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四重奏(之三)

2017-10-16 18:15王安憶
北京文學 2017年10期
關鍵詞:曼哈頓圖書館

王安憶

四、公共圖書館

紐約公共圖書館中文藏書最多的是法拉盛,一次性借書數量五十本,期限三周,如需延續,電話或者網上重啟借閱周期,否則,按每本每日七十五美分繳納罰金。倘若需要的書正在借閱中,可以登記預約,一旦還回,立即通知。在書店看到有一位新起的尼泊爾女作家的小說,放在迎門的案上,說明正在熱賣中。翻閱前言介紹,所寫多是告別本土、遷居異鄉的故事,屬“離散”題材,最近一本書名即《離開的與留下的》?!半x散”即是知識界的議題,同時也為出版人視作商機。圖書館架上搜尋未果,便到柜臺查詢,被告知館內共有三本,全部外借,預約者已排起長隊,我排在第二十一位??梢姵鲞@位作家受歡迎程度,亦可見法拉盛也聚集有尼泊爾移民社群。身在客地,總是格外向往故鄉的人和事。

多少有一點遺憾,沒有發現哪一位中國作家明顯受到關注。法拉盛圖書館找到一本哈金的新作,短篇小說集《GOOD FALL》,是他頭一回自譯中文,故事都以法拉盛為背景,其中有一個上世紀80年代滯留不歸的中國教授,尤其生動。哈金的敘事誠懇老實,難免拘泥,這一篇,卻很釋放,輻射出多重意味。但哈金的熱潮似乎過去了,暫時沒有新人替代,只在賓州火車站,看到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的英譯本,列在最新出版的案上。每每走進書店,本能地就要尋找中國書籍,結果都不怎么樣。在西岸斯坦福大學所在小城POLO ALTO,街上有一爿書店,名叫“鈴鐺”,至今已經七十五年歷史。老板很親切,問有沒有關于中國的書,引到一具古典風格玻璃門書櫥跟前,顯然,櫥里所納都是珍藏,帶有經院氣息的典籍,布面和皮面,燙金鑲銀,書脊或做成竹節,包銅的四角。其中果然有三本中國的書:一本蒲松齡《聊齋》。一本宋詩。第三本倒是現代文論,研究的人物卻很陌生,憑譯音回來查《辭?!?,原來是“申不害”,又名申子,占有詞條兩項。釋為“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之一”,思想與商鞅相近,主張吏治、君權。一為鄭國人,相韓昭侯;一是衛國人,事秦孝公,各奉其主,不能合力治天下,所以又都不出謀士的身家性命。是因為商鞅有“變法”之舉,名見經傳,日后成為顯學,而申不害僅以筆墨存世,又有流失,于是沒入寂寂。這個外國人是誰呢?由什么人領上這偏鋒小道,卻寫下皇皇巨著,又有什么人讀呢?把書還給老板,看他小心放回,鎖上櫥門。我想他壓根兒不會知道申不害是什么人,甚至不一定去過中國,這本書對他可謂天書,但這邂逅里總有一點機緣的關系,也許,也許終有一天,會有什么發生。

從書店架上看,中國文史哲類的譯本,連同關于中國的書籍,一并蹤跡難覓。上一回來紐約在2007年,尚可見到古今歷史、社會運動、個人命運的書寫。記得有一本關于收養中國嬰兒的小說,放在新書推薦的顯眼位置。收養中國嬰兒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陣風,且又合乎“身份認同”這一哲學命題。這一回,中國的話題在另一路,就是財富。紐約大學書店的新書推薦里,有一本《中國財富女孩》,出自新加坡作家筆下,同樣的故事,他已經寫過幾本,顯然是有特別的興趣。從法拉盛圖書館借出一本,稍事瀏覽,情節約摸來自網絡流傳,一句話——“土豪金”。這一位,以及其他亞州國家作者的虛構和非虛構,無一二致,都用英語寫作。和我們相反,美國讀者更傾向本國語的閱讀,而對譯文不熱情。這一年得普利策獎的書名《同情者》,作者是越南裔,姓“阮”?!叭睢毙赵谟⒄Z中有特別的發音,而他特立獨行,堅持以越南語注音姓名,我以為是一個抵抗,抵抗語言的霸權主義,可他不也是用英語寫作的嗎?三月里,專去愛荷華看望聶華苓,小城書店張貼著印度裔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大幅宣傳海報,推廣她的新作。裘帕·拉希莉的小說,中國大陸幾乎有一本翻一本出一本:《疾病解說者》《同名人》《不適之地》,多描寫移民生活異域的困頓。她出生英國,定居美國,英語是她的母語。印度上層社會以英文為書寫語言,這是印度作家遠比中國作家更進入美國文學視野的原因之一。

法拉盛圖書館畢竟路遠,借和還都不方便,據說法拉盛與曼哈頓唐人街同屬一個圖書館系統,互通有無,于是試著去一回。圖書館在一排騎樓底下,左右有《世界日報》和中文書店,但這個設于華埠心臟位置的利民機構卻無中國職員,就談不上鄉情,態度很是絕然——不可以!借書證也不可兼用,需重新辦理。上下環顧,見占地狹小,藏書也有限,以報章雜志、兒童圖書為主要,就放棄了,另謀他途。

