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哈產能合作研究

2017-10-16 07:47
濰坊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哈國中哈一帶一路

李 穎

(新疆財經大學,烏魯木齊 830012)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哈產能合作研究

李 穎

(新疆財經大學,烏魯木齊 830012)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我國深化對外合作的偉大倡議,國際產能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抓手,也是實現我國從制造業大國發展為強國的必然選擇。結合國際產能轉移理論,中哈兩國具備堅實的產能合作的基礎,優勢互補的雙邊貿易提供了雙方產業聯系的緊密度與合作潛力,兩國之間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實施的多項產業政策具有很多契合點,目前在基礎設施、工業農業及金融領域的合作已初見成效,為進一步深化兩國產能合作,應構建中哈一體化組織,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等,研究中哈產能合作的過程與成效,以期為我國產能合作的長期深入開展提供參考。

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產業結構;產業政策

引言

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偉大構想,其目的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中東和中亞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分工體系,打通歐亞大陸形成新的生產網絡和消費市場,為歐亞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發展形成新的增長空間。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已進入務實合作階段,這種經濟背景下,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基礎設施、能源等領域合作范圍越來越大,中國有成功管理經驗和核心競爭力的產能,中哈兩國具有產業合作的基礎和優勢。國際產能合作是推進“一帶一路”的抓手,也是國家一項整體戰略,用此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加強和穩固兩國由于優勢互補形成的產業契合點,找尋產業合作更大的發展空間,既能凸顯中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又能為哈國現代化的工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產能合作的必要性

(一)國際產業轉移歷程和經驗

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形成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重新組合,以國際貿易及產業投資等方式將產能在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轉移。工業化國家有四次大的產業過剩及其向國際轉移的過程,這些歷史經驗對于我國的國際產能合作有著現實意義。美國在對國外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和資本投資時,涉及核心技術的高科技產業并沒有對外轉移。而日本將高耗能、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重化工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和拉美國家,將落后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等轉向亞洲四小龍(見表1)。最后一次主要是由亞洲“四小龍”轉向中國內地。中國是這次國際產業轉移中最大的受益國,促使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形成了世界加工廠。

通過產能轉移來消化過剩的產能是業已形成的共性規律。在全球范圍通過增加國際投資和產業內貿易轉移,從而消化國內產能過剩、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并向東道國注入本國技術模式、產業規范,以此來控制產業鏈,發達國家企圖通過長期固化這樣的分工模式來攫取高額利潤。通過表1,我們可知,在全球范圍內產能轉移業已形成兩種理論,即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形成的美國“比較優勢理論”和日本的“邊際產業理論”。

(二)國際產能合作必要性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兩次國際產能轉移,中國利用中端制造業調整和轉移的機遇,發展成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前兩次是主動承接世界產業結構轉移的“引進來”的產業合作,為了順應“一帶一路”的倡議,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是我國對外開放重大戰略抉擇。

2011-2015年間中國關于國際產能合作的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保持快速發展,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1456.7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8%,達到了歷史最高值。2015年中國首次躋身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強國的內在驅動力。分享中國發展機遇,搭中國經濟發展順風車,已經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識。在2016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總投資額是430億美元,占到總投資額的50%。

表2中,從投資數量上來看,向國外投資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2015年比2011年增幅是71%;從流量來看,投資金額增幅為95.14%;從存量來看,投資金額增幅為158.45%。

需要明確的是,中國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同上世紀發達國家的產能轉移有著本質區別,他們主要目的是通過轉移過剩產能來構建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而中國和合作國家是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贏基礎上,經濟共同發展所進行的技術合作,以中國有優勢的裝備制造業為主,并非是落后產能。將這些產能轉化為合作國家的生產能力,以刺激其市場需求,擴大經濟就業,加速其成為現代化工業國家,也可助推我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近年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能源類產品價格大幅下跌,以此造成哈國經濟發展艱難,國際產能合作就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渠道。對中國而言,國際產能合作也可促進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進而提升中國產業在全球核心競爭力,打造一個互利共贏的嶄新價值鏈體系。

中哈產能合作的現狀及成效

哈薩克斯坦是一個新興市場國家,其政治、經濟利益與中國息息相關。哈國獨立20多年以來,經濟規模翻了一番,但哈國基礎設施不完善,工業化產能落后,哈國迫切希望國際合作打開新市場,促其建成工業化國家。中國可以和哈國開展全方面的合作,提供包括資金,技術和人員及管理經驗等各方面的經濟支持,這就為中哈產能合作快速推進鋪平了道路。

