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山學院以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景觀雕塑實踐課程研究

2017-08-30 00:04高峻嶺
教育教學論壇 2017年31期
關鍵詞:實踐

摘要:社會適應型人才的培養是社會發展自身對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要求。社會對高校的人才培具有時代性和有導向性,為了迎合新的社會需求,船山學院各個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創新,尤其學生創新能力、團隊合作和實踐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的環境設計專業中,對怎樣通過每一具體的課程實踐形成具有團隊合作和實踐動手能力的社會實適應型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導向研究,是研究和探討的內容,本文通過景觀雕塑實訓課程為研究案例,進行相關探討。

關鍵詞:景觀雕塑;社會適應型人才;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1-0151-02

景觀雕塑實訓課程是極具創意性和實踐性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是環境設計課程的一部分。這門課程集合了立體構成、園林OUTCAD制圖、廣場設計、風景園林基礎設計等知識,不僅具有滿足的環境設計方面的構成空間設計,更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環境建設而言具有文化性、符號學、裝飾審美性等特點,而且從單純的雕塑設計拓展到景觀造型、景觀小品、路燈系統、建筑和橋梁等的造型設計研究。

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導向是社會發展分工對部分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發現高校的培養體系不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對學生的培養上的條件和教師的傾向往往偏向于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忽略對他們實操能力的培養。教育部等7部門曾經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對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各項工作及組織領導等提出了明確意見,并從加強總體規劃、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組織軍事訓練、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發揮學生主動性、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等方面對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高校為此展開了的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導向的探索,南華大學船山學院環境設計專業通過不斷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在深化實踐教學方法開展了許多探索,教與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

課程開展項目背景和意義分析。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導向為課程項目的主旨思想,本次景觀雕塑課程的實踐項目是對南華大學虎形山公園進行包括景觀雕塑在內的相關的景觀造型設計和改造。公園林木蔥蔥郁郁,是城市空間中少有的特別好的休閑風景區,山沿的交通道路溝通分別是學生宿舍、教學樓、運動場、教學樓及三食堂,是人群聚散必經之地,但由于在山與路之間要不是一堵高約2米長約300米的毫無特色的圍墻就是建筑分割或陡峭的護坡,進山入口位置偏僻且數量少,上山往往望而止步。這種極不合理的封閉性使山林空間利用不夠同時也滋生安全隱患。為此對沿山的圍墻進行功能、造型、文化、實用等多維的設計整改,既可以釋放虎形山沒有利用的空間,減少安全隱患,也可增添文化符號和打造個性造型設計來增添新的校園文化積累,使之成為城市的新景觀。

課程的定位和培養方向。實踐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景觀雕塑設計的工藝流程和大膽創新作品的思維能力,并通過模擬過程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力。教學解決辦法是通過情景模擬方式導入任務描述,培養學生與客戶、學生、老師之間的和諧交流,建立團隊意識,訓練實踐動手能力和設計能力。具體體現為,首先是重視前期調查環境和社會調查,其次是多角度啟發創作思維,同時嚴格設計流程和設計方案。

課程的設計思路。通過本課程情景模擬方式導入任務的實踐訓練,提高交流溝通、團隊合作、組織協調、動手創新和作品推薦的能力,最終達到符合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要求。課程設計是通過由簡到繁的實際工作項目,運行“建立團隊→任務發布→小組研討→教師引導→社會調查→概念提煉→創意展開→動手實踐→產品成型→作品展覽推廣”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堅持學生為主導,教師引導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微信”等方式,通過引導問題的設置,鼓勵學生大膽自主的運行整個過程。具體教學路線過程體現如下。

實踐課程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具體體現:首先是團隊合作和社會溝通能力的培養。通過分組明確具體分工,四至五人為一組,內部做好分組工作,確定好各自的任務范圍。這種形式的開展既保證學生不會因為任務量大無法完成作業,同時通過分工合作加強團隊意識和溝通合作能力的培養。特別對交流不暢通的學生而言,有利于提高社會適應力。其次是理論聯系實踐啟發創新思維,增加實踐能力。90年代后高校合并的大潮和高校的擴招導致的校園面積擴大,更使大部分高校也缺乏足夠的資源和精力對校園內部環境進行品質的提升,甚至部分此時建設的空間、建筑、景觀、雕塑都缺乏足夠得到重視而存在問題。于部分學生而言,這些新舊問題最多可能只能溢于言表,而對于景觀設計的學生來講,則可以通過實踐,形成圖文并茂的方案稿圖,將時代的、地域的、學校文化的各種符號和特色在空間中體現。這種來自于自身環境現狀的研究容易激發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性學習興趣,通過對熟悉空間景觀的學以致用,提高成員的專業設計水平,促進學生朝社會適應型人才方向發展。通過完整的項目流程,培養具有公共空間藝術意識的、能夠理論聯系實踐的完成景觀雕塑項目設計的、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的環境景觀設計專業的社會適應型人才。

結束語:社會適應型人才培養導向的實踐課程優勢。首先在整個實踐課程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學生主導研究項目,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項目的模擬過程中,實際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最為接近社會需求,加深了解,確保社會定位的合理方式,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發展方向。其次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創新,把對人才的培養導向由單純的社會適應型向適應型和創造型兩方向發展,使學生進入社會后不但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同時具有強烈自信心的創新能力,成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適應和創新雙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問題[M].董洪川,譯.商務出版社,2012,

[2][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周曉紅,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3]高峻嶺.城市雕塑對城市文化的發展影響[J].藝海,2016,(02):127-128.

猜你喜歡
實踐
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探究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