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韋伯《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與演繹研究

2017-09-03 10:25
黃河之聲 2017年11期
關鍵詞:行板中提琴韋伯

郭 凱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韋伯《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與演繹研究

郭 凱

(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Andante e Rondo ungarese,J.79)創作于1809年,是韋伯唯一關乎中提琴與室內樂隊作品,也是現今中提琴學習者大都會演奏的經典曲目。但目前,國內對此作品的研究比較匱乏。本文通過分析作品,提出一些該曲的演奏建議,希望對中提琴學習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中提琴;韋伯;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演繹研究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Weber Carl Maria von,1786—1826),德國作曲家,浪漫派音樂風格的開辟者之一。從小接受良好的音樂薰陶,并在隨父去各地旅行時接觸到大量的民間音樂,這為他后來的作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民族主義素材。

中提琴作為提琴家族中的一員,起源于意大利。但由于種種原因,中提琴長期以來大都作為樂隊中的伴奏樂器,而沒有像小提琴與大提琴那樣作為獨奏樂器在舞臺上演奏,直到浪漫主義時期,這種情況才有所轉變。

一、創作背景

1809年,韋伯憑借他對樂器敏銳的聽覺,為中提琴創作了《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這是一首由小型樂隊(包括長笛、雙簧管、低音管、圓號與弦樂器)伴奏的中提琴協奏曲,最初是為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就是中提琴家弗里茨·韋伯(Fritz Weber)而作。但這首作品并不被哥哥重視,幸好,來自柏林的中提琴炫技大師弗蘭茲·澤維爾·塞默勒(Franz Xavier Semler)大力推廣,才使得這首作品流傳下來。1813年在布拉格任職期間,韋伯又將此曲改編成巴松版本(OP.35),使得這首作品的傳承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題目探究

《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從作品名就不難看出,這首樂曲分為兩個樂章:第一樂章為行板(Andante),第二樂章為小快板回旋曲(Allegretto ungarese)。無論在旋律還是在節奏方面,均具有濃郁的匈牙利民族元素,特別在回旋曲部分,匈牙利獨特的舞曲風格顯得尤為突出。

在了解完“行板”與“匈牙利”之后,我們再來看一下“回旋曲”。

回旋曲起源于歐洲民間的輪舞歌曲,可作為一種曲式或一種音樂體裁。從譜面上看,第二樂章A—B—A1—C—A2的曲式結構很符合回旋曲的規則,然而,第一樂章似乎跟回旋曲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如果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作曲家第一樂章中也體現出了“回旋概念”:首先是在主題旋律方面,中提琴與小型樂隊之間不斷地相互交替演奏;另外,在調性方面,作品從c小調開始,分別轉入g小調、?A大調、g小調、G大調,但在每次轉調后均又轉回c小調,從而形成 c—g—c—?A—c—g—c—G的“調性回旋”。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韋伯的這首作品都是很切題的。

三、作品分析

第一樂章為單二段曲式,6/8拍,情緒較為平靜。A段(1—39小節)在一小節引子后進入主題,旋律優美婉轉,既有平緩進行,又有大跳音程。重音記號的出現,在使得旋律更有傾向性的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的強弱規律,某些小節的第二、五拍被強調,演奏時需留心重音的改變,但需要注意的是,個別音符雖然標有重音記號,但力度不能太過,在一定的范圍內稍做強調即可。

進入第23小節,中提琴變為伴奏樂器,連綿起伏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流動性很好的展現出來,時而出現的臨時變化音也為旋律增添了一抹亮色。演奏時應充分利用弓子,力度變化應跟隨旋律的走向,并注意其歌唱性。

A1段(40—80小節)旋律由主題發展而來,但在調性上由原來的c小調發展為?A大調,使得旋律色彩立刻明亮起來。從第58小節開始,旋律再次交給樂隊,中提琴聲部由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炫技性旋律增加了演奏難度,在平日練習時應先將速度放慢,把每一個音演奏清晰,待熟練掌握指法、弓法及換弦后,方可逐步加速,最后將音樂如流水般演繹出來。

第二樂章為回旋曲式,2/4拍,表現出一種熱鬧歡快的氣氛。調性比較復雜:經歷了 C—e—c—a—C—G—?E—C—e—C—F—c—f—?A—C—e—C—D—g—C的一連串轉調。盡管調性轉換頻繁,但轉調主要出現在各個插部,疊部均為C大調,很鮮明的突出了疊部與插部間的對比。

疊部的旋律比較跳躍,顯得活潑奔放。演奏時開始幾小節應盡量在下半弓,以便將旋律的彈性表現出來;到后面的附點音符,建議在弓尖處演奏,食指應給予一定壓力以保證節奏準確輕快;最后用上弓拉滿全弓。另外,裝飾音應演奏的俏皮一點,不能占太多實際音符時值。

第65小節標有音樂術語“cantabile”,意為“如歌的”,此段極為抒情,演奏到此處速度應慢下來,表現出音樂中的歌唱性,同時注重其流動性,之后再恢復原速。

第二插部標有音樂術語“risoluto”,意為“果斷地,堅決地”。此段中,大跳音程與律動節奏相結合,使音樂更富戲劇性,匈牙利民族熱情奔放的性格再次得到深化。在演奏中,換弦時應由大臂帶動,但弓子一定要貼住弦。

尾聲部分將作品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并最終在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此段速度很快,演奏方法與第一樂章58小節類似。

縱觀整部作品,韋伯抓住了匈牙利民間音樂節奏豐富多變的特點,通過頻繁的調性轉換,成功將音樂的戲劇性表現出來。在演奏時可以考慮借鑒大管的音色,從而使演奏更富有表現力?!?/p>

(指導教師:劉玉霞)

[1] 胡暐光.韋伯《大管行板與匈牙利回旋曲》(op.35)之創作特點與演奏技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2] 丁津.中提琴在19世紀初德奧浪漫派室內樂中的作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2.

[3] 米和平,胡暐光.韋伯大管獨奏《匈牙利回旋曲》的演奏風格[J].藝術教育 ,2012,09:90-91.

[4] 任妮莎.簡析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提琴藝術的發展[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2:183-184.

猜你喜歡
行板中提琴韋伯
韋伯空間望遠鏡
韋伯空間望遠鏡
老余
中提琴演奏藝術的特點與發展
如歌的行板
談中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作用
行板如歌
如歌的行板
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始組裝
《古典音樂之門》為你敞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