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西龍山石城

2017-11-09 00:59張光輝
大眾考古 2017年6期
關鍵詞:石城汾河龍山

文 圖 / 張光輝

晉西龍山石城

文 圖 / 張光輝

龍山時代山西、陜西、內蒙古的先民在黃河兩岸借自然山體采石筑城、扎根高原,考古發現的一座座石城遺址成為窺探晉西遠古社會的鑰匙。其中,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和白崖溝遺址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龍山時代山西、陜西、內蒙古的先民在黃河兩岸借自然山體采石筑城、扎根高原,考古發現的一座座石城遺址成為窺探晉西遠古社會的鑰匙。其中,山西興縣碧村遺址和白崖溝遺址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晉西地貌遠景

晉西是指山西境內呂梁山至黃河東岸的地區,該區域為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所環繞,屬于河套東部的前沿地帶,控扼著陜蒙與中原之間的交通要道。

作為典型的黃土丘陵地區,晉西水系發達,溝壑縱橫,梁峁不絕,大部分山地因水土流失嚴重而裸露基巖,為古代先民的采石筑城創造了條件,石城也成為該區域史前時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發現石城

20世紀70~90年代,在大青山南麓、包頭附近、南流黃河等區域陸續發現一些新石器時代的石城遺址,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高度關注,此后又對這些石城進行了復查和測繪,初步了解了這類遺址的分布及基本特征。

21世紀初,隨著“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文化與生業”課題的啟動,在晉陜黃河沿岸地區的一些調查和試掘中,也獲得了部分此類石城址的線索,如2005年山西保德林遮峪、陜西吳堡后寨子峁遺址。這些發現進一步證實,石城是晉陜蒙黃河沿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并且存在一個較大的分布空間。

近年,隨著神木石峁龍山石城的確認以及一些精美玉器的出土,一個被遺忘千年的神秘“集團”得以重現天日,瞬間刷新了人們對中國史前史的認識。

在這樣一個學術背景下,2014年下半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開始著手在黃河東岸地區開展調查工作,突破口就選在興縣黃河岸邊的碧村遺址。

保德林遮峪東城墻

尋訪碧村

碧村原名白家崕,民國年間因村內“白”姓與“王”姓之爭,為避免矛盾升級,縣府根據村子坐落于盤石之上,并以王、白兩大姓為主的情況,取一折中的“碧”字為名,更名碧村。碧村最早有人類活動要追溯到仰韶時代中期,距今約5000多年,此后薪火相傳,陸陸續續有一些古代人群定居于此。

碧村遺址地處黃河與蔚汾河的交匯處,東距興縣縣城約20公里,西距神木石峁遺址約51公里。據2006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記載,該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屬龍山時代一處小型聚落。但在當地老百姓的認識里,碧村是一座神奇的小山村,“小玉梁是個加工玉器的地方,耕地時經??蓳斓郊庸び衿鞯募毷~,以前天上還曾下過白面;城墻圪垛則保留有古代城墻”。隨著考古隊的進駐,這些傳說也被逐一破解,其價值也被進一步認識,2016年碧村遺址正式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提及碧村遺址,不得不提到石峁玉器問題。1976年戴應新先生從山西一些民間收藏者那里得知石峁有玉器出土,由此引出了石峁玉器和后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時隔近四十載,2014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海金樂和王曉毅兩位先生在考察石峁遺址玉器時,從陜西一些民間收藏者那里了解到有關興縣碧村玉器的傳聞,隨即實地查看了遺址的保存現狀,考察地點正好就是碧村遺址中心的小玉梁。在該臺地北側和東側斷崖上,發現有斷斷續續的積石堆積,和石峁城墻很相似,臺地上分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盜洞,這讓我們對碧村遺址的性質產生了疑問,也對其面臨的保護問題產生了極大的憂慮。我們隨即向謝堯亭所長匯報了該遺址的現狀及保護問題,我所領導班子商議后向山西省文物局提交了一份調查報告,省文物局很快給予了回復,要求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呂梁市文物旅游局立即加強對該遺址的文物保護工作。在這一精神指導下,我所成立了課題組,2014年9月,我帶隊對碧村遺址進行了前期摸底工作,隨后又對遺址及附近10公里范圍內進行了系統調查,確認了碧村遺址范圍及遺存分布情況,周邊區域各階段遺存的空間分布。

首次考察小玉梁

調查結果表明碧村遺址地表可見遺存最為豐富的當屬小玉梁、城墻圪垛、寨梁上三個地點。小玉梁隨處可見散落于地表的陶片,還有零星白灰,斷崖局部殘留有一段石墻和部分灰土堆積,根據這些現象可判斷,該地點應是碧村遺址一處重要的社會區。

小玉梁北面斷崖上暴露的石墻

碧村遺址遠景

兩種模式:碧村與白崖溝

晉西地區目前發現的石城,以興縣白崖溝和碧村為代表,兩者也是規模最大的兩個龍山聚落。在城址的構筑方面,也有各自的特色。

目前經調查所知碧村遺址的面積75萬平方米,雖不及白崖溝之規模,但就地理位置而言,是目前所見晉西石城中獨一無二的。其地處黃河及其支流交匯處,不僅是進出黃河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是南流黃河的重要驛站,先天的地理優勢使其與生俱來地擁有勾連東西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

