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的生態文明形象建構與傳播研究

2017-07-04 08:56黃然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成都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摘要:在文中筆者將城市形象分為“客觀形象”和“虛擬形象”兩個層面,“客觀形象”是城市的實然狀態,是依托于政府規劃而建構出來的城市形象,“虛擬形象”是城市客觀形象的鏡面反映,是通過媒體報道而傳播出來的城市形象。在此層面上,筆者再從城市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兩個方面來探討成都生態文明城市形象的現狀,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生態文明;成都;城市形象建構;城市形象傳播

一、成都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得到了加速推進,黨的十七大將“生態文明”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成都的生態文明建設于21世紀初正式啟動,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啟動階段(2004-2006年)

2004年,為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確立生態立省的戰略,成都市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二)推進階段(2007-2013年)

2007年,省政府就貫徹《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2011年,省政府通過并開始實施《四川省“十二五”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規劃》;2012年,環境保護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進一步加強四川省環境保護工作合作協議》,為保護環境建立部省合作協調機制。

(三)全面深化階段(2014-至今)

2014年,成都市正式成為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5年,成都發布《中共成都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堅持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時期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2016年,成都市發布《成都市城建攻堅2025規劃》,提出到2025年,成都將建成功能完善、生態優良、環境宜人的現代化城市……

二、生態文明城市形象的概念

(一)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

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城市”的概念,指出人與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是衡量生態文明城市的一個核心指標?,F今,生態文明城市的內涵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和豐富,不僅包含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層面的含義,更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元復合層面。

(二)城市形象的兩個層面

城市形象概念由美國城市學家凱文·林奇提出,指一個城市整體的風貌,包括城市建筑風格、城市生活質量、城市居民面貌、城市生態綠化等多方面。筆者將成都的生態文明城市形象分為客觀形象、虛擬形象兩個層面。

1.客觀形象。城市客觀形象是城市的實然狀態,是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支撐。陳映在《城市形象的媒體建構—概念分析與理論框架》中提出,“所謂城市客觀形象,是一個城市實際形象的概括,不僅包括城市硬件系統……而且包括城市軟件系統?!盵1]根據陳映的定義,筆者將城市的硬件系統歸納為城市的空間印象,將城市的軟件系統歸納為城市的人文形象。

2.虛擬形象。城市的虛擬形象指的是城市在媒體報道中所呈現出的形象。李普曼在擬態環境理論中提出,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并不是客觀的“鏡子式”的反映,而是媒體把關篩選和重新建構之后的“選擇性呈現”。受眾由于個人視野、語言能力、風俗習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局限,在獲取信息時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媒體,隨著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以及大眾越來越高的媒介使用需求,城市形象的塑造更加離不開媒體。

三、成都生態文明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的策略分析

(一)客觀形象建構:成都生態文明城市形象的空間與人文形象建構分析

1.空間印象建構分析。生態文明城市的空間印象包括城市建筑、城市街道、城市交通、城市綠化、城市環境等方面。作為成為全國首批55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之一,成都從優化空間開發格局、推動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環境承載能力等八個方面推動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從空間印象上來看,成都是經濟繁榮、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

2.人文形象建構分析。生態文明城市的人文形象包括城市文化、城市歷史、市民素質、城市管理、居民生活狀態等方面。成都的城市人文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一旦出現熊貓、蜀水文化、道教文化、休閑之都等符號,人們不假思索地就會聯想到“成都”,成都在人文形象建構上擅長利用符號化的東西來承載整個城市的文化和氣韻。

(二)虛擬形象傳播:成都生態文明城市形象的媒介傳播策略分析

1.傳統媒體傳播分析。成都傳統媒體資源豐富,在傳播城市形象時充分利用了報刊、電視、廣播等多元化的宣傳渠道,主要側重呈現成都的人文形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以成都的宣傳片為例,2003年,張藝謀執導《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這部備受矚目的宣傳片中,成都被賦予了“休閑之都”的稱號;2010年,成都的《典型中國,熊貓故鄉》宣傳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上播放,成都“熊貓之都”的形象被推廣到全世界;2012年,在成都市旅游局主辦的成都網絡推廣活動中,《快城市慢生活—閑不住的休閑成都》宣傳片又再一次固化了成都“休閑慢生活之都”的符號化印記。

2.新媒體傳播分析。隨著智能手機以及4G網絡的普及,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在城市形象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成都發布”微博為例,在6萬余條微博中,有697條微博包含“生態”這一關鍵詞,將近占據了微博總量的10%的比例,分別涉及旅游景區、政策發布、城市建設規劃等方面,涵蓋面十分廣泛。

四、成都生態文明城市形象建構與傳播的建議

成都建構生態文明城市形象不僅是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的轉型、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還能夠引領西部城市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為全國建設特大型中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示范。筆者從客觀形象與虛擬形象的建構與傳播兩個方面對成都的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出建議:

(一)客觀形象的建構與傳播

1.完善和健全相關政策及法規。為了給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提供方向指導和法制保障,政府應該完善生態文明相關的政策,制定有關的法制,使各個部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通過政策和法規的形式,構建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體系、實現安全的生態體系

支撐等。

2.培育生態的社會文化體系。為了進一步培育良好的城市文化體系,政府應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全面普及生態知識,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倫理觀、生態文明觀,將環境保護的意識融入到人們的潛意識中,進一步推廣清潔能源改造和使用,在社會上形成綠色文明消費

的風氣。

(二)虛擬形象的建構與傳播

1.重視媒體在城市形象傳播中的作用,加大網絡議程設置力度。麥克姆斯和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提出,媒介能夠作用于人們的認知,媒體的報道角度、報道頻率、報道內容、報道重點都將對人們對城市的判斷造成影響。在現代社會,人們對城市形象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媒體完成的,在各個城市都極為注重自身形象塑造、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當今中國社會語境中,媒體扮演的角色無疑越來越重要。應該更加重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對于城市形象塑造的作用,加大網絡議程設置力度。

2.傳播更加多元化的生態文明理念。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和諧相處,但不僅限于環保層面,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傳播成都生態文明形象的時候,媒體應該豐富生態的內涵,建構出一種立體式、全感知式的生態理念。

參考文獻:

[1]陳映.城市形象的媒體建構—概念分析與理論框架[J].新聞界,2009,(5).

[2]嚴曉璐.城市形象宣傳片中的城市文化建構--以成都形象宣傳片為例[J].青年記者,2015.

[3]李佩菊.傳播學視野下的媒體城市形象建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20卷(4).

[4]孫旭&吳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城市形象傳播研究:回顧與前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12,28(1).

作者簡介:黃然(1992-),女,漢族,四川德陽人,新聞與傳播碩士,就讀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成都
成都之旅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成都生活
誠誠&嘟嘟的成都生活
數看成都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生態文明視閾下河北省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發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