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居”中渡

2017-10-22 06:11廖獻紅
廣西文學 2017年9期
關鍵詞:碼頭古鎮

廖獻紅/著

多少時光的沉淀才堆積出一個古鎮?我不知道。我在史書上查找,答案是一千七百多年。一千七百多年的時光,沉淀出深沉包容的氣質,它締造過商貿繁華,也飽受過戰火的摧殘,跌宕起伏的命運,打磨出山水卓絕的“和居”之美——這就是鹿寨縣中渡古鎮。

中渡古鎮像一枚小小的郵票,貼在廣西柳州市鹿寨縣的西北部。它又像一塊小小的巖溶石,樸素而不失厚重,靜靜地躺在歲月深處,躺在歷史的塵埃里。我試圖逆時光之河而上,搜尋逶迤在古鎮天空下的古建筑群和絡繹不絕趕路的人們,找尋那段發生在這里的烽火歲月。

這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鮮活而生動,至今浸潤著中渡的土地,使它有了一種人文的柔軟,砥礪著這個堅硬的社會。腳下一塊塊青石板,經過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已數不清有多少腳步從此走過并就此停留。青石板的棱角已經不再鮮明,光滑圓潤的表面正是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積累。如今的中渡古鎮,老街兩側屋檐下掛著火紅的燈籠,將小鎮裝飾得熱鬧而喜慶。走在這些歷經浩劫而幸存的青石板路上,我在想象那個時代,想象居住在此的人家,想象他們曾經有過的生活。

被硝煙遮蔽的文化與文脈,在桂中西北部的邊陲小鎮中渡延續著。它是一本文明之書,只不過,這部書讓我們現今讀來,在贊嘆中渡奇跡的同時,也感嘆我們家園的命運多災多難。最能代表中渡鎮古跡的“一方保障”在中渡鎮舊縣村旁的銅盆山上,兩方巨大的石壁,高3.2米,寬3米,歷經四百多年,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辨。明朝時期,廣西農民起義持續不斷。1492年,在桂北、桂中一帶爆發古田農民起義,明朝政府先后十六次派兵進行大規模征剿。1571年,朝廷命廣西巡撫殷正茂、總兵俞大猷統兵,調兵十萬進攻古田,前后三個月,破營寨六十二處,起義軍最終因實力不濟,在退至現今的中渡境內時,被朝廷軍誅殺。俞大猷為炫耀功績,震懾百姓,派人在此刻下“一方保障”。

爬上西眉山,古鎮全貌及周圍的村莊盡收眼底。藍天白云下,鎮子中心一排排古建筑安靜永恒。鎮子外圍是新開發的街區,熱氣騰騰。始建于清代的古炮樓,高高聳立在西眉山頂。炮樓是中渡的最高點,也是當年的一個戰略要沖。清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戰爭波及全國十多個省。咸豐二年,當地政府在中渡鎮制高點西眉山頂修筑炮樓,用于城防。炮樓的基礎用混合灰砂夯實而成,樓共兩層,一層用山石砌成,二層為青磚木板樓結構,設有瞭望孔、炮孔、槍孔等。站在矗立于白云中間的古炮樓,仿佛還能隱約聽到歷史的炮聲。如今,這些歷史及歷史的人物,以照片、舊址及傳說的方式,濃縮在中渡博物館里,也留在中渡人的記憶中,更多的是對歷史的緬懷和對未來的期許。

置身于這樣一個古鎮之中,行走的步履、心情甚至生活的節奏也會隨之放慢。那虛掩著的斑駁低矮的木板門似乎在敘述昔日的光景,一些當街的老行當也還散發著古老的氣息。鐘秀杰故居、粵東會館、撫民廳、羅公館、中渡縣政府、商鋪、客棧以及香火鼎盛的武廟等古鎮建筑所穿越過的戰亂和滄桑的歷史歲月,依然被古鎮的居民所熱切地轉述。