(一)中哈產能合作戰略政策層面

中哈兩國按照各自國家在工業化中的不同進程,分別出臺和發布了關于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這些政策主要包括經濟發展中實現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和加強統籌規劃的指導原則,兩國政府從頂層設計了重點產業合作領域的投資、稅收、管理方面的優惠政策,為兩國在產業合作的對接與合作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見表3)。

(二)中哈產能合作基礎

1.經貿合作不斷深化

中哈兩國上世紀末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領域不斷擴展,雙邊貿易總額在2013年達到最高值223.6億美元(見圖1),2014-2016年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兩國貿易額較往年偏低,但我國仍然還是哈國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及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場(見表4)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合作,為中哈兩國雙邊貿易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中哈間的經貿合作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未來原油價格再度上漲之后,雙邊貿易額必將大幅提高。從投資關系來看,我國目前已經成為哈薩克斯坦第三大外資來源地。據哈薩克斯坦中央銀行統計,1993—2011年,我國對哈薩克斯坦投資累計57.51億美元,占哈吸引外資總量的3.92%。近年來,我國對哈投資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至2013年五年間,我國累計對哈直接投資225.7億美元。日益擴大的雙邊貿易表明中哈之間的經貿聯系增強,這為產業合作奠定了基礎。

2.產業合作條件

選擇產業合作的方向和模式,主要由國家雙邊貿易結構的特點來決定。從表5中看出,中國對哈國主要出口的產品是機械制造業和輕工方面,出口額占對哈國出口總額的90%以上。哈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涉及三個部門,即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的制成品。這占到對中國出口總額的90%以上。其中原油的出口比例更大些。

通過對表6分析,中哈兩國的雙邊貿易結構具有互補性和比較優勢的特點。初級產品方面,哈國具有極強的優勢。勞動及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中國處于比較優勢,符合中國要素稟賦的特點,哈國處于比較劣勢。隨著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需求日益增加,哈薩克斯坦處于劣勢或者說國際競爭力很弱。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在此類商品上正好形成了優勢互補。

分析以上可得出結論: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均有很強優勢的產品,且由于兩國產品的比較優勢各自不同,因此兩國具有較強的貿易互補性,哈國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相當薄弱。哈國獨立后,政府也意識到這種產業結構不合理,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但實施效果不是那么明顯。目前,哈國國民經濟中重工業仍然占重要地位,而輕工產業還是很薄弱,在世界經濟中是缺乏競爭力的。哈國的比較劣勢和中國的比較優勢之間就可以相互互補,中國的日用消費品在哈薩克斯坦很有市場,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鑒于此,開展兩國之間經濟范圍內的廣泛合作,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彌補哈方不足,同時可為中方提供廣闊的市場。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應向哈薩克斯坦大量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而從哈薩克斯坦大量進口初級產品。

國際產能合作的前提是合作國產業的互補,強調不同國家利用各自在技術、資本、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通過測算中哈兩國專業化系數和一致性系數、①此處借鑒Jorge等(2005)的方法計算專業化系數(CS)和一致性系數(CC),可用來衡量兩國產業競爭程度,如果兩國出口結構完全相同,兩個指標都為1;出口結構完全不同,則都為0。兩個指標越趨向于1表示產品競爭越激烈,越趨向于0表示產業互補性越高。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與互補系數,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是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提出的一種度量產業結構趨同的方法,相似系數通常介于0和1之間,相似系數等于1,說明兩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完全相同,相似系數為0,則說明兩個區域的產業結構完全不同。動態看,如果相似系數趨于上升,則產業結構趨于相同; 反之,則產業結構趨異。發現兩國產業互補性較強,產業發展差異不斷增大,合作潛力不斷提升(見表7)。

(三)中哈產能合作的成效

中哈產能合作有助于哈國經濟結構從單一到多元化發展,提高其就業率,從我國來說,帶動裝備轉移部分優質及富裕產能。在這個背景下,到目前為止,中哈兩國已經通過10次對話,收獲了9輪已結的項目清單,這其中包括50個項目,金額近300億美元。兩國政府就項目投資融資、產能合作規劃、簽證便利化、資源擔保問題等產能合作問題達成共識。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領域建設、工業與農業及金融等領域。(見表8)即將組建完成的中哈產能合作基金將以股權投資的方式支持中國企業進一步走出去。

