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文化“儀式化”的初探

2017-12-12 12:20劉桃
今傳媒 2017年11期
關鍵詞:劉三姐文化傳播文化產業

劉桃

摘 要: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以自然為媒介、將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話傳說的形象——劉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間,從舞臺劇到電影再回歸自然歷經兩次祛魅過程。在一次次的文化傳播中,“劉三姐”成為一個世俗化的狂歡符號,《印象·劉三姐》在傳播中成就本土文化產業的深層機理是值得探討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種相關機制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是時間沉淀、意義變遷、祛魅提純、自然資源與傳統文化資源整合的結果。

關鍵詞:媒介化;印象·劉三姐;祛魅;文化傳播;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1-0100-02

一、劉三姐符號意義的變遷

(一)被奇化的民間傳說

劉三姐民間口頭傳說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有關劉三姐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三妹山》[1]。關于劉三姐的各種傳說都傳達出同樣的信息:劉三姐是一位愛唱歌、勤勞、勇敢、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勞動者形象。她的歌聲悠揚,歌詞尖銳直指霸道的財主及其同伙,同時,由于大多版本的傳說都表明劉三姐所唱歌曲為壯族的山歌,所以在廣西一帶,人們都尊稱劉三姐為壯族“歌仙”,劉三姐成為家喻戶曉的用歌聲智斗財主,維護下層勞動者的女性形象。劉三姐的形象與其說是社會時代的造就,不如說她是萬千下層人民心中的“救世主”,是民間百姓質樸而美好的傳說,在廣西民間流傳的這些傳說中劉三姐無外乎都是一種被奇化的美的符號形象。

(二)祛魅:民間階級斗爭的領袖

什么是祛魅?通俗來講就是將籠罩于人類社會現象之上的神化或魔化的種種光環祛除,讓世界從感性中走出來,進入理性世界,使人獲得自己理解世界、控制世界的主體性地位[2]。壯族“歌仙”劉三姐由“仙”到“人”的演變過程正是這樣一種祛魅的過程。劉三姐本是神話傳說中的“歌仙”,不食人間煙火,勞苦大眾把他們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劉三姐身上,希望通過意念和虔誠的信仰幫助自己擺脫貧困、受苦受難的境地。這種做法有點類似先民的圖騰崇拜,即將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可能并不存在之物上。祛魅,正是將劉三姐被神化、奇化的部分摒棄,并將其“光環”褪去,只保留其中接地氣的部分,真正幫助百姓走出被壓迫的牢籠。

電影版的《劉三姐》是在廣西歌舞劇《劉三姐》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在歌舞劇《劉三姐》中,劉三姐的形象并不是傳說中被奇化、美化的“歌仙”,而已經成為階級斗爭領袖,她帶領下層勞動者與壓榨百姓的地主進行了不懈的抗爭。在歌舞劇《劉三姐》中依然保留了民間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風情,電影版《劉三姐》的基本情節沿用了歌舞劇的意識形態和美學意象,與歌舞劇版不同的是,電影版中的劉三姐更接近現實社會生活,更具有鄉土氣息,電影版的改動使得劉三姐真正從遙不可及的神話傳說中走出來,進入到大眾視野。

(三)二次祛魅:提純傳說本意

《印象·劉三姐》是由廣西藝術家梅帥元策劃,張藝謀任總導演,于2004年正式公演的一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它以自然為媒介、將山水媒介化,把幾乎人們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提純成一種“印象”,實現了“劉三姐”形象的二次祛魅,從抽象到具體再升華、還原了劉三姐的本真,整部實景演出給觀眾展現出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味?!队∠蟆⑷恪返膫鞑ネ黄屏说赜蚝兔褡宓南拗?,它成為一種廣西本土的文化符號,帶有本土文化氣息,這種傳播是一種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播,通過實景和藝術結合將“劉三姐”形象本真還原出來,并且以大型的山水實景為載體,將神話故事作為一種文化進行傳播。

