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新時期礦區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2017-07-05 16:07安以達
經濟師 2017年4期
關鍵詞:生態修復礦區經驗

安以達

摘要:山西省礦區土地面積大,破壞嚴重。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文章從礦區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及已有整治經驗出發,分析了新時期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和原則,重點探討了礦區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模式。

關鍵詞:礦區 土地整治模式 生態修復 經驗 目標任務原則

土地整治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治理,對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動。

一、山西省礦區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山西省由于煤炭資源分布地區廣大,煤種齊全,煤質優良,開采條件好,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然而煤炭資源在帶給人們巨大好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

1.露天采礦造成表土剝離、地面挖損、地表壓占、植被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

2.井工采煤破壞了地層結構構造,引發地表沉陷、裂縫。采煤沉陷區地質災害類型以地裂縫、地面塌陷為主,其次為不穩定斜坡崩塌、滑坡和潛在泥石流,以及煤層自燃。衍生造成的環境效應主要有:生態環境破壞、耕地損毀、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流失和沙漠化、水源污染枯竭等。根據初步調查,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區面積近5000km2,其中沉陷區面積約3000km2。受災人口約230萬人。

3.長期采煤活動使煤系地層以上水資源系統遭到改變和破壞,形成以礦井為中心的區域性地下水漏斗,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

4.煤礦中大量煤矸石的堆積,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硫鐵礦和鋅、鉛等重金屬元素,煤矸石的自燃或雨水淋溶,使大氣、周圍土壤和水體受到污染,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導致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失調。

山西省礦區業已成為典型的、嚴重受損生態系統。因此,預防和治理煤礦區的土地退化、塌陷等問題,已成為煤礦區的當務之急。

.

二、山西省開展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

“十二五”期間,全省積極開展歷史遺留的采煤塌陷土地的復墾,先后在全省安排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墾項目3個,總投資達2781萬元,復墾土地0.13萬hm2(1.9萬畝)。在重點采煤縣實施土地復墾項目7個,投資達8796萬元,復墾土地0.21萬hm2(3.2萬畝)。從2008年起,開展了對報國土資源部及山西省審批礦權及土地的土地復墾方案預審和審查工作。積極開展了全省土地復墾工作現狀的調查,編制形成了《山西省土地復墾工程建設標準》。礦區土地整治取得的經驗有:第一,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的修復相結合,礦區土地整治主要工程有:地表沉陷治理、煤矸石治理、水資源保護、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礦區造林綠化、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礦區居民環境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通過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初步提升了礦山土地質量、恢復植被、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第二,山水林田礦綜合整治,把山水林田礦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實行綜合治理,提升礦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第三,園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適應的整治技術措施。

三、礦區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和原則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能源的開采給山西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礦區土地整治目標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推進礦區土地復墾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山水林田礦綜合整治,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相結合,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

山西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礦區生態恢復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恢復植被,促進礦區的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山西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原則是:

——礦區土地整治要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所處的地理條件、災害環境類型,遵循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塘則塘、宜游則游、宜建則建的生態理念,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質,受污染土壤的改良是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基礎和關鍵。采煤區由于受塌陷、斷裂、剝離、機械受壓等擾動,加之有毒物質通過淋溶、污水滲透等方式進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質、土體結構、肥力等發生根本性改變。已經不能滿足植物生長。而利用植被修復土壤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技術對策。土地整治工作中,選擇當地的土著植被種類,在礦區進行生態修復和重建,并合理安排喬、灌、草栽種比例、密度及空間配置。

——礦區排出的廢水,含有大量無機鹽離子、重金屬等,不僅嚴重污染地表水體、地下水源。而且造成水源的嚴重浪費。通過技術處理,將廢水凈化,土地整治工作中可將這部分水資源用于礦區植被恢復或農業灌溉,用以緩解當地水資源短缺的壓力。

四、礦區土地整治的模式

礦區呈斑塊狀分布在各個土地整治區中,目前山西省的采礦方式主要是井工開采和露天開采。

1.露天礦區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平朔煤礦為代表,露天采礦造成地面挖損、地表壓占、植被破壞、土地利用格局改變等,因此露天煤礦土地整治時主要的任務是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實現礦區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

——礦區土地整治按照“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鏈條,重點是以人工植被建設為核心,迅速恢復礦區生態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牧業,按照人工林草種植一土壤熟化一恢復地力一耕地戰略儲Or--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為主線,首先林草業種植,重建生態環境,為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建立綠色保護屏障,通過育林、植樹載果,有效的控制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以生態旅游休閑為中心,帶動綜合服務業發展。建設以礦區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礦區主題樂園、生態餐廳、博物館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景點,開發礦區復墾生態旅游項目。

2.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模式。采煤沉陷區治理要本著綜合規劃、全面推進、加快建設的實施原則。以解決采煤沉陷區人居環境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實施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土地復墾、地災治理、生態恢復等,恢復和改善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改善受災群眾的居住條件、生產條件、生活質量等。

計劃到2017年底,完成全省21.8萬戶、65.5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到2018年底,完成59個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歷史遺留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率達到35%,完成40個重點復墾區的土地復墾任務,復墾土地面積達到310平方公里。

——采煤沉陷區治理,堅持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生態恢復與生態區劃相統一、土地整治與地質環境治理相統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建設相統一、產業開發與資源配置相統一,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所處的地理條件、災害環境類型,遵循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塘則塘、宜游則游、宜建則建。

——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要采用多種新技術模式,如淺層沉陷區復墾耕地技術模式、深層沉陷區水產養殖技術模式、沉陷整治區人工林種植技術模式、沉陷區多元高效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沉陷區興建生態公園等休閑功能技術模式、沉陷區建設光伏農業模式等。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重點推廣干旱區適宜生存的多年喬灌草植被的種植技術,打造礦區生態系統產業鏈,形成共生、循環、互補的生態產業模式;對無法恢復成耕地的土地,通過治理合理利用土地,發展光伏能源產業、旅游產業、風電產業等,提高土地利用價值;采取治理與開發并重的措施,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其它受損土地,能夠復墾為耕地的可作為補充或新增耕地,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用地新機制提高土地治理收益。

山西省礦山企業多,礦山破壞土地面積大,歷史遺留礦山多,采煤沉陷區面積有不斷擴大趨勢。礦區土地整治和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繁重,建議出臺礦區生態建設與土地整治的配套法規和政策,制定鼓勵礦區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加強礦區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力度,走“綠色礦區”、“可持續之路礦區”之路。

猜你喜歡
生態修復礦區經驗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加納Amanforom礦區Ⅲ號隱伏金礦帶的發現與評價
加納Amanforom礦區Ⅲ號隱伏金礦帶的發現與評價
湖北省??悼h堰邊上礦區發現超大型磷礦
廣東省蕉嶺縣作壁坑礦區探明超大型銣礦
經驗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廣的經驗”評選
遼河生態廊道景觀恢復之路
景觀都市主義思想下的“廢棄景觀”修復研究
濱水駁岸景觀生態修復及空間藝術設計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