三、中哈產能合作的機制構建

中哈產能合作應該是一個嶄新的全流程合作模式,它包括投資立項、建廠生產、產品銷售、配套服務在內,同時又涉及資金運作、項目操作、市場營銷、服務設施等眾多環節,方方面面都要落到實處,否則會影響雙方的合作效果,而從戰略層面來說,要盡可能地發揮機制的統籌協調作用,按項目輕重緩急排序,推動重點項目著力實施,使兩國人民共享產能合作的成果。當然還應該多方位考慮細節問題,比如項目資金到位、商務人員辦理簽證及勞務人員許可等,這樣可以營造更好的合作空間。

(一)構建以產能合作為核心的中哈一體化組織

中哈兩國有著互為優勢的產業結構,合作平臺廣闊,前景樂觀。為了打造雙方長期合作、互利共贏的機制,兩國應該建立以產能為核心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目前中哈產能合作建設一體化組織條件尚不完全成熟,我國在雙方合作中要發揮主導性作用,可以在條件成熟區域建立中哈國際合作先導示范區。比如以新疆的“三基地”、“五中心”和“十進出口區”,將其建設為集交通樞紐、貿易物流、醫療服務和科技衛生為一體的中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1.建成中哈產能合作的加工貿易示范基地。以塔城、和豐、烏蘇、沙灣、托里、額敏6個加工園區為依托,建設一個以中哈雙方互相提供市場和資源,匯合農副產品、服裝、礦產品、環保能源、健康材料等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加工貿易型產業體系。

2.建成中哈互市貿易的國際物流示范基地。巴克圖作為國家一類陸路口岸,作為率先垂范,依據雙方有貿易往來的市場需求,從而建立口岸貿易區,用終端信息網絡來推進物流標準化與信息化,形成以大型一體的保稅物流中心和公用型保稅倉庫等多層次口岸保稅物流服務體系。

3.建成中哈邊境自由旅游與休閑養生示范基地。中哈兩國政府可以共同定義一個區域,游客憑有效證件可以在此區域自由出入,由其自由貿易和旅游,將其建設成為區域內放開,并進行一定管理,可以實現旅游自由,以點到面的中哈國際旅游合作區。

(二)建立高效的產能合作協調機制

我國應加強與哈國多層次的協調機制,不僅是有關投資、貿易等經濟政策的協調,還包括兩國相關部門、企業之間業務協調等。協調機制的建立可以搭建一個合作的平臺,提高合作效率。

1.雙方政府間應根據備案錄建立三個方面的工作機制,合作委員會、秘書處和項目對接,并在鋼鐵、有色金屬、平板玻璃、煉油、汽車等7個合作領域設立由行業協會牽頭的工作組。兩國應該盡快簽訂最新的中哈投資保護協議(原有的投資協定已不能滿足雙邊產能合作的需要),有助于中哈兩國經濟結構的升級合作。通過兩國領導人定期會晤等經濟外交機制的作用,使雙方領導人在共建產能合作方面達成的共識。兩國相關部門之間也可以建立互通信息、聯合辦理業務的平臺。

2.我國應為中哈產能合作制定相配套的政策指導和服務機制。一般來說,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投資成本高,風險大,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項目成本,降低項目風險,提高項目利潤。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的各項政策有明確的方向性、對于國際產能合作指導性強,但結合部門和地方的具體情況來看,還是有所欠缺。只有從實際著手深入研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將政策落實,發揮其應有的效果。中哈產能合作的項目可以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的減免或抵減,虧損彌補及結轉、延期納稅等,對關稅優惠方面可以給予采用中國加工的產品的進口的關稅減免優惠,或只征進口環節增值稅。對于中哈產能合作的項目,政府應成立相關組織對投資企業業務指導和分析,以便各投資企業進行相應的市場調查和評估。對有利于國際市場開拓的中介公司給予鼓勵和資助,以便于進行法律服務和管理培訓,更好地使中國公司順利進入哈國市場。

(三)中哈產能合作應推動企業發展

我國企業可以在哈產能合作中增強核心競爭,推動技術創新、加速企業轉型、升級經濟結構,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成以技術為主導的質量型和效益型產業。在合作過程中,不只是向哈國投入資金及技術,我國也可以引入哈國的資金、設備、人才和技術,從而推動企業經濟發展和外貿增長。

1.企業在產能合作中,要對投資項目進行項目前的風險評估和執行過程中的成本管理,綜合分析產能出口或產能轉移是否獲得利益,以便控制好投資風險。當然企業應加大對自身的宣傳力度,增強企業自身的國際知名度和產品競爭機制建設,并與哈國企業之間建立信用評級機制,從企業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等多用度來考核企業,從而選擇有效地化解風險。

