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郎山下,背夫寂寂茶馬道

2017-11-07 09:10白英
中國西部 2017年10期
關鍵詞:拐子茶馬古道

文·圖 白英

二郎山下,背夫寂寂茶馬道

文·圖 白英

古道背夫銘 石碑

越阡陌,跨雪山,

攀危巖,涉寒江。

千年之中,幾多背夫接力于途?百代之下,如許行者魂斷異鄉?

——聶作平 《古道背夫銘》

“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里來?!鼻瓴桉R古道,這條綿延千里的貿易商路,以其路途充滿驚險與艱難而蒙上了神秘色彩。四川的茶馬古道由于上世紀50年代初川藏公路的修建而廢棄,如今已是舊跡難尋。幸運的是,在天全縣的甘溪坡,發現了一處保存完好的遺址,這條在二郎山峰嶺間斗折蛇行,在天全河崖岸邊臨淵攀緣的險峻山道,就是在歷史隧洞中遁跡了半個多世紀的茶馬古道的一段真實遺存。

①天全禁門關

②二郎山茶馬古道

禁門關 探尋茶馬古道的無字石碑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萬丈?!倍缮胶蘸沼忻?,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修筑川藏線時唱歌唱出名的。天全就是二郎山中的一個小縣城,駕車沿318國道川藏線駛入天全縣境內,一路風光壯美,山巒郁郁蔥蔥,河水澎湃轟鳴,令人心情愉快。穿過天全縣城沿著318國道伴著天全河西行,一路上河水跌宕歡唱,山巒奇峰錯列,美不勝收。行約兩公里,山谷驟然收窄,兩面陡直的絕壁擋在天全河兩岸,像兩位英武的戰士守護著龍尾峽兩岸——這就是被稱為禁門天塹的禁門關。

禁門關現在的遺址上,有一座小巧的關亭,關亭對面橫跨河上的是禁門關大橋,現在看來,就是一座普通的建筑,而在歷史上它的意義卻非同一般,茶馬古道在天全縣境內全長約108公里,主要在二郎山系的崇山峻嶺與深谷絕壑中穿行,其中的艱難險阻,遠非當代人所能想象。這條翻越二郎山的古道,山惡水險,崎嶇險峻,騾馬也無用武之地,只有人雙腳并用,方能攀援通過,于是造就了所有茶馬古道中唯一的奇觀——從天全禁門關至康巴路段的人力背茶!

停車駐足橋邊,聽鄉民說,橋邊竹林之中隱沒著一段茶馬古道。我們順著彎彎曲曲的小路而上,濃蔭匝地,青苔斑斑,絲絲淡幽的竹香浸入鼻孔,也沖淡了連綿起伏的蟬噪嘶鳴。我注意到在青苔覆蓋的石階上,有很多星星點點的石坑,有的清晰可見,有的被泥巴淹沒,不仔細觀察幾乎看不出原來的樣子。我伏下身去,輕輕地把小石坑上的浮土和樹葉拂去,石板上的小坑大小均勻,深淺不一,一路散布,又絕非石頭天然所成,仿佛有人為這條路專門制作的標記。一位過路的老鄉告訴我:“這是拐子窩?!痹瓉?,背茶人背負百多斤重的茶包,途中歇息只能用丁拐柱撐在茶包背架之下,讓拐子的末端杵于石上。在一代又一代背夫一次又一次偶然的重復之中,拐子與石頭廝磨而留下了永恒烙??!不是成千上萬次的反復,哪有石頭能被戳出坑來?不是成千上萬人走這條路,哪能幾步就見石板上的小坑?不是真正看到一塊石板上就有七八個小坑,再好的想象力也不足以估計背茶人的艱辛……再仔細端詳這石板上清晰可見的“拐子窩”,心中別有一番滋味,這些茶馬古道特有的標記,仿佛一闕無字石碑,是世代背夫飽蘸血汗,以鐵杵作筆,石徑為紙,在古道上完成的宏偉杰作,向后人展示著歷史的風雨年輪。這并不是一段普通的路,它在時間上連接千年,空間上牽延萬里,承載著豐厚的文化信息,引人探究與追思。

