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的發展研究

2017-07-05 15:56安廣輝張勝東郭振方王洪濤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7年7期
關鍵詞:運動體育教學模式

安廣輝,張勝東,郭振方,王洪濤

?

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的發展研究

安廣輝,張勝東,郭振方,王洪濤

通過了解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的發展應用情況,為我國學校體育工作者提供科學的實施方法和途徑。對以往的文獻研究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得出:運動教育模式具有普遍適應性,在小學、中學、大學的不同運動項目中均有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實驗;運動教育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運動知識技能、團結協作精神、社會適應能力以及終身體育觀念。因此,應基于我國學校體育的具體情況,結合運動教育模式中的優勢,創造出中國特色的運動教育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體育教學;發展

1 前言

隨著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不斷的改革深化,體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歷史中,我國學者在體育教學模式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大成就,涌現出各種各樣的體育教學模式,但是在眾多體育教學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混亂,而且在發展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現階段的體育教學模式結構單一,偏重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控制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只是一個被動學習者,要服從教師指揮,而且對學生的評價系統也不完善[1; 2],所以更適合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新型教育模式的研究勢在必行。2004年美國著知名學者達里爾·西登托(DarylSiedentop)來華講授自己創立的運動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團結協作精神、適應社會能力以及終身體育觀。對于一種教學模式的發展,對已有研究成果或文獻及時進行總結研究是其發展的重要前提,然而迄今為止,還無人做過全面的綜述性研究。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運動教育模式與我國傳統模式的異同、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的研究現狀、已有研究分析等方面的總結,為我國體育教育改革中更好的吸收先進教育模式理念,提供可操作模式提供借鑒。

2 運動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論

關于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我國學者的探討點主要集中在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和運動教育模式的目標等方面。

2.1 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

運動教育模式是由美國著名學者達里爾·西登托普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現已成為一種較為完善的體育教學模式。目前我國對運動教育模式概念的理解稍有不同,但其中心卻無很大偏差。如高航、章榮江等在《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中寫到:運動教育是一種起源于美國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具備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運動知識、技戰術、社會適應能力及終身體育觀等方面有著良好作用[3]。林天皇在《運動教育模式理論評析》中指出:運動教育理論是以游戲理論的運動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思想,比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線,以教師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和伙伴學習為學習方法,以固定小組和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規則和設備,充分發揮比賽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4]。高嶸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以活動為基礎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其主要是幫助學生獲得運動體驗機會,使之成為有運動能力、熟悉運動文化、具有運動熱情的運動參與者[5]。賀偉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優勢及啟示》中認為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成熟、具有詳細理論依據和具體操作步驟的教學模式,它注重學生運動體驗和學習效果,可以激發學生運動參與和合作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課堂管理效率[6]。

對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概念,目前在國內的研究中,多數研究者是直接引用國外一些研究者對運動教育模式的定義,筆者更傾向于高航、章榮江等的解釋。運動教育模式是以游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團隊形式進行體育教學,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學生們自己進行決策,通過將運動游戲化來使學生學習運動知識、增進動作技能,從而達到人人參與體育,享受體育。

2.2 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

對于運動教育模式特征的探討,我國學者都是根據美國運動教育模式創始人西登托普對此的解釋為主線進行分析研究,但大多都有自己的延伸和獨到之處。

如梁恒、王鋒在《運動教育模式研究評述》中描述,運動教育模式就是要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做到“全面參與,人人成功”;明確學校的目的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數量、場地器械對運動項目及規則進行調整,以求適合所有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變換學生所扮演的角色;以運動季作為教學的整個單元[7]。

陳雁飛將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通過6個部分進行分析:運動季、小組聯盟、正規比賽、最終比賽、成績記錄和慶?;顒?。運動教育模式將運動季作為教學單元,一個運動季包括練習期、季前賽、正式賽和季后賽四個部分;體育教師應依據學生的能力進行適當分組,是每一組實力盡量均等,創建小組聯盟;運動季中正式比賽穿插于各環節中,比賽的形式應該是應多變;最終比賽是整個運動季的結束,實現人人參與,營造歡慶氛圍并對比賽進行各種記錄;慶?;顒邮钦麄€學期教學的結束部分[8]。而在《高校體育專業選項課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分析》中于國輝、王立新等總結的基本特征是從8個方面進行分析的,這八個方面包括:運動季、小組合作、教學比賽、角色扮演、責任分擔、最終比賽、評定與考核以及慶?;顒覽9]。雖然于國輝分析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有8個方面,但是總體來看其重心基本和陳雁飛的分析保持一致。