2.我國企業在產能合作中作為重要的投資主體,應當積極主動地履行社會義務。企業要把依法納稅作為企業的基本要求和回報當地社會的社會責任;還要善于處理我國與哈國企業工會團體及員工的利益關系,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培養相關領域的管理和技術專業人才;再有還要關注哈國的生態環保問題,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履行環保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盈利和環保的雙贏。

(四)中哈產能合作應推動金融支持及基金作用

中哈兩國中央銀行應盡快簽訂金融合作協議以便于合作中貿易開展,我國中央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應結合地區邊貿實際,加強與哈國對口部門的配合和交流,為兩國貿易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可操作項目運行平臺。中央銀行可以要求商業銀行積極與哈國邊境地區商業銀行建立代理行關系,開通直接結算渠道,建立暢通的銀行網絡系統。銀行還可以提供多方面金融支持,包括給予項目政策上支持,針對開發項目給一定的啟動資金和優惠貸款。比如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和各大商業金融機構的政府優惠貸款。中資的各種金融機構在哈國可以布局網點,為中國企業在哈國投資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再有突出基金作用,根據框架協議,絲路基金建立了中哈產能合作專項基金,共出資20億美元,重點支持中哈產能合作及相關領域的項目投資。項目基金支持的投資項目由雙方共同推薦,中哈雙方負責各方利益協調和各國相關優惠政策,確保項目落實。

結語

在全球經濟進行調整的大背景下,中哈兩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兩國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開展利益共享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實現務實共贏的產業合作關鍵。優勢互補的雙邊貿易是兩國產業合作的核心,也是深化產能合作的條件和選擇的方向。兩國產業政策的對接為兩國政府對產業合作進行調控和指導創造了良好平臺。以此推進產業鏈及關聯產業發展,提高附加值,做大利潤空間。推動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提升競爭力。對哈國來說,與中方的產能合作,有利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經濟結構升級與改造,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在合作過程中應構建中哈一體化組織,建立高效的產能合作協調機制,推動企業發展、發揮金融支持及基金作用。發達國家的產能合作模式只能參考不能復制,因此,中哈產能合作要跟隨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腳步,杜絕一成不變的惰性思維,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中哈產能合作只是“一帶一路”倡議中間的一環,以中哈產能合作為模板,開辟通向歐亞的產能合作的樞紐至關重要,有了一個成熟的合作模式,其他國家才能看到“一帶一路”倡議的真正好處。

[1]潘悅.國際產業轉移的四次浪潮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2,(10).

[2]卓麗洪,賀俊,黃陽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外產能合作新格局研究[J].經濟研究,2015,(10):175-179.

[3]吳頻.中國企業“走出去”與開展國際產能合作[J].對外經貿實務,2015,(5).

[4]劉瑞,高峰.“一帶一路”戰略的區位路徑選擇與化解傳統產業產能過剩[J].社會科學研究,2016,(1):45-56. [5]韓爽.絲綢之路經濟帶視域下中哈產業耦合與發展空間評論[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5,(6).

[6]方創琳,何倫志,王巖.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哈薩克斯坦國際合作示范區建設的戰略思路與重點[J].干旱區地理,2016,(9).

[7]張洪,梁松.共生理論視角下國際產能合作模式探析與機制構建[J].宏觀經濟研究,2015,(12).

[8] 夏先良.構筑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J].中國經貿,2015,(11).

Abstract:“Belt and Road Initiative"is a newera ofthe newstrategic concept todeep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nd to promote the capacity of this strateg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realizing the development,from the manufacturingindustrytothe bigcountryi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production theory,China and Kazakhstan both have the capacity of solid bilateral cooperation,trade complementary provides compactness and potential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industrial association.At present,we have 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the infrastructure,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and to further deepen bilateral cooper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we should establish the effici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process and effect,conduc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d Kazakhstan capacityto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our long-termcooperation.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capacity;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industrial policy

責任編輯:王玲玲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in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LI Ying
(School of Sino-Asian Economic and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Urumqi 830012,China)

F114.4

A

1671-4288(2017)04-0023-05

2017-04-27

李 穎(1973-),女,浙江慈溪人,新疆財經大學中亞經貿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

猜你喜歡
哈國中哈一帶一路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術及標準對比
弘揚睦鄰精神 共建繁榮之路
——寫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際
哈薩克斯坦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度
哈薩克斯坦有人反對姑娘嫁給中國人
Китай и Казахстан проработают возможность для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研究
——基于“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