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詩詞中的“空間透視”藝術

2017-11-13 23:44廖杜宇
世界文學評論 2017年3期
關鍵詞:古典時空建構

廖杜宇

若是細細品讀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韻味,我們從中能夠感受到竹溪相媚、云石相擁的生命體驗,感悟到水木鳴禽、山水清音的天籟妙境,幽靜而清遠,神靈而有韻,人的心靈與宇宙之間似乎有一種息息相通、默然契合的神境。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具有如此迷人且不朽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強烈的“空間透視”感。何謂“空間透視”?波蘭學者英加登認為,其“主要表現在視覺感知的物質事物的空間外觀的經驗中。我們需要考慮的過程只是物質事物在視覺空間中的運動。即使這種運動本身也不隸屬于透視縮短,所以我們只能在第二性的、派生的意義上說運動的透視縮短”?!霸诳臻g透視中我們得到物質事物某些方面的空間確定性和秩序,在空間透視中空間確定性被系統地歪曲和改變,但它是以這樣的方式改變的,即當我們具體經驗它們的某些方面時,相關事物就得到適合于它們的‘客觀的’空間確定性?!北疚乃^的“空間透視”,指向一種藝術建構的方式,一種立體流動的空間意識,一種空靈美妙的幽境,一種生動活潑的神韻。中國古典詩詞中建構的物質的、地理的等實有空間,融合有多重想象的、情感的、美學的、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等因子,因而組合成為整體的審美空間;我們可以透過空間的疊合、時空的轉換、空間的“流觀”,感受到其中散發出的曠邈幽深的深沉意境以及生生不息的內在氣韻。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空間疊合中的生動意蘊

中國古典詩詞中建構的空間是多層次的,有容納實在之物的地理空間,有神仙鬼怪出沒的神話空間,也有作為感知對象的審美空間等等;可以由多種意象組成一重空間,也可以由多重空間組合成審美空間,從而生發出多重生動鮮活的意蘊。其中豐富的意象、空間以及多重組合的空間藝術(如在一重空間之中套有另外一重或多重空間,或者多重空間之間的聚合、交叉、凝縮等),在表現詩人的情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李白一生游歷大江南北,在自然山水旅行中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真摯的友情、隱喻政治生活以及民生疾苦。其詩作《蜀道難》《關山月》《襄陽歌》《峨眉山月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渡荊門送別》《望天門山》等,都是在與自然的親密對話中,在山川、湖泊、河流中的真情抒懷,不僅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給人一種藝術上的美感?!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痹跓熁ㄋ棋\的暮春三月,李白佇立在黃鶴樓(在現湖北武昌)的江邊,送別朋友孟浩然至東南地區的繁華都市揚州,但見悠悠的江水向渺渺的天際慢慢流去,詩人目送朋友的孤帆在浩浩蕩蕩的長江之上漸行漸遠,直至最后消失在碧空的盡頭。此詩所建構的空間由咫尺之?。ㄈ纭包S鶴樓”“孤帆”等具象之物)而擴張到無限之大(如“碧空”“天際”等宇宙深景),由近處之近(如長江之濱黃鶴樓所在之地)延伸到遠方之遠(如長江的東南地區揚州);此種空間的擴張、延伸等恰好與詩人的情感相對應,藝術地表現了與友人友情之深厚,這種情感將隨著滔滔不絕的江水而綿延不斷,亦表現了詩人對于友人的不舍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無限蔓延至宇宙深處,而讓人隨之感動與神傷。因此,詩中所表現的并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物、一種意象、一重空間、一種意蘊、一種意境,而是在人物之上疊合著其他人物的影像(“我”與“故人”等),意象之上疊合著其他多重的意象,空間之上疊合著更多重的空間(如“黃鶴樓”“揚州”“孤帆”“碧空”“長江”“天際”等,既可作為單獨的意象,又可作為整體的空間而存在),因而整體勾勒一幅優美的畫面,并具有多重生動的意蘊。明末清初徽州學人黃生評論此詩:“不見帆影,惟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保ā短圃娬罚罢Z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歸鴻’之妙?!保ā短扑卧姶肌罚┐搜杂欣?!在這些藝術表現里,情與景交融與互滲,自然之景中融合了主觀的生命情調。于此,我們在詩中可以透視出最深的情(過去深厚的友情、現在的惜別之情、未來的祝福之意等等),這樣的情一層比一層更為深厚、更為深沉;同時滲入最深的景(眼前碧空之下浩浩長江之景、遠方煙花三月揚州之景等等),這樣的景一層比一層更具韻致、更有余味、更為深遠。

