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中國“硅谷”
——中關村的開始

2017-10-18 09:24賈春旺
北京觀察 2017年9期
關鍵詞:海淀海淀區硅谷

文 賈春旺

打造中國“硅谷”
——中關村的開始

文 賈春旺

20世紀80年代初,海淀區的高校、科研單位高度集中,知識分子成堆,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多,但知識分子有勁兒使不出,科研成果也少有人用。當時海淀區的農村經濟相對較好,但人才短缺,技術水平也不高。兩者之間缺乏有效的資源對接。于是,我們海淀區委區政府遵照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要求,開始著手利用海淀的人才資源優勢,尋找出路,改革創新,發展經濟。

選擇和出路

從哪里著手呢?大家都看到了海淀區的獨特優勢,一致認為應該走科技發展這條路,用科學技術武裝老企業、創辦新企業。我們當時瞄準的目標是美國的硅谷:在海淀建設一個類似于美國硅谷的高新技術區,探索一條經濟和科學技術共同發展的道路。

1978年,中央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廣大知識分子受到極大鼓舞,渴望把在學校和實驗室里多年積累下來的成果運用到實踐中去,用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術來推動經濟發展,許多人愿意出來創辦企業搞活經濟,更好地為社會做貢獻。這種要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運用到生產實踐中來、轉化成為生產力的愿望,正是我們所想、所需的強大力量,于是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這些單位的科技人才,只要有人愿意組建公司將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運用到生產中,我們就千方百計給予支持?!八耐ü尽钡膭撧k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到海淀區委工作以后,只要得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人才有這方面的想法,就主動找上門去。清華畢業生印甫盛、劉菊芬兩位就是代表。我晚上騎自行車到他們家,跟他們商量辦企業。經過長談,發現大家的想法比較一致,回去后我就給他們尋找合作對象,找辦公司的地方,找愿意投資的對象。最后,選擇了四季青鄉,因為當時四季青鄉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干部思想比較解放,工作能力也相對較強。我把這個想法與四季青鄉的干部們一說,他們都很積極、躍躍欲試。于是,四季青鄉出了一些資金,在中關村拿出了一點房子作為經營場所,取四季青鄉第一個字“四”加上寓意通達美好之意的“通”,“四通公司”就這樣創辦起來了?!八耐ü尽眲摻ê?,發展很快,影響不小。

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像四通公司這樣的企業在海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形成了最初的中關村一條街,也是中國“硅谷”的開始,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推動雙方資源對接的過程中,政府起的作用,就是給雙方牽線搭橋,同時盡可能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我們也樂意去做這個“紅娘”,因為科研成果變成生產力,知識分子與工農業生產相結合,不僅推動了海淀經濟的發展,也活躍了整個社會經濟和城鄉人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初衷。

我們的工作得到了北京市委領導的大力支持。市領導要求海淀在原有基礎上利用優勢,大膽改革,為全市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做出貢獻。海淀區的老同志——原區委書記張還吾等領導,對我們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主動介紹情況,幫助解決困難。所以,我真切地感受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確確實實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這是海淀工作,也是創建中國“硅谷”有一個良好開端的根本原因。

困難和質疑

創辦中關村一條街,困難很多。一是認識不一致,輿論壓力不小。在當時的環境下,雖然年輕的知識分子很有創業積極性,但當時社會上一些人受傳統觀念影響,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的領導也不支持,認為出來搞科技開發辦企業的人并非本單位的人才,他們不安心本單位的教學和科研,是自己要出來賺錢,是自私自利,甚至說要組織處理,開除他們黨籍等等。對此,我們對這些知識分子堅決支持,認為他們的行動符合中央精神,是改革之舉,并表示如果只是因為知識分子出來搞科技開發就被開除黨籍,那人事關系轉到海淀后,我們就重新發展他入黨,而且黨齡還連續計算。二是缺少資金。要辦科技企業,把科研成果變成生產力,要開發產品,沒有資金是不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識分子沒有錢,怎么辦?海淀區只能通過區辦企業、鄉政府給予一定支持,其余只能幫助聯系銀行貸款。三是稅收比較高。對一些小規模的企業而言,前期投入資金沒有那么充足,不少公司通過小本經營有了一些收入,可因為稅收偏高,一時仍難以承受。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們就責成稅務部門開展調研,研究如何從稅收政策上對這些企業給予支持,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普遍面臨的發展難題。

總之,辦科技開發企業,過去沒有過,這是改革開放中的新生事物,當時沒有、也不可能有明確的政策規定。面對這樣多的問題和困難,為了發展海淀區的經濟、改善海淀區人民的生活,給創辦中國“硅谷”打下一個最初的基礎,我們只能堅持“服務”的宗旨和改革的大方向,利用現有的政策和爭取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具體問題具體解決。而且為了不妨礙企業的正常經營,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我們也力求便捷高效。對一般的具體問題,通常是我和段柄仁、邵干坤開碰頭會,研究確定解決辦法,先干起來,隨后在開會時再向其他同志進行通報;對重要的問題,該上區長辦公會或者區委常委會的,按規矩辦。當時如果凡事都要上會研究,時間上不允許,也會耽誤企業的發展。

新生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質疑的聲音也不可避免。對這些質疑之聲,我們很重視,一方面及時做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另一方面對出現的問題也認真進行改正,但對新生事物首先是要理直氣壯地支持,決不能一棍子打死。工作中,我們既回應了質疑,又解除了企業的后顧之憂,使得這些質疑的聲音沒有能阻止中關村的改革發展。至于前面提到的開除黨籍之事,實際上也并沒有發生過。

