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未來校園建設中的文化傳承意義及發展趨勢

2017-10-21 18:41陳曉宇陳佳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校園建設文化傳承

陳曉宇 陳佳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大學校園不僅是知識的殿堂,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綜合體現。因此,校園的規劃建設備受人們關注。在高校校園規劃和建設的實踐中,如何順應時代的潮流,實現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校校園規劃和建設的十分重要的課題。

同時,“未來設計”“未來建筑”“未來城市”等等這些關于未來的諸多設計與理論是目前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在未來的發展態勢下,在綠色設計和現代設計思潮下,正確看待“未來校園”與“文化傳承”這新與舊的關系,給予校園設計更環境藝術化的專業建議。

【關鍵詞】:未來校園;校園建設;文化傳承

一、校園建設的地域性

不得不說,經過了歷史的變遷,歲月的篩選,現代大學校園的眾多建筑物堪稱中國近代建筑的精華,因為他們承載著這所院校、以至于整個城市的歷史?;讵毺氐赜蛐耘c人文因素的建筑之大成者,往往是那個年代眾多優秀建筑師的作品,是所在大學的閃光點與驕傲,他們會在校園里更久的保存下去,并且受到更多學子們的青睞??梢哉f,每個校園都是一個城市的縮影,都帶有獨特的文化印跡,在校園規劃建筑設計上更突出特色理念。特色化是校園規劃與建筑的精髓和魂靈,它是校園地域性、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的綜合表達。如北京大學的未名湖與燕園、清華大學的早期建筑、武漢大學的人文科學館等,這些特色建筑讓人體會到歷史的厚重感和濃郁的地域文化品位。

一般的校園建設都是經歷一個長時期的發展而逐漸完善的,不同的藝術風格、不同的體量、不同材料和結構、不同的空間布局的建筑總量交錯組合在一起,呈現為復合多樣、文化底蘊深厚的校園建筑環境整體。在新的一輪校園規劃與建沒中,應該進一步突出特色化理念,讓新時期校園文化在特色建筑的一墻一瓦中得到傳承和創新。

例如蘇州大學的舊址參照了當時西方大學的校園模式,在建筑格局等方面繼承了西式傳統。由于坐落在古城蘇州,蘇州大學的校園文化很自然的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碧波婉轉、園林的移石造景;廈門大學的校園在不斷更新建設的過程中,秉承對老校區的尊重和延續,實現有機更新和可持續更新;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從傳統的造園思想出發,借鑒中、西方大學校園的發展模式,根據山形走勢和環境特點創造出一個建筑空間、園林綠化、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校園。

二、現代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新趨勢

1、校園文脈傳承與創新

校園規劃首先就是要尊重學校的歷史現狀,充分地展現其歷史的積淀和寬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改造而重新賦予其新的內涵,同時,以新思想、新觀念、勇于創新、突破常規的矩形平面和行列式布局,追求創造多種多樣的形式、注重各種功能有規律的合理組合,體現了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當前,傳統的校園建設為了順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積極推進校園文化的傳承創新,已進入了新的調適階段,旨在營造一個既具傳統文化氛圍又富時代氣息的新型大學校園環境。反映在布局上的效果就是強調布局緊湊、張馳有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簡潔大方而又變化豐富。

新校區建設的創新性思考,恰恰是文化傳承文化創新的重要體現。在大學新校區越來越傾向于往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的今天,校園的規劃建設必須本土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傳承意識,回歸到華夏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體系上來,不能拋開現狀談理想。

作為社會建設的一分子,我們更應該積極主動的承擔起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的重擔,維護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和人文傳統,利用掌握的技能對我們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批判看待,吸收利用,加以發揚和創新。

2、體現人文關懷, 建設和諧校園

伴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許多高校的校園景觀設計已不是單純的為師生服務,而是同時兼備許多社會功能。在規劃理念上也由傳統的機械功能分區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區域互動。近年來,“無邊界”校園和社區的相繼出現打破了原有“圍墻式”的區域空間,使得“無邊界校園”成為可能,例如蘇州大學的獨墅湖校區,傳統的“圍墻式校門”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小橋流水與青蔥植被。而相鄰的西交利物浦大學更是將無邊界校園的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校內的圖書館、活動中心、音樂廳等活動空間,或者室外大型景觀建筑、廣場、雕塑等也成為社會人士和市民的交流學習場所。這樣的一個校園才是體現以人為本、兼具傳統與現代多功能的葆生機的好校園。

3、建設綠色可持續發展校園

建立生態循環, 建設可持續發展校園,使學校的生態圈能夠實現自我的再循環, 為學校的生態發展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因子。在校園規劃景觀設計上更突出園林校園特征。園林與綠化不同程度的以自然植物為輔去襯托人造建筑之美,園林是自然之物與人工建筑之間的一種平衡,一種交織,一種對比,一種高層次的相輔相成,綠化是新時期生態文明可持續校園必不可少的版塊。新時期的校園建設,需要從綠化修飾建筑的模式發展為建筑與園林交相輝映、互為平衡的新模式。建筑和園林的互動,共同成為校園的核心要素,讓大樓依園而筑、技地貌自然分亮,形成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氛圍。

大學園林不同于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和私家園林的清靜雅致、它要求高雅、深刻、博大。高雅者要求優美而獨特,深刻者要求既有知識又有脈絡,博大者要求多樣統一,海納百川。校園園林的出現,極大促進了大學校園文化審美功能的進化和拓展。

結論

新世紀大學校園文化發展和轉變必然要求校園規劃建設的理念創新。校園規劃與建設中應具有對內對外的開放意識,突出公眾參與、地域文化特色、綠色設計、人文關懷等理念?,F代大學校園規劃建設促使校園趨向品格化、個性化,從而形成獨特的氣韻情調和氛圍,通過整體布局和微觀調控協調起來,使實體象征與抽象暗示相結合,形成一個經緯交錯、電象共存的文化共同體,把校園環境變成一個融傳統性、學術性和創造性為一體的藝術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其基礎上孕育出來的高校校園規劃建設和校園文化傳承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必將推陳出新日益繁榮。

猜你喜歡
校園建設文化傳承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人建環境環境育人
文化傳承視野下的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究
生態現代化理論對高校生態校園建設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