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017-10-09 22:49董莉榮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6年19期
關鍵詞:職能辦學服務

董莉榮

[摘要]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職能定位,開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上的新路徑,在兼顧三大職能的同時,積極拓展社會服務職能。地方高校要樹立主動服務社會的理念,完善社會服務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社會服務的形式,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服務社會,不僅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會認可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地方高校;職能;社會服務;威斯康星思想;地方經濟社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9-004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24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高等教育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地方高校應避免隨波逐流,要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職能定位,開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上的新路徑,在兼顧三大職能的同時,積極拓展社會服務職能,形成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實現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

一、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嬗變

19世紀前,由于受宗教腐朽思想和封建保守勢力的影響與控制,被狹小的校園“牢籠”禁錮,歐美各國封閉與落后的古典傳統教育在經歷了昔日的短暫輝煌之后幾乎遭遇滅頂之災。英國學者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的著述體現了這一時期的典型的教育思想。他認為,“大學應教授普遍性的知識,其功能是定位于升華普通人之靈魂。作為一種名副其實的博雅教育及智力訓練,其目的是培養有較高素質的社會紳士,引領社會文明化發展?!?/p>

19世紀初,自然科學上的發展帶來了高等教育的科學化。此時,德國教育部長威廉·馮·洪堡(Wilhelmvon Humboldt)創建了舉世聞名的柏林大學。在這里,他倡導教育和研究同步發展的“柏林大學模式”的辦學理念,強調研究與教學相統一的原則,實現了大學功能從崇尚高雅學術向注重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二元同步發展的轉變。

當柏林大學辦學模式傳人美國時,一向奉行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價值觀的美國人并沒有照抄照搬,全盤接受。美國在承襲柏林大學模式的同時,更加發展和完善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為了滿足獨立后美國經濟飛速發展對工農業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1862年國會頒布了《莫雷爾土地贈予法》。該法規定,聯邦政府向各州贈予一定數量的土地,每個州可以把出售該土地所得的資金用于資助建立農工學院,此后一大批贈地學院應運而生。威斯康星大學是該時期的成功典范。在任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期間,查理斯·范·海斯(Chades R.Van Hise)曾明確指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所州立大學,它必須充分考慮每一項社會職能的實際價值,換句話說,它的教學、科研、服務都應考慮到州的實際需要,大學為社會,州立大學要為州的經濟發展服務?!蓖箍敌谴髮W的辦學思想的精髓是視整個州為大學校園,將大學從遠離社會的“象牙塔”變成全州人的“智囊庫”和“社會服務站”。

威斯康星思想是美國實用主義價值觀的具體體現,同時也代表了美國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標志著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的正式確立,是高等學校職能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高等學校為社會服務的理念迅速傳播到大洋彼岸的歐洲、亞洲等世界各地。

“社會服務職能并不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它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產物,它也必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自身內涵?!痹谑澜缃洕涂茖W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和人才,大學的價值與作用日益凸顯出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作為現代大學的一項重要職能被確立下來。

二、地方高校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的理據

“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是有其歷史演變過程的,不同時期的高等學校實際完成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即使是在當代,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在承擔三大社會職能方面也是有所側重、不盡相同的?!钡胤礁咝5娘@著特點是其地方性。從地理位置方面來看,地方高校大多地處地級中心城市,依賴地方財政支持,其生存和發展與地方社會息息相關,基于地緣優勢,便于與地方社會互動發展;從職能方面來看,地方高校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解決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推動地方經濟和社會持續不斷發展的神圣使命;從其發展使命+-來看,地方高校應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項目,利用地區優勢和資源條件,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實現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

(一)直接服務地方成為地方高校的主要職能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給地方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廣大學子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好心愿催生了地方高校的如雨后春筍般的發展,地方高校也的確為當時的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加快了地方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地方高校僅靠增加學科專業、擴大招生規模的片面追求量化的辦學思路,在經歷了短暫的膨脹式的急劇發展之后,已經面臨著人才培養質量普遍下降,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實問題。同時,地方高校的先天不足——經費、資源不足等決定了其在承擔一些高精尖的重大研究項目方面幾乎是沒可能的。相反地,地方高??梢岳闷涞鼐墐瀯莺蛥^位資源,面向當地,積極投身于服務和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這是地方高校切實需要面對和研究的課題。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地區經濟要想在全球科技同步的大潮中領先,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誠然,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都離不開人才與教育。地方高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科技研發與創新為突破口,從社會的邊緣步入了地方經濟發展的中心,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新的經濟增長點。地方高校的生存、發展和價值實現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日益密切。在地方高校的三大職能中,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理應位居第一,成為地方高校的主要職能。地方高校在參與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利用其能夠直接服務地方的地緣優勢,找到與地方經濟建設的最佳契合點,這是地方高校職能發展的不二選擇。endprint

(二)社會服務能促進地方高校的科研與教學

地方高校的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教育科研經費的短缺一直是地方高校的心頭之痛。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地方高校的故步自封,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地方高校內大量的人才、智力和知識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達不到地方政府對其在地方經濟建設中應發揮作用的期許,地方政府不愿意積極撥款,地方高校的教育科研經費極度短缺。

強調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并不必然削弱地方高校的其他職能。相反地,強化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卻會對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大學教師放下架子,撲下身子,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把自己的教學、科研成果與社會服務相結合,這將不僅大大提高教師自身和地方高校的知名度,而且會促進人才的培養與科研的開展,同時使地方高校在辦學經費方面獲益多多,教學、科研條件大大改善。

