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十三五規劃”看高校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緊迫性

2017-11-07 09:10蘭中仁謝倫武
中國西部 2017年10期
關鍵詞:創新能力大學生發展

文/蘭中仁 謝倫武

從“十三五規劃”看高校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緊迫性

文/蘭中仁 謝倫武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三五規劃”),描繪了今后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和決心。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但同時,產業層次低、發展不平衡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增強等矛盾愈加凸顯,處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確立發展新理念,開拓發展新境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創新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新動力,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的辦學方向和教育目標必須契合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意志。順利推進“十三五規劃”,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肩負著重要責任。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無疑在國家科技、經濟、國防、教育和社會發展等諸多領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放在首位。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育卻落后了西方高校許多個身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期下,推動大學生教育健康發展,保證其培養質量,培養出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是擺在我們大學生教育和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在1912年的“創新理論”中首次使用了創新(Innovation)一詞,并將之定義為在新的體系里引入新的組合。廣義上的創新即推陳出新,就是人類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完善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創造新理論、新方法,淘汰舊制度,建立新機制的發展過程。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其內涵也必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擴展和演化。

◆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取得了巨大進步,但人均GDP仍處在較低水平。我國亟需轉換發展動力,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而這一切均取決于國家、社會和大眾的創新能力。21世紀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國家間綜合國力競爭最為激烈的時代,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競爭。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要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當今黨和國家號召“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由此可見,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對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黨和國家站在時代前沿,高瞻遠矚,又一次將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提到了新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最高層次的大學生教育,在國家創新和創新人才培養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大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結合中國實際的最新探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源泉和動力。因此,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財富。在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及教育環境中,大學教育仍然是以“教學為本”,以獲取基礎知識、掌握高等教育學習方法、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主要任務,以傳道、授業和解惑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基本勞動力為核心。而大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是最大限度地增長基礎知識,更是要在參與創新創業及科學研究的實踐中掌握學習的新方法,不斷掌握知識和提高創新的綜合能力。大學生不僅要會學,還要會用、會變,要成為知識和技術創新的實踐者。大學生教育對國家科學技術創新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因此,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大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 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大學生經過大學的學習和培養,應該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管理者。今天的大學生沒有鐵飯碗可端,必須接受社會的挑選。大學畢業生走出校園,馬上就面臨著供大于求的就業壓力,競爭十分激烈,學生就業難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上,究其原因固然有著多種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擇業觀念的滯后、就業期望過高、用人單位急功近利、人才市場渠道不暢等等,但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書本知識多,實踐能力差,缺乏創新意識,更沒有創新能力。由此觀之,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和主動需要。

我國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差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普遍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抓得緊抓得實,水平高,中小學生的基礎知識學得全面而且扎實,但中國的高等教育過于保守,沒有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生。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發出感慨:“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是什么束縛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總結出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 傳統社會觀念影響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我國有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傳統社會觀念。部分觀念影響和阻礙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首先是“槍打出頭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明哲保身的傳統社會觀念。這些觀念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往往以“穩”來衡量,使得我們的民族和人民過于求穩,不敢大膽地去冒險和創新。其次,“長幼尊卑”的社會觀念也嚴重影響大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年輕人要聽從長輩的,學生要聽從老師的,下屬要聽從領導的,成了社會共識和標準。如果一個大學生質問老師,老師很難接受,社會也難允許。再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使得我們的社會認為讀書是唯一出人頭地的方式,而創新創造是不務正業。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社會認為讀書的終極目的是做官,社會把做官作為人生價值的最高點。以至于傳統觀念使得人們不關心創新創造對社會帶來的價值,不關心發明創造,而且對國外進來的“新”東西也是持懷疑的態度和害怕的心理。大學生們的心思都用在“學習好,為做官”上,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和提高。

◆ 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中國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想得最多,關心得最全最到位。幼兒時孩子上什么樣的幼兒園,學什么興趣班,幾乎都是父母說了算。父母很少聽從孩子的意見,孩子也就沒有機會自己做選擇和決定。這樣孩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弱,喜歡不動腦筋地依靠父母。更嚴重的是,我們的社會和家長還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乖孩子。這樣在孩子成長初期,我們的社會和家長就給孩子一個不需要思考、分析、選擇和決策的成長環境。

