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發展新理念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017-08-18 22:39李欣廣
桂海論叢 2017年3期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摘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經濟理論上提出的重要建樹包括: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理論解說、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內涵、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任務。經濟理論發展新動態涉及若干學科,起到領軍作用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改革開放后開啟的。21世紀以來理論界對創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做了努力。五大發展理念當中每個發展新理念也都包含有豐富的政治經濟學含義。

關鍵詞:經濟轉型;五大發展理念;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494(2017)03-0049-05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發展新動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經濟理論上提出了幾個開啟性的重要建樹。一是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發生了重要變化,必須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開展供給側改革;二是在關于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三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綜合上述三個建樹,我們得到一個基本認識: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要有觀念更新,進而推進學科發展。

(一)經濟新常態的理論解說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GDP增長速度自此告別兩位數,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原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發生了如下變化。

1.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主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國際市場的新動態是:對低端工業品的需求相對減少而發展中國家發展這類產品的供給能力擴張勢頭強勁,迫使中國從原有低端工業品生產大國轉向高端工業品生產大國。

2.以往的城鄉經濟狀況造成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里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F在,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的條件不再具備,“外出農民工的增長將減速甚至趨于停滯”[1]。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其結果是工資不斷提升,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快,中國制造業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受到挑戰。

3.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重,2014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5%,老年人口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歲以下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開始絕對減少,這種趨勢還在繼續。這些都對我國人口均衡發展和人口安全提出新挑戰。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也就意味著投資來源不足,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4.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過多依賴資源廉價供應,不重視環境代價?,F在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霧霾的大面積發生迫使工業與交通作出重大改進。節能減排已是迫在眉睫。

我們從“十三五”規劃就可知道,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正在出現三大特點:速度變化——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動力轉換——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這些變化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必然要求。這三大特點深刻地體現著經濟轉型。

針對上述情況,經濟理論界對相關的國際經濟關系、城鄉經濟關系、人口與經濟相互關系、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關系等都要有新的研究。

(二)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內涵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直接體現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內涵。分別是:

1.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已經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理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目標在于構建信息化、生態化的產業新體系,力求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這就要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將優勢資源集聚到重點領域。

2.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中的各類重大關系得到統籌安排,增強發展整體性,這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3.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我國雖然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但社會經濟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尚未完全實現。在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之下,要著力實施這些戰略舉措: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進一步開展國土生態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4.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對外開放實行到今天,仍要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當前新的重大開放戰略舉措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新的更大區域空間實現合作共贏。

5.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茖W發展觀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明確地說,就是要求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國家要實施民生優先的發展戰略,在發展規劃當中,要把更多公共資源用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突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住房、醫療等民生指標。增進人民福祉、保障人民健康、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改善環境質量等指標要成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為促進社會平等,要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舉措,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的任務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發言的主要觀點,要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將涉及如下任務:

1.根本任務在于應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認識當代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運行過程,透過紛繁多樣的經濟現象,認識社會經濟的本質。

2.對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形成的重要理論成果,比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關于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各自作用的理論,關于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理論,關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理論,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等等,仍需進一步深入聯系實際,加以充實,更有效地指導實踐。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此,要在理論上論述好這個根本立場。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理應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在理論上明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論證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必要性,論證公有制主體地位與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現實必要性。闡述社會主義基本分配制度的內容,論述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促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公平、更合理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闡述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的具體途徑。

5.闡述改革開放的方向要體現“兩點論”,即既要堅持又要發揮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兩方面的優勢,在兩者的結合上下功夫;既要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善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又要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范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安全[1]。

(四)起到領軍作用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就發展學科而言,上述經濟理論發展新動態涉及五大學科:

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該學科主要揭示現實中的經濟關系,它的具體化包括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

二是社會主義發展經濟學,目前該學科主要研究欠發達地區、老少邊山窮地區如何發展經濟。

三是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學,是探討經濟運行的學科,研究對象是宏觀經濟、企業經濟與產業經濟的綜合,該學科需要以金融學、財政學等部門經濟學為基礎。