王煥波[10]在《“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工體籃球課中的實驗研究》中指出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比賽來挖掘學生的運動興趣,調動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學生更加重視體育運動。通過運動規則和場地器械的一些改變,使教學能夠盡量適合所有學生,教師通過設置組織各種形式的比賽以及不斷的調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職務,使所有學生都能體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

經過整理文獻,發現對運動教育模式特征的分析,學者們大多以Siedentop教授提出的運動教育模式特征為基礎,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特征進行探究。筆者認為,對于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我們在研究時必須從我國學校體育當前的基本情況出發,運動教育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將一個學期合理的劃分運動季,一個運動季的課時不少于20課時;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團隊精神以及學生對團隊的自主管理;比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比賽促進學生參與興趣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以賽帶練提高學生運動技術與實戰相結合的能力。

2.3 運動教育模式的目標

在運動教育模式目標研究方面,我國大多學者都是直接采納國外一些學者對運動教育模式目標的概括。運動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標有三個,將學生培養成有運動能力、運動素養、運動熱情的體育人。具體表現在在運動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運動知識及技戰術能力,通過不斷變換在團隊中的角色、成員之間的協同配合,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使學生之間通力合作不分你我,啟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決斷能力,形成終身體育的觀念,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 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發展現狀

目前,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臺灣地區研究較多,臺灣體育大學前校長周宏室[11]教授在其《運動教育學》一書中較為全面的介紹了運動教育模式,而大陸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真正開始于2004年以后,當年十月Siedentop教授訪問北京師范大學,講授他的“運動教育模式”的實踐研究及成果,得到了與會代表熱烈反響。在中國知網檢索,關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文章是從2005年才出現的。

表1 我國運動教育模式文獻匯總

通過知網以運動教育模式為關鍵詞,檢索到文章總共有84篇,由表1可以看出其中期刊論文70篇,博碩士論文總數為12篇,而會議類文章只有兩篇,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在中國知網檢索,關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文章是從2005年才出現的,數量從2005年到2016年也不穩定,但基本呈現增長趨勢(見圖1)。

圖1 運動教育模式文章發表統計圖

論文總篇數84篇,其中理論方面的有36篇,關于該模式在具體運動能夠項目中實踐的有28篇,關于大學研究有47篇,中學6篇,而小學只有1篇。對于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的研究,我國著名體育專家高航是國內第一個對運動教育模式研究并在教學中進行實踐的,他的《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和《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是國內進行該領域研究的開端,為我過廣大體育工作者進一步研究實踐奠定基礎[3; 12]。在研究初期體育研究者們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該模式的概念、特征、具體目標等理論層面的探討,近幾年來我國體育研究者開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該模式進行改造和創新,并且將改進后的運動教育模式逐漸在一些具體的運動項目中操作實踐,但是對于實踐中的詳細操作過程涉及的還不夠深入。

通過對前人研究的綜合分析,發現各層體育者對該模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越來越多,并有許多研究者開始在我國體育教學的具體運動項目中進行實驗性研究,涉及的項目主要包含籃球、健美操、排球、足球、田徑、網球、乒乓球、羽毛球、瑜伽和武術等,實驗對象分布在不同學齡段。在這些實踐性文章中,對該模式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籃球、排球和健美操三個項目,結合運動教育模式的具體目標和特點,得出該模式更適合攻防對抗性的小團體運動項目,而在足球這種多人次大場地的運動項目中的實踐只有兩次,這個模式的完成必須以技術教學為前提,對于那些相對閉塞的個人項目如武術套路、瑜珈等就很難按照運動教育教學模式來實施,所以在這類項目中的實驗研究更少。

通過歸納還發現我國對于運動教育模式的實踐主要在高校大學生教學中,而國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初中,對于大學的研究相對較少,我國這種現象正好和國外相反,這與我國中小學的課程設置有直接關系,我國小學體育課程的設置,中學生體育中考考核項目規定的具體情況,可能是導致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中小學研究少的最主要原因。