中渡古建筑群

或許是因為這片土地走過烽煙滾滾、炮聲隆隆的年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中渡人血液里,長成了一種氣質、一種氣勢,猶如洛江碼頭護城墻攀纏的榕樹根,堅硬而又不失溫暖柔軟。這種氣質從古鎮人的眼神和言談里長出來,甚至從每一個細微的就連古鎮人本身也不曾覺察的動作神態里長出來。在西街店門口,烹制著地方特色小吃的大娘不急不躁地把持著鍋勺,外形像燈盞的饃,三角形的油粽,圓溜溜的油堆,在油鍋里翻滾,慢慢變黃變熟。咬一口,油漬漬的,有一種風塵的味道。是的,大娘不緊不慢,古鎮不緊不慢,整個古鎮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南街頭的門樓下,三兩個耄耋老人坐在門口閑聊,邊說邊揮舞著干瘦的手臂,似乎在努力回憶著年輕力壯時在古鎮上賣力討生活的光景,說到高興時開懷大笑,嘴唇四周迅速形成一個圈,并蕩起層層花瓣,仿佛一朵盛開的秋菊。他們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慢生活,這是古鎮的生活狀態,在散漫的節奏中有一種古意般的閑適。這里的一磚一瓦,猶如古鎮人的沉默而剛烈,克制而執拗;也像民間的中渡,千年來寧靜、沉穩與從容。

中渡古鎮傍江而建,臨江沿岸堆砌著厚重的護城墻。洛江全長八十三公里,是珠江水系的一條小支流,古時的洛江通過洛清江匯入柳江后流入西江,上溯漓江和湘江,貫通中原,回旋余地廣闊,攻守進退自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是當年南中國重要的行軍古道。發達的航運,頻繁的物資往來,給中渡帶來了繁華。再加上地勢險峻,使這里成為連接桂、粵、黔的軍事要沖,也成為與外界溝通聯系的黃金水道。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謀生的人逐漸增多,江西籍和廣東籍商人修建了江西會館和粵東會館,作為商人集會議事、旅居停留場所。只可惜江西會館已在戰火中損毀,粵東會館今猶存。

中渡古巷

離古鎮中心不到一公里的河岸邊,設有五個碼頭,分別叫作大碼頭、中碼頭、飛機洞碼頭、車頭碼頭和肖家碼頭。大碼頭又稱古榕碼頭,是最大的碼頭,約有三十級臺階。西眉山倒映水中,洛江水緩緩東流。坐在碼頭的石階上,很容易將你拉回民國的歲月,戰火、輪船、商賈云集的熱鬧。千百年來,洛江千帆過盡,風吹走了江上白色的海菜花,也吹老了鎮上一輩又一輩的人們。唯有古榕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十多棵大榕樹植于洛江兩岸,枝枝相擁,根須相連,讓你無法分清哪棵對哪棵。它們的生命奇跡震撼心靈。臨水舒展的千年古榕,斜向大河中間,大半的河水都染綠了。纏繞的根須,于護城墻之上,印刻著奇異的生命符號,形成一張張酷似地圖脈絡清晰的網狀。一直以來,我不改尊崇的初心,對古樹的敬畏乃至恐懼和神往。我始終相信這世間萬物有靈,尤其是那些經歷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老樹。唯有它們風雨不朽的生命能夠閱盡人世滄桑,能夠承受苦難擔當救贖,能夠洞穿善惡安詳靈魂。

“大躍進”開始時,所有人家里跟鐵相關的物件,大到飯鍋,小到門鼻子上的鐵釘,都被收集起來,大煉鋼鐵,趕超英美。那些參天古樹,粗壯的樹干是上好的燃料,很多古樹的枝枝葉葉都被塞進臨時架起的鍋爐下,旺盛的火焰和人們的激情一起躥長。洛江邊上的古榕,首當其沖地成為煉鋼主帥的目標。據說,某一天,來了一群人,爬上古榕欲修枝砍樹。晴朗的天空突然刮來一陣狂風,轉瞬雷電交加,暴雨如注,其中一人被大風吹跌,摔到樹下,死了。其他人見狀,害怕了,紛紛倉皇而逃。于是,沿河兩岸十來棵古榕方才得以保留下來。多么匪夷所思的年代。古鎮人堅信神靈的存在,深信古榕后面有一雙眼睛,日夜注視著他們的生活,佑護著他們的子孫。年關的時候,他們帶著鞭炮、香燭、豐盛的飯菜和甘烈的白酒,領著男孩們在此祭拜、許愿和祈禱。我對這樣的供奉則是另一種解讀:那是古鎮人出于對樹木根植土地頑強繁衍生息的認同,希望自己也如此,一輩一輩,活著,長著,開枝散葉,綿延不盡。

