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朔:品牌,品牌,中國和世界差多遠?

2017-06-30 05:11
中外企業文化 2017年7期

營銷學講,品牌即商業,商業即品牌(The brand is the business. The business is the brand),可見品牌之重要。

國務院辦公廳去年6月發布《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確定從今年起,每年5月10日作為“中國品牌日”。意見指出,“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當前,“我國品牌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產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企業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比較突出”。

品牌發展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這話說得很重,但恰如其分!

經濟總量、企業收入與品牌價值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規模占全球的15.5%左右。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美國2016年GDP為18.569萬億美元,中國為11.218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60%多一點。由于中國增速遠高于美國,總量超美可能就在5到10年間。

中國企業的收入規模也很大。在按銷售收入排名的財富500強中(2016),中國有110家企業,這里包括了7家臺灣企業,4家香港企業(有一家是友邦保險)。如果只算中國大陸、內地企業,也有99家,和美國的134家相去并不遠。中國的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分別排名第2、第3、第4,非常醒目,比它們規模大的只有沃爾瑪。

但中國品牌發展的情況如何?

目前全球公認比較權威的品牌價值榜有兩個,一個是Interbrand的全球最佳品牌100強(Best Global Brands),2000年開始發布;一個是WPP集團旗下的BrandZ最有價值全球品牌(Top 100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s),2007年開始發布。根據最新數據,Interbrand2016榜,中國只有華為和聯想兩家公司上榜,美國有52家。BrandZ 2017榜,中國有14家公司(含香港1家),美國有54家。

經濟總量大,企業收入多,品牌價值比較低,這就是現實情況。

兩大品牌榜上的中國公司表現

中國品牌為什么在兩個排行榜上的表現差這么多?這和評價方法有關。Interbrand從品牌業績表現、影響力、品牌保障公司持續收入能力三方面衡量,它要求品牌經營范圍必須覆蓋至少三大洲,必須廣泛涉足新興市場,必須有足夠的公開財務信息,必須長期盈利,30%以上的收入必須來源于本國以外地區。最后這一條,對很多中國公司是“攔路虎”,是硬約束。中國市場太大了,中國公司不用怎么做國際市場已可躋身世界幾百強,但這樣的話也很難成為世界品牌。

Interbrand2016榜前十名分別是:蘋果、谷歌、可口可樂、微軟、豐田、IBM、三星、亞馬遜、奔馳和GE,美國占7家。華為排72位,聯想排99位??紤]到聯想是通過收購IBM的PC業務實現全球化的,在Interbrand100強榜單上,完全依靠本土品牌開展全球業務的中國公司只有華為。

再來看一下BrandZ的榜單,它是通過觀察品牌在購買決定中的作用、評估公司財務價值中純粹由品牌貢獻的那部分價值來進行衡量的,其核心是計算品牌所能帶來的溢價。由于沒有收入來源地的比例限制,中國公司的表現比在Interbrand上要好得多。在2017BrandZ全球品牌100強中,中國有14個品牌上榜,它們分別是:騰訊(8)、阿里巴巴(14)、中國移動(17)、中國工商銀行(28)、百度(39)、華為(49)、中國建設銀行(54)、中國平安(61)、茅臺(64)、中國農業銀行(72)、中國人壽(78)、中國石化(85)、中國銀行(94)、友邦保險(97)。

“羅馬是兩周建成的”,但品牌不行

盡管在BrandZ榜單上中國品牌表現不錯,但和美國比,差距仍是巨大的。BrandZ榜單前10名除了騰訊,全是美國公司,依次是: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AT&T、Visa、IBM和麥當勞。52個美國品牌的價值占100強品牌總價值的71%,其中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的價值就占100強總價值的25%。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G2的說法,指世界經濟進入中美共治時代。中國的經濟實力和話語權不斷上升,對世界影響越來越大,但從公司質量、創新、品牌、全球影響等價值指標看,切不可盲目樂觀。

中國公司收入規模大而品牌價值低,這和中國經濟高投入、高增長、高負債、低附加值的路徑,是一致的。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最近在演講中說,我們2010至2015年完工的摩天大樓,數量超過資本主義世界過去兩個世紀所建的大樓總和;2011年至2013年,中國在3年時間用了美國過去100年用掉的水泥;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兩周時間開發的房地產面積,相當于羅馬的城市面積,“羅馬是兩周建成的!”

