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老舍采用幽默諷刺藝術的不同原因和側重

2017-10-21 17:41白楊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老舍魯迅

白楊

【摘要】:魯迅、老舍二人是性格迥異的現代文學作家,二人都以幽默諷刺的文風著稱。本文采用比較的手法,分析了二人采用幽默諷刺藝術的不同原因和側重,肯定他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特別是中國幽默諷刺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對于當今幽默諷刺文藝的豐富和深化,某些不良傾向的糾正,具有一定程度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魯迅;老舍;幽默諷刺

一、 “為人生”的利器(魯迅)

魯迅出生于紹興,這里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展現著歷代英雄豪杰的成功偉業,記載著許多文人學士的逸聞軼事,再加上受吳越文化浸染的紹興人倔強的性格核心,自然使魯迅承襲了這種斗爭的天性,造就了他倔強、耿直的性格特征。這種歷史文化氛圍對他后來諷刺藝術的采用有著內在的影響。魯迅從小就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國傳統文人的憂患意識對其也有著直接的影響。不過,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的學習興趣也日漸廣泛,開始對中國傳統教育抱有質疑和不滿,由此他沖破了狹窄的私塾教育的范圍,關心自己故鄉先賢的著作和遺跡,熟悉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等民間藝術。在他的幼年時期,經常跟隨母親住在鄉下的外婆家,廣泛而真實地接觸農村生活,他看到了農村和農民的貧窮與落后,故鄉民間文化中的滑稽趣味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在他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是“決非清高通達的士大夫所可幾及之處的”[1]。魯迅接觸到了很多種類的民間藝術,這都是他幼年和少年時期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他后來采用幽默諷刺藝術特別是諷刺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后來因其祖父科場一案,家道中落,結束了他寧靜和平的少年生涯,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因家庭的敗落、變故,使魯迅在社會的世態炎涼中,飽嘗了別人的欺辱和冷眼,“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2]。他幼小的心靈因此受到了極大創傷,逐漸變得異常孤高、多疑和敏感,高估生活中的困難和危險。在后來的求學期間,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朽和國家積貧積弱的現實又使他感到壓抑和孤立無助,使本性內向、敏感、聰穎的他愈發變得執著而剛強。魯迅幼年和少年時期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深刻而又明顯的影響,所以,從小他就持有一種懷疑的眼光看待世界,敏感于社會現實問題,關注上層社會的腐敗和下層社會的不行,清醒地認識到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因而有著堅定的反抗意識。同時,家庭的變故使得魯迅拋棄了封建士大夫的仕途之路,學習、吸收了許多古今中外的知識,還接觸了西方的新文學、新思想,吳敬梓、馬克吐溫、果戈里等作家都對魯迅的幽默諷刺藝術有著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魯迅對此有很高的評價,這些都對魯迅以后側重于諷刺藝術有著直接的影響。

魯迅于“五四”時期正式登上文壇,當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社會斗爭異常尖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他清醒地認識到:在這種黑暗統治和白色恐怖之下,反動派實行嚴酷的思想文化統治,人們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就連作家們也毫無言論自由可言,創作的作品不能發表,若使用尖銳犀利的語言來直接評論現實政治,必然會遭到迫害,自尋死路。這也就決定了魯迅必須選擇較為曲折隱晦的表現手法,來滿足自己在當時的寫作要求,而幽默諷刺特別是諷刺就再合適不過。