古榕,是活著的中渡人之根、之源、之佑護。

這樣的古樹我是熟悉的。每次撫摸著這些歷經千年風雨和浩劫幸存的粗壯莖須,我都感動得直想流淚,直想下跪,心在戰栗。是因走過了歲月的命運艱辛,還是因了那數百年不棄不舍的相貼相擁?它們是大自然一道奇絕的風景,它們當之無愧地被世人尊稱為“榕樹爺爺”。

洛江寬闊而寧靜。水面澄清碧綠,不見水流,但見波光閃耀。古渡口不遠處,一座大石橋橫跨兩岸,氣勢非凡。如今碼頭已不是貨物運輸的主要通道了,為了保護大石橋,橋兩端也設置了障礙,不允許機動車輛通行。公路多了,鐵路通了,貨物和人都喜歡走陸路。畢竟火車汽車跑得比船快。漸漸地,水路航運也冷清下來,但碼頭沒有跟著冷清。旅游業興盛后,數十輛花花綠綠的游船??吭诼褰哆?,一撥撥游客來到洛江邊戲水,在古榕下留影。坐上游船,泛舟洛江。色彩明亮的小船突突突地開著機電劃過,水面上蕩起了波浪。那漂浮在河面上的白色海菜花也跟隨著晃蕩起來。河的兩岸已是樓層重疊,綠樹、翠竹掩映。汽車、摩托車沿著岸邊公路來回穿梭。洛江因此豐滿了起來,滋潤了起來,神氣了起來。

古榕碼頭的青石板已被磨得光亮,世俗的故事不斷在此演繹。在古榕的影子里小坐,猶如躺在母親溫暖懷抱里。樹蔭下,斑駁的陽光灑下來,如銀亮溫熱的花朵。夏日的午后,這里更是頑童的游園。孩子們從樹上一躍,一個猛子扎下去,光溜溜的腦袋在河的另一端浮出水面。河岸上時不時響起一個尖銳的訓斥聲:“快起來了,不要在水里泡太久了,快起來了,吃晚飯了……”

晚間七點到九點,是中渡最富有詩意的時刻,民居影射出來的泛光鋪向古鎮,呈現出圣朝烏托邦的景象。它們的細節也被燈光所照亮,這是對古鎮歷史的想象性空間。它們像霧氣一樣彌漫在那里,向過去的歲月無限延伸。夜涼如水,碼頭在月光下,河水泛著波光。古榕樹葉變得如玉蝴蝶一般透明。鎮子里的人們聚集在榕樹下的石板上,話語像彈丸一樣,在月光中傾灑而下。今天在集市上賣了多少干切粉,南街冬天娶過門的媳婦是不是已懷上了娃,北街鐘家的孩子上中學了,入秋時出門打工的東街小伙都帶回了媳婦……一團團熱氣騰騰的俗世煙火,一種實實在在的日子波濤。古榕像神,聆聽著,喜悅著,悲傷著,憤怒著,包容著,它的枝枝葉葉守護的是流溢的生活、蒼生的油鹽柴米和凡塵俗事。

古榕碼頭今天的樣子已不是過去的樣子,但今天的樣子有著今天的意味。

民以食為天。在古鎮的晨光中,中渡人吃一碗柴火粉,便開始一天的生活。中渡手工米粉粉質細膩,入口爽滑,這是清甜的洛江水孕育出的獨具特色的一方美味。這美味,卻飽含手工干切粉制作人的堅持。