劉三姐的形象本為神話傳說,是早期先民腦海中想象的形象,將自己不具備的能力賦予在這樣的女性形象之上,寄托了美好的愿望,這算是廣泛意義上的一種崇拜。劉三姐從神話符號走進大眾視野是歌舞劇《劉三姐》和電影《劉三姐》的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劉三姐的個人形象完成了第一次祛魅,這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將虛無縹緲的符號真正具象化,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改造,加入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從而讓劉三姐扎扎實實走進大眾生活中。電影版《劉三姐》是第一次祛魅的延伸,但是并沒有開始二次祛魅,真正完成二次祛魅的是《印象·劉三姐》的誕生,它將劉三姐的符號意義還原到自然原始狀態,實現了劉三姐符號意義的第二次變遷,《印象·劉三姐》的出現是劉三姐符號意義的提純。

二、作為文化產業的《印象·劉三姐》:大眾性與藝術性兼具

(一)廣西本土特色的“大眾文化經濟”

何謂大眾文化?該如何下定義?文化研究者大都各執己見。但是較為認可就是“以大眾傳播媒介(主要以電子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普通大眾獲得感性愉悅、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態。[3]”按照這種解釋,《印象·劉三姐》就是一種大眾文化的形態,是現代媒介成熟后,商業化作用下的大眾文本類型。

著名文化學者費斯克持有這樣的觀點——大眾文化產品的流通并不是在單一的經濟形態下,而是存在于兩種經濟流通中:即“金融經濟”和“文化經濟”中[4]。顧名思義,在金融經濟形態下流通的大眾文化注重的是產品的而交換價值,也就是金錢的多少,其表現或者說傳遞的就是金錢。而在“文化經濟”形態下流通的大眾文化,“文化經濟”則注重的是產品的使用價值也就是無形的附加值,表現或者說傳遞的是某種意義、價值觀、快感和社會的認同值?!队∠蟆⑷恪冯m然是在商業化背景下催生出來的產物但它更多的是流通于“文化經濟”之中,它所傳遞的手段是現實場景(人與景)和現代技術的融合,帶給觀眾的是感官的震撼和文化資源的巨大力量。

(二)大眾文化傳播中演繹“儀式”的魅力

在這里,要引出一個概念就是:傳播的“儀式觀”。傳播的“儀式觀”最早可能與宗教有著某種聯系,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最早在他的著作中寫到:“世界的一種替代——社會傳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存在,這是社會共同體所創造的理想的投影”。這就是最初對傳播儀式觀最初的解釋。傳播“儀式觀”并不注重對信息的獲取而是著眼于某種戲劇化的行為,傳播的是一系列戲劇性行為所形成的視覺奇觀[5]?!队∠蟆⑷恪费莩鲇玫摹吧剿畡觥?,與書童山隔江相望,觀眾身臨其境而又若即若離,大場面的疊加運用形成了一場完美的“儀式”。不論是在外在形式上還是內在神韻上,《印象·劉三姐》的傳播都盡顯“儀式觀”。它用一種神圣儀式的方式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傳播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講述廣西本土的少數民族的故事,提升廣西文化自信。endprint

《印象·劉三姐》是劉三姐形象的“儀式化”,這是一場既華麗而又接地氣的演出,全場的布景借山水實景,再加上各種燈光的藝術處理,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觀眾的視覺體驗。全場演出排場震撼,人數多達600人,除去少部分表演藝術學生之外,其余演員大都是廣西當地的農民,他們親身參與其中。幾百位農民不是在表演而是將日常生活“儀式化”,在山水間,在燈光、樂舞的陪襯下將極具原生態色彩的生活場景演繹得有滋有味。原本劉三姐的形象只存在于神話之中,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符號,藝術表現將其理性化,讓劉三姐成為一個真正可以幫助百姓的人,不再是一個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神仙。在歌舞劇和電影《劉三姐》之后,一部《印象·劉三姐》的實景演出給壯族神話故事披了一件華麗的外衣,將大眾文化的傳播“儀式化”。沒有《印象·劉三姐》,廣西當地人就是平常的生產、勞作,簡簡單單、周而復始,實景演出給她們的生活穿了一件光鮮的禮服,每一次演出都有不同的欣賞者,這也就意味著每次都是一次全新的儀式,全新的傳播,全新的接受者和解讀者。