③茶馬古道上的拐子窩

甘溪坡 見證茶馬古道的背夫工具

過了禁門關,行不多遠,眼前出現一處風貌原始的袖珍古村,路上的指示牌顯示這里是青龍鄉紅星村。一塊標有“甘溪坡茶馬古道遺址”的石碑矗立于村子東首,村子僻靜而古老,村中精致的傳統民居、曲折的石板街巷、古老的石質器具、蜿蜒的滄桑古道,以及淳樸的民風民情讓人嘆為觀止。

聽說我們來尋訪古道,一位老伯熱情地喊來了村里保護茶馬古道的李忠榮。人如其名,李大哥忠義厚道。他還是一位古道背夫的后代,他的父親李攀林生于1921年,當年就當過背夫,不幸于2007年離世,其生前就經?;貞洷撤虻纳?。所以,李大哥對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感情更深厚。

甘溪坡曾經是當年背夫歇息之地,村頭有一間新建的茶馬古道陳列館,展示著古道遺留的鐵血見證——甘溪坡的老背夫當年使用過的背茶工具?!氨澈貌璋?,手上拄拐子。勒的汗衫子,包的青帕子。拴的半肚子,穿的偏耳子。還有汗刮子,別根煙桿子。爬坡上坎靠拐子,背起背子像駝子,打起拐子像漢子……”李大哥唱起了從父親那里聽來的背夫歌謠。背著沉重的茶包,還要翻山越嶺可不容易,背夫們必須要借助工具。李大哥一一拿起工具,給我們講解當時背夫們的基本配置,有背夾子、丁丁拐、汗剮子、麻窩子、腳麻子、溜殼子等,一件件物件雖已破舊不堪,卻是那樣的有質感,無言地述說著塵封已久的艱辛故事。

每件工具起什么作用?李大哥邊講解邊演示,我終于知道了這些工具在背茶路上的用途。背夾子是用木條做成的架子,下方有兩點支撐,上面可放茶包等物件,用繩子收緊以后,東西不會輕易掉落。拐子,用硬的雜木做成,一般呈丁字形狀,因為裝物資的背夾子穿脫不便,背夫們沿途不會輕易脫下,需要休息時,就用拐子頂住背夾子底部,承受起所背物資的重量,雙腿微岔呈三點站立。腳碼子,鐵打的防滑工具,一般綁在草鞋的底部,在冰雪路面上行走時,凸出的鐵釘有防滑作用。除了這三種主要工具外,汗刮子、扇單、管簽等也很常用。汗刮子,用竹片或篾片做成,在行進過程中用來刮額頭上的汗。扇單,用棕葉縫制而成的扇形工具,雨雪天氣時用來蓋住背的物資,不背東西時用來包拐子、腳碼子和其他東西。管簽,通常是1米多長的硬竹片,插在背夾子和背的物資之間,通過增加高度來增加背夾子的容量,放一些食物、草鞋等需要經常取用之物。

“晚上住店子,吃的火燒子,外加豆菜子,墊的爛席子,蓋的草簾子,睡倒逮虱子?!北撤騻儾粌H背著沉重的茶包艱難前行,一路上的生活也很艱苦,甘溪坡過去就有專供背茶人歇息的旅店,被稱為茶店子,條件十分簡陋。盡管如此,這已經是背夫們最向往的地方,因為終于可以吃上一頓熱飯?!盎馃印笔强驹诨鹋鑳葌鹊挠衩尊x饃,“豆菜子”是以四季豆米為主的素菜。說是住店,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聊避風雨的棲身之所。勞累一天后,背夫們躺在滿是臭蟲跳蚤的草墊上,檢查彼此的傷痕:誰的肩背紅腫了,就燒燙拐子的金屬杵尖壓在紅腫處;肩背磨爛的,敷上鹽巴以痛療痛。他們十分清楚,明天面對的又將是一段艱難的路程。

