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2017-09-11 06:21呂新兵
西部論叢 2017年3期
關鍵詞:運用策略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摘 要: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實現科普,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要學科。在現代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的運用已經十分普遍,因此,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挖掘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價值,讓學生不僅實現知識積累,更能夠實現能力的培養與情感的發展?;诖?,本文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結合小學科學教學實際對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科學 教學設計 運用策略

引 言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基礎性學科?!闭n程教學的基本理念為“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痹趥鹘y教學環境中,教師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更多是采用講解灌輸的方式,沉悶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對科學現象缺乏直觀的體驗,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抽象的科學知識,理解起來更是難上加難。這樣的教學設計無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影響了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教學模式逐漸被顛覆,教師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更加豐富,可運用的教學手段也更加多元。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個體探究客觀事物的情感傾向,對于探究過程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強,但是注意力不集中,興趣點很難長時間維持,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單純的講解會讓一些學生很快失去學習興趣,并出現溜號、開小差等情況?;诖?,在現代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背景下,教師可以發揮其圖文并茂的優勢,為學生營造動態、直觀、有趣的科學情境,激發并延續其學習興趣。例如在《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Flash為學生播放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并通過提問與引導,引出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食物鏈;接下來,運用展示農田里的各種動植物,如水稻、狗尾巴草半蹲,田鼠、蚱蜢、蝗蟲、麻雀等,并引導學生結合食物鏈相關知識繪制食物網,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形成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內容有主次之分,教師在備課階段會明確教學重難點,并在課堂設計中著重引導。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教師打破單純的文字講解、圖片示范等,讓學生在豐富的課程資源中順利完成重難點的突破。例如在《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發現學生雖然能夠通過對生活常見情景的觀察,理解不同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但是在解釋為什么會出現浮沉,以及決定浮沉的相關要素有哪些的時候卻出現困難。針對此,教師將“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探究物體沉浮的原因”作為教學難點,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實驗過程,并引導學生通過對變量的控制,讓學生對相同質量不同體積的立方體泡沫塊、土豆塊、鐵塊的浮沉現象進行觀察,進而逐漸理順浮力知識,提高對日?,F象的解釋能力。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思維品質

思維是人腦借助于不同媒介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個體思維品質的差異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不盡相同。小學生感性思維、形象思維占據主導的基本特征使得其在觀察客觀事物的之后更多停留在表面,而科學知識的本質就在于透過表面挖掘事物內在的規律,由此可見小學生在理解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存在思維局限。針對此,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科學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而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手段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例如在《光和影》這一章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影子出發,啟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營造的光與影的氛圍中探究“為什么晴天會出現影子?”““為什么太陽能熱水器能夠將水加熱?”等等,在這些問題的引導與解決中,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都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傳統課堂設計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明顯不足。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堅持學生主體的地位,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真正主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學生的主體價值得到有力的支撐。例如在《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鼓勵學生自己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地殼運動造成的自然災害的相關信息,并在對比、分析、總結中對完成知識探索,并在相互溝通、合作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供教學展示平臺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打破傳統課堂模式,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在溝通、交流、分享中強化其成就感,并激勵其不斷探索科學知識。例如在《鐵生銹了》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從生活常識出發,對比分析鐵與鐵銹在顏色、光澤、密度等方面的不同,并通過敲擊、導電、磁鐵等操作探究二者在基本性質上的差異;教師為學生設計自主展示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觀察過程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科學探究成果;而后在教師與學生一同對其科學探究過程做出評價,通過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提高展示自我的信心。

六、總結與反思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教學環境下,現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從知識積累、能力訓練、情感發展的角度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營造活躍的課堂環境,提供豐富的展示平臺。當然,在現代信息技術取代傳統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不斷地進行總結與反思,正確處理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關系,注重信息技術在科學課堂中的運用分寸,避免盲目濫用,而是應該在科學的教育觀的基礎上,加強信息資源與科學知識的整合,推動科學信息資源的建立,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松林.淺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作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3):53.

[2] 苑任皊.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碼設計,2017,6(05):134-135.

作者簡介:呂新兵,男,(1970-),安徽省合肥市蜀新苑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現代信息技術。

猜你喜歡
運用策略小學科學教學設計
“合理情緒療法”在引導學生交往行為中的運用
運用法治思維做好秘書工作
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談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簡談多媒體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銳意進取,不斷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