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200號”與特殊年代的超級工程

2017-10-18 09:24
北京觀察 2017年9期
關鍵詞:昌平分校同志

文 陳 芳

北京大學“200號”與特殊年代的超級工程

文 陳 芳

由于諸多原因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北大昌平分校并沒有完全建成和投入使用,但在這里誕生的150機和我國第一塊1024位MOS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項目卻應該說是那個年代的“超級工程”,留下了共和國創建計算機事業的最早腳步,成為國家記憶里的難忘一頁。

陸平(1914-2002年)

北京大學昌平理科分校位于明十三陵附近,最早籌劃于1959年。當年它在北大師生口中有一個親切而熟悉的名字——200號。記住來路,不忘初心。在全球自然科學技術指數中國完爆西方,全部自主研發并有中國芯的超級計算機遠超美國,國務院印發《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的今天,我想起了200號,當年面臨國外封鎖,共和國計算機事業最早邁出腳步的那個地方。

陸平校長想辦“太學”

北大昌平校區始建于1960年,當時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工程號是60—200工程,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200號”,口口相傳,耳熟能詳。

北大為什么會在昌平找地方新建校區,這應該說來源于陸平同志當年的一番雄心壯志。20世紀30年代陸平同志曾在北大教育系就讀,參加過“一二九”運動。1957年10月他根據中央指示,從鐵道部副部長任上調到北大任黨委書記、副校長,1960年3月以后任校長。懷著對母校的深厚感情,他廣泛走訪師生,開座談會,對北大當時的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特別在探索學校如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的問題上費了不少苦心,他提出“要把老北大、老清華的好傳統繼承下來”。

北大老同志都知道,陸平同志那時候有個響亮的口號叫作“辦太學”。所謂辦太學,這當然不是要復古,而是表示北大應該辦得更高一些,北大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大學,應該建設成為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都是高水平、高規格的研究型大學。

陸平同志十分重視北大的學科建設和教學工作。在1958年提出了北大的教學改革思路,提出要把北大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包括有黨的鞏固領導,最先進的科學水平,學校應該成為教學、科研、生產的聯合基地。他主持全面修訂教學計劃,將1955年成立的核物理研究室擴建為我國第一個原子能系,1960年改稱技術物理系,后來首屆畢業生就出現兩院院士5人,被譽為核物理學家的搖籃。1959年成立無線電系,設立了5個專業,因為要保密,都用代號,如計算機技術專業當時的代碼是“335”。

1960年,高教部和北京市委為了滿足國家建設需要,要求北大迅速建立一些新興學科,陸平同志指示張群玉、張龍翔和理科有關同志共同研究,很快建立起計算機技術、空氣動力學、原子能物理、世界經濟、地球物理、生物物理、聲學與環境科學等一系列新興學科和專業,計劃為國家培養這方面人才。

陸平同志設想北大無論在學科建設還是校園規模上都要超過當時的莫斯科大學,而北大海淀校區的規模遠遠不夠。1959年陸平同志主持編制了《關于北京大學發展規模和五年基本建設的報告》,并附規劃書和沙盤等資料報送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委也認為北大海淀校區四周已無發展余地,學生太多,搞尖端技術也不好保密,建議在遠郊區另覓新址建設理科分校。劉仁同志親自出馬,幫助北大選擇了地勢較高的昌平十三陵西山口村作為新址。

陸平同志又為北大黨委起草請示報告,報教育部黨組和北京市委,還當面呈交給周恩來總理,經中央書記處討論后批準為全國重點工程,國家計委正式下達了設計任務書。

200號一期、二期工程為1萬學生的規模,35萬平方米的建房面積(不包括家屬宿舍),總投資5千萬元,1960年開工,要求在3年內基本建成。北大副教務長張群玉和張龍翔、王學珍等同志全程參加了200號研究起草報告、選校址、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北大專門成立了基本建設處,教育部派田家林同志來任處長,學校調總務處秘書王希祜同志任副處長,主要負責昌平分校的基建工作。

北京大學昌平分校教學大樓

已經展開的畫卷

北大理科分校位于昌平十三陵龍虎山附近的西山口村,可以說是首都高校在郊區最早建立的分校區。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北大昌平分校的建設,北京市建筑設計院組成的設計組駐扎在西山口村簡陋的民房里,完成了總體規劃草本和宿舍樓設計。1960年初開始征地等前期工作。1960年夏天劉仁同志正在參加中央會議,為了爭取早日開工,陸平同志和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帶王希祜趕到北戴河,利用劉仁同志晚上休息的時間進行匯報。劉仁同志認為方案中的校園中心廣場面積過大,要求修改。陸平回校后馬上組織設計院進行修改。劉仁同志回京后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聽匯報,陸平就請劉仁同志晚上工作后來北大臨湖軒休息,半夜12點組織學校和設計院有關領導開會,研究修改并審訂了規劃方案。1960年冬,昌平分校教學大樓及市政配套工程全面開工。