中國古典詩詞所建構的空間是重重疊疊、曲折往復的,在實體空間之上疊加有情感的空間、想象的空間等,因而構成立體的審美空間。在此審美的空間中,自然的美景與詩人的情感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為景,因而形成了嶄新的意象、復合的空間,也構成了一個個獨特的小宇宙;于是,其詩作中平添了更為豐富的想象性,具有空靈而飄緲的藝術情境。無獨有偶,中國古代的許多詩人特別是晉唐之后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的山水田園詩,特別看重此種空間疊合的表現藝術,并且采用虛實相間的藝術表現手法,而在詩詞中建構有多重的空間,亦包含著多重生動的意蘊,生發出多重靈動的意趣。

二、時空穿梭中的性靈意趣

中國古典詩詞中展現的空間藝術,往往是與時間藝術聯系在一起的,空間可以在時間的延續中出現,而時間的延續常處于空間的組合之中,那么我們在空間的透視中同樣可以窺見時間的流逝。詩人們往往在特定的時空回憶以前發生的事情,而這種回憶則與過去與現在的時空發生著關聯。在現實的空間里回憶過去發生在老房子、舊山丘、小徑里、湖泊邊的事情,這樣的記憶就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特性,往往會讓時間與空間融合在一起,而在這種時空融合的藝術中能夠讓人感受到詩人內心世界的種種意趣。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詩人曾在杭州和蘇州一帶做官,離開江南后,在他處思念曾經生活過的遠方的江南。詩人時常憶起江南的良辰美景,想念那春風輕拂波光瀲滟的滿江綠水,如同草原上清脆明亮的小草一般碧綠;思念那晨光映照下花團錦簇的岸邊紅花,比燃燒著的熊熊的烈焰還要紅艷鮮亮。然而,江南的風景已離他遠去,江南的絢麗多彩、生機勃勃或許只能在夢中相見。詩人想象的空間在過去的江南、現在的駐地之間來回跳躍,因此,其情感亦在其間不停流動;并將過去的與現在的時空鏈接了起來,更增添了對江南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向往以及懷念之情。北宋詩人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痹娙瞬粫r回望去年元夜時約會時的情景,時空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不停跳躍,情感隨著時空跳躍而流動。一是將現實中的連續時空分割成了兩個不同的時空:“我”去年與心上人的相會,亦不是今年“我”所生活的空間;二是將現實中分割的時空疊映在了一起,兩人去年花市觀燈月下之約,與現在“我”煢煢孑立的孤苦生活形成了對照,詩人一會兒想到去年時的今天,把現實的時空割斷,一會兒又想到現時的今日,又把過去的時空切斷;他的幻想世界與去年的時空,在一起不斷地疊合又分離、分離又疊合……詩作通過時空的轉換,表現的是一種凄怨、纏綿而又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一種物是人非事事休的離愁別緒。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痹娙巳ツ暝陂L安南莊的一戶人家門口,遇見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燦爛的面龐如同盛開的桃花,令人難忘;今年再次故地重游,沒有看見那位美麗姑娘的身影,只見南莊艷麗的桃花絢爛地盛開在和煦的春風之中。此詩亦將去年與今年的景象相互對照,現時的空間由于姑娘的缺失而一度“破碎”,詩人渴望如去年一樣見到桃花一般美麗的姑娘,對于今年的未見心存遺憾。其中有著一種惆悵、向往之感,恰似北宋詩人蘇軾《水調歌頭》所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痹娙说男某庇楷F與脈搏律動,伴隨其間的是一種濃厚的哲理意味。

可見,中國古典詩詞中時間的進行(如時光流逝、四季輪回、生老病死、瞬息永恒等),是與具體的空間組合共同來演繹完成的;即通過空間的轉換、擴張、凝聚、嵌入、破碎、明確和模糊等,來展現時間的流逝、延續、停滯、隔斷、鏈接、循環等。詩人們往往通過季節的更替等來展現人物的命運,并在時光的流逝中來感悟生離死別之情,時間與空間的融合是他們在詩詞中自覺選擇的一種藝術方式;他們傾心注目于外在活潑流韻的自然美景,并在現實的人生中體驗生命的樂趣,于此,在詩文中創造出一個個濃麗清新的藝術世界;因而,我們在詩詞世界里時空穿梭的藝術中,能夠體會出一種空靈而超越的藝術境界。