還是得高中協助,推薦曼哈頓公共圖書館,中文藏書居紐約第二,又有一位來自臺灣的館員張先生,與他相熟。就這樣,去到42街的曼哈頓圖書館。填寫申請表格時候,張先生發現我與他是同年同月生人,倘追溯生平來歷,則可牽連出一長段近代歷史:國共內戰,一去一留,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拉開冷戰帷幕……至此,兩岸三通,對話頻仍,往來稠密。但如張先生這樣,早年來美,對“鐵幕”后的社會主義中國懷有頗多好奇,每每借書還書,都請求稍留一時,等他下班,一起用個茶點。附近面包房買了茶和蛋糕,就走到圖書館樓下綠地。前面說過,從樓上窗戶看去,最美春景。柳絲飄拂中,尋找一張空桌,坐下來,沐在陽光里。就有些像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張先生接待過許多大陸圖書館業的代表團,一一報出姓名職務,有我們認識的,便問一番近況,托帶個好,隨即又生羞怯,恐怕對方并不記得了。他對上海這地方抱特別的好奇,在他成長的年代,隔時空距離,上海還在“東方魔都”的傳聞中。他問這問那,像個孩子似的,有一個問題是,滬語“赤佬”指什么?又有一個問題,“白相人”是什么人?這兩個名詞顯然來自舊上海灘的社會小說、黑幫電影,作為一個上海人,視作常識,但解釋起來相當費口舌。并且,后來,向多方證實,都說我大錯,誤導了臺灣同胞。endprint

張先生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有一回,他猶疑地從褲袋掏出一頁紙,是他寫作的文章,與我分享。文章寫某一日帶孩子去面包房買早餐,一路的感想,大約的意思是,青春逝去,對愛欲的熱情平息,波停流止,但日常生活則回報另一種人生的曠意,接近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婚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曼哈頓圖書館的中文藏書,只在法拉盛十之一二,書架與書籍的整齊也看得出流轉較為有限。進書的挑選則有些雜,港臺版的新武俠占去一架,出借率最高。第二大類可能就是政治要人的傳記,敏感事件記錄。余下的有現代小說、翻譯文學,翻譯文學以日本為多,多來自臺灣圖書進出口公司,很明顯,日治五十年,影響猶在。張先生特別介紹我一位姜貴作家,夏志清教授所著《中國文學史》中,有兩張陌生面孔,一是張愛玲,為其單立一章,長達三十八頁;另就是姜貴,附錄之三即“姜貴的兩部小說”。姜貴出生1908年,早于張愛玲的1921年,為十三歲之長,但比較“出名要早”的后者,卻是晚生代了。代表作《旋風》出世,正在張愛玲行將收梢的《秧歌》和《赤地之戀》,時間50年代上半葉,首尾銜接。兩個陌生人所寫題材與格調都大相徑庭。張愛玲的故事多發生滬港都會,姜貴則深入腹地村鎮。前者筆下的倫理關系男女言情,雖有鴛鴦蝴蝶遺韻,但在我看,更是接近簡·奧斯汀一系的英國敘事傳統。后者承脈中國章回小說,進而接入民國社會派。張愛玲已然彰明天下,世人皆知,成一代風潮,姜貴卻還屏蔽于文學史影地里?!缎L》寫的是上世紀初,國內革命時期,中原地區,士紳社會在黨派劃分中裂變,重新調整階級,演繹出又一輪悲歡離合,其實可算作《白鹿原》同一題材,但立場有異,不合新文學潮流,便排除在視野之外了。

曼哈頓公共圖書館街對過就是紐約圖書館,皇宮神廟式的建筑,立在當年水庫的基座,體現出人類文字初始誕生時代,對知識的仰望。一百多年前,紐約三大家族,一個出資,兩個捐贈收藏,對全體市民開放,以資料查檢為專項。我最感興趣的是館內有住市作家計劃,向世界公認的一流作家提供,莫言要來申請,一定會予批準。張先生帶我們在大堂咖啡座聊天,一名黑人保安遠遠看見,撲將過來,熱烈握手擁抱。保安曾在曼哈頓圖書館服務,一度同事,某個平安夜里,二人值勤,合力捕捉一名小賊。那宵小更可能是無家可歸者,取暖喝水,順點外快,并無掙脫反抗之意,沒有發生好萊塢電影追殺一幕,輕松得手。但時間特別,想一想,人人合家團圓,慶祝圣誕,唯他們形影相吊,樓上樓下梭巡,就有袍澤之誼。圖書館的咖啡真不怎么樣,但因是知識的殿堂,其他瑣細都可忽略不計。

