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研究

2017-09-06 13:21李黃喆琴張巧文
文學教育 2017年9期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部編本傳統文化

李黃喆琴+張巧文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教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是目前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以“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下冊為例,分別研究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選文編排情況及教材中存在的不同傳統文化類型;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知識點。

關鍵詞:部編本 小學語文教材 傳統文化 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科書應具備豐富的文化信息。正如于漪老師所言:“沒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語言文字只在淺層次上漂浮,學生的語文水平難以真正提高”[1]。作為文化載體的語文教材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責。因此,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滲透傳統文化,使用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是弘揚美德、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溫儒敏教授在部編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培訓會上談到,新教材編寫要“注意把能體現社會主義價值觀,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內容,融入到教材的諸多方面”。[2]“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自去年面世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多方面展現語文教材的“人文性”特點。本文通過對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分析,揭示傳統文化素材在當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育價值。

一.教材中傳統文化的選文編排情況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通過分單元的形式組織教學內容,將多個板塊分布在單元組元中。一年級教材共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漢語拼音、識字、課文。每冊都編排了八個單元,兩冊書共計16個單元,其中有15個單元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占一年級教材的93.75%。如:在識字單元滲透漢字文化,體現漢字規律;在課文單元設計“伙伴”“家人”等單元主題。這些單元中,從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板塊(語文園地、快樂讀書吧等),滲透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筆者在探究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按照類型進行分類,共分為四類,分別是:漢語言文字;古典文學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傳統藝術文化。筆者分別統計了這四類傳統文化,具體結果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下冊選文中涉及的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編者力求在低年級教材中滲透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兩冊書中涉及的文化類型分布情況來說,古典文學與漢語言文字類文化所占比例最大,是研究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知識重點。

二.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知識點

(一)古典文學文化

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古典文學類文化選文共計14篇,主要分布在課文板塊,其中古詩13首,古典名著1篇。一年級教材中有13首古詩,筆者將古詩編排做了相關統計,結果如下:

據筆者統計,古詩選材多來源于我國文學絢爛的唐代。其中,收錄唐代詩人創作的古詩共10首,其余為漢代樂府詩1首,宋代古詩1首,明代古詩1首。古詩主題多為“自然”“生活”為主,如:《詠鵝》以“聲音美”“色彩美”展現出鵝的神形特點;《古朗月行》以孩提時代對月亮的認識,描繪出對月亮景致的美好想象;《春曉》以春天早晨的聯想,展現出春天的絢麗圖景。

同時,一年級語文教材錄入的古詩多富有“音韻美”“節奏美”的特點,小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例如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唐代詩人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讓小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古詩的意象美與傳統文化的古典美,這不僅符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教材編寫“多樣性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和認知發展的規律,注重對小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二)漢語言文字文化

1.漢字。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實驗分析提出,兒童的認知發展主要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一年級的小學生處于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過渡時期,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但是只能對具體事物和形象進行感知。因此,教材編者根據小學生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采用了圖畫、象形字等具體事物幫助小學生進行靈活識記。例如:一年級上冊“識字3”學習《口耳目》手、足,教材借助插圖與傳統俗語“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幫助小學生理解字義,了解坐、立、行的生活規范?!白R字4”中,結合“六書”法,即象形、會意等,在《日月水火》中出示象形字,引導學生學習日、月、水、火等漢字。

2.童謠。童謠是為兒童所創作的短詩,為便于兒童朗誦,特別強調韻律和韻腳。由于其本身具有易于傳誦的特點,因此被大量收錄在小學語文教材中?,F行“部編本”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也收錄了部分童謠,例如《姓氏歌》中,有這樣的表述“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張。什么張?弓長張。古月胡,口天吳,雙人徐,言午許。中國姓氏有很多,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諸葛、東方,上官、歐陽……”童謠以傳統的形式介紹我國的百家姓氏文化,在小學生心中種下民族文化的種子。此外,《日月明》中“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尖,小土塵。二人從,三人眾。雙木林,三木森?!币残蜗蟮恼f明了傳統的漢字文化特點,同時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3.諺語。諺語作為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常通過口頭傳承。編者在編排的過程中將諺語收錄在課文板塊的語文園地中,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無雨半山腰”等關于生活經驗的諺語,以及“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關于個人修身的諺語,都被選入語文教材中,便于小學生形成早期的文化積累。

4.其他。在漢語言文學文化類中除漢字、童謠、諺語外《三字經》、字謎、對子歌等也占據教材的一席之位。例如字謎“言來互相尊重,心之令人感動,日出萬里無云,水到純凈透明”,以及節選《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部分內容編選《對韻歌》,并搭配寫意畫進行識字,例如“桃對李,柳對楊,鶯歌對燕舞,鳥語對花香”形象的展示了“鶯歌燕舞,鳥語花香”的美好畫面。小學生接觸這一類韻文對其身心發展與傳統文化審美觀的形成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三)傳統民俗文化。

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有著豐富多樣的民俗文化?!安烤幈尽毙W語文教材在在展現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將關于“端午節”“春節”等節日的選文收錄在教材中。例如:《春節童謠》中有這樣的表述“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形象直觀的展現出春節的民風民俗,讀完后,老師家長可以和小學生一同聯系生活實際談談春節的民風民俗特點。此外,《端午粽》中有這樣的表述:“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币詢和目谖巧鷦有蜗蟮慕榻B了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同時在結尾寫到“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秉c出了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教材中蘊含的民俗文化加深了小學生對我國民俗文化的認識,幫助學生吸收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傳統智慧,培養形成尊重多民族文化的理念。

(四)傳統藝術文化。

傳統藝術文化在一年級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得到了體現,《剪窗花》一文展現出傳統藝術文化中的手工藝術,即“我學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對喜鵲叫喳喳。剪只雞,剪只鴨,剪條鯉魚搖尾巴?!币詢和目谖呛鸵暯钦宫F出傳統手工藝術的特點,配以喜鵲登梅和娃娃抱魚的傳統剪紙藝術為插圖,使得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

總之,翻開部編本一年級兩冊的小學語文教材,就能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濃郁氣息。了解“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文化內涵,掌握“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設計理念,引導小學生形成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的習慣,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于漪.培養語文素質的沃土[J].學科教育,1996(6).

[2]溫儒敏.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七個創新點[J].小學語文,2016(9).

(作者介紹:李黃喆琴,廣西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學教育語文方向;張巧文,廣西師范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

猜你喜歡
小學語文教材部編本傳統文化
堅守與建構
“部編本”教材思維下的小學語文略讀課文“自讀教學”初探
“部編本”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處理初探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名著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性”與“趣味性”
“部編本”七年級語文教材簡析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