四是社會主義生態經濟學,目前該學科主要研究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建設兩型社會(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等問題。

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研究世界整體的或區域的經濟關系、經濟運行,為對外開放提供理論支撐。

這五大學科,可分別著重闡述五大發展理念中的一個或兩個理念。政治經濟學著重闡述共享發展,探討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走共同富裕道路。發展經濟學著重闡述創新發展與共享發展,包含扶貧經濟學。國民經濟學著重闡述協調發展,力求比例協調,國民經濟均衡運行。生態經濟學著重闡述綠色發展。世界經濟學著重闡述開放發展。當然,任何一個學科也都要闡述其他發展理念。

在經濟理論發展中起到領軍作用的,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其他兩個部分是哲學與科學社會主義),與社會發展有密切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講話中提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一次是2016年5月17日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批駁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過時了,《資本論》過時了”的錯誤觀點,從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的世界經濟與學術動態來論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一次是2015年1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主持中央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學習時說到: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行過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如此使命看來,經濟學這個大學科的發展,離開政治經濟學,就像物理學科離開理論物理學一樣,必然會缺少主心骨。

二、什么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一)改革開放開啟了當代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跨越三個世紀的演進過程。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以批判資本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經濟學,20世紀初列寧創立以揭示帝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經濟學,20世紀5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導下蘇聯學術界創立以反映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經濟規律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經濟學。限于篇幅和主題,本文對這一歷史沿革不做論述。我們直接從改革開放說起。

改革開放后,中國理論界在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方面邁出重要的兩步。一步是,吸收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改革理論①,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能夠承擔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論證。另一步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模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理論界將西方經濟學的若干市場經濟理論納入社會主義經濟解說中(有馬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味道),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這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形態引路。這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內部一次重要的范式革命,體現“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原則。與此同時,根據另一原則“重新認識資本主義”,中國理論界對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新的解說。綜合這兩點,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由此起步的。然而在新自由主義對我國理論與實踐的嚴重沖擊下,主流經濟學家日益對“社會主義”與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不感興趣,卻熱衷于探討所謂“現代市場經濟”,由此該學科的構建一度處于中斷狀態[2]。

(二)21世紀以來創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努力

在西方經濟學席卷中國經濟學理論界、力圖主導理論界的情況下,我國越來越多的理論與實際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邊緣化的趨勢奮起進行抗爭。2005年出現的“劉(國光)旋風”就是這一抗爭的突出事件。由此較有規模地開始了21世紀以來創建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進程。這個進程從批判與創新兩方面來概括。

批判內容主要針對改革開放以來在調整所有制結構背景下出現的如下觀點:

一是乘機否定私有制的剝削本性,鼓吹生產要素價值論,歪曲、否定和替代勞動價值論,抹殺、篡改剩余價值理論,進而否認按勞分配,借管理勞動概念否認剝削。

二是乘機美化私有制經濟、丑化公有制經濟,鼓吹私有制是必由之路、必然選擇。在效率、產權、壟斷性、“與民爭利”等方面對國有企業進行無端的指責,將改革需要克服的問題、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營企業的局限性,都說成是公有制的本質問題。

三是抹殺私人企業內的勞資矛盾,否認生產資料占有的不平等是兩極分化的根本源泉,在分配問題上以第二次分配的福利性來取代第一次分配的公平性。

四是乘機抹殺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制造所謂“官有”與“民有”的矛盾,顛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所有制理論,實行實質上的私有化方針。

五是通過抬高西方經濟學來排擠、公開或暗地驅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創新內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理論,內容包括: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理論,論證公有制可以與市場經濟兼容,闡述計劃與市場兩種調節機制的相互關系,論述在公有制基礎上解決市場經濟矛盾的可能性和途徑;論證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正確理解,提出了公有制經濟的實現形式理論,提出了公有資本理論;闡述了國有經濟與國有企業的作用,論證了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產權關系,闡述其內部經濟關系與企業治理機制,構思了企業管理體制;論述了民主監督與公有制成敗的關系,公有制經濟民主管理與政府控制相關性,公共物品與政府的作用;論述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分析了當前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是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與現代市場經濟的矛盾,系統分析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問題,等等。

