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野生存》:追尋荒野中的自由

2017-06-19 16:18張麗麗
電影評介 2017年7期
關鍵詞:物質化克里斯托弗荒島

張麗麗

電影《荒野生存》是美國著名導演肖恩·潘所拍攝的一部電影,靈感來源于美國著名作家喬恩·科萊考爾(Jon Krakauer)1998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在其小說中講述了1992年發生的真實事件。電影《荒野生存》給觀眾展示了一個孤傲的少年獨自走向荒野生存的經歷。并且,該部電影獲得了第17屆紐約哥譚獎“最佳影片”獎和第65屆全球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電影《荒野生存》靈活的將自然生活和社會事件交替展現給觀眾,借此來凸顯荒野生活的自由和單詞,與男主人公追求本真的心靈理想相互呼應,在少年的眼中荒野就是他內心所追求的世界。也就是說,荒野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

一、 出走荒野的物質化時代背景

克里斯托弗如愿離開了嘈雜都市,克里斯托弗妹妹在獨白中說道:“他想要找到自我的價值和自我存在感,想要擺脫社會、家庭和物質對自己的束縛,它們的存在使得克里斯托弗的變得非常的渺小?!碑斂死锼雇懈サ母赣H選擇一輛豪車作為他的畢業禮物時,克里斯托弗直接且激烈的拒絕就是對物質生活的厭惡。人性的物質化、社會的物質化以及親情的物質化,讓克里斯托弗深刻的認識到自己應該徹底擺脫這種生活,尋找屬于自己的理想王國??死锼雇懈プ叱龆际猩罹哂袃蓪右饬x,一層是克里斯托弗想要回歸到個體生命,另一層意義是克里斯托弗想要尋找屬于人類的真正童年記憶。[1]電影中引用梭羅的詩句:“不是愛情、不是金錢、不是名譽、不是信任、不是公平,我僅僅想要事情的真相?!笨死锼雇懈ハ胍恼嫦嗑褪翘与x社會的利益、糾纏之后,單純的生活在自己的王國中。然而,當下的社會中,教育也變得物質化。盧卡奇從一開始對商品的拜物教的批判到物質化現象的出現,他認為,物質化現象出現的原因首先表現在商品制造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質與物質之間的關系所掩蓋。在物質化的掩蓋下,人類變成了物質的奴隸,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利益化和物質化。在物質化教育的氛圍下,人類只是被當作社會改造的工具和利益的追求者。

二、 出走荒野的生命理想

阿拉斯加是美國典型的荒漠地區,遠離喧囂的都市生活卻也是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托弗一心向往的國度。鏡頭隨著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托弗的足跡給觀眾展示了荒野中奇幻的景色。電影《荒野生存》將美麗的自然景色和人類生存的意義有效的結合起來,讓觀眾耳目一新??死锼雇懈ナ且粋€超脫現實向往自由的人,電影中所展示的荒島景色不僅僅標志著美,更是作為男主人公生命的理想而存在著。一切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那樣的引人注目,不是為了展示自己,也不是為了展現美,而且因為它所象征的意義是那樣的美好。因此,導演在拍攝影片時,刻意的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色來給觀眾傳遞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向往和個性。電影《荒野生存》中,借助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托弗妹妹的口吻和克里斯托弗的自言自語給觀眾展示了克里斯托弗托弗內心對自由和自我的無比向往,這也是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托弗一心想要去大自然生存的主要原因。[2]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電影出現了多個象征“自由”的場景,比如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自由飛翔的海鷗;在廣闊的原野上悠閑自得的鹿群等,這些自然現象給觀眾展現出人類社會中少有的生命力和靈動,也是這些大自然的景色讓克里斯托弗托弗千瘡百孔的心靈得到安慰。電影中多次對其向往荒島生活的話語進行重復“我想要去阿拉斯加”,在克里斯托弗眼中,阿拉斯加就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王國。然而,眾所周知,阿拉斯加是美國著名的一毛不拔之地,但是卻遠離都市的喧囂和虛偽的社會,在這里充滿了自由和真實,生活一切都那樣的平靜,真切。阿拉斯加是克里斯托弗理想的王國,是支持克里斯托弗托弗生存下去的信念。導演別出心裁地將克里斯托弗托弗入住荒島的故事稱作是“我的誕生”,這也意味著阿拉斯加是克里斯托弗托弗追求生活本真和自由的新開始。

三、 追尋荒野中的自由是生命的起源與歸宿

老子曾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自然界并不會偏袒任何人。大自然偉大、寬容且慈祥,電影中克里斯托弗托弗獵到了一頭馴鹿,非常高興,為了回饋給大自然,克里斯托弗托弗將馴鹿的心臟奉獻給自然。但是,克里斯托弗托弗還沒來得及將新鮮的肉制作成熏肉,就被成群結隊的蒼蠅撒下了卵,人類主義再一次被大自然無情地摧毀,克里斯托弗托弗不由得嘆息:人類,絕對不是萬物的主宰者。所有有生命的個體都在享受這這個世界。難道這就是克里斯托弗托弗一心向往的國度嗎?一個連生存都變得艱難的荒野,會成為他的家嗎?這里可以看做是人類的家遠嗎?耶穌在荒野中遇到了撒旦,并且遭受撒旦的試探,最終耶穌向撒旦證明了自己的身份。釋迦牟尼在荒野中的菩提樹下頓悟,修練成佛。也就是說,荒野是原始宗教的開始,也是生命的起源,人們能夠在荒野中感受到自由和真實??死锼雇懈ネ懈樽约簻蕚淞艘粋€莊嚴的皈依儀式,在木板上刻下自己鐘愛的詩句,向著荒野宣布自己成為大自然的居民?;囊八尸F的自由和人類所追求的自由、荒野所呈現的文明和人類歷史的文明,并不相互對立,也不相互矛盾,而是,荒野的自由引領著人類的自由,荒野的文明引領這人類的文明。

