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洲,喜洲

2017-08-09 22:32楊春山
絲綢之路 2017年13期
關鍵詞:喜洲滇西北馬幫

楊春山

在云南,在滇西北,千年的茶馬古道始終向遠方延伸,曲折險峻,穿山越嶺,仿佛永遠不知疲倦。正是這條古道,將一個個小鎮存留在了歷史和時光的深處。經過無數光陰的敲打,馬幫已經遠去,故事已經飄走,傳說進入民間,小鎮承受住了風雨雷電的洗禮,脫去了鉛華,返璞歸真,成為人們追溯歷史的話題。

大凡古鎮,都沉積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氣韻,但在光滑的青石路上,在林立的店鋪前,在熙攘的人流中,你很難聞嗅出它們的芬芳。只有走進古鎮的背后,從水缸、古井、花窗、照壁、神龕、民居、戲臺、瓦貓、古樹、遒枝、藤蔓、盆景、苔痕、字畫、對聯、石磨、馬鞍、農具這些樸素的事物里,才能打撈起那些流淌在時光深處的文化氣息。

大理的喜洲古鎮也是這樣。氣宇軒昂的門樓,掩藏了這個古鎮斑駁的心事。如果不經意闖入它的視線,巷弄里的風,似乎總想把沉積多年的記憶撕開一個口子,讓遠道而來的客人窺探。喜洲是大理永遠繞不過去的一個名詞,它居于大理古城北側,雖東臨洱海,西枕蒼山,卻隱藏在大理的背后,仿佛和風花雪月的印象毫無關聯。但它作為大理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隋唐以來,多次進入南詔國和大理國統治者的視野,并曾經幾次成為南詔國的都城,喜洲就這樣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輕緩的腳步和追尋的目光引領著我在一個暮春的午后進入了喜洲。這是一個惠風和暢的午后,最適宜在喜洲古鎮找一個寂靜的院落,坐在樹蔭和花叢中,泡一壺春茶,聽一曲白族山歌或是小調,讓時光從唇邊和指縫中淡然溜走。什么也不想,只和拂過面龐的微風輕訴衷腸,只和清脆婉轉的鳥鳴互相唱和。人生中總有太多的牽絆,讓人身心俱疲。匆匆的腳步,總想得到一次停憩;浮躁的心靈,總在期待一刻安寧。在旅途中,我們疲憊,卻不憂傷,走向古鎮,就是為了讓心靈能夠找到一個暫時安放的地方。喜洲摒棄了繁華和喧鬧,將世俗里的雜亂無章暫時束之高閣。這樣的午后是值得書寫和記錄的。喜洲用它慈祥的面容,讓我感到了久違的親切。

不曾想到,我的遐思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收回,我的身體甚至還沒有來得及找到一個寂靜的院落,就在進入村口時,和一群白鷺遭遇。兩棵高大的榕樹,用伸展的枝丫和茂密的綠蔭,為白鷺們搭建了一個嬉戲的舞臺。不時有白鷺沖起,演繹一段優美的空中芭蕾。透過枝丫的間隙,有的白鷺閉目沉思,有的白鷺纏綿呢喃。在我的故鄉,滇西北永勝的三川壩子,每年也有眾多的白鷺,在稻田上空,在山林河邊翩翩起舞。我對喜洲的情感,就被這些白鷺的舞姿和故鄉緊緊連接在了一起。在榕樹下的廣場一側有一個戲臺,雖然在這個下午,戲臺上空無一人,但我似乎聽到了洞經古樂的奏鳴,眼前仿佛出現了白族舞蹈歡快的影像。人生如戲,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努力演繹出人生的境界和精彩,有引子,有鋪墊,有細節,有高潮,這樣的人生就會摒棄很多的遺憾。