中渡洛江

早上,六點。陽光從天窗傾瀉而下,像一場金色的雨,落在陳家第四代傳人——三十六歲的陳洪波身上。影影綽綽的光亮,他在石磨旁開始忙碌起來,開始每天上午在太陽出來之前趕制出米粉,好在上午晾曬。那副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手工石磨,固定石磨的木芯被磨損得尖滑,父親陳子文剛換上新的。一人推拉,一人添米,石磨咯吱咯吱地轉動著,一股股細白的米漿如牛奶,從上下兩片的石磨縫隙中擠出來,隨即,他的鼻尖傳來一縷熟悉的味道。這是他已聞了三十六年的米漿氣息。大米選用的是優質的早稻米,經水浸泡幾天后才上磨成漿。這時,陳洪波發現米漿稠了就往磨眼里添點水,一會兒又發現稀了,再添點米。米漿裝滿一桶后,他用圓勺舀到鋪有紗布的四方形托盤里,上下左右晃蕩。手法老到的他晃得米漿特別均勻。隨即,他將晃好的米漿托盤放進蒸鍋,三兩分鐘出鍋后,便輕輕揭起雪白的米粉片,用篾竹盤晾曬到暖陽下,亮晶晶的,香氣四溢。中午時分,粉片已被曬干,散發太陽的味道,硬硬脆脆的。從選米、浸泡、柴火蒸、日曬,再到軟化、刀切,接著再曬干,都是經過嚴謹的“兩曬兩蒸”工序后方才制作為成品。機械的動作如此反復。在水的摻和下,大米熱熱鬧鬧換了另一個樣式,變成米粉了。

中渡米粉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它散發出來的香氣,石磨磨漿保證了米漿的細滑,柴火蒸粉,太陽曬干,都是純天然的,再加上用的水就是中渡的山泉水,便有了一種特別的香味了。陳家干切粉,是陳洪波從父親陳子文手里接過的事業。從清末開始,陳子文的祖父、父親就一直在做干切粉,到陳洪波這代,已經滲透了四代人的心血。

一輩子待在鎮子里做米粉,是我要的人生嗎?前些年,陳洪波無數次來到碼頭的古榕下,不止一次這樣問自己。他曾反復糾結。如果不做下去的話,又覺得挺可惜的,都傳了幾代了。一門古老的手藝一旦無人傳承,一種珍貴的精神也將永遠絕跡了。那天,陳洪波又一次來到古榕下,無意看到不知是誰寫在臺階上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边@句年少時讀過的詩,此時擊中了他心里的結。找個好工作,養活自己,其實很容易,但我為什么不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呢?

多年后,陳洪波還記得第一次偕與他一起在廣州打工的女友回到鎮上。飯桌上父親懇求他留下,接替祖傳石磨的推手。女友卻要他重新回到打工的城市。左右為難之時,陳洪波需要到古榕碼頭靜一靜。思前想后,那晚在古榕旁,陳洪波與女友訣別。絕情的話已經接近尾聲。他掬起一捧洛江水,拋撒向古榕伸向河中的枝葉,然后對她說:“忘了我吧,水能沖洗一切?!薄耙磺??”水能沖洗什么呢?他知道,水可以沖洗任何東西,而“一切”還在,因為古榕還在,碼頭還在。相信,手工米粉與古榕、與碼頭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和靈魂。

而六十三歲的周岳生,卻是另一種惆悵。他是他的家族做米粉行當第三代傳人。他并不關心手工干切粉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靈魂,他聽不懂回歸、傳承、情懷、陽光味道這些字眼。他只知道,這是在做生活,不管喜不喜歡做,終歸得好好做。這“生活”關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關系到他和老伴的醫藥費,關系到他的小酒小菜和黃煙,關系到他們平淡無奇卻無比重要的日常,更關系到心里的安與不安。

