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雙重差分法的“省直管縣”政策的效應分析

2017-06-27 12:28肖建華陳楠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7年3期
關鍵詞:雙重差分省直管縣

肖建華+陳楠

摘 要:構建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雙重差分方法,考量江西“省直管縣”改革的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結果顯示:“省直管縣”政策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社會效應為正;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顯著提升,縣(市)公共服務得到改善。全面推進“省直管縣”政策需解決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順省以下各級政府間的財政關系。

關鍵詞: “省直管縣”;雙重差分;效應評價

中圖分類號:F8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7)03-0097-07

一、引 言

2003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頒布《關于進一步改革財政管理體制的意見》,提出調整現行財政體制。2005年1月,江西省首先選擇了2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改革試點。2007年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大,改革試點擴展至59個縣(市);2009年江西省80個縣(市)全部納入改革試點范圍。

“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旨在調整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關系,在改革進程中,各省根據自身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關于“省直管縣”政策的效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在經濟效應研究方面,高軍、王曉丹(2012)基于江蘇省2004—2009年51個縣(市)的數據,發現“省直管縣”財政體制主要是通過政府競爭效應來促進經濟增長[1]。羅植、楊冠瓊等(2013)基于浙江和福建縣域面板數據建立雙重差分(DID)模型,結果表明:“省直管縣”體制對縣域經濟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3]。鄭新業、王晗等(2012)也利用雙重差分法分析顯示:“省直管縣”政策的實施提高了直管縣的經濟增長率約為1.3個百分點[4]。吳淦(2014)基于河南省2007—2012年縣(市)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法,計量結果顯示:“省直管縣”改革與被直管地區人均GDP呈顯著負相關關系[5]。此外,鄭文杰、張杰(2013)從微觀企業層面評估“省直管縣”政策的經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省直管縣”政策對國有和集體企業資產增長有促進作用,而對外資企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其次,在社會效應的研究方面,寧靜、趙國欽和賀俊程(2015)基于傾向匹配的雙重差分方法,考察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改革對民生性公共服務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財政與醫療支出較改革前均有一定的下降趨勢,改革對民生性公共服務支出的抑制作用具有明顯的省份差異性和時間滯后性[7]。劉叔申、呂凱波(2012)將江蘇省的市縣關系分為“強市-強縣”、“強市-弱縣”和“弱市-弱縣”三類,然后分析省直管縣改革下公共衛生服務的改善情況,結果顯示:“強市-弱縣”下的改革的作用為正,而其他兩類改革的作用為負[8]。陳思霞、盧盛鋒(2014)構造了我國省直管縣的“自然實驗”,認為深化分權改革顯著提高了基礎建設支出比重,但是也相應降低了教育等民生性服務支出占比,這一現象在貧困地區的表現更為明顯[9]。

已有文獻對“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的研究已經較多,也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定量分析。本文試在已有研究基礎上,以江西省為樣本進行經驗分析,對江西省全面“省直管縣”改革實踐進行分析,以考察其改革效果。

二、雙重差分方法

以下主要從經濟增長率提高和公共服務改善兩個方面來研究江西省“省直管縣”的政策效應。根據綜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指標的科學性,選擇經濟增長率Yg來反映省直管縣政策的經濟效應;選擇每萬人普通中小學在校人數(Perstu)、每千人醫院及衛生機構床位數(Perbed)分別反映“省直管縣”政策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的社會效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雙重差分法進行分析。

(一)雙重差分方法

(二)對照組的選擇及適用性檢驗

1.對照組的選擇。在對照組的選擇上,主要以被解釋變量“GDP增長率”作為參照衡量對照組和實驗組是否具有相似性,并剔除了一些經濟發展整體較差的部分縣(市)。據此,所選數據區間為2010—2015年各縣(市)GDP增長率。對照組的選擇只考慮縣(市),不考慮市下轄區,目前,江西省有79個縣(市),其中含6個省直管縣試點縣。本文依次計算2010—2015年各年份省直管縣GDP增長率平均值,排除偏離平均值80%的各縣,并綜合考慮各縣(市)的區位條件、資源狀況、發展要素等。據此,選定已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6縣(市)為實驗組①,選定從未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25個縣(市)為對照組②。