這些例子形象說明了中國經濟是靠什么拉動的。這么強大的投資拉動,必然帶來經濟總規模的快速攀升,加上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紅利釋放的機會,中國公司的規模高成長并不奇怪,但我們一定要清醒,“債務驅動+資產升值→抵押出更多負債→用更多投入維持增長”,總有一天走不下去。

2016年,中國有79只債券發生違約,違約規模398.94億元,比2015年違約規模增加超過兩倍,就是“鍋太多,蓋子不夠了”的明顯信號。

根據劉俏的測算,1998-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ROIC(資本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是3%,這意味著1元錢的投資資本產生的稅后利潤是3分錢,而過去38年中,用同樣方式測算出的美國企業的ROIC是11.6%。這說明了什么?說明資本的使用效率,美國比我們高3倍多。

這樣的問題大家都明白,但為什么我們對效率、價值的重視總是口頭上的,而對規模的重視則是實打實的呢?endprint

一個重要原因是,規模更符合政績需要,規模意味著更大的影響和話語權。我發現不少央企、大國企、金融機構的網站上,都有許多和某某省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新聞,主旨都是支持地方建設,加大投資力度?,F在通過行政化指導去促成企業合并的事情也越來越多。這都有利于做大規模,也很講政治,企業和地方政府皆大歡喜,但這能保證投資回報率嗎?中國的銀行似乎從不擔心給央企、大國企貸款,似乎這樣永遠不會犯錯誤,但錢越多、越便宜,真的就越好嗎?

蘋果、三星、迪士尼的啟示

我們再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理解一下品牌的價值。

智能手機是近年來中國制造的一個亮點,其成就可喜可賀,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統計報告,2017年第一季度,蘋果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利潤的83%,三星占13%,兩家拿下了96%!蘋果一季度運營利潤約為101.8億美元,中國利潤最好的是OPPO,運營利潤是2.54億美元,華為是2.26億美元。

按照IDC的數據,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量,蘋果的市場份額是14.6%,OPPO是6.8%,蘋果是OPPO的兩倍多一點;但以2017年一季度為例,蘋果的利潤相當于OPPO的差不多40倍。OPPO是很好的品牌,市場競爭力很強,其利潤已高于華為,但和蘋果比,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還不可以道里計。

舉這個例子,不是要磨滅中國企業的雄心(事實上,OPPO、vivo、小米的品牌價值提升的很快),而是說,一個企業只有堅持走品牌之路,打造核心能力,才會有遠大前程。

新興市場公司要打造高價值的全球品牌不容易,但不是沒可能。三星就是典型范例。上世紀90年代,三星決心拋棄二流產品形象時,其社長李健熙說,現在是產品信用和形象的全球化時代,品質才是競爭力的衡量標準,關系到三星的生存權,“3萬人制造的東西由6000人去維修,這樣的企業拿什么和人家競爭?”“就算停止生產或市場占有率下降,也要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和對策,把產品品質提高到世界水平”。1993年6月,三星在法蘭克福召開高管會議,發布宣言矢志改革,李健熙就是那時說出了“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變化”的名言。

上世紀90年代,中國有不少公司從事和三星做類似的業務,當時與三星的差距并不大,但由于滿足于在中國市場上掙快錢,掙容易的錢,不肯在研發和品牌上下功夫,在縱深上下功夫,在精深上下功夫,到了今天,面對縱向競爭力強大的三星,追趕的難度如同登天。

中國公司的品牌價值和世界水平比有差距,這很正常,未來也可能會逆轉,但一定要注意一種傾向,就是把通過中國市場的“規模紅利”而形成的優勢,誤以為是自己有“品牌紅利”。王健林在去年上海迪士尼樂園開業時說,“要讓迪士尼中國10到20年內盈不了利”,他不明白,“規模紅利”和“品牌紅利”是不一樣性質的。規??梢詣撛炱放?,但只有規模創造不了高品牌,實現不了和消費者真正的情感連接。迪士尼在Interbrand榜上排18,在BrandZ榜上排13,是高價值IP的典范。迪士尼品牌加中國市場規模,其結果是上海迪士尼2017年第二財季實現小幅盈利,預計整個財年盈虧平衡。

品牌看似簡單,就一個logo,實則非常精深,在品牌面前謙卑一點沒有壞處。

中國品牌的希望在哪里?

