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派鳥籠的前世今生

2017-12-01 09:36
關鍵詞:蘇派鳥籠蘇州

王 欣

蘇派鳥籠的前世今生

王 欣

蘇派方形鳥籠發源于蘇州,代表了我國“南籠”制作的最高水平,它流轉近千年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域特征,凝聚了一輩又一輩吳地匠人的精湛技藝,更承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本文通過對蘇派鳥籠概念的詮釋、歷史源頭的探尋及發展軌跡的梳理,試圖理清蘇派鳥籠在近現代的傳承情況與發展現狀。

蘇派 方形鳥籠 手工藝 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古以來,蘇州“山澤多藏育,土風清且嘉”[1]。風物清嘉的社會環境滋養了藝術的生長、蓬勃,也充分孕育了這方水土的傳統工藝美術。歷史上先后出現的“蘇作”“蘇樣”“蘇式”等詞,都足以見證蘇州手工藝在行業內的規模與影響力。蘇式鳥籠作為蘇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一支,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流變,凝結了無數蘇州工匠的心血與智慧,也完好地傳承了傳統文化,其光彩時至今日依舊熠熠生輝。

一、蘇派鳥籠概述

(一)何謂“蘇派鳥籠”

在我國,鳥籠從形式樣式和風格形式上主分南、北兩派?!氨被\”的造型多為圓形,如靛頦籠、百靈籠、畫眉籠等,其制作以京津、山東等地為代表;“南籠”則以方形為特征(圖1),如繡眼籠、黃騰籠、畫眉籠、芙蓉籠等,其制作中心在蘇州,并遍及江、浙、滬、皖等地。

由于蘇州的鳥籠制作技藝數百年來一直代表著南籠制作的最高水準,故而在民間,“南籠”一詞幾乎就是指代“蘇派鳥籠”。不過,從專業視角來看,蘇派鳥籠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技術特點,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南籠。首先,蘇派鳥籠的四角不同于其他地區南籠的榫卯結構,而是采用扎線處理,即在頂檔、底檔及其他小檔與鳥籠四角抱柱交接處用絲繩或金線等線材進行栓捆(圖2)。其次,蘇派鳥籠較重裝飾,除了留青雕、鏤雕、圓雕等雕刻手法外,金銀絲、象牙、玳瑁、螺鈿等都是籠身常見的鑲嵌裝飾材料。再次,蘇派鳥籠在形態上除了以方形為主,下寬上窄的“官印籠”也是它的基本造型之一(圖3)。此外,煎竹籠也是蘇派鳥籠的一大特色。蘇州的鳥籠師傅很早就開始運用中草藥、礦物顏料等對竹子進行染色,煎煮后,竹子顏色清雅古樸,可以達到仿古的效果,而且還能增加竹子的韌性,不易霉變。

圖1 、蝙蝠門煎竹繡眼籠(陳傳發制)

圖2 、扎線工藝

圖3 、祥云門紫檀繡眼籠(方建成制)

圖4 、板頂籠

圖5 、亮頂籠

圖6 、冰梅頂(顏虎金制)

(二)蘇派鳥籠的分類及特點

蘇派鳥籠歷經上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形制,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板頂籠

板頂籠是典型的方籠,其籠身上下寬度一致。顧名思義,它的籠頂鑲嵌有4塊寬約4.7厘米、長約20.7厘米的頂板?;\頂不可脫卸,在其中央位置的“夾板檔”上裝有鳥籠把手,名為“提籠”。選材一般與籠身相同,有時也會使用玳瑁、象牙等材料(圖4)。

2、亮頂籠

亮頂籠與板頂籠的頂部結構完全不同,其頂由頂檔和一個嵌于其內的可脫卸的籠頂構成。普通亮頂籠頂一般由4根小檔、13根籠絲組成,中央留有安裝籠鉤的孔位。為了方便安裝或更換籠鉤,它通過兩處暗銷可以實現和籠身的自由脫卸與閉合(圖5)。另外,蘇派亮頂籠中還有一特殊的分支,俗稱冰梅頂(圖6)。它取材于清代瓷器紋樣中的“冰梅紋”,由長短不一的竹節與梅花共同構成,工藝精巧,視覺效果古典婉約,極具蘇州地方特色。

蘇派鳥籠的主要式樣雖然只有兩種,但材料和工藝的多元化賦予了它豐富的藝術氣質和個性魅力?;\身選材上以楠竹為主,兼用紫檀木、紅木、黃花梨及牙料等。工藝上,有不做雕花裝飾的素籠,也有在籠門、四柱、橫檔、籠頂、插屏等位置進行雕花或鑲嵌裝飾的雕花籠,以及上文提及的煎竹籠。

二、蘇派鳥籠溯源

(一)歷史上的蘇派鳥籠

蘇州人喜歡鳥,不大的古城中有很多地名都與鳥有關,如黃鸝坊橋、烏鵲橋、金雀巷等。明代畫家文震亨在《長物志》里寫道:“百舌、畫眉、鸜鵒飼養馴熟,緜蠻軟語,百種雜出,俱極可聽,然亦非幽齋所宜?;蛴谇戎?,雕籠畫檻,點綴景色則可,吳中最尚此鳥?!盵2]可見,蘇州人愛鳥養鳥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已成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極富情趣。

