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訶夫筆下的小人物性格特點分析

2017-09-25 04:20薛冰
文學教育 2017年10期
關鍵詞:契訶夫性格特點小人物

薛冰

內容摘要:對于“小人物”這一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隨現實主義而生的社會性題材,俄羅斯多位文學大家都曾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過深刻地解讀,而在契訶夫的作品中,則更傾向于呼吁人們對“小人物”命運的關注。本文以沙俄統治下的平民知識分子、下層官吏和底層勞動者為載體,研究契訶夫筆下“小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關注這一群體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俄羅斯文學 契訶夫 小說 “小人物” 性格特點

十九世紀的俄羅斯文學瀚如大海,燦似星空?!包S金時代”的偉大作家們更是把俄羅斯文學推上了歐洲文壇的巔峰。期間,“小人物”的出現,不僅使俄羅斯文學的視野更加廣闊,更代表了俄羅斯主流文學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過渡?!包S金時代”最后一位巨匠,世界上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劇作家之一的契訶夫筆下的主人公,很多就都是看似性格迥異,實則有著某種共性的“小人物”[1]P193。

一.俄羅斯文學中的“小人物”

1.“小人物”概述

“小人物”是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俄羅斯文學中,隨現實主義應運而生的一類人物形象。該群體主要由平民知識分子,下層官吏,普通勞動者,無所事事的游民等構成。與其他文學形象不同,“小人物”在經歷了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諸位大家的相繼發掘、探索之后,卻始終無法得到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2]P83。雖然都是從人文主義角度出發,但因每位作家看待“小人物”的視角不同,對這個群體的理解以及將“小人物”在各自作品中的展現也自是大相徑庭。

2.“小人物”性格特點的演變

最早的“小人物”形象源自普希金的中篇小說《驛站長》。老驛站長維林與女兒杜尼婭相依為命,路過的年輕軍官明斯基卻因愛而拐跑了杜尼婭——這個老維林在世間茍活下去的唯一慰藉與理由。他去找尋女兒不果,無奈退回驛站,終日借酒澆愁,最終黯然辭世。作品中普希金以旁觀者的身份三次到訪驛站:第一次路過驛站,見到了雖然生活清苦但因有聰明可愛的女兒陪伴而和藹、快樂的維林;第二次路過驛站,看到的是因為失去女兒而變得衰老、酗酒的維林;第三次路過驛站,卻只能站在一座凄涼孤墳旁獨自神傷。最后,借給他帶路的小男孩兒之口,說出杜尼婭的生活其實非常美滿[3]P137-150。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普希金對維林這個“小人物”濃濃的同情和憐憫,包括最后杜尼婭的結局,也表達了作者對“小人物”最終能夠過上幸福生活的期盼。顯然,維林對女兒的擔心是多余的,他的悲劇似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自己的臆想,而他思想的局限性又是由他在社會階梯中所處的位置而決定[1]P73。

繼普希金的《驛站長》之后,果戈里在他的《外套》里延續了“小人物”的主題。在這部小說中,主人公巴施馬奇金是彼得堡某辦公廳里專事公文抄寫的九等文官。他貧窮、平庸,卻又怡然自得,滿足于抄寫的工作,陶醉于自己的世界。從在街上走過時人們往他身上扔垃圾可以看出,不論誰都無視他的存在,而這種并非刻意的無視,更加體現了他的無關緊要。這樣的人自然是會受到欺辱的,然而對待人格的侮辱他卻也能泰然處之,只有當人們的欺負影響到他熱愛的“事業”——公文抄寫時,他才會抱怨人們對他的打擾,而抱怨的方式,也僅僅是無奈地嘟囔而已。這里作者借一個新來的原本也打算加入到欺負他的行列中的(也就是融入集體,因為所有人都在欺負他)年輕同事的頓悟,表達了“小人物”階層除了值得同情、可憐之外,還隱藏著令人不寒而栗的麻木與野蠻。當巴施馬奇金有了目標——做一件新外套之后,他死水般的生活竟然一度變得鮮活起來,并且最終通過努力得到了新外套。這是他一生中最光鮮的一天,生活仿佛也因為新外套而改變,巴施馬奇金甚至參加了領導的晚宴,然而,回家途中外套被搶,投訴無門反遭呵斥,九等文官又最終因外套而喪命。死后怨念不息,幽魂在廣場四處搶奪外套,直到終于搶了訓斥他的大人物的外套之后,才算停息。毫無意外的,果戈里在同情巴施馬奇金的同時,對他的麻木與無能,同僚們的庸俗與刻薄,官員們的粗魯與野蠻都進行了無情地嘲諷,而作為“小人物”這一主題刻畫的先驅,果戈里和普希金同樣肩負著這樣一個使命,即呼吁那些早已習慣贊嘆浪漫主義式英雄的讀者們也來關注、同情身邊這些處在社會底層,既沒有杰出的才能,也沒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然而同時又很善良的可憐人[2]P13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書信體小說《窮人》里,從另一個側面塑造了“小人物”形象。同樣性格懦弱,以抄寫公文為生的小公務員杰武什金和巴施馬奇金有著天壤之別:他自己本已生活艱難,受盡欺凌,卻仍然熱心、善良,解救了可憐的孤女瓦爾瓦拉,全身心地愛她,竭盡所能地幫她,然而最終卻仍然無法逃脫現實的泥沼,在最后兩人不得不分別的時候,對著可憎的社會發出絕望的悲鳴。不同于普希金和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把描寫重點轉向了對那些飽受尊嚴被踐踏之苦的“小人物”的內心剖析,贊揚了他們的優秀品質,并通過善良而懦弱的杰武什金的悲哀,表達了“小人物”在這個黑暗社會中的無奈[2]P302。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同,契訶夫在《小公務員之死》里塑造的“小人物”形象,絲毫沒有善良、可愛之處。庶務官切爾維亞科夫因在劇院打噴嚏不小心把吐沫濺到了前排另一個部門的文職將軍頭上而害怕,前后六次去向將軍道歉,導致將軍從本來毫不在意到最終大發雷霆,呵斥了庶務官,而庶務官回到家后連制服都沒來得及脫就倒在沙發上,死了。切爾維亞科夫在被呵斥之后,感到有什么東西離開了他的身體,他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到底是什么離開了他的身體呢?希望?還是勇氣?不重要了,因為在那個時候,那個他所熟知的,扭曲的世界已經轟然倒地。契訶夫對沒有脫掉制服就死了的細節描寫,象征了把這個對主人公而言焦慮常態化的畸形的官僚體制帶進墳墓。這部作品里我們同樣看到了一出因為自己的臆想而引發的悲劇,但和普希金不同的是,契訶夫在這里強調了“小人物”的尊嚴和社會環境的關系[4]P185-188。