二是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分析,內容包括:當代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理論,提出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判斷、新的經濟周期說;當代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本質理論;資本社會化發展趨勢理論、發展中國家的后發資本主義理論;經濟長波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性理論;運用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解說經濟全球化;揭露美國發動的“世界經濟戰爭”[3]。

從上述介紹中可概括: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理論界“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就是對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獲得的感性認識的升華。要用這一理論總結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斷破解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改革、開放、發展,雖然在實際當中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但在理論分析層面,可以相對獨立地討論。在經濟發展這個領域拓展政治經濟學,就是新境界的重要開拓。

三、經濟發展新理念的政治經濟學內涵

五大發展新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直接歸屬于馬克思主義發展經濟學的新發展,每個發展新理念都包含有豐富的政治經濟學含義。

應用發展新理念來破解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發展難題,歸結為一個主題: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規律,實現經濟轉型。這個主題體現在各項新理念的政治經濟學內涵當中。

(一)創新理念

創新理念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轉向創新驅動型的經濟增長的需要。美國經濟學家波特提出經濟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和財富驅動階段。這些階段中引領經濟發展的依托因素分別主要為: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投資財力、科技、社會財富。經濟發展總有不同階段,我國現在已經處于“工業大國”狀態,生產規模與數量的必要性、可能性越來越降低,生產的效益與質量越來越重要,由此對創新的依托愈益上升。

從經濟理論上看,創新反映了經濟發展方式對生產力發展新需要的適應。生產力水平達到這樣的高度,在某種生產結構下,物質產品數量很快就能滿足社會需求,只有改變生產結構才能繼續發展。只有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才能改變生產結構。決定生產發展的本質力量在于勞動的進步,勞動可分為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重復性勞動在擴大再生產上表現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在經濟積累上表現為資本積累;而創造性勞動則表現為內涵擴大再生產和智力積累。勞動的這種差別,對社會生產或供給的量與質產生深刻影響。為此,當前產業結構上要有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產業高新技術化兩者共進的局面。高新技術產業化是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能夠產業化的高新技術有規模地、面向市場地應用起來;產業高新技術化是指傳統產業吸收高新技術,進行徹底轉型。產業需要高新技術作支撐,高新技術只有融入產業才能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的積極作用,高新技術只有在產業化演進過程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高新技術產業作為最具滲透性的產業,容易滲透到其他產業之中,能夠帶動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和新興服務業的興起,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并能有效促進社會就業水平的提高。

(二)協調理念

協調是社會經濟的理想狀態,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尤其重要。在市場經濟中引入政府調控,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力爭經濟發展不斷保持協調。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區域經濟很不平衡、人口與經濟發展一直失調、長期未能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大國,保持協調發展十分關鍵。中國經過較長時期的工業化高速增長,在不協調方面積累了大量矛盾。要實現經濟轉型,沒有協調的配合,解決一批矛盾,消除許多內耗,是無法實現的。

經濟系統越龐大、內部關系越復雜,越需要講究比例合理、利益平衡。中國的經濟發展極為需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增強發展的結構平衡、整體協調。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促進內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

城鄉關系是協調發展的重點。中國現實的協調發展要做好兩篇文章:一篇是在城鎮化當中解決新市民的福利,一篇是城鄉均衡發展中使“三農”問題解決出現新的局面。它們都是經濟關系矛盾的集中領域。

所謂新市民,就是轉移到城鎮的農業人口。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5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5億,包括2.5億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常住人口。要使他們在城鎮平等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不僅要有創新的制度措施,還要大力發展城市的第三產業,尤其是體現公共服務的住房、水電熱供應及教育、醫療、養老等的供給。

“三農”領域的目標,主要是在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我國部分地區正在推進機械化、電氣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化農業,而其他地區農業停留在自給水平;部分地區農村進入了小康、富裕狀態,而其他地區成為“空殼村”、經濟蕭條;部分地區出現具有科學知識、企業家頭腦、信息化手段的農民,而其他地區廣大農民還是“簡單勞動力”。這種正常發展與邊緣化并存的局面必須結束。在鄉村要發展起多種類型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直接為農民現代化生活需要的非農產業。