①背夫后代講述歷史

②背夫工

③甘溪坡茶馬古道博物館

紫石關 遙思茶馬古道的背夫人生

離了甘溪坡,不一會來到了紫石關,關城城墻遺址還在,城墻一直延伸到青衣江邊。站立于紫石關城樓上,往天全方向眺望,左邊是崇山峻嶺,濤濤青衣江水洶涌而去,右邊的山脈綿延不絕。紫石關是到二郎山的必經之地,以險峻著稱。以前,背夫們沿著茶馬古道到紫石關,要經過一座叫仙人橋的鐵索橋,現在鐵索橋已經被公路橋取代。而當年,背夫們則需負重走過鐵索橋,其艱難可想而知。紫石關前,有一組背夫雕像,幾個背夫的造型形態各異,有背著如小山般茶包的壯年男人,還有抱著吃奶孩子的背婦。歷史上,天全當地從事背夫職業的,大有人在。

在背夫廣場,背夫后代給我們講起了背夫的苦難生活。他們的父輩一般是從17歲就開始背茶,每當春耕秋收之后,地里的活忙完了,村里的男女勞力便結伴前往茶行受雇背茶包,到茶店里去先拿部分路費錢,交了茶包回來一起清余下的。一趟來回一個月,背兩趟回來收莊稼。茶包分十四斤、十六斤、十八斤三個標準,一個背夫背上的茶包,少則百余斤,多則兩三百斤,等于兩頭騾馬的負重量。若背一百多斤,一趟可以買六十斤米,也就是早先的兩三斗米。背茶固然艱辛,常有人不幸因病因災死于途中一去不返,但掙來的畢竟是現錢。對于耕種薄地一年也打不出幾顆糧食的山區農民,這比什么都實在。

和男人們一起背茶的還有一些生活極為艱苦的婦女和兒童,甚至還有帶著哺乳期孩子背茶的婦女,她們為了求生被迫參與其中,因為力氣小背得少,報酬也相對更少。據說最小的“背童”年僅10歲,可背30多斤兩條茶。最艱難的還是茶路上的“背婦”們,她們除了跟男人一樣的出苦力,還要克服更多生活上的不便,路上想小解的時候,得慢慢脫離隊伍,走在最后,取下隨身帶的筍殼,把背夾子拄在拐子上,站立著小便并用筍殼接尿導出。用過的筍殼還不能丟,掛在背夾子上風干后下次再用。

背夫對于當今的人們已是一個日漸遠去的背影,但歷史會記住他們。世世代代的背夫用血肉之軀筑就了輝煌的千年古道,古道的一石一土也記下了他們的每一寸足跡。背夫之于茶馬文化的促進,之于古道交通的開拓,正像《古道背夫銘》所述:“茶馬千秋,古道蒼茫。先人之風,山高水長!”(責任編輯/凌云 設計/毛豆)

TIPS

交通:

甘溪坡茶馬古道遺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青石鄉紅星村,此處緊臨318國道,自駕從天全縣城出發四公里可到,自由行可在天全縣城搭鄉村公交車到達,非常方便。

住宿:

甘溪坡目前沒有住宿設施,可在天全縣城住宿。

特產:

天全香谷米、二郎山山藥、筍干、銀耳等。

④天全紫石關背夫廣場

題目:阿里!阿里!

相機型號:PENTAX K-5

光圈:F8

曝光:1/80

ISO:100

作者姓名:王藝達

題目:遠方

相機型號:PENTAX K-5

光圈:F9

曝光:1/640

ISO:400

作者姓名:王藝達

作者簡介:攝影愛好者,涉獵風景,人文,紅外……2017全球華人新春攝影大賽入圍獎,磨坊發現杭州攝影一等獎,滿藝網2015金秋攝影優秀獎。

攝影愛好者,涉獵風景,人文,紅外……2017全球華人新春攝影大賽入圍獎,磨坊發現杭州攝影一等獎,滿藝網2015金秋攝影優秀獎。

猜你喜歡
拐子茶馬古道
走古道
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拐子湖凹陷中生代構造樣式特征
茶馬古道
鏡像
穿越秘境而來的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
訪茶馬古道
拐子診所
古道興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