蘇州鳥籠制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南村輟耕錄》中記載:“詹成者,高宗朝匠人,雕刻精妙無比,曾見所造鳥籠,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而且玲瓏活動。求之二百余年來,無復此一人矣?!盵3]根據這段史料推斷,蘇州鳥籠工匠詹成當時所做的是飼養畫眉鳥的板箱籠。其正面插籠絲、開籠門,其余三面和籠頂皆裝飾了雕花板,這樣的鳥籠樣式也一直延續至今。應該說,詹成開創了鳥籠與竹刻藝術相結合的先河,也將蘇州鳥籠從日用品向工藝品推進了一大步。

宋元之后,蘇州逐漸成為全國手工藝生產中心,至明清時期民間養鳥玩籠的風俗達到高潮,蘇州的鳥籠制作技藝與規模也隨之發展至新的高度。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蘇州制籠名家輩出,清代同治年間蘇州昆山杜姓師傅做的“杜家籠”、光緒初蘇州常熟梅鳳林的黃騰籠因工藝精湛、制作考究,都曾掀起“一籠難求”的熱潮,成為舊上海及江浙一帶養鳥人追捧的對象。

(二)蘇派鳥籠的近代傳承

近代以來,蘇派鳥籠的傳承始終沒有中斷。民國時期,蘇州觀前街玄妙觀西腳門和東腳門集中了四五家售賣鳥籠的店鋪,創建于光緒末年的“天鳳齋”是其中最有名氣的老字號,此外還有“梅鳳林”“地一篷”等。這些店鋪有的從蘇州及周邊縣市的手藝人手中收購鳥籠,有的自己擁有制籠作坊,所制的籠具均會署上店名。據“天鳳齋”做鳥籠的俞師傅后人回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鳳齋”曾制作繡眼籠和黃騰籠各一只,所用有象牙、櫻木、檀香木等珍貴材料,由于設計巧妙、獨具匠心,其中一只當年在江蘇省地方物品博覽會上獲獎,而另一只則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出。

民國時期,蘇州興盛的鳥籠行業出現了不少代表人物,金三畏就是其中之一。金三畏本是牙科醫生,但有著一身金絲鑲嵌的好手藝,擅長制作鑲嵌金絲的繡眼籠?,F在蘇州博物館中就陳列有一款金三畏的嵌金絲小葉紫檀繡眼籠。該籠柱頂“雞頭”位置分別用金絲鑲嵌了“延”“年”“益”“壽”四個漢字,另外在挑棍、籠腳等處還鑲嵌有二方連續的回紋圖案,整件作品精工細作,風格秀麗。除金三畏之外,梅鳳林、姚直甫、單耀宗等也都是同時期的蘇派鳥籠制作名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手工藝行業受到重創,蘇派鳥籠行業日漸式微。少量從業者進入國營蘇州花木盆景公司,僅僅制作用于鳥類出口所需的運輸榻籠。在“文革”運動中,養鳥被視為“修正主義”和“資產階級四舊”,絕大多數鳥籠師傅迫于生計只能改行,這對蘇派鳥籠造成的沖擊幾乎是毀滅性的,鳥籠行業一度在蘇城一蹶不振,這種低迷的情況一直延續至改革開放前夕。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養鳥群體不斷擴大,鳥籠需求也進入旺盛期,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原本就處于“南籠”制作中心的蘇州鳥籠行業迅速復蘇。據蘇派鳥籠名家方建成回憶,當時蘇州閭邱坊已經聚集了不少商販售賣鳥籠,后來他們中的一些人與鳥籠師傅密切合作,共同將鳥籠帶出蘇州,引向了全國。

然而行業的復蘇并不意味著技術的恢復,由于當時鳥籠師傅大多只能完成一些做工粗糙的“榫頭籠”“扎角方”等所謂的“草籠”,因此制籠技術較明清時期而言已是大幅倒退。不過行業中每一位成員在薪火相傳中都未止步不前,改革開放后的二三十年間先后涌現出了如陳瑞林、榮全、卞水生、顏虎金、方建成等多位名家,他們始終秉承匠人精神,通過數十年持之以恒的研究與探索,一點一滴恢復著蘇派鳥籠最傳統的制作技藝。比如榮全師傅最擅長制作“大圓角”扎線鳥籠,顏虎金師傅以冰梅頂繡眼籠制作、煎竹工藝見長,而方建成師傅則揚名于黃騰籠、鳥籠配件“九件套”等。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有了這些鳥籠師傅的悉心付出、共同努力,蘇派鳥籠的傳統制作技藝才免于失傳的危險,傳承才得以延續。