2.適用性檢驗。運用雙重差分方法的關鍵是要確定對照組的科學性。下面將對所選對照組是否科學分兩個方面進行驗證。

(1)實驗組的選擇是否隨機。

江西省選擇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縣主要考慮的條件包括:一是經濟實力較強;二是區位條件好;三是人口較多;四是優勢突出,有利于先行先試③。為了驗證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縣(市)是否與其經濟增長率有直接關系,即實驗組的選擇是否隨機,選取2010—2013年未實行省直管縣改革前的江西省各縣市數據,將“是否為省直管縣”作為被解釋變量,用虛擬變量D來表示,若為省直管縣,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將所選指標即各縣(市)的經濟增長率、每萬人普通中小學在校人數、每千人醫院及衛生機構床位數作為解釋變量,分別用Yg、Perstu、Perbed來表示,進而分析兩者是否存在相關關系,采用Binary(二元選擇模型中)的Logit估計方法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解釋變量Yg、Perstu、Perbed的P值分別為0.2902、0.0484、0.2390,大于1%的顯著水平,因此拒絕原假設,認為被解釋變量D與解釋變量Yg不存在相關關系,即選擇作為實驗組是隨機的,與文中所選的三個指標無關。

(2)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為了驗證所選實驗組與對照組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分別選取實驗組和直管組改革前后各年Yg、Perstu、Perbed的相應指標值,結果如表2所示。

將表2中數據在圖形上進行直觀表示,結果如圖1、2、3所示。

由表2及圖1~3可知,實驗組的年均Yg、Perbed、Perstu均略高于對照組,且實驗組與對照組有相同的趨勢。

為進一步驗證對照組的選取具有科學性,接下來在SPSS軟件中用符號檢驗、Wilcoxon帶符號秩檢驗方法就改革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際GDP增長率之間是否有顯著性差異進行檢驗,檢驗結果為:雙側精確顯著性及雙側漸進顯著性檢驗下的概率分別為0.125和0.068,均大于0.05,故不能拒絕原假設,即用此方法進行分析證明了改革前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無顯著差異。

可見,實驗組與對照組具有相似的特征,無顯著性差異。

三、回歸分析

(一)經濟效應回歸

1.模型選擇。在式(1)基礎雙重差分模型的基礎上,選取地區人口增長率來控制勞動力因素對產出的影響Popit;選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來控制投資增長對經濟的影響(Inveit);選取第一產業產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反映地區經濟結構(Firit);選取各縣(市)2009年GDP值來反映各個縣(市)經濟發展的初始情況(Gdp2009),以更好地估計“省直管縣”政策影響效果,將對影響經濟增長的其他因素進行控制。

綜合考慮以上人口、投資、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發展的初始情況,建立以下模型來反映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數據說明。所選取的數據來源于2010—2015年江西省統計年鑒、各縣(市)政府工作報告及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將已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6個縣(市)作為實驗組,從未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73個縣(市)中選取25個組作為對照組,共計31個觀察組。此外,對改革前4年各縣(市)的經濟指標取平均值、改革后1年各縣(市)的經濟指標進行分析。被解釋變量為Yg,解釋變量分別為Fir、Inve、Pop、Gdp2009、Time、Expe、Did,所選各變量分別有62個觀測值。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式(2)中所選各個變量在江西省省直管縣改革前后的大體情況。例如,就經濟增長率而言,目前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且供給側改革下經濟發展更加注重質量,因此,改革前后所選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各縣(市)的經濟增長率整體上呈下降趨勢。而隨著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第一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Fir)不斷下降。此外,隨著人口規模在下降的過程中逐步穩定,地區人口增長率(Pop)逐漸穩定在較低水平,個別縣(市)出現了負增長。