(三)綠色理念

綠色發展聯系著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代世界追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經濟轉型有兩個主要變化:

一是應對更緊張的經濟增長資源環境條件,今后的經濟活動更要講究降耗、節能、減排、節省土地占用,以便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

二是使增長的質量不斷改進,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這兩個主要變化就體現出綠色理念。

生態平衡對于經濟發展,具有基礎作用與目標性質??沙掷m發展道路需要構筑兼顧改進經濟與改善生態的發展方式,形成兩類新的產業狀態,其一是低碳經濟,以節能、節材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技術為代表。其二是循環經濟,以物質能量的循環利用、降污減排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技術為代表。以此來減輕物質資料生產對資源與環境造成的負荷。

綠色發展需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時意味著兼用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并綜合成為生態經濟調節機制。社會一方面培育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綠色市場;一方面運用財政投資與行政加強控制。例如,通過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進一步將發展鎖在生態經濟指標的籠子里,接受資源供應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約束。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

(四)開放理念

生產社會化早已突破國界,利用更廣闊地域的資源和市場成為現代國家的必然選擇,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趨勢在逐步加強。由于中國開展國際貿易憑借的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對外開放的實力大為提升,開放理念本身需要更新。

一是中國是在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秩序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隨著中國在世界市場經濟中的影響力有所提升,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

二是開放發展聯系著國際分工的關系。中國的產業要提升它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尤其是提升本國的制造業在全球生產價值鏈上的分工地位。中國的產業在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等體現科技發展前沿的產品品種上實現有選擇的進口替代,增強出口的國際競爭力,就能在進出口貿易上實現主動,優化產業配置。

三是貿易的成功改變著投資的狀態,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的主動相結合奠定條件。服務業的引進與輸出、農業的輸出與引進,都要與資本、技術、品牌、銷售渠道的雙向流動相聯系。中國的企業將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開門創新,例如,華為的研發不僅僅限于國內,而是在不同的國家制定不同的研發戰略:在斯德哥爾摩利用其移動通信設備方面研發的優勢,在硅谷利用硅谷引領全球信息產業的研發優勢,在印度利用印度的軟件人才優勢,等等,華為在利用全球的研發資源來創新。

(五)共享理念

中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建立在兩極分化社會的平均數上。經濟發展要密切關注基尼系數一類的指標,尋求降低基尼系數的途徑,從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努力爭取共同富裕的效果。生產領域將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增強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重建國有經濟內部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流通領域要貫徹市場經濟的公平原則,鏟除壟斷,消除寄生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給廣大消費者更多實惠。分配領域要在一次分配與二次分配兩大環節均貫徹公平原則,通過企業內部的勞動者維權、社會保障分擔、最低工資規定以及通過稅收與轉移支付,縮小貧富差距,抑制兩極分化。

當前體現共享理念的政策取向,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在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關注民生,把更多公共資源用于改善二次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這將使低收入社會群體更多受益。其二是開展脫貧攻堅工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脫貧攻堅工程的產業內容包括:支持返鄉創業,農工商一體化,發展有科技含量的生態農業,發展能夠永續利用好本地自然資源、吸引外地市場需求的服務業。

注釋:

①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理論界熟知的蘇東改革派經濟理論學者主要有:蘇聯的利別爾曼、阿巴爾金,波蘭的布魯斯,捷克的奧塔·錫克,匈牙利的科爾奈。

參考文獻:

[1]蔡昉.引領新常態才有中高速[J].經濟研究,2015(12):4-28.

[2]何自力.歷史感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5(1):19-24.

[3]李欣廣.活躍在當代中國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批判與創新》評價[J].馬克思主義文摘,2012(1):156-157.

猜你喜歡
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堅持理論創新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論政治經濟學方法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建構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構建更確當政治經濟學芻議
黑格爾、馬克思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