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和中轉驛站,喜洲,便成了過往馬幫商旅貿易、歇腳、整憩、補給的中心。各色人等的進入,讓多元的文化在這里交流匯聚,一撥又一撥的馬幫來了又走了,馬蹄聲聲,為這里馱來了經濟的繁榮、工商業的發達與生活的富庶。滇西北的大山,因為有了馬幫和古道而變得不再高不可攀;滇西北的江河,因為有了古渡和藤橋而不再深不可測。茶馬古道把險峻的橫斷山脈變為了一條長長的路途。連接、交融、貿易,讓茶馬古道成為在時光中高聳的一座豐碑。行商源源不斷地進入,讓喜洲這個白族聚居的古鎮累積起了財富。而富有白族特色的建筑,無疑是喜洲展示給人們最為靚麗的一張面龐。當我們的目光,被林立的高樓遮擋;當我們的心情,被晃眼的霓虹迷醉,這時如果能夠走進一個青瓦白墻的“四合五天井”或是“三坊一照壁”院落,看看鏤花的門窗、精美的木雕、生動的水墨、陳舊的屋檐、古老的水缸、艷麗的花朵、斑駁的苔痕,那我們的目光和心情,都會得到一種慰藉與滋潤??梢哉f,走進喜洲古鎮,就走進了一座白族民居古建筑的博物館。在這里,你可以盡情品味傳統建筑的精氣神,可以和照壁交談,可以和門楣絮語,可以和花朵對視,可以和古井纏綿。土木融合,榫卯結構,充分體現著傳統民居建筑的精華與高度。在嚴家大院這座由多進四合院組成的迷宮里轉悠,我被翹角飛檐的大門、照壁字畫、漏角天井、花木盆景、歐式洋樓深深吸引住了,一道不算寬大的門,卻一直往后延伸,一字鋪排出四通八達的幾個院落,古色古香,匠心獨運,既體現出了主人含蓄隱忍的處世哲學,又鋪排出了主人富甲一方的底氣與豪氣。嚴家大院的各式木雕技藝繁復又爐火純青,是白族木雕工藝的集大成者。其創始人嚴子珍所辦的“永昌祥”商號,依托著茶馬古道,通過以茶葉為主的貿易累積起了無盡的財富,從擺在過廳里那無數串銹跡斑斑的銅錢上,你可以最真切地體會到“腰纏萬貫”的含義。這是滇西北的一代儒商,用他的智慧與勤勞為后世留下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面對喜洲的這些傳統民居院落,我的心里涌上了莫名的感動。這些民居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無不彰顯著先人們的智慧。如何讓這些文化遺留得到更好的保存,更是壓在我們及無數代后人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走出嚴家大院,就來到了喜洲古鎮四方街的中心。商旅的集中,讓茶馬古道上始終飄散著馬幫美食的誘惑。喜洲粑粑,這種用“破酥”技藝制作的美食,吸引著八方游客的味蕾。傳統的手工揉制、炭火烘烤,加之較長的保質期,讓它成為了馬幫樂于攜帶的美食。喜洲粑粑可以做成甜、咸兩味,更是提升了它的適口性。在喜洲粑粑的身上,面粉充分發揮出了潛力,肉末和蔥花、豆沙和紅糖,外酥內綿,鮮香四溢,色澤油亮,有口皆碑。走累了,便可以在四方街找一個小店坐下,喝一杯冰爽的酸梅汁,吃幾片香脆的烤乳扇,再來一碗酸辣的豌豆粉,看看周圍各色的人群,時光就會變得悠緩起來,心情就會變得輕松起來。

在喜洲古鎮,你的目光還會被扎染纏繞。走進喜洲的周城村,你便進入了一個扎染的世界。這種已經流傳了千百年的技藝,被睿智的白族人接受并逐漸發揚光大。精密細致的花紋,繁冗生動的圖案,顏色濃淡的更迭,層次分明的堆疊,讓青白相間的扎染凝重素雅,不事張揚,正暗暗扣合了白族人儒雅樸實的品格。在周城,一個個白族院落,就是一個個扎染的作坊,正在縫扎布匹的老人和正在染色的男子,靜靜等待縫扎好的布匹進入的染缸,染好后晾曬在鐵絲上的成品,讓一個個院落變得充實、豐盈。在扎染復雜的工序面前,他們的從容與舒緩,讓周城的扎染制品也變得不溫不火,謙遜純樸,挑選一件扎染制成的衣物穿上,肌膚上細膩的觸感,讓人不由得想起了溫潤的青花瓷。

在喜洲,我是一個步履匆匆的游客,但在這個古鎮,我卻看到了時光的停滯,就在那些古樸的民居里,就在那些老舊的字畫中,就在那些斑駁的泥墻上,就在那些慈祥的面容里。透過古鎮的孔隙,我能夠品嘗和體味到的,是白族居民無處不在散發的絲絲縷縷的文化氣息。

猜你喜歡
喜洲滇西北馬幫
踏尋馬幫的足跡——云南香格里拉空心樹古道考察記
滇西北生命體驗的詩性吟唱——黃立康散文集《巴別塔的磚》解讀之漫議
滇西北高原機場一次暴雨過程的水汽輸送特征分析
馬幫“馱起”脫貧路
高仕興:云南普洱市馬幫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者
傳統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導開發模式
異質型村莊共同體何以維系——一個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實踐研究
遠處的喜洲
滇西北魯甸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鈾礦找礦前景
喜洲白族楊氏家族文化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