3.回歸分析結果。表4是式(2)采用混合OLS方法的回歸結果。在模型(1)~(5)中逐步加入各控制變量進行回歸。由模型(5)的回歸結果可知,在控制了2009年GDP、固定投資額占GDP的比重、地區人口增長率、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等變量后,Did的系數為-0.0079,在5%的水平下是顯著的。此外,控制變量非顯著,但其符號與實際經濟意義相符。固定投資額占GDP的比重、地區人口增長率估計系數為正,2009年GDP、第一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估計系數為負,說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后,省直管縣與經濟增長率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4.穩健性檢驗。為了驗證上述回歸結果的穩健性,一方面,選取改革前后各一年即2013和2015年的數據,并采用同樣的雙重差分方法進行回歸分析;另一方面,考慮剔除部分對照組數據,由于經濟總量的大小將會影響經濟增長率,所以,剔除了部分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峽江、萬安、井岡山、靖安、銅鼓、宜黃、金溪等7個縣(市)。相應的回歸分析結果分別為表5的檢驗(1)和檢驗(2)。

由上述回歸結果可知,在改變樣本數量之后,Did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省直管縣”政策對經濟增長率的影響為負。

由穩健性檢驗可知,在對所選取數據時間跨度、控制變量、對照組等處理后進行回歸,結果顯示Did的系數符號,同樣為負,說明回歸分析是穩健的??梢哉J為,全面“省直管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效應為負。

(二)社會效應回歸分析

1.回歸模型的選擇。選擇每萬人普通中小學在校人數(Perstu)、每千人醫院及衛生機構床位數(Perbed)這兩個指標作為被解釋變量,分別反映“省直管縣”政策的社會效應??刂谱兞糠矫孢x擇各對照組和實驗組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Gdp)、一般預算收入(Bui)、一般預算支出(Bue)、年末總人口(Pop)等。教育方面增加了財政教育支出(Edu)、教育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Redu)、普通中小學在校學生數(Stu)等控制變量;醫療方面增加了財政醫療衛生支出(Med)、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Rmed)、各醫院及衛生機構床位數(Bed)等控制變量。建立社會效應模型如下:

式(3)和式(4)分別衡量江西省“省直管縣”政策下社會服務中的教育與醫療改革效應。其中i表示各個縣(市),t代表時間。上述模型添加了控制變量,在分離其他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后,政策效果的估計將更為準確。

2.數據說明。所選取的數據來源于2010—2015年江西省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各縣(市)政府工作報告及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選擇各個對照組和實驗組的相關指標,主要被解釋變量為Perstu、Perbed,解釋變量分別為Time、Expe、Did、Gdp、Bui、Bue、Pop、Edu、Redu、Med、Rmed、Stu、Bed,各變量分別有62個觀測值。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6所示。

從表6可以看出,所選各變量在江西省“省直管縣”政策改革前后的大體情況。在改革前后,所選江西省各縣(市)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地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從一般預算收入(Bui)和一般預算支出(Bue)來看,改革前后2010—2015年是發展較快,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差距較大。而隨著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財政支出越來越注重其結構和質量,也更加傾向于民生支出,財政教育支出(Edu)和財政醫療與衛生支出(Med)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3.回歸結果分析。采用混合OLS方法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7。

表7中的在模型(1)~(8)逐步加入了各控制變量。由最終模型(8)的回歸結果可知,在控制了Gdp、Redu、Bui、Bue、Edu、Pop、Stu等變量后,Did的系數為81.9157。但是模型所選變量并非完全符合經濟意義,也有部分變量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從雙重差分的初步結果來看,江西省“省直管縣”改革對教育的具體效應還需進一步的分析與驗證。

類似地,對式(4)進行回歸估計分析,結果見表8。

表8中的模型(1)~(8)也逐步加入各控制變量。由最終模型(8)的回歸結果可知,在控制了Gdp、Rmed、Bui、Bue、Med、Pop、Bed等變量后,Did的系數為-0.0491,和模型(1)的回歸結果類似,回歸結果中的變量系數并非完全符合經濟意義,也有部分變量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江西省“省直管縣”改革對教育的具體效應還需進一步的分析與驗證。