實際上,《印象·劉三姐》可以成就廣西本土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大眾文本的易讀性、可操作性以及鮮明的民族特色。儀式,是一件美麗的禮服,然而只有這件禮服完全不夠,是不能夠長遠走下去的,文化產業的形成在于內部強大的生命力以及儀式所包含的文本內容?!队∠蟆⑷恪费莩鰣F隊大部分是廣西本地農民,這就保證了本土特色,加之實景演出并不是公益性的,這就保證了本地演出人員的生活來源,所以說《印象·劉三姐》演出可謂是實現了雙贏。

三、民族文化品牌:大眾文化傳播的招牌

品牌效應對于產業來說至關重要,文化產業亦是如此。演出取名為《印象·劉三姐》,名字中“劉三姐”至關重要,這就是民族文化品牌。劉三姐的傳說很出名,早就家喻戶曉了,演出借“劉三姐”的名聲造勢,是其大眾文本傳播的招牌。從經濟層面來講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無疑是成功的,幾乎場場爆滿,座無虛席。從這個意義來講,文化產業的形成依靠民族文化,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適當的對民族文化進行開發、利用,以此來保持文化產業長久的生命力。

但這里有個深刻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印象·劉三姐》真的很好的傳承了民族文化了嗎,真正將劉三姐的故事活靈活現了嗎?其實并沒有?!队∠蟆⑷恪穼γ褡逦幕Y源進行了利用也加以改造了,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了,而是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印象”二字上,整個演出只是借題(劉三姐)發揮。那么,它何以成就廣西民族文化產業呢?實際上每一次對民族文化的翻新、創新都是一種印象,就像“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劉三姐”無疑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但是,我可以在它之上進行合理的創新、改造。有人說,民族文化需要原原本本的傳承,不允許有任何改動,對民族文化的改造就會讓其變味,失去本真,是對民族文化的褻瀆。毫無疑問,民族文化是我們寶貴的遺產,尤其是這樣優秀的民族文化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民族文化的傳承不是一味地循規蹈矩、因循守舊,需要不斷給民族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其永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當然,在追求文化產業利益的同時,更不應該只為取悅大眾審美情趣,而惘顧民族文化的內涵,這無異于殺雞取卵,自取滅亡。

四、結 語

《印象·劉三姐》成就廣西文化產業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打破常規,將大眾文化的文本與精英文化的“儀式”緊密結合,使得大眾文化不再是平淡無奇,又將巧妙的避免了精英文化的“曲高和寡”。當然,它的成功不僅僅這些因素,但是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將自然山水媒介化,賦予山水新的生命力,進而將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有機整合在一起,以“劉三姐”這個響當當的民族文化品牌做大眾文化儀式化的招牌卻是《印象·劉三姐》成就廣西本土文化產業的強大助力,這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實際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學璞.論劉三姐文化現象[J].廣西社會科學,2008(02).

[2] 任旭斌.祛魅:劉三姐形象的歷史演化[J].廣西民族研究,2010(1).

[3] 扈海鸝.解讀大眾文化——在社會學的視野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莊曉東.傳播與文化蓋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詹姆斯·W·凱瑞.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東方緒]endprint

猜你喜歡
劉三姐文化傳播文化產業
向往劉三姐的故鄉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重慶市文化產業結構、效益比較分析
中國文化傳播與藝術人才外語能力培養創新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淺析《黃河晨報》對河東文化的傳播
讀《申報》女性廣告,享文化傳播之精華
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舉辦文化產業沙龍
四川命名首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
劉三姐對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