魯迅將幽默諷刺作為“為人生”的一種工具、手段、利器,揭露舊中國現實的黑暗,抨擊封建傳統文化,以此同時,對貧苦農民的精神弱點進行善意地嘲諷,他借助幽默諷刺,滲透社會的各個角落,塑造了眾多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冷靜客觀而絲毫不留情面。他通過“笑中含淚”的方式將“驚人的真實”、“可怕的真實”、“極度的真實”如實地、不加任何粉飾地反映出來,直指當時中國社會諸多問題的要害,特別是農民問題,不過,他不是停留在表層,去表現農民的不幸和苦難,而是深入農民的靈魂深處,揭示其守舊、愚昧、狹隘、麻木的傳統心理習慣,并在批判中探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和新方法,以達到社會改革的目的。但是,在幽默諷刺小說中,魯迅雖然徹底否定了封建主義制度,無情批判了封建主義文化,并深刻揭露了這種文化制度下扭曲、變異的人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實現了自己從傳統憂患意識到現代憂患意識的轉變。在魯迅的幽默諷刺小說中,思想內容反面仍側重在“諷世”——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是對社會現實的絕望和反抗。

所以,魯迅因其經歷和遭遇而看透了人世間的“真面目”,社會內容方面的幽默諷刺是他及其重視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魯迅的側重點在于諷刺,就連幽默也是諷刺性的幽默。

二、 “寫人生”的妙筆(老舍)

老舍生于北京西城護國寺街小羊圈胡同,滿族,屬“八旗”里的“正紅旗”,父親舒永壽是一名保衛皇城的護軍,死于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戰爭中,當時老舍一歲半,所以,他自小深受母親的影響。老舍曾說,他真正的老師是母親:“我之所以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3]老舍的母親姓馬,當時鄉下農家規矩,女人都需干活,這養成了她勤儉誠實、清潔守序、熱情好客、自尊有同情心,講義氣的品格??梢哉f,對自小失去父親的老舍來說,母親是老舍的“生命之源”,是他的第一認知世界,是形成他以后認知的雛形。他的童年生活和學業靠好心人的救濟和幫助,這對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并且因為家境貧困,老舍做事很早,飽嘗成功與挫折的滋味,這使他不再是一個涉世不深的年輕人,洞察了人世間的方方面面,對周圍的一切持“看透”的態度,逐漸形成了外圓內方、通達圓熟的性格,比同齡人較早地進入“中年人”的階段。他以一種“笑的哲人”的態度來對待生活,由此形成的幽默心態即是一種“和顏悅色,心寬氣朗”,“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4]。另外,老舍從小生長于滿族旗人家庭,滿族曾是中國歷史上剽悍勇猛,叱咤風云的民族,最后卻淪落到無以為生的“末世人”的境地,前途無望和自尊心的傷害迫使老舍借助戲謔和自嘲來暫時獲得心理上的平衡與快感。這種民族的歷史悲劇和他生活的環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生態度也是他形成幽默諷刺特別是幽默心態的重要原因。

當老舍遠渡重洋返回國內時,中國文壇正進行著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轉變,革命文學逐漸取代了“五四”時期注重思想解放與精神批判的文學傳統,因此,不同于魯迅啟蒙與立人的思想,老舍在重新審視傳統文化中看到了文化的力量。在他的小說中,文化反思的歷史責任占據很大比重,他反對變動與破壞,認為知識與道德的結合才是“救國”的方式,他的小說是“寫人生”的,他自稱是個“寫家”。老舍在對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方面體現著他創作的深度與廣度,創作的主題是通過他對人生經驗的摹寫來挖掘的,所以,老舍自覺地拿起幽默諷刺這支“妙筆”盡情地展現他最熟悉的北京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是北京人的心態,清醒地看到遭受舊文化和新文化雙重壓迫下的小人物生活和人性的雙重悲劇??梢?,“憫人”——文化批判,是老舍的幽默諷刺小說在思想內容上的側重。

所以,老舍身處于底層市民社會,他的幽默諷刺必然是重視文化、市民性格的,側重點在于幽默,諷刺也是幽默性的諷刺。

注釋:

[1]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35

[2]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15

[3]老舍.老舍全集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321

[4]老舍.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232

猜你喜歡
老舍魯迅
魯迅防竊
解人之難的老舍
印象·老舍紀念館
我寫我的
我寫我的
“對話”小伙伴老舍
孔乙己
阿迅一族
在濟南,重尋老舍足跡
從魯迅給取名談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