二.契訶夫筆下的“小人物”性格分析endprint

在契訶夫的作品中,“小人物”們的性格被刻畫到了極致。他們或麻木、或懦弱、或諂媚、或卑鄙...... 而當權勢踐踏尊嚴的時候,他們又大都選擇了沉默。契訶夫筆下的“小人物”是悲哀的,他們的悲慘命運在那個年代無法更改。

1.麻木與庸俗——知識分子之殤

地方醫師約內奇(《約內奇》)、希臘語教師別里科夫(《套中人》)、新晉地主尼古拉﹒伊萬內奇《醋栗》等都是契訶夫筆下平民知識分子的鮮明代表。他們性格迥異,經歷不同,但正如在《荀子.勸學》中所云:“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最后,注定無法逃離被同化的命運,變得麻木、庸俗,墮落為這個黑暗世界的一份子。

在中篇小說《約內奇》中,主人公約內奇本是一個積極、陽光的地方自治局青年醫師,在結識了當地最有文化的圖爾金一家后,不僅愛上了當地的生活,更是深深迷戀上了圖爾金家的女兒——卡佳。然而年輕的卡佳因為對音樂的夢想去莫斯科深造,求婚失敗的約內奇從此陷入了庸俗生活的旋渦,金錢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動力。四年過去了,雖然生活方式絲毫未變,約內奇卻早已判若兩人,變成了一個庸俗、貪婪、麻木的大胖子,面對卡佳回歸后對他的示愛,早已無動于衷。

文章中約內奇第一次去圖爾金家作客,當聽完維拉·約瑟夫芙娜朗誦自己寫的小說后,他建議維拉·約瑟夫芙娜把作品送到雜志上發表;聽完卡佳的鋼琴彈奏,發出“好極了”的贊嘆;看完小聽差巴瓦的表演,覺得“真有意思”;就連回家,“走完九俄里路,上了床,他卻一丁點兒倦意都沒有,剛好相反,他覺得自己仿佛能夠高高興興地再走二十俄里似的”[5]P241,最后,甚至笑著入睡。而當他最后一次去圖爾金家,聽完維拉·約瑟夫芙娜朗誦小說后,卻認為她不會寫小說,而且覺得她還不算蠢的原因是沒有把小說拿去發表;聽完卡佳彈琴,暗嘆幸好沒有娶她;就連看完巴瓦的表演,都讓他感到不痛快。在坐著馬車回去的時候心想:“這些全城頂有才能的人尚且這樣淺薄無聊,那么這座城還會有什么道理呢?”[5]P255這里我們看到,圖爾金一家不論人的性格還是生活方式都從未發生絲毫變化,而四年前后約內奇對相同事物截然不同的心態,把一個知識分子的麻木與墮落表現得淋漓盡致[5]P236-257。

2.卑賤與諂媚——小官僚之哀

底層官吏一直都是契訶夫刻畫、諷刺的主要群體?!杜肿雍褪葑印防锏氖葑硬柗评?,《變色龍》里的警官奧楚美洛夫,《在釘子上》里的丈夫斯特魯奇科夫等,都是這一群體的代表形象。

在沙俄數百年的封建統治下,長期的人性壓制,使得奴性在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特別是在封建農奴制官場這樣一個價值觀扭曲、制度腐朽、道德敗壞,卻又早已堅不可摧的體系里,有著它自己的法則:權利至上。在權勢和利益面前,情誼和道德如同浮云。小公務員作為這個體制內的大多數,要么因不適應游戲規則而被踢出,要么隨波逐流,甚至淪為爪牙。

