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帕梅拉的德行勝利

2017-10-28 04:56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貞潔男權道德

鄧 靜

(武漢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1 前言

塞繆爾·理查遜(1689-1761)是18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英國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作品《帕梅拉》,又名《貞潔得報》,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產生了難以預估的影響?!杜撩防分v述了一個虔誠而聰明的女仆帕梅拉的故事。她因拒絕主人B先生的誘惑而最終獲得與B先生的婚姻。從跨越社會地位的階級鴻溝來看,這是一次勝利?;楹笈撩防杆偃谌肷狭魃鐣?,成為B先生的賢妻,搖身一變成為一位令人尊敬的上流社會模范女士。

最初作者理查遜是應朋友之邀撰寫一本行為指南,以指導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傭人和中產階級家庭主婦如何行為處事,避免掉入可能有損她們貞德的陷阱。超出理查遜意料以外的是,這本書完成后極大地觸動了當時的社會。它引發了人們對美德問題的大量討論,女主人公的言行更是在全國范圍內被女性們瘋狂地模仿。

本文將分析帕梅拉創作的社會背景,并對第十八世紀女性的典型道德進行探討,從而論證所謂女性道德是由男權社會塑造出來服務于男性意愿的偽道德。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無所依附;她們的從屬角色是由法律所規定的;她們被父權體系從政治上、經濟上甚至文化上全面壓制。美麗的下層姑娘帕梅拉注定是當時英國社會中的受害者。在理查遜借由高尚的道德口號粉飾對女性的壓迫和控制時,我們應該看到其隱藏的目的。

2 創作背景

文學作品描述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間某一特定地點的具體經歷。一部文學作品的流傳度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相關。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理論指出文學作品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反映,應符合當時的社會條件。因此,我們應該在深入挖掘本書的主題和意義之前分析這部小說的社會歷史狀況。

2.1 道德的隕落

從第十四世紀開始的歐洲文藝復興將人們從中世紀禁欲主義思想中解放出來,開始并將人的欲望看作是自然的產物。人文主義者們不遺余力地宣揚人的完美和高貴,提倡個人的世俗化和解放,提倡性自由。他們努力表達在藝術、文學和日常生活中實現性自由。然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在提出反禁欲主義思想的同時,也出現了縱欲的傾向,直接導致了傳統女性道德的墮落。根據英國十六、十七世紀的相關記錄顯示,十八世紀未婚先孕婦女的比例是十六、十七世紀的兩倍。十八世紀的英國淫亂性行為和賣淫同樣層出不窮。這些數據表明,文藝復興以后,道德和法律層面對于女性貞潔的約束都大大降低。

每次社會變革都會帶來一場人生觀和道德觀的革命,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舊的道德體系受到猛烈沖擊,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建立。18世紀的英國可以說是道德觀混亂、甚至真空,建立一種新的道德觀念迫在眉睫。

2.2 資產階級的崛起

十七世紀,英國的資產階級與貴族、不同宗教派別之間都發生了激烈的權力斗爭,甚至引發了國內外的戰爭,留給十八世紀一個亟待清理的局面。然而這一時期英國的經濟卻得到了飛速發展。工業革命創造了極大的物質財富,有力地刺激了消費主義的擴張和消費社會的發展。資本市場興起,銀行業日漸重要,英國社會物質財富呈爆炸式增長。對外戰爭和殖民擴張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英國財富的積聚。這時重商的思想廣為人們接受,資產階級的地位日益崛起。英國許多貴族直接參與經商。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中,人們的道德觀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質主義的影響。

然而,這個時代的女性幾乎被剝奪了所有集聚財富的方法。隨著工業革命帶來了商業生產,機器取代了女性勞動力,女性勞動力不再重要。加上當時學徒制排斥女性,男性就這樣接管以前由婦女在家進行的各項工作。因此婦女的經濟情況處于前所未有的窘境。未婚婦女不再是家庭有價值的資產。因此許多未婚婦女不得不在充當廉價勞動力和成為男性附屬物之間做出選擇。

3 《帕梅拉》中似是而非的“道德”追求

理查遜選擇婦女道德作為這本書的主題并不是巧合。在十八世紀,婦女的價值是被高度重視的,但局限于一個特定的女性領域,即作為家庭和道德價值觀的守護者。女性的生活是當時社會的一個重要關注點,因此許多女性品行手冊紛紛涌現。這些行為手冊表達了男性對女性的要求,也是女性取悅男性和獲得男性認可的方法。我們在《帕梅拉》中可以找到許多屬于品行手冊的道德規范內容。毫不夸張地說,《帕梅拉》是女性美德尤其是貞節的頌歌。