當時正處困難時期,物資供應十分緊張,陸平同志親自找國家物資局局長袁寶華同志,使分校建設的國撥材料得到充分保證,有的還是建人民大會堂的剩余材料。連當時十分缺少的銅、鋁等有色金屬也都滿足了分校建設的需要。

一期5萬平方米規劃是4棟宿舍樓、1棟教學大樓、圖書館和食堂。在劉仁同志親自過問下,市建委花大力氣調集了市三建、五建、市安裝公司、市政三公司和供電、電話等施工單位進場。市建委主任董文興每周三固定在現場主持工地指揮部會議,檢查進度、解決問題。北大原副總務長王希祜同志回憶說,劉仁同志非常關心200號建設,經常一個人跑來看情況,讓他陪著檢查工地。副市長萬里同志當時也很支持200號建設,大小事都聽取匯報。

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坐車從北大到昌平200號要有一個小時的路??紤]到師生和總校的聯系問題,陸平同志請求鐵道部為分校建一條鐵路分線,讓師生從海淀清華園火車站上車能直到分校門口。陸平同志親自組織1957、1958級同學艱苦奮戰,忍饑挨餓夯地基,完成了支線的鋪軌任務??上г?964年北大社教運動后期被拆除了。

200號一期工程完成后,1961年因三年的暫時困難,教育部指示北大昌平分校建設暫停。1963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后,5月學校讓無線電子學系、技術物理系、數力系的力學專業師生等1300余人遷往200號理科新校址上課。董士海先生說當時的學生們后來都成了我國計算機事業的“棟梁之才”,200號培育了一大批骨干,成為1978年北大建立全國高校第一個計算機科學系的基礎。

到1965年國家開始大三線建設,北大又在陜西建漢中分校(653分校),昌平理科分校的建設沒有再繼續進行下去。

150計算機

清華大學在昌平南口也有個200號,是工程物理系的核研究所,1958年9月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在這里開始投入運行。

特殊年代的超級工程

計算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談到中國計算機發展史好像不能不提北大200號,共和國第一臺每秒百萬次大型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就是在這里誕生的。

1969年5月,北大原無線電系335專業、數力系計算數學專業和物理系半導體專業的教職員工和留校大學生共同在200號籌辦電子儀器廠,同年底投入使用,開始研制和生產。當時二車間就是今日北大微電子所的前身,搞半導體晶體管;一車間搞計算機整機。1970年北大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學員,電子儀器廠實行廠辦專業,先后在200號辦了計算機專業、半導體專業、計算機軟件專業和為昌平地區服務的電工培訓班,同年開始先后分批招幾百名初中生和部隊退伍軍人進廠當工人。

建國初期中國的石油勘探打井出油率比較低,原因是數字處理技術落后,誤差較大,當時還面臨美國和西方國家對我國計算機技術的封鎖。1969年11月27日,駐北大宣傳隊指揮部和校革委會向國家計委、四機部軍管會和市革委會寫報告,接下了一個在當時看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國家任務——為石油部研發試制集成電路每秒運算上百萬次的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數字計算機(俗稱150機)。

150工程由北大電子儀器廠與電子部738廠、830廠及石油部、地質部、二機部共同合作,三個部是使用單位,研制以北大和738廠為主。12月27日宣傳隊指揮部、校革委會向市革委會儀表局提出《申請流動資金的報告》,請求撥款300萬元。國家抽調了大批工作人員參加150工程,如738廠的孫強南、李玉珍,石油部的陳建新、王宏琳,地質部的謝呈奇等。那時200號革委會主任是軍宣隊代表童宣海同志,副主任是北大的陳良和賈世起同志。童代表在全體大會上表態說,150機是國家重點工程,一天不能拖。

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1969年12月,150工程正式開始。那時國際計算機軟件技術正在迅速發展,而我國計算機事業還是初創時期,一缺資料,二缺經驗,真正是白手起家。大到集成電路板,小到包裹電線的外膜,都是從無到有地生產起來。150機系統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硬件系統方面孫強南負責總體設計,許卓群、潘太明等設計控制器,王攻本、宋萬壽等設計運算器,張興華負責內存,俞娟芬、陳葆玨等負責交換器,王一心等負責打印機,曹在禮負責印制電路板,董士海、邵維忠等負責電源。在軟件系統方面,楊芙清、俞士汶、徐聯舫、陳成森等設計多道運行操作系統,朱萬森、杜淑敏、王永寧等設計BD-200語言編譯系統,許壽椿、朱慧真等設計匯編語言系統……大家懷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不斷向計算機科學的未知領域進發。

