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孝賢電影研究述評

2017-10-28 04:56董嬌嬌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侯孝賢研究

董嬌嬌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侯孝賢是臺灣電影的標桿,也是一位世界級的電影大師。對他電影的關注與研究始于1984年《風柜來的人》,三十年來未曾斷絕。這部作品使他“從當時占據臺灣電影主流的武俠功夫片、瓊瑤愛情片和軍教宣傳片中脫穎而出,與楊德昌、萬仁、曾壯祥、柯一正、陳坤厚等人并駕齊驅,成為臺灣新電影中流砥柱式的人物?!雹?984年對侯孝賢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他的《風柜來的人》受邀參加了第四屆夏威夷影展、第二十八屆倫敦影展和法國第六屆南特三大洲影展,他完全異質的作品在歐洲的影展上大受歡迎,引起了法國媒體,尤其是法國著名電影評論雜志《電影手冊》②的高度關注。

時任《電影手冊》采訪記者的法國著名導演、影評人奧利維·阿薩亞斯③(Oliver Assayas)在《電影手冊》的“聚焦臺灣”專欄撰寫了《我們的記者在中華民國》一文,系統地呈現了當時臺灣電影這一“在世界之外的產業”的生產狀況和發展態勢,并對侯孝賢進行了單獨介紹,這也是侯孝賢在法國電影評論界首次正式亮相。在此之后,他與法國媒體、影評人交集不斷,而當年的記者阿薩亞斯不僅很快自己也拍起了電影,而且于1997年,已經導演過五部影片的他來到臺灣,侯孝賢的故鄉拍攝了90分鐘的紀錄片《侯孝賢畫像》,向這位他心目中的世界級電影藝術家致敬。這部紀錄片后來成為歐洲人認識和理解侯孝賢的最為原始而又關鍵的影像資料。無獨有偶,在亞洲,也有一位當時的電視記者,日后的電影大師拍攝了侯孝賢紀錄片《當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和楊德昌》,這就是在臺灣高雄出生長大的是枝裕和,并且在時間上比阿薩亞斯還早四年。而在中國大陸,被侯孝賢稱為“半個老鄉”的山西導演賈樟柯,發長文《侯導,孝賢》回憶了侯孝賢導演在自己的電影成長之路上的影響。以上三位導演對侯孝賢電影的關注極為重要的原因,不僅在于這是最早一批對侯孝賢電影的審美直覺的表達,具有歷史的研究意義,更在于這是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導演們,使用不同媒介語言,對同一位導演的記錄和觀察,從而形成一個互為參照的話語體系,讓我們得以從多角度,多層次了解侯孝賢導演其人及其作品。

隨著侯孝賢電影作品的日漸豐富,電影語言的日趨成熟,國內外對其研究的熱度也越來越高。

在美國,出現了英文世界第一個關于侯孝賢的電影討論網站,由臺灣學者葉月瑜與艾貝·馬克·諾恩斯(Abe Mark Nornes)合作創立,深度討論侯孝賢的電影風格。2009年第一本由獨立作者所撰寫的侯孝賢電影研究專著 No Man an Island: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由美國學者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撰寫,成為英語世界研究侯孝賢的重要資源。此外,為配合侯孝賢歐美電影回顧展,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的教授Richard I.Suchenski編輯了第一本侯孝賢英文評論集,書名就是Hou Hsiao-hsien。另外,在美國執教的華語電影學者Michael Berry(白睿文)集結了對侯孝賢所做的一系列訪談,寫成《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該書由朱天文協助校訂,并由賈樟柯作序,是十分完整的侯孝賢訪談錄。至此在美國的侯孝賢研究領域已經擁有了專著,評論集,訪談錄和網站一系列參考文獻。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論述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侯孝賢電影的影像風格,創造性地運用了實證性的技術分析和數據對比,解釋了侯孝賢獨一無二的電影特質的技術參數;二是解構了西方學界關于亞洲電影研究的傳統模式:將侯孝賢置于小津安二郎、阿巴斯等亞洲電影大師行列,共同作為一個“勇敢地對抗無處不在的西方體制的東方‘他者’的形象”。目前的美國電影評論界普遍意識到簡約化的文化解釋“有時閃著真知灼見,但是常常誤入歧途”,“無法解釋我們面前的現象的復雜性”。④

