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城鎮化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2017-07-05 09:17扈照軾
經濟師 2017年4期
關鍵詞: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城鎮化

扈照軾

摘要:當前,我國的城市化在逐步推進的同時,面臨著城市規劃頂層設計的挑戰。以往,我國的經濟發展強調的是經濟總量的增長,更多地采用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而經濟可持續發展。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建設相同步。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關鍵詞:城鎮化 經濟增長 可持續發展 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改革開放30多年,尤其是十六大以來,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城鎮化在助推中國經濟,特別是拉動內需的引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盡管城鎮化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目前也正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數據,到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7.35%。中國城鎮化率快速提升是強力低成本推進的結果,目前的城鎮化進程是一個典型的粗放型模式。這種低成本體現在勞動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公共服務質量低、基礎設施建設低等等方面。

目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不斷,重復建設、無序建設、有城無產業的現象十分普遍,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工業園區、開發區的土地產出率也比較低。這樣懸殊的差距違背了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集中反映出城鎮化進程中耕地資源浪費、房地產過度開發、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化建設中存在較為明顯的泡沫。脫離實體經濟和產業單純追求城市面積擴張,不僅為技術、資金、人力流動設置了高門檻,最終將帶來房地產泡沫。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資源浪費現象極為嚴重,能源消耗非常大,城市建設行為過于分散,城市呈現出被割裂的空間形態。城市建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節約集約程度不高,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

可以說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沒有一個長期穩定的規劃。以領導意志決定城市規劃的現象在國內非常普遍。出現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現象。城市規劃沒有連續性,缺少科學性和可持續性。沒有處理好城市局部建設與整體發展、城市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關系,造成城市建設的短期行為和城市發展的雷同化,城市特色缺失,文化傳承堪憂。與此同時,城市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遠遠落后于快速發展的城市化步伐,形成政府公共產品供給和社會管理方面的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步伐。

我們知道,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應該有一個長期穩定統一科學的城市規劃。而不能只考慮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發展;不能片面地追求經濟利益,以污染資源環境,破壞城市生態系統平衡和影響城市發展為代價。應該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從城市的整體利益和長期利益出發,統籌規劃城市發展空間,合理有序配置城市資源,科學控制城市開發強度,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進而實現城市緊湊集約、高效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原因

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建設不能簡單地依賴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而應該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那么,經濟增長是如何定義的呢?它一般是指一國潛在的GDP或國民產出的增加。它通常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來表示,也就是我們熟悉的GDP和GNP。而且經濟發-展要比經濟增長有著更廣的外延。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經濟發展不僅包括更多的產出。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資本形成、技術變革與創新,例如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平等化程度、教育質量、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資源環境成本等等。

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采用的是一種以重視數量增長和以外延方式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這種增長方式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一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在重工業中又以鋼鐵工業為中心,輕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結果造成農、輕、重比例的嚴重失調。這樣一種發展模式是以農業、輕工業等產業長期落后于重工業的發展為代價的。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后,我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投向了重工行業。而且主要分布在重工行業的國企?,F在看來,曾經支持力度較大的行業如鋼鐵、煤炭、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光伏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經濟轉型和調整結構的難度加大。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

二是外延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即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例如近年來的高鐵建設、高速公路建設。擴建城市地鐵、飛機場和國家大型工程的建設等等。中國基本上用完了很多發展的比較優勢——要素成本、人口紅利、環境空間等。

三是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0.474和2013年的0.473,到2014年有所下降,是0.469,2015年是0.462。2016年是0.465,比2015年提高了0.003,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貧富差距警戒線?;嵯禂凳菄H上用來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指標,基尼系數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差距越大。由此可見,居民的收入水平沒有隨著國民財富的增加而同步增加,勞動報酬的提高沒有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步。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

四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因為它不依賴市場需求的引導,而是依靠行業內部的自我消費,政府能夠貫徹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例如地方政府集中投資政府所推動的重大項目,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產業結構的問題。

五是經濟發展簡單地依賴投資規模的增長。各地政府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總是爭項目、擴大投資規模,整個經濟主要由投資拉動,也就是政府主導的投資。這樣形成投資熱,造成信貸膨脹,形成產能過剩和通貨膨脹預期。這種數量型、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時期內拉動經濟增長,但卻缺乏可持續性。

這種經濟增長方式的弊端是有目共睹的,如經濟效益不高,產業結構失衡,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短缺,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活力,經濟周期性波動明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較高,二元經濟特征較為突出,影響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較快發展。因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能簡單地依賴投資規模的增長,而應該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的經濟增長。這樣,客觀上就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三、相關建議

那什么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呢?它是指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數量擴張轉向主要通過提高投入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標志,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技術變革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評價和度量的。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應該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我國經濟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目前已進入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依靠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用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支撐規模越來越大的經濟增長所需要投入的生產要素會越來越多,從而導致資源的短缺,使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如果再繼續增加投入,只能導致規模效益遞減,出現高投入、低出產,高耗能、低效益的局面。這樣最終導致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后果。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率,堅持集約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是應該在保持適度經濟增長的條件下,協調經濟增長速度和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總量增長與結構轉變相適應。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10多年,我國經濟得益于經濟全球化、金融一體化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放緩,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化,我國經濟發展受到較大影響。2012年為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抑制經濟過快增長,我國經濟增長目標由8%調整到7.5%,到2012年底GDP同比增長7.8%。2013年我國經濟增長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經過近一年時間的調整,到2013年底GDP同比增長7.7%。2015年在各類穩增長和調結構政策的作用下,2015年底GDP同比增長6.9%。2016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有序地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GDP同比增長6.7%,處于合理運行區間。中高速經濟增長速度將給我國經濟發展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以便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到更多地重視國內消費的轉型??梢哉f,降低經濟增速,追求的目標從規模和速度轉向質量和穩健。積極推動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三是優化產業結構和優化資源配置。首先在產業政策上,應該大力發展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環境保護、綠色農業和第三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新產品新服務;其次優化產業組織政策,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第三優化區域產業政策,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第四制定和完善戰略產業的扶助政策及其過剩產業的調整政策,提高“綠色GDP"產能;第五通過市場主導的資源分配,提高資源配備的效率。從而實現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提高產業整體素質,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是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通過協調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關系。為各個地區提供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及促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有利于我國經濟良性發展。

五是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道路不能以對自然資源的肆意開發以及對土地的過度經營為代價。只有保持生態平衡、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生態系統,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才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力爭使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應該是強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以消費引領供給創新,以有效供給促進有效需求增長。

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國際上許多國家經濟轉型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教訓,經濟結構性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需要通過幾個時期的持續努力才能達到。因此。要處理好短期高速增長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把經濟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幅度之內,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創造適宜的宏觀環境,以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來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提高。

猜你喜歡
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城鎮化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對構建新型城鎮化的觀察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