四、 克里斯托弗的死亡與存在價值的獲取

在荒野頓悟之后,克里斯托弗自信滿滿地走向都市人群,但是,幾個月之前,護送克里斯托弗平穩到對岸的大河,如今卻變得異常兇猛,阻斷了克里斯托弗回歸人群的道路。阿拉斯加的冬天來得格外的早,克里斯托弗很快就吃光了身上攜帶的食物,饑腸轆轆,他到處尋找植物來充饑,但是,卻誤食了野土豆后中毒。赫拉克利特曾說:“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眮頃r的大河和去時的大河,已經不再是一條河流,一切都在變化,無物常在,也就是這“無?!苯虒W是死亡的開端。死亡,意味著消失、黑暗和恐慌。但是,在這個荒島上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卻也是死亡,死亡憑借其強大的震懾力逼迫人們對其進行思考??死锼雇懈ピ诨膷u中度過的幾個月,接受了一生中最好的教育。在荒島上,克里斯托弗放下了自己內心的憤怒、惶恐和絕望,拿起來大自然賦予自己的力量。于是,克里斯托弗從荒野出發,踏上了尋找人群的征途。盡管那條大河已經變得滿目猙獰,但是,他已經領會到大自然的寓意。在克里斯托弗的遺言中,他寫道:“只有在分享的時候,幸福才是最真實的。所以,我的一生非常幸??鞓?,我感謝上帝。愿上帝保佑你們每一個人。落款是他曾經想要抹去的名字:克里斯托弗·約翰遜·麥坎德斯?!庇纱丝梢?,克里斯托弗接受了自身的名字,也是對自身存在的認同,對生命意義的領悟。

五、 現代人渴望的潛在生存方式

電影《荒野生存》給觀眾預設了一個野外生存的方式,但是,在克里斯托弗身上并沒有完整地展現出來,造就了一個悲慘的結局。不能說克里斯托弗的野外冒險是對現代人的教訓,人們常常將這些追求自由而犧牲生命的事件認為不值得,但是,我們卻從克里斯托弗的內心向往到實際行為中看到了人格的魅力,所以說,克里斯托弗的荒野之行是值得人們所贊揚的。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燈紅酒綠的社會中,人們的感情變得更加的淡薄,缺少克里斯托弗這種敢說敢做的人。大多數人都是生存在恐慌的社會中,但是,在不遠的以后一定會得到所想要的生活用品,然而得到這些并不是那樣的容易,因此,人們的注意力就變得更加的專注;除此之外,可以從克里斯托弗身上看到不平常的畏懼——對自我的畏懼,難以正視自己。德國雅斯貝斯真切地講出了人們生活的現狀,人們的生命那樣的短暫而又脆弱,怎樣在有限的時間中找到靈魂的棲息地?盧梭在很早就提出了“回歸自然”的概念,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想要回歸自然,但是能夠多少人敢于或者勇于踏出那一步,大多數人還是被困在人情圈和感情圈中,于是乎,“回歸自然”就變成了一種內心的向往,即便是回歸自然,也有可能已經到了老年的狀態,因此來講,“荒野”是現代人內心渴望的一種生活方式,然而只有年輕的克里斯托弗敢于放棄自己的生活,勇敢的走向荒野。電影《荒野生存》不僅僅給觀眾描述了人類對自由、夢想的追求,更是給觀眾展現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催熱和人性的丑陋,在帶給人們震撼的同時引起人們的反思。

結語

電影《荒野生存》改編自一個發生在1992年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一個理想主義青年追求自由和理想,但是卻在大自然的面前顯得無比的脆弱和渺小,最終喪失了自己的生命??死锼雇懈ゾ拖袷侨祟惿鐣械囊粋€異類,捐獻了自己所有的積蓄,憑借著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力在荒野中生存。電影營造了一個悲傷的故事結局,借助男主人公克里斯托弗的死亡來引發人們對當今社會下如何尋找生存方式的一種思考,這是該部電影給人們最大的啟迪,值得關注。最為重要的是,借助電影《荒野生存》所講述的故事,引導觀眾進行思考,如何更加完美的詮釋生命和尊重生命,具有豐富的人性哲學價值。

參考文獻:

[1]馬丁·杜森,曹昱.致命吸引:現代電影中的荒野[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0(4):63-72.

[2]彭彤.《荒野生存》飄蕩在曠野的生命之詩[J].西南航空,2008(4):60-63.

猜你喜歡
物質化克里斯托弗荒島
海洋探索改變了人類歷史,而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倫布之前的數世紀 精讀
荒島求生
警惕精神的物質化
叮叮猴荒島歷險記
泛物質化思潮背景下核心價值觀的困境與對策
克里斯托弗·勞埃德:學習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識
物質化的另一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