3.1 道德訴求:貞潔

十八世紀,婦女基本上被認為是財產,出嫁前是她父親的財產,結婚后是她丈夫的財產。在她作為單身女子的期間,她依附父親的意志存活,謹慎包保護自己的貞潔;在她出家后,聽從丈夫安排,做一個優雅嫻熟的貴婦,完完全全是父權控制下的女性。不僅如此,在宗教和法律的共同影響下,女子的貞操也變成了丈夫的私有財產,失貞等于她丈夫的財產被盜。在這樣的道德氛圍中,道德說教占據文學文獻的主要部分,而對女性貞潔的說教俯拾皆是。

“美德”(virtue)一詞在十八世紀不僅指抽象的美好品德,更具體指代女性的貞潔。理查遜在《帕梅拉》的副標題中這一詞點明女人的美德等同于貞潔。而帕梅拉的故事其實就是一段為貞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讀者對《帕梅拉》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文中女主人公對貞潔異乎尋常的堅持與看重,書中有關貞潔的單詞不勝枚舉,“美德/貞潔(virtue)”出現八十多次,“處女(virgin)”出現過五次,“純潔(pure)”出現十三次。貞潔重要性的相關論述一再出現。帕梅拉貧窮的父母教育她要“失貞比貧窮更可恥”(理查遜 18)。當父親得知年輕的B先生成為女兒新主人并對女兒多加照顧時,他立刻懷疑B先生有不良企圖,在信中嚴加告誡女兒防范B先生:“即便失去生命,也不能失去貞潔”(Richardson 10)。在父親看來,“只有貞潔與善良才產生真正的美”(Richardson11)。貞潔被無限拔高,成為了衡量帕米拉道德價值乃至生存價值的最重要標尺。

在這樣父親的教導下,帕梅拉內化了這種道德要求,遵循父親的指導,展開對B先生斗智斗勇的反抗。她在每封信的開頭或者結尾都會交代自己是否還是貞潔的,請父母放心;作為回報,她要求她的父母贊美和認可她保護自己的勇敢行為。這既顯現出帕梅拉這種下層女子面對男性力量維護自身時力不從心的孤苦境地,也折射出女性自我價值僅僅依附于貞操的可怖現實。

3.2 實現手端:話語權

英國婦女的覺醒始于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確立了平等的思想,在理論上否定了傳統意義上以身份決定社會地位的做法。歐洲中產階級女性作家開始強調婦女應享有與男子的平等權利。理查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對第十八世紀女性的命運十分關注。理查遜汲取了大量當時的英國通俗小說,塑造出帕梅拉這樣一個女性形象。

帕梅拉為了捍衛她的道德信仰,用她無力的武器反抗著她的主人:言語、昏厥和其他仆人的支持。其中最有力的武器是她為反抗壓迫而進行的寫作。帕梅拉的寫作使她發出了在現實生活中被剝奪的聲音。在這些信中,帕梅拉表達了她對自己絕望處境的憤怒和沮喪。她坦率而大膽地談論她的無助和反抗的決心。另一方面,寫作是也表達她根深蒂固的美德信念以及獲取父母認可的一種方法。

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帕梅拉“獨立的聲音”受到了B先生的嚴密控制。在小說中,帕梅拉完全受B先生的擺布,失去了自由。她的話語因為不能被聽到而完全喪失了力量。即使人們聽到她所說的話也不會相信她、不敢幫助她。??略f,話語存在于事物的既定秩序中。它是權力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被當做統治的一種媒介(Foucault 24)。B先生可以用他的社會力量來控制帕梅拉的話語:她的口頭抗議可以被阻止;她的信可以被旁人閱讀、偷去甚至或收走;更重要的是她主人可以決定帕梅拉應該寫什么。

4 《帕梅拉》所謂的道德勝利

《帕梅拉》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契合女性讀者對婚姻問題的莫大興趣。而這一情節安排更是居功至偉:女主角堅守貞操的努力最終換來了一位出身高貴的男性的求婚。人們把帕梅拉“上嫁”的行為視為她道德勝利的象征。帕梅拉這個角色幫助理查遜在道德淪喪的十八世紀中重新樹立了女性道德,將道德追求與物質獎勵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公眾自發遵守道德規范的的熱情。

4.1 虛假的勝利

十八世紀英國作家布萊克斯通指出,“在法律上,丈夫和妻子通過婚姻行為變成一個人;也就是說,婚姻中婦女的合法存在必須依附于她們丈夫的意志?!保˙lackstone 442)。帕梅拉婚后踏入中產階級,B先生的妹妹戴維斯女士成為了帕梅拉的榜樣:在家她服從丈夫;在外她是忠誠的朋友和慈善家?;楹笈撩防cB先生之間實質關系更傾向于主仆而不是夫妻。在男權思想的制約下,帕梅拉竭盡所能按照主人的要求將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妻子。B先生制定了多達四十八條家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帕梅拉自己的貢獻??梢哉f,帕梅拉對男性文化的全面認同是顯而易見的。