最近幾年,機制米粉批量生產,省工省力,但品質終究抵不過手工柴火米粉來得地道。外界對手工米粉關注的目光多了,陳洪波也越來越有信心將這一祖傳的老手藝堅持下去。帶著中渡的陽光和水土滋味的故鄉美食,是與陳洪波一樣的年輕人難以舍棄的文化基因。年輕的他看得更長遠,隨著古鎮保護性開發后,外地游客逐漸增多,他用老手藝制作的手工米粉銷量也有所增加,他正著手向市級文化部門申報,將中渡柴火干切粉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古鎮的中心,有一廟宇,中渡人稱之為武廟。武廟又名“武圣宮”,為清代建筑,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廟的主神是關羽,左右有關平、周倉。此廟所塑的神像,與別處不同,比如關羽的臉就比較長,幾乎是長方形的。這三個神像,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廟的主對聯:“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赴魯肅江南才子盡寒心?!笔堑?,武廟收留了古鎮人的信仰,成為古鎮人心靈慰藉之地。多少年來,一個又一個上灘下水的船夫過客,到古鎮的武廟中燒香叩頭祈求平安。武廟護佑著多少來來往往的文人墨客、販夫走卒。

響水瀑布

中渡香橋,又稱天生橋

旅游業興盛后,古鎮沒有以往那么清靜了。最熱鬧的當屬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八。據說,這天是城隍爺的壽誕。城隍,作為中華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在古鎮人們的心目中更是掌管生人亡靈、生死禍福的守護神。他守護著古鎮千千萬萬的子孫。這一天,到武廟上香祈福是一項重要的神圣儀式,也是中渡人重要的信仰活動。不管多忙,在外的子孫們這一天都回到鎮里參加城隍廟會。香客中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外鄉人。一頭肥豬和若干雞鴨成了這場儀式的祭品。武廟內外,青煙騰地而起,芬芳的煙霧帶著人們感恩的心情直達上天,他們的祭拜,除了感恩,還有對城隍爺更多的祈禱。祭祀活動結束后,接下來的是城隍巡城活動,還有舞龍、舞獅、腰鼓、抬閣、旱船、蝴蝶、挺馬、蚌殼等巡城表演。中渡人以這樣的方式堅守著自己的精神領地。幾百年來,他們把天地護佑、神靈敬畏、生命崇拜、幸福祝祈一并演繹在這古老的“五二八”民俗活動中,演繹成中渡古鎮獨有的文化名片。

“五二八”城隍廟會

始于明清的“和家宴”已有幾百年歷史了,這是中渡傳統廟會獨有的宴席。中渡人用宴席這一傳統開明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和對美味的理解。和家宴,全鎮人一起動手,在街道上擺起一串桌子,各家各戶將最好的菜獻上酒桌,全鎮人一起品嘗。宴席正式開始前,鎮子里德高望重的長者,向在座的鄉親們宣講村規民約。吃“和家宴”象征著鎮子里的人團結一心,鎮子里越來越興旺?!昂图已纭苯逃址秽徖飯F結友愛、和睦共處。中渡人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把這種民俗演繹成獨一無二的文化奇葩,又在這樣的文化奇葩中讓生命激情拋灑。他們世世代代傳承著民俗,民俗也世世代代照耀著他們,洗去泥濘,洗去生活的辛勞。

在“和家宴”的餐桌上,讓人大飽口福的是四大名菜:肚肺湯、豪細松、酸甜肉圓、大雜燴。這些看似普通的菜肴,在中國城鄉的餐桌上時??梢?,但在中渡人的心目中卻有著另一種隱喻。肚肺湯的筍子和涼薯脆甜鮮嫩,整個湯也是清甜可口,它寓意著“清正廉潔”;而豪細松講究刀工,原料切得十分細碎,寓意為“歲歲平安”;酸甜肉圓,寓意“團團圓圓”;大雜燴里有肉絲、粉絲、木耳絲、筍絲等,寓意“五谷豐登”。它們能在林林總總的美食中獨占了鰲頭,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成了古鎮人們日常生活的自律。

