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展對策探究

2017-10-21 02:12王道羨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廣播新聞發展對策新媒體

王道羨

【摘要】:伴隨著新媒體的崛起、聽眾收聽習慣的改變以及廣播的“窄播化”,在廣播信息傳播中長期占據最重要位置的廣播新聞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并在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本文將對廣播新聞在廣播傳播中受到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加以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廣播新聞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新聞;發展對策

一、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生存格局

1、新媒體強勢崛起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技術與數字技術實現人類在傳播手段上的又一次飛躍。以這兩項技術為依托,互聯網迅速步入千家萬戶,移動終端也漸漸和人們的生活變得密不可分??梢哉f,以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為標志的新媒體,以其爆發式的發展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極大地拓展著整個人類的信息空間。

2、網絡廣播發展迅速

面對新媒體的強勢崛起,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既面對著其在分流受眾方面的巨大競爭,同時也在不斷吸納新媒體技術為己所用,探討一條互利共贏的道路。在這種條件下,媒介融合應運而生。在廣播領域,媒介融合最突出地表現在網絡廣播的出現上。除了官方電臺外,新浪、網易、騰訊以及等諸多門戶網站也都斥巨資開辟網絡廣播,博客運營商如貓撲音頻網站、音頻網絡電臺等一批新的勢力也正在起。

3、廣播收聽產生新變化

全國網數據統計中,處于15~24歲、25~34歲、35~44歲年齡段的聽眾比例分別為18.7%、19.9%以及20.9%,合計占據了整體收聽群體的近六成,這代表著,在當下,中青年群體已經成為廣播收聽的主力軍,另一方面,廣播收聽群體的整體層次也不斷提升,呈現出相對的高端化的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個人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城市機動車擁有量高速增長,移動收聽増量顯著,移動終端收聽前景廣闊。

二、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面臨的挑戰

1、新媒體的強勢沖擊

眾所周知,對于新聞信息的價值判斷,時效性是最重要的。在新媒體出現之前,廣播新聞并不存在時效性的劣勢,甚至由于廣播新聞制作相對簡單、節目安排相對靈活,廣播媒體在新聞時效性方面領先于報紙和電視。然而,新媒體出現以后,其及時、海量、高互動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對廣播新聞的時效性帶來嚴重沖擊。其次,新媒體強大的交互性給了人們更多主動參與的空間。無論電視、廣播還是報紙,傳統的所謂“大眾傳媒”強調的是從一對多的傳播,受眾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位置。

2、分眾化傳播、‘窄播化”下的業內競爭加劇

隨著廣播大眾傳播作用的不斷削弱以及受眾日益多元化的媒介訴求,廣播已經越來越從原先的大眾傳播媒體向著分眾傳播媒體演變,呈現出“窄播化”的特征,而這一特征,以廣播頻率的專業化表現。頻率專業化對于廣播新聞來說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因為它將原來屬于同一個綜合頻率的受眾分割開來,盡管方便了受眾的選擇,但實際上分流了廣播新聞的固有聽眾。尤其在廣播伴隨性收聽性質不斷加強以及新媒體新聞傳播占據巨大優勢的情況下,廣播節目的越來越重視娛樂性與服務性內容,人們對于廣播新聞的偏好程度有所降低。

3、廣播新聞創新受到約束

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廣播新聞要想求得生存發展,必須在傳播內容、形式等方面不斷創新。然而,當下有很多因素阻礙廣播新聞創新,在我國,自改革開放后,廣播大眾傳媒的地位就一直處于尷尬的夾縫中。一方面,大眾傳媒擔負著作為黨和國家的宣傳工具,引導輿論的作用,另一方面,國家又把大眾傳媒推向了市場,要求發掘其經濟潛力,自負盈虧。長期以來,我們只講廣播影視業的意識形態屬性,不講或少講廣播影視業的普遍屬性,廣播影視業的產業屬性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的開發。

三、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廣播新聞發展對策探究

1、順應時代發展,改善經營戰略

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下,廣播新聞傳播需舍棄原有的“大眾傳播”思維,加入廣播分眾化傳播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在媒介資源尤其是新媒體媒介資源高度豐富,受眾擁有更多自主選擇權的情況下,作為弱勢媒體的廣播媒體不可能再大范圍擁有忠實聽眾,轉而需要穩定一批中小規模、高質量、高忠誠度的聽眾,以確保頻率生存,獲得廣告投資。另一方面,在信息革命后,當今社會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局面,每一秒都有難以計數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傳統新聞綜合頻率節目試圖在有限時間內涵蓋盡可能多多的信息的做法,不僅會讓節目喪失特性,變得同質化,更是為工作人員在新聞釆編和節目制作上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因此,細化受眾也是縮減新聞信息范圍,從而更好地保證新聞傳播質量、培養節目特色和方便節目制作的要求。

2、打響主持人品牌

作為媒體和受眾的最重要直接的聯系人,主持人的的形象、言論,其一舉一動都是整個頻率或者節目的風格、內涵的體現。尤其在廣播節目中,由于沒有視覺因素的影響和干預,聽眾會將注意力更集中的放在唯一的接受渠道:聽覺渠道上,主持人的聲音,就是人們了解節目內容、信息的唯一依靠。主持人對節目的代表性則更加顯著。以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這個說法在廣播業界不僅早已被提出,而且也是一個共識。大凡優秀的廣播節目,都離不幵一個優秀的主持人核心。

3、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媒介合作

新媒體依仗技術特性構造了一個龐大的信息庫,這種海量信息的優勢對于廣播新聞既是一種沖擊,又是一次很好的機遇,如果能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廣播新聞信息的內容將得到巨大提升。首先,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獲取新聞線索。對于新聞媒體來說,能否獲取足夠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決定了這個媒體將是社會熱點的發現者還是其他成功媒體的跟班,而長久以來,如何有效獲取高價值新聞線索也一直是所有新聞媒體的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其次,新媒體社交工具的出現,可以擴展廣播新聞記者的釆訪范圍,提高采訪效率。

傳統媒體節目對于公眾參與的開放程度一直受到節目資源緊張以及媒介管理嚴格的雙重制約。而新媒體恰恰為廣播等傳統媒體開辟了一條擴展受眾參與度的新的渠道。這一方面表現在,廣播節目在制作的時候,可以以新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網站等方式,作為節目、頻率和聽眾之間的溝通通道,同時釆集公眾觀點在節目中予以呈現。另一方面,廣播媒體可以依靠其自身作為專業傳媒機構的澎響力,在網絡社交平臺上開辟獨立于節目的討論區域,以節目名義或是知名主持人的名義掀起討論,打造一個巨大的公共輿論平臺,并將討論成果進一步在節目中予以展示。這樣不僅滿足了受眾參與節目的需求,更通過聽眾與節目的互動,拉近了二者距離,增強了節目影響力,并進一步依靠受眾的智慧提升了節目的思想性內涵。

參考文獻:

[1]丁俊杰.黃升民主編.中國廣播產業報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許穎.媒介融合的軌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尹韻公.吳信訓.劉瑞生主編.中國新媒體發展報(2012)[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廣播新聞發展對策新媒體
廣播新聞語言表達形式探討
聲音的價值
廣播新聞策劃與創新
新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如何化“微”為機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場現狀與發展對策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