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質疑,中央和北京市都很重視,專門派調查組進行調查,且對創辦科技企業、對中關村一條街的發展給予了很大支持。小平同志說,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改革過程中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大家都出于公心,出發點都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為了國家發展,沒有任何私心私利,就沒有什么可擔心的。當時,面對否定中關村改革的聲音,時任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同志的態度很明確:中關村一條街是新生事物,新生事物不可能沒有問題。不能因為有不足,就一棍子打死,要保護,要支持。

創建民辦大學

海淀區在八十年代初期,還有一個改革的重要成果,就是創辦了一所民辦大學,現在這所學校發展得很好,已更名為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城市學院的前身叫海淀走讀大學。當時,北京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學生數量不多,教師資源相對過剩,但由于上大學的門檻較高,高等院校很集中的海淀也有許多年輕人沒學可上,特別是那些上山下鄉后剛剛回城的青年,包括當時一些教授、研究員的孩子,經過短時間復習很難達到分數要求,但他們中間不乏優秀的有志青年。我們應當創造條件讓他們上大學,為海淀和國家多培養人才。

針對這種情況,在清華大學教師付正泰等人的奔走聯絡下,我們創辦了一所民辦公助的走讀大學——海淀走讀大學,把在海淀的高校教師資源充分利用起來,請他們來走讀大學任教。海淀走讀大學創辦初期,得到了位于海淀的高校領導的支持,成立了董事會,北京大學黨委書記向子明,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騰霄,清華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劉達這些老領導和我都是董事,付正泰任校長。學校創辦之初,條件很艱苦,沒有教室,就借用小學教室;沒有宿舍,只能實行走讀。但是,有了這些名校師資的支持,這所民辦大學很快成長起來,現在已經成為民辦大學的一面旗幟,目前在校學生有2萬余人。海淀走讀大學的創辦,不僅解決了當時年輕人對知識的渴求,也為中關村乃至北京市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支持和引導

在早期中關村的發展過程中,知識分子出來搞科技開發、民辦教育遇到的問題很多,主要是合作對象、資金、場地、政策、稅收等方面的問題,當時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支持”和“引導”,千方百計幫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中關村的改革創新,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努力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為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積極貢獻。這也是我們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和歷史使命。正是懷著這樣一種抱負,工作中我們沒有私心雜念,一心一意謀求發展。只要能幫助企業、學校解決了問題,克服了困難,企業發展起來了,學生有大學上了,我們就感到自己盡到了責任,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就覺得高興。當年,我跟段柄仁、邵干坤同志在工作過程中經常開碰頭會,三個人很默契。我是學理工科的,段柄仁是北大中文系畢業,邵干坤是實干起家的,山東人,十幾歲到北京打拼,直到當上四季青公社的黨委書記,后又調到區里當副區長,實際工作經驗非常豐富。我們三個人各有所長,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所以辦事效率非常高。那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出來搞科技開發辦企業的來找我們,推門就進,來就是談事情,談完了就走人,回去就干,不存在請客吃飯的問題。包括我到海淀區工作和離開海淀,到市里和離開北京市等等,都沒有什么接風和送行。如今在與一些業已成名的企業家聊天時,大家都不約而同提到和懷念當時的政企關系、干群關系。

回顧和展望

回顧中關村發展的幾十年,有很多值得總結:

第一,改革發展是永恒的主題。沒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沒有改革開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沒有中關村,我們這些人也沒有那種勇氣和干勁。中關村的改革發展,離不開中央和北京市各級領導的關心,沒有領導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僅靠海淀區的力量想要打破體制的束縛是不可能的。黨和國家正確的方針政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了生產力。中關村之所以能有后來那樣快的發展,我覺得首先應歸功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政府在推動創新方面應該做的,就是要制定政策,解決困難,搞好服務,提供人才,加強引導。當時,海淀區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把科技資源和社會資本有效地結合起來,使知識分子和他們的科研成果走出了實驗室,走向了社會,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互相推動之路。

第二,科技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小平同志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中關村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F在北京的經濟增量中,中關村以及后來的科技實驗區的貢獻就占了較大比例。中關村的發展壯大,得益于海淀區獨特的優勢,走出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創建之初,我們就瞄準了美國的硅谷?,F在的中關村正向著更加現代、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必將在搶占世界科技創新前沿、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三,理想信念是發展動力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直以來,我們把強國富民作為奮斗的目標,具體到中關村的創建過程中,當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改革,求發展,找出路,使海淀變得更好,為高等院校和科學院提供更好的服務,推動海淀乃至北京經濟社會的發展。堅定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就會產生不竭的動力,就能解放思想,敢于擔當,就會艱苦奮斗,廉潔奉公。中關村在初創和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所幸的是,我們廣大干部能堅定理想信念,團結一致向前看,在克服困難中前進。

當初,我們的目標就很清楚,不是只搞電子一條街,不能滿足于技工貿結合,而是要在這塊中國科技教育最集中的地區打造中國的“硅谷”,使中關村成為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如今,這一目標正在逐步成為現實。三十多年來,海淀區和中關村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作為初創階段的人,我們做了那個時代該做的事情,我真誠地希望中關村能夠始終牢記歷史,不忘初心,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繼續努力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北京市委原常委、海淀區委原書記

責任編輯 郭隆

猜你喜歡
海淀海淀區硅谷
父愛如山
眾籌式研究實踐:推進少先隊活動課程教研的“海淀探索”
直播帶貨商業模式何以讓硅谷心動?
香山名字的由來
科技筑夢,創新成長
坐地鐵 游北京(十四)16號線(北段)穿梭海淀后花園
硅谷之謎
《硅谷之謎》
創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