150機于1972年底組裝調試完畢。1973年一個春天的早上,經過一整夜調試,150機在一個凌晨唱出了《東方紅》樂曲,用擴音喇叭放出去時,整個200號都沸騰了,大家高喊著:“150機研制成功了,能夠唱《東方紅》了?!?/p>

1973年5月,在童宣海和蔡伯興帶領下,參加研制的同志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將計算機從昌平搬到河北徐水進行考核。當時合同規定150機平均穩定運行時間為8小時即可達標。先后共進行了三次 “考機”,最后一次“考機”,平穩運行時間竟達69小時,大大超過了合同規定的指標。

全國科學大會獎狀

7月4日,150機出廠,經6個月3000多小時的運轉,證明性能良好,石油部非常滿意。該機開始是為石油工業地震勘測的需要設計制造的,但它后來也適用于工業、農業、氣象、科學研究等部門各種大型的數據計算和數據處理。

1973年8月26日,新華社和《人民日報》頭版報道,由北京大學和北京有線電廠等有關單位共同設計的中國第一臺每秒鐘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大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北京試制成功,交石油部使用。當年底就成功處理了第一批地震數據。1974年4月,150機又成功處理了我國第一條數字地震剖面,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被稱為“爭氣剖面”。

200號基建處的青年們

150機承載著中國制造的“詩和遠方”,龐然大物渾身上下都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研發的,沒有一點兒外國的東西。當時,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還拍攝了紀錄片《偉大祖國欣欣向榮》,先后在全國上映?,F在中華世紀壇的銅制甬道上還銘刻著150機系統的輝煌歷史。慶祝建國60周年時新華社將150機系統研制成功列為1974年共和國大事之一。

張興華同志回憶,150機先后生產了4臺,第1臺交石油部使用,第2臺交地質部,第3臺交中央氣象局,1978年生產的第4臺交石油部江漢油田使用,該機后來正常運行了十幾年。150機系統的運行和應用為石油勘探數字化做出了貢獻,實現了共和國地質勘探的第一次數字化革命。

1974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曾第一次派代表團訪華,進行計算機技術交流。一下飛機,日方就提出要和150機研制人員座談。北大派楊芙清和潘太明去友誼賓館參加交流。日方對150機系統的技術,特別是多道運行操作系統設計感到震驚,讓他們看到了150機系統的國際水平,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說不盡的200號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200號給北大人留下了太多記憶,這里曾是他們的舞臺,這里有他們的事業,面對激情燃燒的歲月,致廣大而盡精微。

1972年,另一個型號的計算機也在北大200號開始研制,即每秒運行150萬次的集成電路中型數字電子計算機“6912”機,取此名是為紀念電子儀器廠成立的日子“1969年12月”。此機是可進行數據處理和數據計算的通用電子計算機。1974年9月中旬,電子儀器廠研制的第二臺6912(2)集成電路計算機制成,被運往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展覽。6912機研制工作共生產了12臺,北大留兩臺自用,另外8臺分別給了北京空軍、四機部12所、總參測繪局、成都地質學院、中山大學、石油部洛陽煉油廠、水電部研究院等單位。

1976年還是在北大200號,電子儀器廠半導體車間(今北大微電子研究所前身)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塊硅柵N溝道1024位MOS隨機存儲器,實現了NMOS硅柵工藝零的突破。此項研究和150機系統、多層印制電路板一起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到1981年北大電子儀器廠全部撤回學??偛?。后來三廠合并入北大青鳥公司。2000年暑假后,北大應用文理學院入駐200號辦學。

多年以后,陸平同志仍一直關心母校的發展建設。在因病逝世前還對前去看望的北大同志強調說,北大在海淀發展的前景有限,千萬不能把十三陵分校給丟了。最后的囑托令人感動。

由于諸多原因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北大昌平分校并沒有完全建成和投入使用,但在這里誕生的150機和我國第一塊1024位MOS大規模集成電路等項目卻應該說是那個年代的“超級工程”,留下了共和國創建計算機事業的最早腳步,成為國家記憶里的難忘一頁。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政協退休干部

責任編輯 崔晨

猜你喜歡
昌平分校同志
我們班里的奇遇記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窗外的迷你世界
俄羅斯套娃
『大元帥』與『小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關系
昌平博物館升級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開展
向雷鋒同志學習
遼寧省實驗中學分校(北校)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