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講述了胖子米沙和瘦子波爾菲里這對多年未見的兒時好友在車站偶遇,從兩個人的擁抱、親吻和眼里泛出的淚花可以看出他們曾經的關系非同一般。親切地問候過后,瘦子首先介紹了隨行的妻兒,之后不僅調侃了胖子,還洋洋自得地介紹了自己已經做了兩年八等文官,并在最近升任了主任。瘦子的言語已經顯示這是一個淺薄的人,但并不影響整幅洋溢著“他鄉遇故知”的那種熱烈而親切的畫面的和諧與美感??呻S著得知胖子已經是擁有兩顆星章的三等文官,瘦子立馬像換了一個人,表情變了,眼神變了,站姿變了,就連帶著的物件兒都仿佛挺拔了...... 接下來的對白也是畫風突變,兒時的好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畢恭畢敬的下屬在迎合著領導,臉上寫滿了恭敬與諂媚[6]。寥寥數筆,一張自輕自賤,厚顏無恥,阿諛奉承,前倨后恭的“小人物”肖像躍然紙上。最后,胖子終于還是受不了童年好友大煞風景的丑態,轉身離去,空留瘦子一家三口,一躬到地……[4]P235-237

3.怯懦與善良——底層勞動者之痛

那些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同樣也是“小人物”懦弱、善良等性格的主要載體。不似對那些奴性十足的小官僚般投以辛辣的諷刺,契訶夫對他們的態度更加溫和,借魯迅先生的話說,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代表人物像《苦惱》中的馬車夫約納,《皮靴》里的鋼琴調音師穆爾金,《乞丐》里的廚娘等。

《苦惱》的一開頭給讀者展示了這樣一幅畫面:黃昏的彼得堡街頭,一人,一馬,靜靜地在雪中矗立良久,仿佛想著各自的心事。事實上,年邁的馬車夫約納的確沉浸在悲哀當中,既不敢細想又難以自拔:他的兒子前幾天死了。困擾老約納的除了悲傷,還有貧窮:他住在大車店里,甚至連給馬兒買燕麥的錢都沒有,只好忍著悲痛,出來拉活兒維持生計。一路上他拉了兩撥客人,但當他鼓起勇氣想要對他們講述自己的悲哀時,卻根本無人愿聽,之后他又轉向了自己的“階級兄弟”:打掃院落的仆人和同住大車店的青年,然而被再次無視。最終,他也只能對著自己的小馬傾訴苦楚[7]P268-274。

在這個作品里,契訶夫揭示了一個更加可悲的現實:“小人物”們不僅受到“老爺”們的欺壓,在這個群體中相互之間也缺乏理解與照顧。艱辛的生活早已把“小人物”們變得麻木,他們既不懂,也無力抗爭,反而為了保護自己,用冷漠筑起了一道道帶刺的墻。而這,才是整個時代的悲哀。

三.結語

只有笑,才能表達更深沉的哀怨,揭示奴性,才會讓人看清生命的尊嚴。契訶夫筆下“小人物”的種種性格缺陷,一言以蔽之,就是奴性。契訶夫曾說,人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尊嚴,要把奴性從自己身上一點一滴地擠出去[8]。同每一位人文主義作家一樣,契訶夫對“小人物”們自然是同情的,但是在給予他們同情的同時,更是用笑聲無情地鞭撻了早已扎根于他們心底的奴性,并渴望喚醒他們的尊嚴。契訶夫用幽默、深沉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小人物”的百態圖,他希望這幅畫能夠像一面鏡子,照出所有站在它面前的人,讓人們看清自己,使自己的靈魂變得清澈而自由。

參考文獻

[1]任光宣,張建華,余一中.俄羅斯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2]曹靖華.俄國文學史(上卷)[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3]Пушкин.А.С.Повест иБелкина:Избраннаяп роза.–СПб.:Азбука,Азб ука-Аттикус,2012.–320с.

[4][俄]契訶夫.契訶夫小說全集(第二卷)[M].汝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5][俄]契訶夫.契訶夫小說全集(第十卷)[M].汝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6]王加興,高艷娟.試論《胖子和瘦子》的對比手法[J].中國俄語教學,2009,02:65-67.

[7][俄]契訶夫.契訶夫小說全集(第四卷)[M].汝龍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8]Чехов А.П.Письмо Чехову М. П., апрель (не ранее5) 1879 г. Таганрог// Чехов А. П. Полное собрание сочинений и писем: В 30 т. Письма:В 12 т./АН СССР.Ин-тмировой лит.им.А.М. Горького. —М.:Наука,1974—1983.Т.1.Пи сьма,1875—1886.—М.: Наука

1974.—С.29—30.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契訶夫性格特點小人物
你熟悉“成長經典”嗎
變色龍
別讓道歉成為一種打擾
別讓歉意成為一種打擾
小人物
大人物和小人物
臺灣風云小人物
你想認識我嗎?
小人物的活法
契訶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