如今,中渡人在自家門口辦起了旅游公司,“和家宴”的食客們也不再僅限于古鎮的居民了,來自天南地北的人們,到中渡吃吃和家宴,到武廟上香許許愿,再一覽古巷的昔日容顏。中渡人將民俗活動演繹成了獨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別有一番意味。古老的建筑、厚重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必將拉動古鎮的旅游產業,而古鎮人未來的生活,也因此發生更大的改變。古鎮的當政者們正在加緊實施保護性開發的項目,一條條廊檐下的電纜、電線移于地下,一些古跡正在進行搶救性的恢復。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將是一座飽含渡口文化、武備文化、山歌文化在內的古韻文化特色非常濃厚的千年古鎮。近日,中渡又傳來喜訊,繼獲得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后,再度憑借保存完好的傳統風貌和民族特色被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在古鎮駕駛,汽車轉一個彎,后視鏡中的景物切換成了綠色的山野。群山環繞的天空之下,目之所及的除了眼前的青山就是綠水。山水之間,中渡便有了靈氣,有了一股不凡的氣度。南方的春天來得早,初春過后,似乎直接進入了生命競放的夏天。整個夏季樹木蔥蘢。自然之美真是無處不在,中渡八景便是最好的詮釋。香橋仙境、響水涌泉、鷹山掛月、洛江春汛、西眉煙雨、東嶺晴嵐、龍潭秋月、獨秀凌霄,無不顯示它的獨一無二。

香橋洞內有神仙,到此驚疑別有天。

橋上逍遙唯野叟,河邊游玩打魚船。

蟠桃倒吊千秋在,石徑藤盤四壁懸。

樵子爬山身已倦,歸來猶向竹林眠。

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軍已經拉開戰略反攻的序幕,劉鄧大軍在江淮河漢間縱橫馳騁,蔣家王朝崩潰滅亡已成定局。中渡縣國民黨失意政客劉策華,與跟其一樣的小政客和失意文人,對國民黨當局絕望,對共產黨又不是真正了解,彷徨歧路,寄情山水,幻想到桃花源中去避亂。據說這首詩出自當時中渡汛防主官賴進陛之手。頭兩句是說香橋巖風景如畫,恐怕是神運用鬼斧神工之力造就的吧。中間四句突出香橋巖的特點:橫空的天橋,倒掛的蟠桃,河中的漁舟,曲徑通幽的羊腸小道。

在觀景臺上俯瞰香橋,在這個高度上,群山變成波浪,在眼前奔涌。低頭俯視,一個天然的巨大深坑,夏天和初秋,都是一湖碧水。湖水的上方,勁風獵獵,被陽光照耀 ,亮得晃眼的云團翻滾在天空,也翻涌在湖中。如果能打開游人尋美的心思與眼睛,中渡的山野,處處生命力勃發,處處美不勝收。

香橋是中渡洛江的源頭,這里高度集中了天生橋、峽谷、地下溶洞、疊水瀑布喀斯特地貌景觀,被地質學家譽為“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質博物館”。2013年9月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中國最美地質公園”。為什么叫香橋巖呢?因為一年四季都有非常多的野花,花香四溢,走在香潭峽谷下面非常芳香,所以取名香橋。香橋是香橋地質公園里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傳說這座天生橋是工匠魯班揮動手中板斧所造就的。渾然天成,氣勢宏偉。洛江在底下穿行,香橋巖天生橋橋體比例適中,且與周圍的景色完美融合,被譽為中國最具觀賞價值的水上天生橋。

中渡“和家宴”

掬起洛江沉淀下來的和居文化,中渡古鎮與山水相融,與自然共存,歷經千年變遷,依然寧靜祥和,向世人展現獨有的和居之美。在這個任何美都變得脆弱的時代,我已經看到時代的潮水上漲上漲,但這些美麗的存在,都是一副聽天由命的模樣,沒有驚叫,沒有憤怒,甚至也沒有哀嘆了。

猜你喜歡
碼頭古鎮
全自動化碼頭來了
開滿桃花的碼頭
大塊頭和小不點
周莊古鎮
同里古鎮
前往碼頭
千年古鎮
西塘古鎮
在碼頭上釣魚
光福古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