曼哈頓圖書館的借書證,同時還通行于杰弗遜圖書館。杰弗遜圖書館是在去往切爾西的途中發現。切爾西市場在廢棄的火車站建成,日用服飾、生熟食品,終日人頭擠擠。我們常去購買海鮮蔬果,沿途景觀不錯,距離又在步行可達。杰弗遜圖書館——紅磚外墻,形制仿佛城堡,走進去,石階環內壁盤旋,地下室涼森森的,四圍合攏,有一股幽閉的氣氛。上到二三層,天光照耀,豁然開朗??撮_窗的闊大,框架的開合結構,很明顯,材料、工藝以及用途都是現代的。猜想從修道院改造,后來知道,原先是一座女子監獄。想來也對,兩者都有禁欲的用意??催@些舊跡,紐約的市區在擴大,地上物堆累疊加,時不時的,露出草創的斧斫。

杰弗遜圖書館藏書有限,中文書只有垂直的貼邊一溜,總起來不超出五十本,但是,至少我們遇見過一名說漢語的中國館員。如曼哈頓圖書館,除張先生外,兒童部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館員,亞洲部的一名年輕中國女孩,已經不會說漢語。我倒喜歡去杰弗遜圖書館,喜歡它的清靜。書架圍繞一周,中間沙發茶幾,側廳又有幾架書幾張桌,面向街道,光線更充沛明亮。從窗里望出去,看行人在路上徐徐地走,像是世界上任何一角街景,有著同情同理的生活。

很快,曼哈頓圖書館的中文文學書快被我借完了,回家的日子也將到了。有一回,借書中有一本日本當代女作家櫻木紫乃的小說《玻璃蘆葦》,在那里,我得知不少日本新生代作家,還有一位湊佳苗。不是嗎?在國內,我大約不會讀她們的,對于我,她們太年輕了?!恫AJ葦》的情節,我很快想不起來了,卻特別記得書中夾著借書單和一張參觀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門票,不知道為什么我會對它們那么感興趣。從借書單和門票看,借書和看教堂的日子相差一天,先借了書,次日又去參觀教堂。兩地相距幾條街,抬腿即可到達,為何要分兩次,而不是一次進行?而且,看起來是獨自一人。這個中國女子,我想那一定是女性,櫻木紫乃的讀者往往是年輕女性,這個女子,居住曼哈頓,借書證必須出示紐約住址才可辦理,所以不會是游客。她在中城活動,借書、看教堂、漫步行走,給我的印象,有一種寂寞,又有一種悠閑。熙攘的人群中,有一張中國人的臉,就是她的。

后來,受布魯克林公共圖書館之約,去那里講座。操持講座事務的是一位上海先生,不期然地,組織一場“上海同鄉會”,將滬籍的館員和朋友聚于一堂,晚上的聽眾,也以他們為主。布魯克林圖書館所居位置非常顯要,立于高地,正對當年格蘭特軍隊開進布魯克林的方向,仿佛一座凱旋門。美國圖書館,我以為是依著歐洲對古老的亞述王朝、埃及、羅馬圖書館的遙望,人從上帝手里獲得的神權象征,所以是如圣殿一般。波士頓圖書館也是,大教堂一般的拱頂、廊柱、壁畫、雕飾。在布魯克林圖書館,崇高輝煌集中表現在大門。我們去的時候,正值向晚,太陽走到西邊,直射東面,與門上的金徽交相互映,照得睜不開眼,真好像上諭下達的一刻。神圣威懾在門內頓時化為世俗,民主共和。區格與裝潢以實用為主,就十分簡潔,屬現代主義的點、線、面結構。圖書館的業務,延展到整個社區服務,咨詢、注冊、申請援助、發放簽證表格,接近中國的派出所。大小客室免費使用,只需事前預約,我們“上海同鄉會”的聚所,就是早幾日登記,分得一間,用時兩個鐘點。

我在紐約大學的職員證,可使用紐約任何一所大學的圖書館。紐約大學的圖書館是一幢現代建筑,中庭挑空,直通玻璃穹頂?,F代建筑材料密度大硬度高,于是四處反光。底層側廳供輪展用,去的那日展題為“紐約大學出版社歷史”。東亞部在十層,主要為日、韓、中,文獻典籍,日本居多。哥倫比亞大學藏書甚巨,遠超過紐大,專有東亞一館,館長是中國大陸學者,復旦大學畢業生,通鄉人之款曲,亮出兩件鎮館之寶。一是清代玉板書,板上刻漢滿文字,描金,共完整十二片;二是一面義和團旗,家常棉布,作坊的染工,縫納亦莊戶人針黹,可見得民間起兵本性。大學圖書館是廟堂級別,我要讀的小說究竟是俗物。記得上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學住校,幾乎將架上推理小說讀盡。后來和館長吃飯聊天,館長笑問:你知道讀推理小說的多是什么人?我說不知道。他說:理工科學生??刹皇?,本格派推理差不多涉及結構工程;藥物殺人案屬化學;犯罪痕跡則牽扯材料力學、生物基因等等,如此愛好似乎有違人文學科里的思想精神??墒?,兇殺案里也有人情世故,最普遍的最激烈,我要的就是這個。在紐約半年,我從未去大學圖書館借閱,而是享用市民服務的公共圖書館,在那里,藏著小說寫作者的秘笈——一顆平常心。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王 童endprint

猜你喜歡
曼哈頓圖書館
咋回事
高雄懸日
圖書館
氣味圖書館
歡迎到圖書館做客
去圖書館
曼哈頓中國城失火一人死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