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一腳淺一腳

2017-09-08 14:31
作文評點報·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34期
關鍵詞:評論部柴靜白巖松

2000年,我接到一個電話?!拔沂顷愹??!?/p>

說完他意味深長地停頓了一下,可能是想給我一個發出仰慕尖叫的時間。

“誰?”

“我,陳虻……沒給你講過課?”

“你哪個單位的?”

“嘎……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找你合作個節目?!?/p>

我們在央視后面梅地亞酒店見了面。

我打量他,中長頭發,舊皮夾克耷拉著,倒不太像個領導。他蹺著二郎腿,我也蹺著。

他開口問的第一句話是:“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

我二十三四歲,不知天高地厚得很,說:“如果成名是一種心理感受的話,我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有過了?!?/p>

“我說的是家喻戶曉式的成名?!?/p>

“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p>

他都氣笑了:“你再說一遍?”

“我知道我能達到的高度?!?/p>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他開了口。

“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p>

他瞇著眼看了我一會兒:“你來吧?!?/p>

“我不去?!?/p>

我有我的節目,人物采訪,很自在,又用不著簽約,我住在北京,每月去一趟,錄完拿現金。

他也不生氣,站起身:“這樣,你來參加一次我們評論部的年會玩玩吧?!?/p>

年會上來就發獎,新聞評論部十大先進。他帶我去新聞評論部,頭也不回地走在前頭,一邊敲打我:“你就是個網球,我是個網球拍,不管你達到什么高度……”哦,這人挺記仇。

我要做的這個節目叫《時空連線》,搭檔白巖松,每天十六分鐘的時事評論,連線多方專家同時討論當日新聞。

我之前從沒做過新聞,第一期節目就是慘敗?,F場采訪只錄了三十分鐘,談完剖宮產怎么不好,就順利結束了。

那會兒我不把電視當回事,在紙上編完稿子,讓同事幫忙剪片子去送審,自己去外地玩了。

放假回來,看辦公室人臉色,知道審片結果很不好。大家不好跟我轉述最狠的話,只說已經這樣了,讓我把結尾再錄一遍吧。

陳虻公開在會上批評我:“你告訴人們剖宮產是錯誤的,自然生產如何好,這只是一個知識層面,你深下去沒有?誰有權利決定剖宮產?醫生和家屬。怎么決定?這是一個醫療體制的問題。還有沒有比這個更深的層面?如果你認為人們都選擇剖宮產是個錯誤的觀點,那么這個觀點是如何傳播的?人們為什么會相信它?一個新聞事實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識、行業、社會三個不同的層面,越深,覆蓋的人群就越大,你找了幾個層面?”我越聽心底越冰,把結尾一改再改,但已無能為力。

白巖松當時是制片人,壓力比誰都大,也不能拔苗助長,別人笑我的時候,估計他心里比誰都難受。每天節目結尾主持人都要評論,我別扭壞了。按我原來花里胡哨的文藝路子,肯定是不行的,按節目的習慣寫,我又寫不來。一遍又一遍,都過不了關,到后來有一次沒辦法,白巖松遞給我一張紙,是他替我寫的。

每次重錄的時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別人叫回演播室,燈光、攝像后來已經不吱聲了,也不問,沉默地隱忍著。錄完,我不打車,都是走回去,深一腳淺一腳,滿心都是對他們的愧疚。

(選自《看見》,有刪節,題目由編者加)

作品賞析

說起柴靜,你是會想到央視節目中嚴肅冷靜的主持人形象,還是會想到在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中淡定優雅的“公知女神”形象?就是這樣一副瘦弱的身軀,就是這樣一位清新優雅的鄰家女孩,看似內斂清秀,卻又無法掩蓋自己身上的鋒芒。柴靜的文字同她這個人一樣,矜持簡潔中透露著客觀犀利。

《看見》的寫作動機,很自然也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離開”。第一個“離開”是2008年,引柴靜進入中央電視臺的“導師”、《東方時空》創辦人之一陳虻的離世,第二個“離開”是2009年柴靜突然調離《新聞調查》。這兩件事,都是柴靜無法預期的,讓她感覺到生死萬物的無常。她說:“人其實是背對著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著。人都有一死,但內心需要一種東西活著,而用文字記錄,就是喚醒這種內心的過程?!?/p>

一、透過這本書不難看到,柴靜沒有刻意選取她這些年記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寫那些曾經帶給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給予她方向的人與事,那些真正觸碰過她心靈深處的人與事,是非對錯,事件真假,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思考和歷練。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柴靜對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業的小總結。不單是柴靜本人,每個人都應該思考,思考這個社會,思考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正如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柴靜誠實地寫下自己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人生,從她的身上,其實也能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二、在這本書中,你能看到許多中國社會變遷的大事件: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而在這些事件中,你又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通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了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戚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柴靜在書中寫道:“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睂τ谝患?,人們總是傾向于去看自己愿意看見的一面,而對于如柴靜一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將事件的全貌客觀地呈現給觀眾,透過他們的報道或文字,我們才能清晰地看見事件的真相,也才能清楚地明白應該怎樣活著。endprint

猜你喜歡
評論部柴靜白巖松
在通往夢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白巖松:傳統媒體面對沖擊不必焦慮丟內容被拋棄
論柴靜新聞采訪對客觀性的踐行
現代中國多維觀察
白巖松錯了嗎?
柴靜:有一種日子窮開心
孤獨是一個人的骨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