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小學數學高段教學的幾點思考

2017-10-21 03:12熊員英
報刊薈萃(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質疑反思探究

熊員英

摘 要:有效的數學課堂不一定要有華麗的課件、生動的導入、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的動手操作……,關鍵點在于教師對課堂全局的調控,能夠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主張在一種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下最大限度地調和學生學習內在的驅動力,激發探索求知的愿望,增進對數學的了解和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學生的年齡發展出發談談在高段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教學點。

關鍵詞:猜測;質疑;探究;反思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在培養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個性鮮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一般來講,各個階段的學科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特點,比如低年級兒童年齡小,閱歷淺,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思維的發展也往往以具體實物作為支撐。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引人童話故事、動畫片等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而對于高段的小朋友來講,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他們開始更多的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現實世界也有了想進一步了解的欲望。因此,在高段教學中,我們可以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同時問題的設置注意要有啟發性,問題的呈現要有利于展開觀察、實驗、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從中獲得不同的發展。下面就我對高段教學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和質疑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教學中適時的采用猜測和質疑,可以營造一股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思維,讓學生在猜測中思考,在思考中質疑,從而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得出結論。例如在學習了2、5倍數的特征后,讓學生猜測3的倍數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并想辦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毫無疑問,這對于高段的小孩子來說既具體挑戰,又很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反饋的第一個環節便有學生根據2、5的倍數特征想到3的倍數應該具有類似的特征:個位上是3的倍數的數就是3的倍數,這時師再進行提問:“那么你們認為呢?”相信有了教師的這么一“導”,定能啟發學生質疑問難,最后再通過類比、舉例等方法,學生自然能夠從中發現規律,找出3的倍數的特征,也相信在課堂上出現這種生生之間的認知沖突,必定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一種活躍性、挑戰性,讓學生真正地去經歷這么探索新知,遇到問題,后再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鼓勵學生勇于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明確把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作為四基目標中的重點來實施,這也是這次數學課程改革的重要施力點?!盎净顒咏涷灐敝小疤骄拷涷灐钡姆e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上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數學探究學習活動中,學生以親身體驗的方式經歷數學知識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具有自主性,學習的方式具有探究性,學習的時空具有開放性。因此,這樣的學習活動也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同時教師也要發揮其主導作用,適當地點撥、指導、建議和干涉,以達到教和學的和諧,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為學生積累探究經驗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例如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出示一組分數,讓學生討論什么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學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都是能轉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或有一些類似的想法),再討論這些分數怎樣轉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數呢?而最終理解并掌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也就是說,為了培養學生有根有據地、有條理地思考的能力和習慣,我們就應該做到水到渠成,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邏輯思維。

三、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回顧與反思

愛因斯坦說:“當你把學過的知識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被仡櫡此嫉膬热?,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對學習方法的回顧總結、對數學思想的提煉感悟,對情感態度的激勵鼓舞等。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回顧反思在很多教師的課堂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經常會有教師因還沒上到教案備到的“課堂總結”的環節,下課鈴聲就已經響起,就干脆不進行回顧反思。有時候即使是進行了回顧反思,也往往是寥寥數語輕輕帶過。殊不知,如果在教學中進行及時的回顧反思,不僅能夠讓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總結學習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還能夠養成反思習慣,學會邊學習邊思考和總結,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在新知學習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和內化。有時候為了促進數學新知的獲得,教師要引領學生展開一系列的反思活動。比如,在學習“商不變性質”一課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對一些算式的觀察,比較順利地發現了“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規律,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對“規律”展開反思,商不變性質中的“同時”是什么意思?“相同”又是什么意思?能舉出相反的例子驗證一下嗎?被除數和除數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商也不變嗎?學生對這些問題通過舉例計算進行了反思性驗證,在正反例子的對比中深化了對“商不變規律”的認識。

當然,盡管高段學生有了他們這個年紀所擁有的思維能力,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數學課堂都應該講究質疑、講究探究、講究反思。兒童的本性是愛活動,好奇才能夠促使他們什么事都要去嘗試,都想去嘗試。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表明;‘當數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在考慮教材的特點時,也要注意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即他們都還是小孩子,所有數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他們的興趣之上,離開了這一點,所有活動的開展都是蒼白無力的。同時,也不能只是一味的開展思維訓練,適當的動手操作也能很有必要的。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币驗閷W生在動手操作中,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促進思維和智力的雙向發展,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

總之,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思考的過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不斷關注學生的思維現實,根據不同的學習材料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有個性的,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習方案,同時還要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的特點,爭取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思緒飛揚、思索不斷、思辨不窮的空間轉換。也相信,這樣的數學課堂一定能夠走向靈動的、生成的、開放的“活”境界。

參考文獻:

[1]劉桂云.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懸念”的設置[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7(06)

猜你喜歡
質疑反思探究
設問引導探究
一類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和諧的課堂應充盈學生的聲音
對《老人與海鷗》的一點質疑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相似圖形中的探究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