4 運動教育模式與我國傳統教學模式比較

在運動教育模式與我國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之間,許多研究者對兩種教學模式進行了比較分析,大部分學者是對這兩種模式的整體進行比較,也有一部分研究是針對兩種模式的某一點或是針對它們在某一具體的項目中帶來的不同作用進行研究,這對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能夠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于兩種模式的相同點的研究,眾多學者的結論基本上保持在一條主線上,指出它們的相同點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都是認知規律,將技能作為主要的學習內容,注重運動技術的熟練掌握,在教學過程中以聯系為主,講解為輔,并都注重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過程。

如高航、高嶸[12]在《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中對兩種模式的不同點做出總體概述,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也被稱為“三段式”,教師控制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掌握體育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技能來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優良思想品德;而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呈現程序化和模式化特征,注重直接指導、合作學習,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變換擔任的角色職務,不但注重技戰術的學習,而且可以忽略智力因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發展學生的協作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

楊軍、劉林星等認為這兩種模式之間從在這許多的不同之處,并重點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操作程序、教學條件、師生關系、教學評價六個方面對兩種模式的不同之處進行展開分析,并總結出兩種教學模式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之處,為我國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更好的結合運動教育模式,推動我國體育教育改革起到積極的作用[13]。而梁恒對兩種教學模式以籃球教學為例,在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的掌握、技術掌握、戰術運用三個方面的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比較,總結得出運動教育模式在專項理論知識、運動技戰術等比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更具有效性,而對于體育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如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通過兩種模式比較分析得到,可以使體育工作者更全面的認識運動教育模式,兩種體育教學模式各自存在優勢與不足,不能對某一種模式直接否定或進行取代,從而更好地將運動教育模式中的優勢引用到我國的體育教學中。

5 結論

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近幾年在我國取得了比較大的進展,但是其中也不乏會出現一些問題,并且在我國也還未得到全面推廣。通過對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發展情況的整合分析,發現運動教育模式可以在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中發揮其獨特的優勢,它適用于各個學段眾多運動項目,一些實踐課運用該模式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學習態度,掌握運動知識技能,提高競賽組織與裁判能力,提高教學基本能力,為我國學校體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徑。但運動教育模式同樣存在缺陷,如較忽視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所以我們應辯證看待運動教育模式,用運動教育中的優勢來補充我國學校體育中的不足,并結合我國學校體育的具體情況,創造出中國特色的運動教育模式。

[1] 張旭.對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現狀的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1):215.

[2] 吳碧紅.我國體育教學模式的現狀及發展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02):21-25.

[3] 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06):79-83+86.

[4] 林天皇.運動教育模式理論評析[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5,(02):45-49.

[5] 高嶸,張建華,高航, et al.運動教育模式教學過程結構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02):116-119.

[6] 賀偉.運動教育模式的內涵、優勢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3,(18):119-121.

[7] 梁恒,王鋒.運動教育模式研究述評[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03):24-25.

[8] 陳雁飛.運動教育模式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5,(03):92-94.

[9] 于國輝,王立新,蔣曉培.高校體育專業選項課引入運動教育模式的理論分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12):99-100.

[10] 王煥波.“運動教育”模式在高校公體籃球課中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6,(04):120-122.

[11] 周宏室.運動教育學[M].中國臺灣:臺北書苑出版社,2005.

[12] 高航,高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10, (02):60-63.

[13] 楊軍,劉林星,尹向陽, et al.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J].濱州學院學報,2009,(03):86-89.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An Guanghui,Zhang Shengdong,Guo Zhenfang,Wang Hongtao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l in our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ways for our school sports workers.By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past,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sports education model has universal adaptability in different sports,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and college in sports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ment; sports education mode can cultivate students' sports knowledge and skills, teamwork spirit,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and lifelong sports concept.Therefore, based o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sports education mode, we should create a sports educat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ports education mode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安廣輝(1991-),男,山東莘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與訓練。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7-006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7.030

猜你喜歡
運動體育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不正經運動范
我們的“體育夢”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古代都做什么運動
瘋狂的運動
體育一家人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