三、蘇派鳥籠發展現狀

(一)蘇派鳥籠的當代藝術造詣

根據二十世紀日本著名思想家柳宗悅的觀點,手工藝涵蓋了“貴族的工藝” “個人的工藝”和“民眾的工藝”三個方面,前兩者不以實用為主要出發點,較為注重藝術效果,本質上屬于“欣賞工藝”的范疇,而“民眾的工藝”則是手工藝人為普通消費者日常生活所大量制作的、價廉物美的器物。蘇派鳥籠世代相傳發展至今,也逐漸細分出了上述三種不同屬性。

蘇派鳥籠的首要身份自然是“民眾的工藝”。它以實用、服務普通百姓為主要目的,是“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厚交往的工藝品”[4]。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兩元、四元一只,到如今一兩百至五六百一只,這類鳥籠材料普通、工藝制作要求不高,只需滿足于飼鳥養鳥的基本需要。同時,市場中還有一部分蘇派鳥籠,它們往往選材名貴、工藝繁復、裝飾手法多樣化,以高收入人群為服務對象,以收藏為主要目的,美術性要素成為這類鳥籠的主要價值,同時還承載著精神層面的文化價值觀念。2016年蘇派鳥籠名家顏虎金設計、制作了一對名為《?;\》的小葉紫檀嵌金絲繡眼籠,他通過金絲鑲嵌巧妙地將“四大園林”等蘇州元素融入作品中(圖7),這對鳥籠充分體現了“個人的工藝”和“貴族的工藝”重裝飾輕實用的特征,完全屬于“作者以表現為目的而自由創作的器物”[5]。該作品也集中反映了蘇派鳥籠在當代藝術之路上的創新嘗試,充分體現了當代蘇派鳥籠行業從業者們不安于現狀,不斷開拓新思路、開發新工藝、創造新格局的進取精神。

(二)對于蘇派鳥籠的政策保護

近幾年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蘇派鳥籠雖然算不上是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角,但是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元化的藝術融合,使它也逐漸進入了非遺保護的視野,受到業內外的廣泛關注。

圖7 -1、《?;\》(顏虎金制)

圖7 -2、《?;\》(顏虎金制)

在有關政府部門的積極扶持下,蘇派鳥籠制作技藝于2009年進入蘇州區級非遺名單,又于2011年被列入蘇州市級非遺目錄。為更好地保護好傳統工藝美術,特別是將傳統技藝中的精華保留下來,蘇州市政府早在2008年就頒布了《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資助暫行辦法》,著手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2014年經過層層篩選,確定顏虎金為蘇州市蘇派鳥籠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并制訂了詳細的傳承計劃、目標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方法、途徑、步驟等。2015年蘇派鳥籠制作技藝正式成為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一系列政策層面的官方認定不僅確立了蘇派鳥籠制作技藝當代發展的新起點與新高度,同時也成為這門古老手藝未來能夠持續傳承、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蘇派鳥籠的人才隊伍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蘇派鳥籠在蘇州市區范圍內的制作者約15人。從業總人數雖然與其他一些手工藝行業相比較少,但年齡結構分布較為合理:其中70—80歲約占6%,60—70歲約占27%,40—60歲約占40%,30—40歲約占27%。

從業總人數少的現象與鳥籠行業自身特點密不可分。由于鳥籠制作過程中的一些工序與工藝技術含量較高,因此自封建社會以來它就一直屬于“暗行”,對于外人鳥籠師傅諱莫如深,同行之間交流也甚少,這都嚴重影響了這門技藝的普及與推廣。同時,蘇派鳥籠的傳承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形式。較長的學習周期,使得學徒往往要經過數年專心學習才能掌握師傅的絕藝,并且對于學習者的技術功底要求也較高,這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鳥籠行業從業者的規模。不過,相信隨著未來行業規模的發展與擴大、非遺傳承體系的落實到位,必將會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其中,為蘇派鳥籠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四、結語

一只小小的蘇式鳥籠從歷史長河中走至今日,流轉千年依然生機勃發,蘇州作為“南籠”的中心,地位也依舊無法被撼動,這背后彰顯的是蘇派鳥籠精妙的藝術魅力、厚重的歷史積淀,更離不開蘇派鳥籠行業手工藝人們持之以恒的匠心傳承。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探討蘇派鳥籠的發展與傳承,其意義顯然不只限于技藝本身,更關乎傳統文脈的延續與傳遞。

[1] 陸機.陸機集.金濤聲 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72

[2] 文震亨.長物志校注.陳植 校注.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25

[3]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1:73

[4] 柳宗悅.民藝四十年.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53

[5] 柳宗悅.工藝文化.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3

(王欣,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蘇派鳥籠蘇州
Pingtan in Suzhou 蘇州評彈,值得一聽
“洋蘇州”與“新蘇州”演奏和弦
江蘇蘇派教育集團 徐波
鳥籠邏輯
鳥籠
古董鳥籠:欣賞收藏兩相宜
堅持立德樹人促進校企合作
———“蘇派職教大講堂”活動掠影
蘇派校長的文化追求
我想天空
蘇州十二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