通過2015、2016年對碧村遺址進行的系統考古工作,我們初步了解了碧村遺址的宏觀布局。該遺址南、北、西三面為河溝環繞,東部以一道橫亙南北的石墻切斷與外界的通道,這與林遮峪遺址的選址和筑城方式類似。其具體分布范圍北至貓兒溝,南達蔚汾河,西抵黃河,東至城墻圪垛附近,自東向西依次為城墻圪垛、殿樂梁、小玉梁和寨梁上等地點,所在地勢自西向東逐步抬升,海拔在810~880米之間。

地處碧村遺址中心的小玉梁,遺存分布最為密集,發現有大型石砌排房,排房背后為生活垃圾區,出土卜骨和玉器等高等級遺物,臺地邊緣發現有石筑墻體,從上述跡象來看,小玉梁應為該遺址的一個權力中心。

小玉梁石砌排房背后灰坑出土陶器、卜骨

白崖溝遺址城墻走向

與碧村不同的是白崖溝遺址雖也地處蔚汾河北岸,但其圈地筑城的方式迥然有別。白崖溝石城選址于蔚汾河的大拐彎處,以白崖溝兩側山包為主體,范圍東至高崖溝,西抵明通溝,南擁蔚汾河,北達大梁頂及崖河頂,外圍依山勢走向砌筑石墻,并利用附近河溝構建城外的一周自然環壕。但其自然沖溝規模較小,遠不抵蔚汾河及黃河這類難以逾越的天險,所以該遺址在高崖溝、明通溝兩側又各砌筑了一道城墻。同時,借助內城墻向北又修建了一道外墻,形成了內、外兩道城圈。這種內外城的布局與石峁遺址結構相似,均是依托內城的一側朝一個方向進行修建,城圈較為完整,呈環抱式,與碧村遺址的切斷式形成鮮明對比。遺址所在區域的地勢由南及北逐步抬升,起伏較大,海拔多在1200~1300米。

遺址中部偏東位置的老峪墕臺地邊緣也發現有圍筑的護坡墻等遺跡,周邊斷面還有部分白灰面房址,其性質可能與碧村遺址中心的小玉梁有類似之處。

就目前調查發現來看,白崖溝采集遺物主要為龍山前期,而碧村遺址主要為龍山后期,作為蔚汾河流域兩個大型聚落來說,兩者也正好構成了該區域社會發展的縮影。

晉陜蒙石城的空間分布

生存與空間

從內蒙古大青山南麓的包頭到岱海的涼城,再到南流黃河兩岸的準格爾旗和清水河,從山西的保德林遮峪到興縣碧村,從陜西吳堡后寨子峁、榆林寨峁梁到神木石峁,大致勾勒出了這些石城遺址的分布空間,即黃河兩岸。而黃河東岸的這類石城存在多大的生存空間呢?隨著碧村所在的蔚汾河考古工作的開展,這一問題也進一步凸顯出來。

為解決上述問題,根據以往了解的一些線索,我們對黃河沿岸部分縣市的重點遺址進行了復查,新發現了數座龍山時期石城遺址。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山西龍山時期的石城主要分布于呂梁山以西至黃河沿岸的晉西地區,北抵偏關,南界至少已達柳林、石樓一帶。這一廣闊地域屬于典型的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河床和溝谷兩岸的基巖大面積出露地表,這些基巖多為層積的砂巖,易于開采,給當地先民采石筑城提供了先決條件。這一地理優勢在呂梁山西翼較為明顯,而呂梁山東翼地區基巖裸露相對較少,或者基巖裸露附近地區地形過于破碎,難以形成供人類生存的空間,采石筑城的生活方式不像呂梁山西翼地區蔚然成風。從目前發現的石城空間分布來看,這類現象就更趨明顯,與晉西相連的內蒙古中南部、陜北黃河沿岸地區正是石城集中分布區。上述區域石城也多在黃河沿岸的丘陵地區,該區域分布有眾多的黃河支流,所經地域溝壑縱橫,山谷綿延,存在大量基巖可供利用,這也是該區域成為石城集中分布區的重要原因。這樣一個先天的地理單元匯聚了眾多的群體,而同樣的自然條件又成就了這些群體采石筑城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了一座座屹立在黃河沿岸地區的石城,并在陜晉蒙黃河沿岸地區繁衍生息數百年,成為南流黃河實際的扼守者。

(作者為山西省考古研究助理研究員)

猜你喜歡
石城汾河龍山
山西省汾河二庫入選國家典型案例名單
陪汾河走一走
簡約現代風 紹興龍山玫瑰園私人影院
浪淘沙·岳陽龍山行
汾河水韻
夏季從阿龍山開始
仙女
吳堡石城札記
石城舊事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