國內對于侯孝賢電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臺灣。最早集中見于1988年焦雄屏編著的《臺灣新電影》。她在該書中專辟一章收錄了陳國富、黃建業,張昌彥以及她本人對侯孝賢電影評論的六篇文章,涉及侯孝賢轉型重要年份1983年到成書日期1988年之間所有作品。其論述的視野擴至臺灣電影工業的變化歷程,讓我們對侯孝賢電影實踐的生態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隨后她又陸續推出《臺灣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以及《臺灣新電影90新新浪潮》兩本著作,當中也不乏對侯孝賢影片擲地有聲的評論。繼焦雄屏之后,另外三位在美國獲得電影學博士學位的臺灣學者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于1990年代中期也開始了侯孝賢電影研究,并于2000年將過去十年國內外關于侯孝賢研究的代表性論文搜集整理,推出了《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成為第一部侯孝賢研究專著,書中就侯孝賢電影風格、形式與詩學等面向做了深入分析。十年后,此三人又起心動念著手編輯了第二本侯孝賢電影評論集,并于2015年正式出版《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全書總集了10位國內外首屈一指的電影學者的專文專論,加強了對侯孝賢作品里的聲音、顏色、視點、美術、美學歷史與剪輯結構的探討,并重新檢視了侯孝賢早期城市戲劇電影。另外侯孝賢電影制作團隊的編劇朱天文編著的《最好的時光》和《紅氣球旅行》兩本著作,以及謝海盟2015年出版的《行云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都生動而細致地記錄了侯孝賢電影拍攝幕前幕后的種種瑣事和趣聞,見證了一部部電影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為侯孝賢電影研究提供了鮮活的一手資料。而比共事人員的記錄更可靠的文獻資料是導演的自述。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卓伯棠主編的《侯孝賢電影講座》一書正好彌補了這一空缺。該書是侯孝賢導演2007年在香港浸會大學所做的一系列講座的記錄稿,在書中侯孝賢導演全方位回顧自己的導演經歷,說拍片時的故事,道技術上的細節,談小津與布列松,論電影的信念與美學。這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注點。

臺灣學者在侯孝賢電影研究領域的確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由于地緣的便利,能夠在銀幕外頻繁、貼近地與導演互動,為該領域的研究提供較直觀的觀察和一手的研究素材。而相比之下,大陸研究者在侯孝賢電影研究領域少有專著,多見論文。這些論文主要集中于討論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侯孝賢電影中的長鏡頭美學,詩化的審美情懷。以孟洪峰為代表,他用中國藝術中的“意境”概念解釋侯孝賢長鏡頭以一種詩意的方式維持場景的情緒與感覺;二是侯氏電影中的歷史紀錄特質,探討國家與身份認同,以倪震為代表,他認為侯孝賢高度風格化的電影散文,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儒家文化的倫理精神,以及典型的東方式的對祖國的情感忠誠。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陳旭光教授也認為侯孝賢電影中的長鏡頭所記載的就是臺灣的歷史,表達的就是紀實性;三是將侯孝賢電影與小津安二郎和賈樟柯進行比較研究,認為他們的電影共享一種東方美學的滲透力和縱深感。近年來該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文論是李迅的《形式和意義:重新認識侯孝賢電影》,他在詳細梳理了侯孝賢各個時期電影語言運用特點的基礎上,選出了七個有代表性的技法,參照世界電影史上同樣技法的經典運用方式,重新探討了侯孝賢電影的形式和意義,令人耳目一新。

注釋:

① 劉大先.侯孝賢:人文傳統的散點透視.藝術廣角,2009,01.

② 1951年春,巴贊等人創刊的《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ema),云集了一批對電影史和當代電影了如指掌的年輕人,他們日后成為“法國新浪潮”的核心人物,包括特呂弗、夏布羅爾(Claude Chabrol)、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雅克·里維特(Jacques Rivette)、侯麥(Eric Rohmer)等。

③ 奧利維·阿薩亞斯(Oliver Assayas),對華語電影頗具研究的法國導演,其2012年導演的作品《五月之后》獲得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6年導演的作品《私人采購員》獲得最佳導演獎。

④ 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導論部分,黃文杰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1] 劉大先.侯孝賢:人文傳統的散點透視[J].藝術廣角,2009,01

[2] 譚笑晗.侯孝賢電影的海外傳播與受眾——以法國《電影手冊》為中心[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6,2

[3] 詹姆斯·烏登(James Udden).無人是孤島:侯孝賢的電影世界[M].黃文杰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4] 李迅.形式和意義:重新認識侯孝賢電影[J].當代電影,2012-09-01

猜你喜歡
侯孝賢研究
侯孝賢《悲情城市》釋出4K修復版海報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宿主”與“蛔蟲”
侯孝賢影像中的幫派江湖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22年了,她才是侯孝賢背后的女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