在高度男權化的社會中像帕梅拉這樣被迫害的婦女扮演著男權的追隨者、倡導者甚至代言人的角色。所以帕梅拉婚后自覺地失去了自己的聲音。由此可見,新女性道德的勝利更像是理查遜所代表的代表男性提出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勝利。

十八世紀,女性的性別角色被男權社會中的男子物化。根據詹姆士·弗迪斯的女性行為手冊,女性顯然是相對與男性而定義的。女性的生活的重心則是圍繞著家庭的。家庭外的任何事情都是應由男性關注的領域。他詳細地闡述一個稱職女性應具有的品質:順從、謙遜、溫柔,陪伴男性左右(Fordyce 16)。

在小說的結尾,理查遜花費大量篇幅描寫帕梅拉和B先生的幸福生活。事實上,B先生成功地迫使帕梅拉被邊緣化,使她的生活完全圍繞男人的需要。帕梅拉將自己轉變為男性意志的代言人,成為男性注視下的模范女性。因此,帕梅拉的道德勝利更像是對男性所渴求的傳統女性形象的回歸。

4.2 美德的雙重標準

造成帕梅拉虛妄道德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事實是十八世紀針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道德規范。當時的道德規范對女人的道德要求更為嚴格。許多女作家抗議這種不公正的雙重標準。然而當時的大多數男性改革者仍認為性純潔對男性來說沒有對女性那么重要。當女人遭受男人的邪惡誘惑而失去貞操時,男人們譴責女人的脆弱。諷刺的是,這時誘惑者成為了道貌岸然的譴責者。文中對帕梅拉和B先生的描述清晰地展示了這種雙重標準。正如我們所看到的,B先生是典型的放蕩鄉紳,用盡一切方法引誘他的女仆。在這個過程中,他所在意的只是保護自己的名聲。這一事實表明適用于帕梅拉的道德規則對B先生沒有約束力。他那有爭議的私生活作風并沒有被視為人格上的嚴重缺陷,而女性在貞操上的任何閃失將會毀掉她的名聲,使家人蒙羞。

此外,道德的雙重標準,就像十八世紀性道德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樣,在階級之間也有明顯的差別。上流社會堅持認為下層人民不配談道德(Watt 146)。面對出身高貴的男性的需求,來自下層的女性的普遍做法是放棄道德,順從上層男性的意愿。所以當帕梅拉盡努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她被指責是偽君子,違反了主人和仆人之間的正確關系。換句話說,帕梅拉應該懷著尊重的態度服從主人的任何命令。在男權社會體系中,來自較高社會層級的B先生享有更多優先權。這里不難看出理查遜提出了一個具有進步意味的論點,那就是下層階級人士可以被納入道德的討論范疇中。然而,男女之間道德差別沒有縮小,反而增加了對女性的限制。

5 結論

十八世紀,女作家開始在英國文壇興起。她們高舉兩性平等的旗幟,倡導婦女在文學和文化領域的解放。理查遜在這樣的環境下表現出對女性的關懷。理查遜的作品揭示了十八世紀的女性在經濟和道德上都受到壓制的艱難處境。在故事的結尾,作者安排帕梅拉贏得了B先生的婚姻承諾,大大提高了社會地位,從而向公眾傳播出這樣一條信息:美德可以獲得巨大的物質回報。理查遜寫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是對女性進行道德訓誡,鼓勵女性服從女性道德規范,從而成為男性眼中的理想女性。這種由男性根據其需求指定出的道德從根本上就是為了服務男性而存在,并未考慮女性的生存境地。更遑論文中帕梅拉“道德上的勝利”是存疑的。正如文中所述,帕梅拉在婚后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只關心如何通過滿足丈夫的要求來回報他的慷慨的婚姻許諾。理查遜用男性話語構建了一個看似真實的女性聲音,但這種聲音與真實女性的內心世界相距甚遠。不難發現,文中的女性永遠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理查遜強烈主張婦女應遵守既定的男權社會結構,從而實現男性眼中女性的價值。理查遜用這個虛構的故事直接掩蓋了男女之間道德標準上的差異,助力男性對女性的統治。

[1] Blackstone,William.Commentaries on the Laws of England.Oxford:Clarendon Press,1766.

[2] 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Trans.A.M.Sheridan Smith.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3] Fordyce,James.Sermons to Young Women.Dublin:Published for J.Williams in Skinner-Row,1766.

[4] Richardson,Samuel.Pamela;or Virtue Rewarded.Ed.Peter Sabor.Suffolk:Richard Clay Ltd.,1985.

[5] Watt,Ian.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Monotype Baskerville:Cox &Wyman Ltd,1981.

猜你喜歡
貞潔男權道德
Myth and Mechas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體育運動中的性別與性:反抗男權制
博古通今
淺析《金瓶梅》中男權社會的畸形狀態
網購“貞潔”嫁豪門,隱情敗露閨蜜互斗誰之錯
男權,一把悲劇的鎖
——細讀《孔雀東南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