中央領導曾指出,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我國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購買的商品已從珠寶首飾、名包名表、名牌服飾、化妝品等奢侈品向電飯煲、馬桶蓋、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

中國品牌升級、提高價值的迫切性,由此可見一斑。

2017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從made in China到global Chinese brand,這一目標能不能實現,要靠中國企業和企業家的自覺與努力。

我對中國品牌的前景并不悲觀。內需市場的擴大,互聯網的普及,城鎮化和服務業的發展,社交化的年輕消費者的崛起,會幫助大品牌越來越大,也會給新品牌提供機遇;產業整合的加速,將推動品牌的整合與集中;中國對外投資進入爆發期,將帶動中國品牌的國際化和全球化。如果說“世界品牌的中國化和中國品牌的本土崛起”是過去二三十年的市場主旋律,未來肯定會加上“中國品牌的全球化”、“新消費品牌的成長”、“服務品牌的崛起”、“科技創新型品牌的活躍”、“政府、區域、非營利組織等品牌的塑造”等主題。

我們已經看到一種趨勢,雖然目前中國價值最高的品牌中大量是冠以“中國”、“國家”字樣的品牌,其本質是國家意志在石油石化、金融、鐵路、電網電力、航運航空航天、郵政、通信、軍工、煤炭等領域的體現,但在整個中國品牌圖譜中,那些誕生時間不太長、在充分競爭市場中依靠消費者信任而形成的品牌,其地位越來越重要。

我們也發現,過去中國品牌中的相當部分依賴的是“存量資產”或者說“資源稟賦”,比如白酒、中醫藥、土特產,而今天,市場驅動型、創新驅動型的品牌,正逐步成為中國品牌的主流。即使老品牌像云南白藥,也是靠產品創新和市場創新才煥發活力的。

這些趨勢說明,即使沒有行政性壟斷資源和特殊的傳統稟賦,即使是在一張白紙上起步,只要能把握中國市場的大趨勢,充分利用先進技術,發現消費者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也能快速形成品牌資產。這就是品牌生于中國的天時地利。

中國的一些創新品牌正在被世界模仿。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借鑒了微信,印尼的Tokopedia自稱“印尼的淘寶”,印度的Snapdeal被稱為“印度的阿里巴巴”,印度的Paytm是“印度的支付寶”,新加坡的oBike和硅谷的Limebike借鑒了摩拜單車的模式。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去年發布的“50大智慧公司”中,有32家美國公司,占據絕對優勢,但中國公司也有5家,超過了日本和英國(各3家),德國和以色列(各2家),中國上榜的百度、華為、騰訊、滴滴出行和阿里巴巴全都是依靠市場和創新驅動的品牌。

沒有文明之心,難創令人尊敬的品牌

當然,中國市場也有不利于品牌塑造的一些障礙,比如殘酷的價格戰,競爭對手之間無底線的互黑,知識產權保護不彰,等等,使品牌建設不斷受到干擾。

前不久我問一個建筑類央企的高管,競爭中最痛苦的是什么?他說是價格戰和“非業務因素干擾”?!罢型稑说臅r候,競爭對手會惡意造謠,給紀委寫檢舉信,讓他們來查,弄得你動輒得咎。大家不是想著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把價值提上去,而是想著用什么歪招把別人搞下來,不擇手段?!?/p>

美國品牌之間也有口水戰,有時甚至更加直接,比如喬布斯對微軟的嘲笑,但是極少無中生有、歪曲事實地詆毀對方,相反,它們有很多競合之道,比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會在同一時間發起相同的營銷運動,互相硬撞,互相貶損。而中國的營銷空間里,刻意乃至惡意打擊對手的行徑匪夷所思,實在讓人感到不堪!

沒有文明之心,縱然有再大再好的市場,也很難創造出令人尊敬的品牌。

最后用一個觀點結束這篇文章,就是高價值品牌能以更快的速度實現盈利增長,創造卓越的股東價值。

2015年的BrandZ全球100強,若將其中最強勢的品牌作為一個“股票投資組合”,則過去10年該組合的股價漲幅是MSCI(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公司指數)的3倍以上,同時也比標普500高出近2/3。

2017年的BrandZ中國品牌100強,最強勢的品牌自2010年7月至2017年1月股價上漲了152.7%;全部100個品牌作為投資組合,股價上漲了76%,而同期的MSCI中國指數只上升了6%。

好的就是好的,有價值的就是有價值的,在品牌上的投入終會有良好的財務回報。問題是,你真的準備好做品牌了嗎?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