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城鎮居民養老模式探析

2017-07-05 08:41高菊蘭向月波李林萍
經濟師 2017年4期
關鍵詞: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房養老

高菊蘭 向月波 李林萍

摘要:四川省老年人雖然在養老意愿方面。不管城鎮還是農村都表現為傾向于家庭養老。然而在具體養老模式的選擇上要區別對待,因為城鎮與農村在經濟收入、居住環境、需求層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文章根據對四川省城鎮老年人生活與需求狀態的調查研究,提出社區養老、家庭養老、以老養老、以房養老等幾種養老模式供大家探討。

關鍵詞: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 家庭養老 以老養老 以房養老

《四川省城鄉養老模式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四川省城鄉中老年群體及養老服務機構的調查,分析研究了影響四川城鄉養老方式選擇的因素、農村養老模式現狀與對策等,在此進一步分析四川城鎮居民的養老模式。

一、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的總體特征

通過調查發現,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的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數量上升,農村遷入人口增加。據四川省統計局發布四川省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全省60歲及以上人口為1672萬人,占20.38%,較2010年上升4.08%,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094萬人,占13.33%,較2010年上升2.38個百分點。課題組在本次調查中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被調查者在問卷中表示自己的身份是農民,但其居住地為城鎮,購買的保險也為城鎮醫療保險,其原因主要是隨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老年人隨子女遷入生活條件更好的城鎮工作和生活。二是經濟收入普遍不高。不論是城鎮居民離退休職工,還是上述遷入的農村城鎮化居民,收入來源普遍不高,按照目前城鎮的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大多數處于解決溫飽的水平。三是城鎮老年人養老意愿更傾向于居家養老。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老年人覺得非家庭養老有老無所依感,很沒有面子,或認為老年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差。大多數子女也認為讓父母入住養老院屬于不孝的行為,不能夠接受。四是現有養老服務業發展滯后。不論城鎮養老機構的數量還是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均嚴重不足,不能夠滿足城鎮養老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二、四川省城鎮老年人群體生活與需求狀態

課題組通過對四川省老年人群以性別、年齡、月收入、健康狀況、職業、參加醫保等多維度的調查,基本有5(%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與子女共同生活,性別和年齡對養老意愿影響差別不大,而健康狀況、經濟條件和現有居住條件等對養老意愿的影響較大,具體而言,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的健康狀況

2013年四川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中,身體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共占80.98%,說明絕大多數老年人口健康狀況較好,生活能夠自理;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15.71%,生活不能自理占3.31%,男性老年人口健康狀況普遍好于女性。即便是大多數年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表示自己身體健康、生活自理,需要靠他人照顧的較少;甚至9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健康和基本健康的比例占42.75%,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32.00%,生活不能自理的較少。更多的老年人還承擔著幫助子女照顧小孩、家庭等情況,說明老年人在社會家庭生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經濟狀況

在收入來源方面,來源于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達39.80%;其次為勞動收入,所占比例為36.04%,來源于離退休養老金的占比例為17.94%。老年群體因職業的差別存在較大的差異,城鎮老年人有較穩定的退休金或養老金,而農村遷入的老年人收入來源主要是子女給予的贍養費和較低的農保收入,當然城鎮老年人的開支一般也高于農村老年人的開支;在經濟保障安全感方面,則絕大部分老年人均表示,自己的收入不高,感覺不夠用,特別擔心生病所帶來的巨大開支。即沒有經濟保障方面的安全感,生活消費方面比較節儉。

(三)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的居住現狀及生活滿意度

在養老方式上,四川省城鎮老年人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居家養老的方式。在調查中,44%的老年人是和子女一起住,29%的老年人是和子女分居的,26%的老年人處于獨居狀態,城鎮老年人與子女分居的比例要高于農村老年人;在生活滿意度方面,老年人對醫療和基本生活設施基本滿意,認為生活還是比較方便,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對目前的居住環境基本滿意。當然也有一些被調查者提出,在娛樂健身方面。城鎮老年人更多選擇跳舞、舞劍、看電視等娛樂方式,而農村老年人則更多是做務工、家務等來實現收入與健身的目的。

