作后,有序地提出烙更多張餅所需要的時間,引導學生離開“具體操作”,進入“頭腦操作”的環節,鼓勵學生關注事件背后的規律,推理形成結構化、概念化的數學思考,建構數學模式,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市柯城區教研室,衢州市衢江第一小學)

猜你喜歡
張餅烙餅環節
讓鍋別閑著
——烙餅問題
懷念烙餅
必要的環節要寫清
香噴噴的烙餅
點亮思維,發展素養
橋式起重機使用環節重大危險源辨識研究
在農民需求迫切的環節上『深耕』
烙餅
烙餅的學問
烙餅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