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具有明顯的應試教育特點。近年來所提的素質教育的意見和措施都收效甚微。應試教育是填鴨式教學,老師只顧教,不管問,更不討論。學生只需抄、記和背,不需要理解,更不需要實踐來驗證。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缺乏思想,更培養不出創新的意識,鍛煉不出創新的精神。胡適說過“腦子里沒有問題之日,就是你知識生活壽終正寢之時?!蹦釥枴げㄋ固芈u壓抑人創新精神的傳統教育時說:“孩子入學時是個問號,而畢業時是個句號?!敝行W應試教育,學生沒有提問的環境,心中無問號,再一次阻礙著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

大學本應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好的階段和場所。但由于教學生如何考試得到高分是輕車熟路,又容易實現。而要教已經養成了生搬硬套的學習習慣的大學生去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創新創造,費時費事,困難重重,不易在短期內實現。所以,大多數高校教師還是只管教,還是帶有很多應試教育的色彩。高校在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上還大有可為。

◆ 革新教育理念,建立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高校教育理念革新必須順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著力培養和發揮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創新成為大學生的習慣,成為社會的文化。而要造就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大學生,必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隊伍。高素質的高校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能夠站在學科的前沿,預見學科今后的發展方向。他們不僅在研究課題的選擇和做課題過程中給大學生以實質性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好的思維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潛移默化地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他們不僅要根據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加強創新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還要不斷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高校應該對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培養教師的創新思維,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同時采用激勵機制,鼓勵教師在教學內容上創新,在教學方式上創新,在考試模式上創新。只有保證教師高素質、高水平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才能保證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 在制度上保證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的記憶和再現為基本目標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它強調的是掌握知識的數量和準確性以及對已有知識的記憶。這種培養模式是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專業知識深度、輕基礎知識廣度,重共性、輕個性,忽視創新精神、創新品質、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嚴重偏離大學生教育的目的。改變傳統教育管理模式,有以下幾點可做。

第一,實行“學分制”。實行有效的“學分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原因在于“學分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學生選課“彈性”,使其能夠選修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生能學到感興趣的知識,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第一步?!皩W分制”還可以延長畢業年限,學生可以不急于畢業,利用學校學科多、平臺廣的優勢,邊學邊創業。在課程設置上,大學應該多設置一些創新創業課程。四川大學將三分之一的課程設置為創新創業課程,學生十分踴躍地選修這些課程。這些措施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方面很有成效?!皩W分制”在國外高水平大學也十分普遍,有些國外高校甚至不規定畢業年限。

第二,高校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和提供創新創業場地。大學如果能夠給大學生打造一個較為完整的創新創業生態鏈,讓學生真正的“舞刀弄槍”,會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個鏈條中,關鍵是資金和場地?,F在很多高校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設立了專門基金和創新創業場地,四川大學每年為學生提供800萬元的“異想天開”基金,學校還聯合成都市政府設立了1億元的“創業風險基金”,并且將新校區商業街大部分商鋪提供給學生創新創業;電子科技大學設立1億元基金孵化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西南交通大學為學生搭建300多個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有了這些條件的保障,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就有了根基。

第三,高校應發揮在學科上的優勢,同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培養大學生。高校與用人單位聯合培養,有利于大學生個性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開發,有利于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一種與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緊密結合的良好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再是傳統的“課程學習+科研訓練”,而是“課程學習+科研訓練+創業實踐”。這種新的培養模式一方面促進了學校優勢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決企事業單位在業務和發展上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是產學研聯合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尤為重要的是,為大學生提供了優質的社會資源,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第四,搭建創新型的科研平臺。高校一般都具有比較多的學科,大多數的教師都有科研項目。創新型科研平臺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十分重要。高??梢园l揮基礎學科和多學科優勢,新建前沿交叉學科,鼓勵資源共享,大力促進學科間交流,使得新思想、新技術得以產生。同時應通過建設學術交流平臺,定期開設學術講座、論壇,實現學科間的交流、校際間的交流、國際化的交流。高校要營造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促使大學生了解學界的新思想、新信息、新動態,為大學生創新提供寶貴的學術資源。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12月3日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現在科技發展迅猛,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周期大大縮短,一些顛覆性的技術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所以必須創新發展方式,緊密追蹤國際前沿新變化?!毙乱惠喖夹g革命和產業革命正深刻影響全球格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將是這場革命中最關鍵的因素。高校教師和管理者,要認清培養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大學生的時代感和緊迫感,培養出更多國家急需的合格大學生。(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李薇)

蘭中仁,男,江西高安人,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謝倫武,男,四川廣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

猜你喜歡
創新能力大學生發展
拓展探究實驗 培養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