地方高校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地迎合社會需求,結合地方實際,調整辦學方向、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和科研重心。按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大刀闊斧地砍去那些因為擴招而增加的脫離社會現實需要的專業,大力培植與地方支柱產業相對接的學科專業。針對地方對人才規格的特殊需求來培養對口人才,重視實踐教學,為地方社會的各行各業培養“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兼具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蒲泄ぷ鞯拈_展面向地方,注重應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這樣的社會服務勢必會促進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社會服務能提升地方高校辦學水平,促進地方高校在提供社會服務的同時獲得自身的發展

地方高校從成立之初起,就存在著不尊重辦學規律的錯誤思想,在辦學模式上模仿重點高校,辦學方向上迷失了自我,一味地跟風重點高校的理論研究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素質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用人單位很難招到不需培訓直接上崗的高素質員工;另一方面,對于很大一部分地方高校畢業生來說,畢業等于失業。人才培養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方高校的辦學水平,地方高校的持續發展遭遇瓶頸。地方高校很難在學術理論研究上與重點高校并駕齊驅,其唯一出路在于從橫向服務社會上突破制約地方高校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

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呈現出由“事業型”一元教育模式轉向多元化的趨勢。地方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和智力優勢,尋找和拓寬社會服務途徑與領域,用服務和貢獻地方社會來換取支持與發展,探索適合自身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特色,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從而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辦學水平?!吧鐣帐歉咝5闹匾毮?,也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高校自身在社會服務過程中也會得到提升和發展?!?/p>

三、地方高校當下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對策

地方高校如何更有效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是當下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應該共同關注的課題。從地方高校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地方高校要樹立主動服務社會的理念,完善社會服務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社會服務的形式,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一)地方高校應樹立主動服務地方的理念

從計劃經濟體制的影子中走出來的地方高校要破除自我封閉的思想,樹立“地方高校地方辦,地方高校為地方”的宗旨和理念,克服“不愿、不想、不敢、不能”的畏難情緒,積極了解當地市場需求,主動參與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作為地方高校的教師,科學研究方向要對接社會需求和市場缺口,發自內心地愿意與適應社會服務;開展社會服務時,要放下知識分子的清高與架子,積極并樂于參與其中;在將其研究成果推向社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時,要有敢于面向社會的勇氣與自信,努力去宣傳與推廣,將自己的智力成果貢獻給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

(二)地方高校應完善社會服務評價機制與激勵機制

地方高校要建立健全服務社會的機制,首先是要建立服務地方的系統而科學的項目管理和成果評價機制。設置相應的學術機構,該機構專門負責本校服務地方的科研工作的開展和科研項目的管理,推進服務地方的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評價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產生的社會效能和經濟效能,把握科研工作服務社會的大方向?!耙咽欠裢苿咏洕l展和社會進步,作為評價科研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把科研成果產業化、社會化作為衡量科研質量的重要標尺?!逼浯?,要有嚴格的教職員工考核與獎懲制度,完善社會服務的激勵機制。地方高校有必要明確規定和要求教職員工履行社會服務職責,并將其作為崗位聘任與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與評價標準之一。對于在社會服務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者給予獎勵,從而激勵更多優秀教師以更加積極的狀態投入為地方服務工作中。

(三)地方高校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要立足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走特色發展之路,培養有特色的應用型、服務性人才。學科專業設置方面,克服求全、滯后、趨同等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多元化需求,在整合傳統的基礎性學科專業的同時,增設一些突出應用性的學科專業,強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瞄準當地產業發展的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引入企業主體、利用社會資源,形成與當地企業、科研院所聯姻的社會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把課堂教學延伸到企業車間,充分利用當地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和上崗實習的機會,聯合培養人才。

(四)地方高校要不斷創新社會服務的形式

地方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服務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的、發展的、有所側重的。建立大學科技園,引導地方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三者相結合,為企業搭建項目孵化平臺;針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決策、宏觀發展戰略的制定提供優質的咨詢服務,為地方政府、企業搭建信息技術平臺;創建與企業的人力資源共享機制,鼓勵教師深入企業“掛職鍛煉”,聘請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職,開展對企業領導干部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為地方社會搭建開放的教育平臺;地方高校圖書館、實驗室、運動場館、科技中心、藝術中心向社會開放,搭建與地方社會的物質資源共享平臺;發掘、傳承和創新地方文化遺產與資源,努力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發揚光大地方文化搭建平臺。作為地方高校,不斷創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形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體系,既是地方高校的責任,亦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五)地方高校要積極尋求地方政府的支持

地方高校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地方高校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的辦學自主權要有地方政府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地方高校的辦學機制和社會服務機制,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實現需要有地方政府健全的法律指引;地方高校在人才引進、辦學資金的取得、稅收優惠等方面,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指導;地方高校與地方產業的“聯姻”,要有地方政府的牽線搭橋;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推介,有了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才能讓社會各界對地方高校有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推進。地方政府在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的開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協調、推動、激勵與引導作用。

總之,發揮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教育模式。地方高校利用自身優勢,主動服務社會,不僅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會認可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地方社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endprint

猜你喜歡
職能辦學服務
職能與功能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網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提升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中外合作辦學大有學問可作
對建國以來我軍履行對內職能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