三、空間流觀中的超越意境

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藝術活力,在于空間“流觀”之中展現的一種藝術情境。學者韓林德指出華夏美學重在“推崇仰觀俯察、遠觀近察的‘流觀’的觀照方式”。對于中國古典詩詞而言,“流觀”是一種重要的審美觀照方式和空間建構角度。無論是空間的重疊與分離,還是時空的模糊與清晰等,都與“流觀”藝術有著很大關聯。南宋范晞文舉例說明:“蘇子卿詩:‘俯視江漢流,仰視浮云翔?!何牡墼疲骸┮暻逅?,仰看明月光?!茏咏ㄔ疲骸┙登ж?,仰登天阻?!尉醋嬖疲骸鲆曉喜?,俯察階下露?!郑骸┡R清泉涌,仰觀嘉木敷?!x靈運云:‘俯濯石下潭,仰觀條上猿?!郑骸┮晢棠捐?,仰聆大壑淙?!o意一也,古人句法極多,有相襲者?!笨梢?,詩人們正是在對自然、社會、歷史等仰觀與俯察之間,去體味現實人生的真諦,表達對自然的親密之情、對社會現實的復雜情感、對歷史的滄桑與厚重之感等。北宋詩人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痹娭惺變删湓谟诿枥L楊家庭院清幽典雅的自然環境,令人心醉神迷;緊接著目光從院內的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后兩句的前一句描繪對于戶外青山的盤桓、流連、向往之情,下一句空間的視覺由遠處漸漸向近處推進,抒發回返內心的空間感覺。對于空間的表現看似平視,卻有一種漸漸深入之感,假借對外在自然世界靜定的觀察,來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淡然、隱逸與飄然,因而詩境悠遠而靜靈。唐代詩人王維更是將讀者帶入一種空靈、靜默、自由、自在的神境,如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保ā渡骄忧镪浴罚蔼氉捏蚶?,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保ā吨窭镳^》)禪宗的修養令詩人心境空明,他以一種虛靈的胸懷去體悟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鳥一石,其間承載著無限的禪意、無邊的深情。詩人用一種超脫的胸襟深入到清新寧靜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山水中,去流連春夜深山中、月照桂花時、鳥鳴春澗里的自然樂趣;不時仰望浩瀚無邊的明月星空,去體味星辰的高超瑩潔與壯闊幽深;其水月鏡花般的明凈秀麗的詩境,植根于其活躍的、靈動的、有韻律的心靈,精神境界自然升華至空明無滯之境。于此,詩人的情與意隨著空間的上下、左右、高低等不斷流動,并在這種循環、往復、俯仰、盤桓、推移等空間流動的過程中,進入一種超越、空靈、自由的深境。誠如學者韓林德所說:“在特定的審美活動中,主體觀照客體對象,其身體是盤桓移動的,其目光是上下往復推移的。誠如程泰萬《水墨萬壑圖》題詩所言‘看山若不足,將水逐溪流’,這是一種‘流觀’,而不是西方油畫家的‘焦點透視’?!睂W者宗白華亦有言:“中國詩中所常用的字眼如盤桓、周旋、徘徊、流連,哲學書如《易經》所常用的如往復、來回、周而復始、無往不復,正描出中國人的空間意識?!庇诖?,韓林德所揭示的“流觀”的審美觀照方式,可以看作是中國古典詩詞空間建構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方式;亦如宗先生所言,其中可見出中國古代詩人們對于空間有意識地吐納與透視,亦可見出他們在天地萬物間飛舞著的意緒中譜出的音樂與詩境。

中國古典詩詞中“空間透視”藝術之精髓,在于空間疊合中呈現的生動意蘊,在于時空穿梭中表現的性靈意趣,在于空間“流觀”中達致的超越意境。如此,詩人們在空間透視的藝術中方能展現詩歌藝術之神奇精妙,體味詩歌茵蘊蔥蘢之氣韻,從而直入杜甫所言之“精微穿溟滓,飛動摧霹靂”(《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至高境界。此大概正是中國古典詩詞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依然在21世紀的今天具有經久不衰藝術魅力之緣由。

猜你喜歡
古典時空建構
多元建構,讓研究深度發生
跨越時空的相遇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古典名畫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建構游戲玩不夠
時空守護者之宇宙空間站
時空之門
輕古典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