(四)四川省城鎮老年群體養老意愿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3以上的老年人及其子女認可的理想養老方式是居家養老(包括與子女共同生活、自己料理或請保姆),考慮生活中的一些特殊因素,部分老年人也能夠接受入住養老機構的養老方式。調查中,關于老年人能夠認可的養老方式而言,40%的老年人選擇與子女同住由子女照顧,48%的老年人贊成與子女分開居住,12%的老年人選擇住養老機構。數據顯示健康狀況、經濟收入、居住環境滿意度等因素是影響老年人養老方式選擇的重要因素,健康狀況和居住環境越差的老年人越愿意住養老院,經濟收入越高越愿意與子女同住。這種現象表明,老年人在選擇養老方式時,主要考慮的還是能對子女有更多的幫助和照顧,盡量減少子女的負擔等。

鑒于此,本文提出社區養老、家庭養老、以老養老、以房養老等幾種城鎮養老模式的思路。

三、四川省城鎮養老模式探析

(一)社區養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

“社區養老”使老年人能夠養老不離家,符合城鎮老年人的最真實心理需求。然而在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依靠微薄的養老保險收入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社區養老模式的實施需建立個人養老保險預存金制度和多層次醫療保險制度,促進私人儲蓄養老金的發展,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特另q是農村人群的養老保險,提高老年人的收入以保障老年群體的居家養老開支。

“社區養老”要求在現有居住的小區內,應配套相應的具有老年服務功能公共用房,能提供針對老年人的居家服務、上門服務、日間照料等,在社區附近的醫療、交通、金融服務、精神慰籍等方面也應針對老年人的需求特征進行完善,如提供老年就醫綠色通道,在日益電子化的銀行服務中為老年人保留一些傳統服務,在社區開辦老年興趣培訓班,培養老年人的各種文化娛樂興趣愛好,陶冶情操,使老人們身心愉悅,提供老年人的健身設施和場地等。

(二)家庭養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家庭養老是就是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父母養育子女,兒女贍養父母,這種下一代對上一代予以反饋的模式在每兩代之間的取予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單位內形成一個天然的養老基金的繳納、積累、增值以及給付過程,是調查采訪中老年人最傾向的養老方式。依據城鄉老年人養老需求意愿,家庭養老既滿足老年人和子女的心理愿望,又能夠使老年人發揮余熱,為家庭及社會減輕負擔。

當然,對于居家養老存在的種種困難,諸如老年人的交友活動,出行設施、兩代人之間心理傾訴及工作、學習壓力導致的生活習慣差異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重點是加強以居家養老為主要養老模式的政策與設施建設,比如增強社會福利保障措施、提高養老收入、增加社區服務功能等。

(三)以老養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以老養老”,就是讓身體健康的老人照顧生活不太方便的老人。從調查數據信息來看,大多數退休老年人身體健康,不論是工作能力或是生活經驗都比較豐富,另一方面大部分社區都設有社區活動中心,每天在活動中心聚集活動的也都是老年人群體。這些健康老年人??梢詾楣鹿牙先?、失獨老人、生活不便等老年人提供近距離的、針對性的生活幫助,發動有一技之長的低齡老人為高齡街坊鄰居老人義務或適當補償服務,都可以促進“以老養老”模式的實施。

“以老養老”模式的推廣可以從地緣、血緣關系展開推廣,便于老年群體的接受與推廣,從目前老年群體的心理、生理需求角度來講,這是一個可行性較強、效果較好的養老模式。但在起步階段需要政府層面的大力宣傳與推廣,需要社區提供引導與必要的醫療、公共設施方面的保障。

(四)以房養老模式及保障措施

以房養老是老年人利用自有住房資源獲取養老資金的養老模式,美國政府和新加坡政府都鼓勵國民采用這種最有效的“以房養老”模式。房產對廣大老年人而言,是其擁有的巨大經濟資源,尤其是老年人死亡后房產余存的價值,借助一定的金融或非金融機制以提前套現變現。實現價值上的流動,為老年人在其余存生命期間,建立起一筆長期、持續、穩定乃至延續終生的現金流入,為老年人養老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

要使“以房養老”模式得到推行,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是政府的大力倡導,為老年人實現“以房養老”提供相應的政策與安全保障平臺,諸如遺贈扶養、房產置換、房產租換、投房養老、售后回租等方式的實施,均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是老年人要改變觀念,解放思想。轉變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為“養房防老”的觀念,能夠接受將房產估價抵押以換取養老資金;第三是社會相關機構、特別是金融保險機構參與,以倒按揭、房產養老壽險等方式置換老年房產,為老年人實施“以房養老”提供可行性平臺。

猜你喜歡
家庭養老社區養老以房養老
英國社區養老照顧對我國的啟示
基于家庭養老視域的我國城鎮女性勞動力供給研究
中國開展“以房養老”試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