4.進一步的分析。進一步考慮改革前后公共服務類財政支出的變化情況。以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Redu)、財政醫療與衛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作為被解釋變量,將地區生產總值(Gdp)、地區總人口(Pop)、一般預算收入(Bui)、一般預算支出(Bue)作為控制變量,以此分析省直管縣改革前后各類支出的比重變化情況。相應的回歸結果見表9。

由表9可知,在控制了相關變量后,財政教育支出及財政醫療與衛生支出占比的Did值均為正數,說明江西省實行“省直管縣”政策之后,財政教育支出與財政醫療與衛生支出均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梢哉f,江西省全面實行“省直管縣”政策的推行對于地區公共服務的提升有明顯的正向作用。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以上實證結果表明:就經濟效應而言,“省直管縣”政策對江西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負,出現這種情況與“省直管縣”體制改革中實際的目標過多、具體執行過程中資金用途改變等有關。就社會效應而言,主要考慮教育及醫療兩類公共服務,通過對教育及醫療與衛生支出占比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改革后實驗組各縣(市)的相關支出比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種提高將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改革時間的延長而更為顯著,江西省全面推開“省直管縣”對地區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正向的作用。

從操作層面來看,省域改革并沒有在經濟領域實現“發展縣域經濟”的目標,而是改善了區域公共服務。因此,未來“省直管縣”改革應從如下幾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加速政府職能轉變,正確對待經濟增長與公共服務的關系。第二,淡化經濟增長績效觀,不要將經濟發展任務寄希望“省直管縣”改革。第三,從長、短期兩個方面評估與完善“省直管縣”政策,以保持改革的持續性。

注釋:

①它們是共青城、瑞金、安福、豐城、南城、鄱陽等6個縣(市)。

②它們是進賢、九江、武寧、修水、永修、星子、彭澤、峽江、遂川、萬安、永新、井岡山、靖安、銅鼓、高安、黎川、南豐、崇仁、宜黃、金溪、玉山、鉛山、弋陽、萬年、德興等25個縣(市)。

③資料來源:《關于開展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贛辦發[2014]16號)。

參考文獻:

[1]高軍,王曉丹.“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如何促進經濟增長基于江蘇省2004—2009年數據分析[J].財經研究,2012(1):4-12.

[2]羅植,楊冠瓊,趙安平.“省直管縣”是否改善了縣域經濟績效:一個自然實驗證據[J].財貿研究,2013(4):91-99.

[3]鄭新業,王晗,趙益卓.“省直管縣”能促進經濟增長嗎?雙重差分法[J].管理世界,2011(8):34-44.

[4]吳凎.河南“省直管縣”財政改革對經濟增長和財政自給率的影響[D].廈門:廈門大學,2014.

[5]鄭文平,張杰.“省直管縣”能否促進經濟增長來自河南省企業層面的經驗數據[J].當代財經,2013(8):83-98.

[6]寧靜,趙國欽,賀俊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能否改善民生性公共服務[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5):77-87.

[7]劉叔申,呂凱波.“省直管縣”財政改革的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提升效應基于江蘇省2004—2009年縣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財政金融研究,2012(4):67-71.

[8]陳思霞,盧盛峰.分權增加了民生性財政支出嗎?來自中國“省直管縣”的自然實驗[J].經濟學(季刊),2014(4):1262-1282.

(責任編輯:漆玲瓊)

Abstract:By build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making a DID model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ects of the reform of county directly administrated by provinc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policy played a minus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But,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reform are positive of social effec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xpenditures on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are increasing obviously after the reform,which would rais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polic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experimentation and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sub-provincial-level.

Key words:County directly administered by province; DID;Effect evaluation

猜你喜歡
雙重差分省直管縣
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制度實施效果的評估
環境規制下中國煤炭發電企業成本技術效率研究
“八項規定”后三公費用的下降提高了地方國企的經營績效嗎?
論營改增的企業成長效應
西部大開發是否導致了“污染避難所”?
推進“省直管縣”體制改革 協調城鄉一體化發展
“新常態”視閾下河南省“省直管縣”政府治理困境與對策研究
省直管縣財政改革與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思考
我國省直管縣體制改革中的障礙性因素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